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206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www.5y

  kj.co

  m  第六单元

  教学要求:

  、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2、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中。

3、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教学时间:

15课时

  26

  三峡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

“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

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

(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

  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方面的自然景观?

(山水。

  请同学们用简洁的文字归纳三峡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

  (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水是湍急的、清澈的、凄寒的、等等。

  板书设计:

  

  (山)

  奇险

  

  三峡

  夏

  湍急

  (美)

  

  (水)

  春、冬

  清幽

  

  秋

  凄清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能理解文意,领略三峡景色之美,并能展开合理想象,体味优美意境。

  27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

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明确: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第二课时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的意境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

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问: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

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

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三课时

  一、导语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 藻(zǎo) 荇(xìnɡ)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提问: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

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

“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附: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叙事:

寺庭步月

  

  写景:

月下庭中景物

  闲人

  (苦闷心情)

  

  抒情:

点睛之笔

  教学反思:

学生能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8

  观潮

  教学目标

  、读准难生字字音,掌握“方”、“城”、“倏尔”、“文”、“溢目”、“江干”等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4、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5、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给我们以壮美的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6、学习钱江“弄潮儿”敢于与自然搏斗的人生态度和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

  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

  二、简介南宋观潮盛事和作者。

  作者周密,字公谨,号草窗。

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

南宋文学家。

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之后不再做官。

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三、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雷霆(tínɡ)  杨诚斋(zhāi) 艨艟(ménɡchōnɡ)

  如履平地(lǚ)

  倏尔(shū)

  一舸无迹(ɡě) 善泅(qiú) 僦赁(jiùlìn)罗绮(qǐ) 鲸波(jīnɡ)

  

(2)辨明词义:

  既望(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则玉城雪岭(城墙)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突然;一点点)

  皆披发文身(画着文彩)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江岸)

  珠翠罗绮溢目(满眼)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逆流迎着潮水;忽隐忽现)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

  四、目标完成过程

  .请学生概括每段的段意。

  明确: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众之多。

  2.朗读并逐段翻译课文。

  五、分组讨论。

  .第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2.第二组讨论以下问题。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

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组讨论:

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

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组讨论:

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六、小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分钟)

  钱塘江潮这一自然奇观是一大胜景,古人称"壮观天下无"。

观潮也成了古今盛事。

  作者是怎样写景记事的呢?

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分组讨论。

(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指名朗读第一段。

  2.引导讨论以下问题。

(第一组)

  ①第一段是怎样写海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的?

  明确:

先用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总领全文,点示题旨,接着交待海潮最盛的时间。

然后对潮水作正面描绘,最后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作形象概括,呼应首句,又为下文作铺垫。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

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明确:

作者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由远及近地写出潮,刻画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简单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海潮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指名朗读第二段

  4.讨论以下问题。

(第二组)

  ①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明确:

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拥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②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彼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

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齐读第三段。

  6.讨论:

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

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逆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第三组)

  明确: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写出了壮士形象;"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更突出了勇士的绝技。

  7.第四段。

  8.讨论:

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第四组)

  明确:

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9.赏析精巧的结构安排。

  提问: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宏大,观潮者人涌如潮,但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试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

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而且以前三幅为主,正面描写,第四幅写观潮之盛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三、课堂练兵

  、阅读分析。

阅读《观潮》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2、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看看与本文的描写有什么异同。

再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酒泉子》见课后练习三。

  四、布置作业。

  附:

板书设计

  观

  潮

  海潮图-----雄伟壮观

  演习图-----场面宏伟

  正面描写与侧面

  弄潮图-----身怀绝技

  烘托相结合

  观潮图-----盛况空前

  教学反思:

学生能掌握本课的词语,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注重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培养。

  29

  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5.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6.把握运用的白描手法。

7.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

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

什么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

《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

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4.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

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第二课时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明确: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

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

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

《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

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附:

板书设计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

西湖

  天气:

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教学反思:

学生能背诵课文,并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但有少数学生对白描手法还是一知半解。

  30

  诗四首

  (《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

  陶渊明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

  B、做农民,平平淡淡。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

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解题

  、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

眉目传情。

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

“归”

  2、提问: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

(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