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4747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沈阳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

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

”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

尤其喜爱兰花呢!

”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

“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

“卖啥卖?

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

“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

“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

“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

“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

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

“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

”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

“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

”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

“五千多块算啥?

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

那是啥兰花?

”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

“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

“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响,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这个混账的画家!

”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

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

“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

“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

“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

“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

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

“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混账的!

“画家?

叫啥名字?

”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

“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

“李致宁?

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

“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

“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

”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

”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老安院子里的花看似闲笔,实则既给小说增添了美感,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引出了下文画家来老安家里买花的相关情节。

B.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听说画家抱走老安一盆兰花的事,就急匆匆地来告诉他那盆兰花很值钱,他被骗了,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C.小说描写细节着墨甚多,描写老安的手抖动,体现的是他内心的剧烈震动,反复地描写则使老安的形象非常鲜明,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D.—盆兰花牵出小说情节,折射出相关人物的精神面貌,比如从画家用自己的画作换兰花,可以看出他对兰花的喜爱和兰花般的品格。

2.老安身上既有人性的优点,也有人性的弱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短小的篇章中写出了曲折起伏,请简要概括小说曲折起伏的情节,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新社鄂尔多斯9月11日电(记者:

陈溯、李爱平) 11日在鄂尔多斯举行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

《报告》对库布其沙漠治理的评估结果显示,共计修复绿化沙漠969万亩,固碳1540万吨,涵养水源243.76亿立方米,释放氧气1830万吨,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价值3.49亿元人民币,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当地民众脱贫超过10万人,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索尔海姆认为,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应该广泛推广到非洲、中东、拉美等饱受沙尘肆虐的国家和地区,造福当地民众。

(摘编自《联合国报告:

中国治理库布其沙漠创造生态财富逾5000亿元》)

材料二:

6月29日,“库布其30年治沙成果总结暨服务‘一带一路’绿色经济推进会”在北京举行。

会上,库布其治沙带头人、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介绍了亿利扎根库布其治沙30年的经验。

王文彪表示,库布其治沙能够成功且可持续发展,核心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念。

三十年来,亿利集团带动库布其及周边群众十多万人脱贫致富,探索、总结、创新了“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的治沙模式,创造出沙漠绿化+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1+6”的生态产业体系。

库布其当地的农牧民,是库布其治沙事业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

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打造的“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让当地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每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如今,库布其沙漠周围有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人均年收入达到3.6万元。

还有近1500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新型产业,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库布其模式的关键,就是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

”王文彪说。

今天,库布其模式已走向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我国西部几大荒漠化地区,并走向“一带一路”沿线,为这些地区带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摘编自李慧、张胜《库布其治沙模式:

带来荒漠化治理中国智慧》《光明日报》)

材料三:

让沙漠开满鲜花、收获庄稼,这不是神话!

这是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力学教授易志坚“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创造的奇迹。

记者在乌兰布和万亩“沙漠土壤化”试验基地看到,4000亩“沙改土”里,高粱、糜子、西瓜、西红柿、茄子、葵花、土豆长势喜人;青蛙、蝴蝶、麻雀活跃田间。

很难想象,6个多月前,这里还是黄沙漫漫。

“为什么‘万物土中生’?

——因为土壤颗粒间存在一种万向结合约束关系。

”易志坚说。

他的团队在土壤的力学特性与生态属性之间建立起联系,从力学角度解释了土壤“生生不息”之谜。

“沙粒间不具备万向约束,而找到了万向约束,就破译了‘点沙成土’的密码。

”他们历时七年研发出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改性植物纤维黏合剂,向沙中加入这种黏合剂,就让“一盘散沙”获得与自然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具有较强的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能力,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载体。

易志坚介绍,这项技术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以改良甚至人造土壤,逆转土壤沙化的情况。

2016年起,研究团队先后在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四川阿坝若尔盖草原等建立实验基地,面积达到10000亩,并开展了对南海岛礁沙子的修复实验,都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澳大利亚媒体称:

“这一突破有可能终止中国乃至世界的沙漠化。

澳大利亚、阿联酋、沙特阿拉伯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业代表等都对这个项目表现出极大热情,希望开展深入合作。

(摘编自邓莉《“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创造奇迹》)

4.下列与库布其模式相关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库布其模式是亿利集团扎根沙漠三十年探索出来的一条治沙新路。

B.库布其模式是“治沙、生态、产业、扶贫”四轮驱动,平衡发展。

C.库布其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联合国的肯定。

D.库布其模式给当地百姓增添了新的身份,每种新身份都给他们带来不少收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联合国副秘书长索尔海姆称“库布其模式”为“库布其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意思是说,这不仅是治沙,而且是一种综合的文明发展模式。

B.中国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沙特、阿联酋、澳大利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治沙经验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C.易志坚团队从力学角度解释了土壤能储存水分、养分、空气的原因,土壤颗粒间存在万向结合约束关系,而沙粒之间缺乏这种关系。

D.“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的关键是要在沙中加入一种黏合剂,使沙粒具有和土壤一样的生态力学属性,这种黏合剂可从植物中提取。

6.请结合材料,概括介绍在沙漠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中国智慧都有哪些。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砚

练建安

阳光朗照,河头城浮动飘忽的浓雾渐渐消散。

石钵头赤裸脊背,噔噔踏入石坝码头肉铺摊点,立定,双肩一耸,大块猪肉扇啪嗒一声脆响,平摊在了肉案上。

两个伙计手忙脚乱,将猪肉扇挂上一根铜皮红木大秤。

一个掌挂钩,一个挪秤砣报数:

“二百……三十一斤半。

”石钵头斜了他们一眼,操起两把剔骨尖刀,咔咔磨擦,笑骂:

“黄疸后生!

墟镇巷道,湿漉漉的,水气淋漓。

此时悠悠然走来一位身穿灰布长衫、手摇折扇的精瘦老人。

他迈着方步在猪肉摊边踱了三二个来回,瞧瞧,点点头,似笑非笑。

石钵头认得此人,是个老童生。

传说是满腹诗书,考到胡子花白,连一个秀才也没捞着。

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看着老穷酸装模作样赛百万的架势,石钵头扭头噗地吐出了一口浓痰。

华昌驻足停步,收起折扇,倒转扇柄指点,问:

“前蹄,几多钱啊?

”石钵头利刀游走剔骨,沙沙响。

“老弟,几多钱?

”华昌再问。

石钵头说:

“现钱,不赊账。

”华昌说:

“你这后生哥啊,好没道理,咋就说俺要赊账呢?

石钵头说:

“搞笑嘴!

”华昌在衣兜里摸索良久,拍出了一把制钱。

石钵头将制钱收拢、叠好,放在案板前沿,说:

“钱你拿走,莫挡俺做生意。

”华昌说:

“无怨无仇,做嘛介不卖?

”石钵头斫下猪蹄,说:

“看好了,可是这副?

”华昌点头。

石钵头抓起猪蹄,猛地往后抛入汀江,说:

“俺要敬孝龙王爷。

不行么?

”华昌拣起制钱,一声不吭地走了。

身后传来阵阵哄笑声。

半个月后,华昌带着几个破蒙童子江岸踏青,歇息于城东风雨亭。

彼时,石钵头正惬意地嚼吃着亭间售卖的糠酥花生。

一扬手,花生壳撒落遍地。

石钵头说:

“咦,巧了,今天倒有八副猪蹄,老先生有现钱么?

”华昌面无表情,牵着童子匆匆离去。

走不远,就听到石钵头的两个伙计阴阳怪气地高唱一首当地歌谣:

“先生教俺一本书,俺教先生打野猪。

野猪逐过河,逐去先生背驼驼……”

后来,他们还遇过几次。

石钵头迎面昂首阔步,华昌就背向闪在路边。

有一次,看到石钵头从远处走来,华昌竟绕上田塍,避开了他。

华昌是邻县武邑山子背人。

山子背距河头城七八铺远。

他那蒙馆设在张家大宗祠里。

夜晚,细雨濛濛,倒春寒风吹动西厢房窗棂。

昏黄油灯下,华昌翻阅旧日诗稿。

当他读到“学书学剑两不成”时,不由得悲从中来。

嗒,嗒嗒。

有轻微的叩门声。

没错,是叩门声。

开门,竟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李半仙。

奇香扑鼻。

李半仙拎着一副卤猪蹄,笑眯眯地看着他。

转眼到了仲夏。

这个午日,童子早散学了。

华昌困倦欲睡。

宗祠内,闯入了一个莽汉。

定睛一看,却是石钵头。

石钵头拎着一副肥硕猪蹄,恭恭敬敬地放在书案上。

华昌轻摇折扇,说:

“得非有辱斯文乎?

”石钵头懵懵懂懂。

华昌合上折扇,说:

“君子不食嗟来之食。

”石钵头愕然。

华昌站起,迈方步,七八个来回,用了大白话:

“有嘛介求俺?

直说吧。

”石钵头苦着脸,说:

“俺老娘瘫了。

李半仙的药方,求您老给半块端砚,做药引子。

”华昌坐下,说:

“奇了怪了,这端砚何处无有?

为何要俺给你?

”石钵头说:

“李半仙说了,定要半块阿婆坑的端砚,甲子年中秋日戌时月圆蓄墨的。

百砚斋掌柜的说,那时日,方圆几百里,只有您老先生买了一块。

”“哦。

”华昌说,“桌上有。

识字么?

”石钵头苦笑:

“开过蒙,又被先生赶回家啦……略识几个字。

”华昌微闭双眼,说:

“自家看,可要看清喽。

石钵头抓过端砚。

长九寸,宽五寸,厚二寸一分,份量颇重。

抬起,勾头看去,砚底刻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甲子年中秋日戌时练华昌购置于河头城百砚斋。

”石钵头认得时日数字,说:

“就是这块,就是这块!

”说着,掏出一锭约摸五两重的银子。

华昌正色道:

“做嘛介?

百善孝为先。

拿开,俺不收钱。

石钵头嗫嚅不知所措了。

华昌自言自语:

“李半仙?

这个李半仙搞嘛介名堂?

”石钵头急了:

“老先生,俺……俺……”华昌举手截止,说:

“后生哥,半块,何谓半块?

就不能有丝毫差错,分得来么?

”石钵头额上冒出冷汗,说:

“刀斧斫开?

”华昌笑了:

“何须如此麻烦。

华昌接过端砚,手执两端,正对天井。

天井里阳光热辣,后龙山高树有蝉声传来,高一声,低一声。

华昌十指紧扣,双腕抖动。

端砚分成两半,齐整如刀切。

(原载《天池》2016年第6期)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中“赤裸脊背”“双肩一耸”“两个伙计手忙脚乱”等处,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塑造了石钵头强悍、霸气的屠夫形象。

B.石钵头不肯卖肉给华昌,是因为看他“长衫洗得发白,几块补丁格外刺眼”,嫌他穷困潦倒,认定他付不起钱。

C.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子景物描写非常精炼,第一处重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第二处则主要烘托了华昌此刻惆怅、失落的心理。

D.小说以“药砚”为题,含义深刻:

这“砚”既是给石钵头老娘治瘫病的药引子,也是教育他要尊师重道、宽以待人的良药。

8.请结合全文概括华昌的性格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9.小说结尾有什么独到之处,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擢御史。

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

隆庆中,擢大理丞。

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

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

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

录功,进右副都御史。

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

十五年,河北大饥。

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

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

“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及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拜刑部尚书,请敕天下抚按,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帝报从之。

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

有内竖杀人,逃匿禁中。

丕扬奏捕,卒论戍。

改左都御史,陈台规三事,请专掌印、重巡方、久巡城,著为令。

又言:

“闾阎民瘼非郡邑莫济,郡邑吏治非抚按监司莫清。

请立约束颁天下,奖廉抑贪,共励官箴。

”帝咸优诏报许。

二十二年,拜吏部尚书。

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

乃创为掣签法,大选急选,悉听其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

二十三年冬,帝以军政故,贬两京言官三十余人。

丕扬犹在告,偕九卿力谏,弗纳。

复抗疏谏,帝益怒,尽除其名。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

推毂林居耆硕,若吕坤辈,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

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

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B.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C.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D.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畿辅,京城附近的地区。

畿,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辅,辅助,拱辅京城之意。

B.大理,指大理寺,审定法律、掌管刑狱的官署。

一般有大理寺卿、大理丞等官员。

C.闾阎,闾本指门户,阎本是里巷的门。

闾阎,后指代房屋或乡村,也泛指平民百姓。

D.在告,休假在家。

在,正在;告,古时官吏休假。

文中指孙丕扬当时正休假在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丕扬性情刚直,不徇私情。

任右副都御史后,张居正嘱托他为中官冯保建坊,他拒不答应。

任吏部尚书时,绝无请托之事,被人盛称无私。

B.孙丕扬心系天下,关爱百姓。

河北发生大饥荒时,他见百姓竟然靠采石充饥,十分伤心,就请求皇帝宽赋救民,皇帝受到感动,减免部分赋税。

C.孙丕扬为政严厉,凛遵法度。

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各府时,属吏都因他的严肃正直而惴惴不安;执掌刑部时,把逃到宫中的杀人犯抓出制裁。

D.孙丕扬直言敢谏,遭到打击。

隆庆年间他因弹劾权臣高拱而遭其诬陷,后来上疏皇帝,反对其贬斥两京的言官,结果两次都被罢职而归家闲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

(2)推毂林居耆硕,若吕坤辈,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庄稼人

秋实

庄稼和庄稼人一样

喜欢串门

打一声招呼

就从墙头上探过身

那轮太阳在脊背上滚久了

磨成了圆

棱角

滑进犁沟里

就长出季节和梦想

挥一挥镰刀农谚后退

握一握黄土就知收成肥瘦

掌心打开

小院堆满金黄

坐在田埂上

你也是黄土

皱纹里飘溢着泥土的芳香

诗人觅香而来

深诵浅唱

(选自《诗刊》2019年第1492期)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节写庄稼和庄稼人一样“喜欢串门”“打招呼”“探过身”,充满意趣,可以引发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庄稼的勃勃生机。

B.第二节作者认为太阳因在庄稼人脊背上磨去棱角而变圆,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庄稼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烈日下劳作的辛苦。

C.第三节写出庄稼人对农时的准确把握和对土地的深入了解,借此对劳动者改造自然、创造果实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由衷的赞美,

D.“你也是黄土”中的“你”,既指作者真心面对、深情讴歌的庄稼人,也指作者在想象中与之进行感情交流、心灵对话的读者。

15.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情景设置,将“庄稼人”“庄稼”“太阳”“黄土”等几个意象紧密联结,融为一体,并使其成为劳动者精神的象征。

B.本诗炼字精妙,动词使用尤为出神入化,“串门”“打招呼”“滚”“滑进”“长出”等词均赋予事物极具特色的情态和动感,显得生动活泼。

C.第三节用“掌心打开”直接引出了“小院堆满金黄”,看似突兀、出人意料,实则隐含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D.本诗清新自然,疏落有致,形象鲜明,意境深远,乡村气息浓郁,在结尾处写“诗人觅香而来/深诵浅唱”,彰显了庄稼人自身的精神魅力。

16.请简要梳理本诗的行文思路。

17.请简要说明诗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琵琶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描写琵琶乐曲,体现了其不同的特点。

比如_______表现了乐声粗重的特点,___________表现了乐声轻细的特点。

(3)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中的句子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阐述的关于“美”的来源的框架图,请把该图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白居易《琵琶行》与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被后人称为“摹写声音至文”。

请阅读下面文字,试就音乐描写特点,从:

①以声摹声(兼用各种比喻),形象可感;②运用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两方面任选一点,写一段不少于160字的文学短评。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

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

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人物形象概述错误,外出打工回来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告诉老安,是因为年轻人认为老安被人骗了,作为同一个村的村民,想赶紧告诉老安他所认为的真相。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将人物置身于具体情节当中,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肖像等正面描写,也要关注到环境、物象和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侧面烘托作用。

首先找到对“老安”的具体描写内容。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此处交代了老安喜爱花朵,说明老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老安上山采药,可以看出老安勤劳能干。

画家要买老安的兰花,而老安却不要画家的钱,“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等,可以看出老安朴实大方。

“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咬牙切齿”的神态描写可以看出老安是一个脾气急躁冲动的人。

“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