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212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docx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综述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

传统石:

灵壁石、太湖石、英石、昆石

广西:

大化石、马安彩陶石、贺州黄蜡石、柳州草花石、柳州墨石、三江彩卵石、三江黄蜡石、来宾水冲石、石胆、三江黑卵石、百色彩腊石、天峨卵石、邕江石、浔江石、运江石、马山石、大湾卵石、灵山花石、安陲青石、桂平太湖石、柳州彩霞石、武宣石

广东:

潮州黄蜡石、阳春孔雀石、花都菊花石

湖南:

排碧乡穿孔石、渫水浪纹石、湖南水冲彩硅石、渠水奇石

湖北:

黄石孔雀石、渔洋石、三峡雨花石、黄荆石、堵河卵石、下坪河石

山东:

长岛球石、崂山绿石、济南绿石、竹叶石、泰黄石、崮山卵石、紫金石、梅石、淄博文石

福建:

九龙壁

浙江:

锦纹石、天竺石

江西:

庐山菊花石

江苏:

雨花石、栖霞石

安徽:

栖真石、景文石、安徽紫金石

云南:

龙泉石、巧宁石

河北:

曲阳雪浪石、涞水云纹石、太行豹皮石

北京:

燕山京谷石、北京星辰石、金海卵石、房山青石、拒马河石

内蒙古:

葡萄玛瑙、巴林石、戈壁石

河南:

河洛石、嵩山画石

东北:

松花石、釉岩玉

陕西:

汉江石

甘肃:

西夏风砺石、兰州石

宁夏:

黄河石、宁夏玛瑙石、贺兰石

新疆:

大漠奇石

青海:

河源黄河石、青海丹麻石、玉树彩纹石、青海星辰石、青海桃花石

四川:

泸州空心响石、涪江石、绥江卵石、青衣江卵石、泸州画石、泸州浮雕石、沫水石、长江绿泥石

重庆:

夔门千层石、龙骨石、重庆花卵

贵州:

贵州青、乌江石

台湾:

龟甲石、台东梅花玉、油罗溪石、绿泥石、台东西瓜石、台东黑石、澎湖黑石、铁钉石、台湾玫瑰石、澎湖玄武石、关西黑石、宜兰石胆、关西梨皮石、花莲金瓜石、埔里黑胆石、高雄砂积石、埔里铁丸石、南投龟甲石、南投铁丸石、国姓铁丸石

东南亚:

印尼黑石、印尼红碧玉、印尼浮雕石、印尼石胆、印尼黑珍珠石、印尼龟甲石、印尼巴东石

美洲:

加拿大菊花石、加拿大石种、美国石种

矿物晶体:

白铁矿晶体,蓝铜矿,玛瑙,锂兰闪石菊花石

鱼眼石

鱼眼石(Apophyllite)是一种含结晶水的钾钙硅酸盐矿物,四方晶系。

因其解理面上散射出的光线呈珍珠光泽,酷似鱼眼的反射色,故称“鱼眼石”。

晶体呈柱状、双锥状、等轴状或板状,晶簇、板状、粒状、叶片状集合体,无色、白色,含杂质的呈玫瑰红、浅绿、蓝、黄等色。

玻璃光泽至珍珠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4.5~5,比重2.3~2.4,多与沸石、方解石、水晶、直闪石、黄铁矿等共生。

板状结晶或柱状结晶、有着漂亮颜色和一定厚度的魚眼石,被人称为宝石,是制作各种首饰的珍贵原料。

鱼眼石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矿物,鱼眼石因其美丽的外表,艳丽的颜色,以及产量和产地的稀少,是矿物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种。

鱼眼石从其含氟和羟基的多少可以分为氟鱼眼石和羟鱼眼石两个亚种。

一般多为氟鱼眼石,像印度出产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

印度鱼眼石以其颜色艳丽,品质优良著称,被世界藏家所喜好,据报道印度所出产的鱼眼石晶体最大的有20cm的单晶。

其他出产地点还有巴西、美国、日本、冰岛、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德国等,鱼眼石我国也有出产,产地有青海、江苏、辽宁和湖北。

橄榄石

橄榄石因其颜色多为橄榄绿色而得名,大约3500年以前已经在古埃及发现。

橄榄石是一种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分子式为(Mg,Fe)2[SiO4],属斜方晶系;晶体形态常呈短柱状,集合体多为不规则粒状;颜色多为橄榄绿、黄绿、金黄绿或祖母绿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5-7.0,密度3.27-3.48克/立方厘米;具脆性,韧性较差,易出现裂纹。

透明而色泽鲜艳、无瑕疵的橄榄石晶体可作为宝石。

优质橄榄石呈透明的橄榄绿色或黄绿色,清澈秀丽的色泽十分赏心悦目,象征着和平、幸福、吉祥等美好意愿。

古代的一些部族之间发生战争时常以互赠橄榄石表示和平,在耶路撒冷的一些神庙里至今还有几千年前镶嵌的橄榄石。

优质橄榄石的世界著名产地有埃及圣约翰岛,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挪威的斯纳鲁姆,德国的艾费尔地区,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等。

另外,中国河北张家口也出产宝石级橄榄石。

黝帘石

黝帘石,英文名称Zoisite,属绿帘石(Epidote)矿物家族,是一种结晶构造复杂的矿物。

斜方晶系,常见柱状结晶,晶面上明显可见纵向线状纹路是黝帘石外型之重要特征。

黝帘石硬度6-6.5,比重3.55,具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颜色有无色、白色、灰色、绿色、黄棕色、黄色、蓝色、粉红色等。

黝帘石具有多个变种,如与红宝石共生的绿色黝帘石变种以及粉红色的锰黝帘石等,这些变种大多以不透明块状形态产出,故不大适合作为宝石饰品;仅有带蓝紫色的黝帘石变种——又称之为坦桑石(tanzanite,亦有人称之为坦桑尼亚石、丹泉石或月泉石)为宝石级矿物。

坦桑石首先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坦桑尼亚也是主要产区;锰黝帘石产区包括挪威、奥地利、意大利、澳洲西部以及美国卡罗来纳州;黄、绿色的黝帘石则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与肯尼亚。

刚玉(红宝石、蓝宝石)

刚玉,名称源于印度,系矿物学名称,主要成分是Al2O3。

刚玉的同质异像主要有三种变体,分别为α-Al2O3、β-Al2O3、γ-Al2O3。

刚玉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主要用于高级研磨材料,手表和精密机械的轴承材料,色彩绚丽的晶体作为宝石。

作为激光发射材料的红宝石系人造晶体。

红宝石和蓝宝石均属刚玉矿物,除星光效应外,半透明-透明且色彩鲜艳的刚玉才可做宝石,红色的称为红宝石,而其他色调的刚玉在商业上统称蓝宝石。

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柬埔寨是世界上优质红宝石、蓝宝石最重要的供应国。

另外,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坦桑尼亚等地也有出产。

物理特性

晶体形态:

板状晶体多产于富硅、贫碱的接触变质岩中。

柱状、桶状晶体多产于含硅、富碱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中,且多具深色溶蚀壳。

颜色:

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可见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所有颜色。

纯净的刚玉是无色的,当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时而呈现不同颜色。

光泽及透明度:

透明-不透明,抛光表面具亮玻璃光泽或亚金刚光泽。

折射率:

1.762-1.770(+0.009,-0.005)。

双折率:

0.008-0.010

多色性:

均具有二色性,一般表现为不同深浅的颜色,红宝石、蓝色蓝宝石二色性较强,其它颜色的蓝宝石稍弱。

发光性:

长短波紫外线下红宝石均可发现红色荧光,且长波下的强度高于短波下,日光也可激发其红色荧光,但含Fe高者荧光较弱。

蓝宝石一般无荧光,但含Cr的斯里兰卡和美国蒙大拿州蓝宝石有时呈粉色荧光。

而斯里兰卡产的一些黄色蓝宝石可具杏黄色或橙黄色荧光。

硬度:

刚玉的摩氏硬度为9,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所发现的、硬度仅次于钻石的第二高硬度物质。

比重:

多数宝石级样品的比重变化于3.99-4.00之间。

Cr、Fe等杂质元素含量影响着比重值的大小,含量越高,比重越大。

熔点:

高达2000℃-2030℃。

红宝石指所有红色调的刚玉宝石,包括粉红色的刚玉。

蓝宝石指除去红色系列以外的所有颜色的刚玉宝石,包括无色、黄色、红色,橙色、绿色、蓝色、黑褐色、紫色等。

定名时除了蓝色刚玉直接定名为蓝宝石外,其它各种颜色的刚玉需在蓝宝石名称前冠以颜色形容词,如黄色蓝宝石、绿色蓝宝石。

部分红、蓝宝石含丰富的金红石包裹体,这些针状体在垂直C轴的平面内呈60度角相交,加工成弧面形宝石后显示六射星线,称为星光红宝石、星光蓝宝石。

偶尔出现的十二射星线图案是由两组六射星线交叉而成的,两组星光互成30度角交叉。

少数蓝宝石具有变色效应,它们在日光下呈蓝色、灰蓝色,在白炽灯下呈暗红色、褐红色,变色效应一般不明显,颜色也不太鲜艳,称为变色蓝宝石。

黄玉

黄玉,英文名Topaz,国内珠宝界常称之为托帕石,为英文之音译。

它是由火成岩在结晶过程中排出的蒸气形成,一般产于流纹岩和花岗岩的孔洞中,由于它经常与锡矿石伴生在一起,因此可作为寻找锡矿石的标志。

黄玉为含水的铝硅酸盐矿物,黄玉一般呈柱状或不规则的粒状或块状,化学分子式为Al2[SiO4](F,OH)2,成分中F和(OH)的比值变化不定。

晶体属正交(斜方)晶系的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形态多呈斜方柱状,柱面常具纵纹,集合体形态为柱状、粒状、块状。

颜色为无色、淡黄、深黄、棕色、天蓝、粉红、红、淡绿和褐色等。

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

折光率1.619-1.627,双折射率0.008-0.010,色散0.014,硬度8,密度3.49-3.57克/立方厘米。

解理发育,性脆。

在长、短波紫外线的照射下,各种颜色的托帕石显示不同的荧光。

依据颜色,一般可分为酒黄色、无色、蓝色、绿色、红色托帕石。

其中深黄色者最为珍贵,颜色越黄越好,其次是蓝色、绿色和红色者。

世界各地都有黄玉出产,最重要的宝石级黄玉产地是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这里的黄玉有黄色、深雪梨黄色、粉红色、蓝色及无色等;斯里兰卡也是较重要的产地,它的黄玉主要为蓝色、绿色和无色;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产蓝色和黄色的黄玉;中国广东、新疆、云南等地出产无色的黄玉,经中子辐射,电子加速器轰击、Co60照射及加热的方法处理,可变成漂亮的天蓝色。

值得注意的是,中子辐射改色的黄玉会有一定的放射性,需要放置一定的时间(如半年以上)才能用作饰用宝石,否则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

巴林石

巴林石的开采

----据传,清代在旗北沙巴尔台的地方,有个名叫德力格尔的老艺人曾挖掘过巴林石,并将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献给旗给旗札萨克乌尔衮。

乌尔衮又将此碗贡奉给康熙帝赞不绝口。

自此以后,历代巴林王公每逢进京,都要携带巴林石雕做为贡礼。

----民国初年,热河毅军驻林西镇守使米振标曾组织开采过,但得石甚微。

----日伪统治时期,伪巴林右翼旗公署曾雇佣当地群众采石探矿,将采得的石料加工成图章、墨盒之类,流入日本国至今仍被视为珍宝。

在日伪《大巴林蒙古情况调查》中记载;大巴林旗公署将叶腊石做为唯一的土特产,并建立开采机构,公布兴安西省矿业法令通告,严加管理。

----建国后,1958年“大办工业”时曾开采,但得石甚少,不久“下马”。

1973年建叶腊石矿,开始有计划地开采,当时有职工24人,1978年轻工部把叶腊石矿列为中国三大彩石基地之一,将叶腊石命名为巴林石,并拨款资助开采。

经专家评定,巴林石的成分、色泽可与我国传统雕刻原料寿山石、青田石齐名,更在南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的叶腊石之上,可与宝石、玛瑙相媲美,遂引起国内外用户注意,争相采买矿石与雕件,到1986年巴林石矿为全国17个省市近百家工艺石雕与镶嵌厂家供应原料。

----巴林石为季节性开采。

采矿运用立井、斜井、露天等多种方法,实行采探并举。

巴林石的历史

购员-曾为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属地——喀啦沁旗锦山的灵悦寺内,供奉着一尊石佛(高14厘米、宽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质属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杂质。

因属朝产,多年供奉,具体资料已无从考证。

观察石佛,与众不同,头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态,带发罩,露出两根辫子,服饰为窄袖长袍,衣纹线条流畅,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盘坐在莲花台上,应该说,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

从雕刻手法上看,此佛应是唐宋时期所刻。

----有文字记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落的庆功宴上,属下奉献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口地称赞:

“腾格里朝鲁!

”意思是“天赐之石”。

清朝时,石碗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

最近,在一座古墓中,还发现了殉葬的黄色巴林石碗。

----在喀啦沁旗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着“喀啦沁王之宝”,另一方刻着“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隶书,两方章是在王爷府院内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爷之印。

民国初年,矿物学家张守范命名巴林石为“林西石”,日军侵华时期,曾抓劳工开采过矿石,行动很诡秘,管理森严,劳工也不懂采的为何物,鸡血红和彩石矿脉都被开采过。

----七十年代初,地质部门前去考察,发现有遗留采坑多处,规模很小。

民间流传历史上曾有南方人用骆驼驮走过巴林石。

1973年,正规开矿时,发现一个采洞内有点灯用的油碗,一只陈旧的鹿角,一把不是当地人所用的刀子,一个粗雕成型的佛像,这些现象表明,过去确有南方人前来探险和采石。

----石巢先生在1982年就预见到:

巴林石“储量丰富,将来可成名矿”。

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公司副总经理林佑女士率金石界专家考察了矿山,确定巴林石为雕刻彩石原料的三大支柱之一。

----从巴林石采矿始,当地的三家雕刻厂应运而生,以后,巴林石逐渐被福州、青田、北京、西安和山东等地所用。

近年来,台湾吴金泉先生到闽开办石雕厂,大量采用巴林石为材料,为推广巴林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巴林石的荣誉

----巴林石,出产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学名叫叶腊石。

与寿山石、青天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

巴林石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的石头。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

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

1978年被轻工部正式命名为中国巴林石。

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在香港回归一周年之际,藏石家于占武先生,曾请篆刻家崔连魁,篆刻"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纪念玺",赠送香港。

在澳门回归之际,他又邀请了著名篆刻家刘江篆书印文,制作又一件巨玺"澳门回归祖国纪念玺",送往澳门,这在区内外引起轰动。

著名微雕大师朱云青介绍,他还用巴林石精料为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篆刻了印章,这是巴林人的骄傲,也为巴林石增添了不尽的光彩。

难怪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掂量着手中的犀角冻鸡血图章,激动地说:

"价值连城",遂题"宝玉天生"四个大字。

巴林石质细腻,温润柔和,软硬适中,最适于篆刻印章或雕刻精细工艺品,为上乘石料,历来为中外友人所推崇,乃是藏品中之珍品。

多次在国内参展,誉满南北东西,从港澳地区,到东南亚各国,从欧美到东瀛,几乎传遍世界,名扬四海。

巴林石在出口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瞩目。

1979年在美国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中,有7件巴林石展品,备受青睐。

巴林石作为石文化,内涵丰富,它不仅涵盖着赤峰地区远古文明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蕴,而且将以精美的石文化,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写下重重的一抹。

巴林石的分类

----巴林石的分类命名,基本上采用传统印章石的品名,但也不乏自己的名份。

巴林石大体上可分为鸡血石、福黄石、冻石、彩石。

----巴林鸡血石,是巴林石中的极品,历来就有"世界鸡血石在中国,中国鸡血石在巴林"的说法。

其石质地温润坚实,石上斑斑血迹聚散有致,红光照人,犹如红霞映月,锦上添花。

新近开采大块鸡血石,其色彩对比强烈,光彩可人,分外夺目。

其大小为国内最大,被称为"中国鸡血石王"。

----巴林福黄石,与寿山田黄石不分伯仲,被称为"姊妹石",其石质地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暇,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凤毛麟角,珍贵至极,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

----巴林彩石,其彩色图案以天然见长,色彩艳丽多姿,纹理惟妙惟肖,美丽奇妙。

巴林彩石上绚丽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形式栩栩如生的水草松枝等天然画面,鬼斧神工地表现了大自然的奥妙。

国内唯巴林盛产彩石,实属独一无二。

----巴林冻石,石质细润,同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其彩霞冻石更为珍贵,洁白透明,肌体中所渗之云霞状红色纹理变化无穷,犹如一幅旭日喷薄,红霞漫天的水彩画,绝非他石之匹敌。

树化玉

树化玉是玉化的硅化木。

它属于硅化木,又因其晶莹剔透的外表而区别于普通硅化木。

在漫长的地史过程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博大的自然力量埋葬于地下。

在高压、低温并且无氧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的饱和溶液中,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替代,并部分保留了树木的某些原始特征,并纳入围岩的某些矿物元素,形成缤纷的色彩,这就是硅化木,也叫做木化石。

而后漫长的地质时期,在温压的不断变化中,硅化木木发生了差异的变质作用,重新结晶,主要成分转换为蛋白石玉髓,这就是树化玉,也叫木化玉。

具体形成的年限,因为硅化木的研究局限,并未有完全发现。

迄今为止最早的木化石是石炭纪早期的裸蕨植物化石。

最新的为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硅化木。

但可以确定树化玉的形成期在古生代石炭纪(始于距今3.55亿年)到中生代白垩纪(结束于距今6500万年)之间。

地质年代

太古代(ArcheozoicEra,Archeozoic)

最古的地质时代。

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到25亿年前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普遍出现这段地质时期。

元古代(ProterozoicEon)

火山活动频繁,生物界处于缓慢,低水平进化阶段,生物主要是叠层石以及有机碳和球状、丝状蓝藻化石,这些光合生物的发展,大气圈有更多的氧气。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

开始于5.7亿年前,结束于2.3亿年前。

古生代共有6个纪,包括寒武纪(5.4亿年前)、奥陶纪(5亿年前)、志留纪(4.35亿年前)、泥盆纪(4.05亿年前)、石炭纪(3.55亿年前)和二叠纪(2.95亿年前)。

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

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

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两栖类完成了登陆。

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树化玉便是此时期开始形成,树化玉的形成期应该推算到距今3.55亿年。

中生代(MesozoicEra)

距今约2.5亿年~距今约6500万年。

中生代名称是由英国地质学家J.菲利普斯于1841年首先提出来的。

中生代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开始,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为止。

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中生代时,爬行类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

中生代时出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

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类繁盛为特征,故也称菊石时代。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类和裸子植物最繁盛。

此时期是树化玉形成期结束,硅化木的形成在6500万年前结束。

新生代(CenozoicEra)

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5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

蛋白石(欧珀)

蛋白石是天然的硬化的二氧化硅胶凝体,含5-10%的水分。

蛋白石与多数宝石不同,属于非晶质,会由于宝石中的水分流失,逐渐干裂。

蛋白石在矿物学中属蛋白石类,是具有变彩效应的宝石。

蛋白石英文名为Opal,中文音译为欧珀。

蛋白石是二氧化硅的水合物,成分为SiO2·nH2O,是非晶质结构,主要是二氧化硅的胶体沉淀形成的。

折光率1.37-1.47(折射率与其含水量有关,其折射率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小);硬度5.5-6.5;密度2.15-2.23g/立方厘米。

蛋白石无固定外形,常为致密块状、粒状、土状、钟乳状、结核状等。

底色呈黑色、乳白色、浅黄色、桔红色等,半透明至微透明,玻璃光泽、珍珠光泽、蛋白光泽,具变彩效应。

性脆,易干裂,贝壳状断口。

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不同种类的蛋白石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

 根据颜色特征和光学效应,天然欧珀分为白蛋白石(白欧珀)、黑蛋白石(黑欧珀)和火蛋白石(火欧珀)三个种类。

白欧珀作为宝石的历史较长,它的基本颜色有无色、蛋白色、浅灰色、浅黄色及浅紫色等,琢磨成弧面型宝石后,表面会浮现出美丽的变彩。

以底色为洁白,变彩颜色鲜艳者为最佳。

黑欧珀在20世纪被澳大利亚人发现后,才被人们所知晓。

它的颜色为黑、暗绿、深蓝、深灰及褐色等,以黑色为最佳。

黑欧珀表面浮现出多种颜色变彩,在深黑色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火欧珀是欧珀中的特殊品种。

它呈半透明至全透明,颜色为黄色及橙红色。

由于构成它的二氧化硅小球直径太小,因而不具有变彩效应。

彩硅石

彩硅石,产于湖南省耒阳耒水河中。

耒阳南临南岭,北靠衡山,耒水穿城而过。

水冲彩硅石质地细腻,硬度约7度左右,多呈黄、褐、藕红、墨玉等色调;石上纹理清晰,有凹有凸,色彩层次分明,有山水、景物等图案,形状千姿百态,刚柔一体,高雅雄奇、意境深远。

彩硅石属硅质灰岩,硅质浆岩等沉积岩而成,含多种金属成分。

石质结构细密、湿润纯净,经耒水长期冲刷,外表泽度高,有的尤如碧玉般玲珑剔透。

紫袍玉带石

 紫袍玉带石,产于贵州省江口县及印江县一带的梵净山区。

玉带石走向数公里,平均厚度为8~15cm,开采难度大,产出较少。

该石中有多种层次清晰的颜色,平行延伸,分布均匀,似条条玉带,其表层的精美图案,形如紫袍,故称紫袍玉带石。

紫袍玉带石以稳沉的紫色为主体,绿条相间,同时伴有桔红、乳白、黄、褐等色,多层紫色和多条玉带构成层次分明的奇特色彩,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如玉,硬度3~3.5度,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紫袍玉带石属绢云母千枚岩,层次分明,手感细腻柔润,色泽自然和谐,密度高,耐酸碱,硬度适中,雕刻性能好,形态多样,含有能促进人体健康的多种微量元素。

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金红石、电气石,还含有钛、铁、铅、铬等多种元素,物性稳定,雕刻性能好,加工抛光后具有柔和的丝绢光泽,色彩俏丽动人、古朴典雅。

可用于雕制砚台、印章等多种工艺品,其使用历史约早于清代。

集骨石

集骨石是戈壁石的一种,产于我国戈壁地区,是一种呈放射状硅质框架构造石。

以白色居多,亦有红色,黑色,黄色以及数种颜色混杂而成。

石头框架中的软质矿物在漫长的自然风化过程中渐渐被销蚀,遗留下硬度相对较大的放射状框架,形如盛开的花朵,有石友称其为“风成菊”。

白色的集骨石看起来像吃剩的鸡的骨头,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鸡骨石”。

集骨石框架有玛瑙质,硅质,玉髓质等等。

此种石头,能出特定造型的不多,一般是观赏其瘦骨嶙峋,参差有致的天然外表。

以花形完整,整朵同聚,玛瑙或玉髓质的更具观赏价值古朴典雅。

可用于雕制砚台、印章等多种工艺品,其使用历史约早于清代。

长白石

长白石,又称长白玉、马鹿玉,也称长白五彩石,产于吉林省长白县马鹿沟一带。

该石石质细腻致密,温润洁净,坚而不顽;颜色有绿、黄、青、蓝、深褐、紫红、灰白等;纹理自然流畅,各色混生形成卷纹、流纹、蟒纹、龟纹、流霞纹等;光泽度好,多为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透明;折射率约1.56~1.60;摩氏硬度约2~2.5度,断口呈贝壳状,密度约为2.0~2.8。

长白石形成于距今1.3亿多年前,由火山碎屑物质沉积、交代而成,其主要成分有叶蜡石、高岭石、地开石等。

有的长白石因局部硅化或含石英构成"石钉",或含金属矿物构成"铁钉",而局部受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者则导致质地变软,均有损于长白石的质量。

优质长白石质地脂润,色彩俊俏,纹饰秀丽,柔而易攻,尤以质地纯净透明度高者(冻石)为佳。

长白石俏色分明,色彩对比强烈,是用于印章和雕刻的理想石料,又称"印章石",亦可用来雕制工艺品。

长白石分为地开石和高岭石两大类。

地开石是冻石,颜色俊俏,花纹奇特而美丽,比较珍贵,其中偶有透明的晶体石,多呈灰蓝诸色,但质材较小,一侧偶有小米粒大小的铝质结晶沉积分布;无花纹者莹润细腻,颜色纯正。

高岭石是彩色印石,花色繁多,纹理多样,构成了长白石诸多品种。

目前能叫出名字的长白石已逾百种,各具特色,且以透明的晶石和半透明的冻石居多,肌理晶莹、坚韧光洁。

其名贵品种有白墨、长白绿冻、长白灯光冻、长白根、长白兰、地图石、翡翠花斑、高梁红等,如兰天冻、兰花青田、白芙蓉、艾叶绿、虎皮冻等罕见名品也有发现。

它是继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之后规模较大、品类繁多、适宜作为印章篆刻、工艺雕刻的新兴石料。

昆仑玉简介

昆仑玉又称青海玉,属于软玉。

产出地段属昆仑山脉东缘入青海省部分,西距新疆若羌境约300余公里,与且末、若羌等地产出的和田玉在地质构造背景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海软玉与和田玉在物质组合、产状、结构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