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385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8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docx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

第13讲 外力作用与河流地貌

[考纲呈现]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考纲解读]

1.综合思维:

结合某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区域认知:

结合区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考查特定地貌在特定区域的发展变化。

[思维导图]

1.能量来源: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生物、空气等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

作用

流水、冰川、风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

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结果: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外力作用和典型地貌

(1)风化作用

作用

因素

发生

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温度、水、空气、生物

普遍

风化地貌,如球状花岗岩地貌

(2)侵蚀作用

作用因素

发生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坡度较大地区

水蚀地貌,如沟谷、瀑布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冰川

高纬或高山地区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

海浪

海岸地区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3)搬运作用

不塑造地貌,但形成重要的地理现象,如沙尘暴(风力搬运)、黄河水混浊(流水搬运)。

(4)堆积作用

作用

因素

发生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地区

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风力

干旱、半干旱区

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

冰川

高纬、高山地区及冰川滑过地区

冰碛地貌、冰碛湖、峡湾等

海浪

海岸

地区

海积地貌,如沙滩、贝壳堤等

方法技巧

 外力地貌与地理环境判定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风向的

判定

河流流

向判定

地貌与

气候类型

①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②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

③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

地貌与

自然灾害

冲积扇——泥石流

“V”型谷——滑坡、泥石流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盐碱化(华北平原)

沙丘——荒漠化

地理实践力

 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

流水沉积、风力堆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2019·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

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

『答案』 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答出3点即可)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

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位置:

贺兰山东麓;事件:

岩壁有岩画,岩石破损威胁岩画;由图知,甲位于黄河以西,宁夏范围内;求问岩石破损的自然条件,并非求问岩石被破坏的地质作用过程。

(2)破题:

解答上题,你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宁夏的气候特征;贺兰山所处的地质基础;外力作用的发生原理和条件。

(3)解题:

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从物理风化、风力及流水侵蚀、陡峭地形和地质灾害等角度分析和描述区域特征,而不是描述风化和侵蚀过程。

考向一 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推断外力地貌的成因

1.(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

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

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貌。

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貌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

考向二 结合地貌变化考查外力作用的发生和变化,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

(2019·全国文综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2~4题。

2.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B.流水

C.冰川D.风

3.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

4.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B.沼泽化

C.土地沙化D.盐碱化

『答案』 2.B 3.C 4.C

『解析』 第2题,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流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山前平原。

山麓地带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沉积,形成山前平原,故山前平原为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B正确。

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构造运动营造了该区域的整体构造地貌,而流水沉积则主要促成了山前平原的形成,故A错误。

冰川作用多形成冰斗、角峰、冰川谷等地貌,故C错误。

风力作用不能形成冲积平原,故D错误。

第3题,洼地增多增大的时间处于河流断流期间,该地山前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气候干旱,加之人类活动影响,河流出现多年断流。

在风力作用下,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逐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正确;地面沉降通常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洼地是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而成,故A错误;河流断流期间,流水侵蚀作用、冻融作用微弱,故B、D错误。

第4题,由上题可知,洼地增多增大是风力作用造成的,为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力侵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周边地区的土地沙化,C正确;断流期间,难以发生水土流失,故A错误;断流期间,不易造成沼泽化,故B错误;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地势低洼的区域,故D错误。

(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5~7题。

5.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

6.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7.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5.C 6.B 7.D

『解析』 第5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

第6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第7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

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位置多次变动。

1.河流侵蚀地貌

河谷发

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

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图A)

中期

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谷拓宽,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图B)

成熟期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图C)

 

综合思维

 河谷发育的时空差异

方法技巧

 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1)河道平直段,根据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来判断。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道平直段的右岸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坡度缓。

南半球相反。

(2)河道弯曲的河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来判断。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惯性,在惯性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3)根据聚落点和港口区位来判断。

河流堆积岸处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侵蚀岸处河道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

据此可以判断河流侵蚀岸和堆积岸。

2.河流堆积地貌

冲积平原是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有三种类型: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冲积扇、

洪积扇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山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

河流中下游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口

地区

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补充点拨

 流水速度快或加快的时间和河段,以侵蚀作用为主;流水速度慢或减慢的时间和河段,以堆积作用为主。

 

(2018·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

(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答案』 

(1)A 

(2)A (3)D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

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位置:

河流上游;河岸上四个平坦面上有沉积物分布,可见为河漫滩;四个平坦面高度不同,可见为四个时期的河漫滩残留(边缘);河漫滩中部被掏空,是受流水侵蚀的结果;四个河漫滩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同,上大下小,说明沉积发生时水流速度由大到小;由“洪水期仅能淹没T0”知,T0为现代河漫滩,正在发生流水堆积作用。

(2)破题:

解答上题,你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生活常识:

常见河岸形态为顺直坡,并非阶梯状;沉积规律;河漫滩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发生流水侵蚀和堆积的条件。

(3)解题:

解答上题如何辨选项?

『答案』 第

(1)题,最低的现代河漫滩仍在生长扩大,即为T0;第

(2)题,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沉积物的粒径最大,即为T3形成时期;第(3)题,只有间歇性抬升才会形成高低不同的四个河漫滩。

考向一 结合地形地质剖面图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北京文综)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

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2.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

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

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从图示形态看,在断层上不宜修建水库。

第2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也快,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

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

考向二 结合区域地形图考查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2017·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3~4题。

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

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3.C 4.B

『解析』 第3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

贺兰山东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

第4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故砾石较少。

考向三 结合特定河段的特征考查冲淤变化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019·全国文综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5.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在顺直、宽浅、落差较小的河道中,易形成堆积性游荡河道;河流流量的大小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关系较小,但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形成有关,①错误;有支流汇入的河段,受干流顶托作用的影响,支流挟带的泥沙容易在干支流交汇处淤积,易使河道摆动,但黄河小北干流中段与南北两段相比,无主要支流汇入,②错误;受沿岸地形地貌及岩石抗侵蚀能力的影响,黄河小北干流中段河道较窄,从而导致该河段河道摆动范围较小,③④正确,故选C。

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大,分布相对集中,人口较多。

(2)我国南方丘陵地区聚落一般规模较小,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3)图中表示山区聚落的是a,表示平原地区聚落的是b。

(填“a”或“b”)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选择

线路分布

线路延伸方向

表现

首选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与铁路相比,公路的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

地势相对和缓

避开地势起伏大的地区,以降低线路坡度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①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②方便聚落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为聚落提供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①河网密布区:

耕地破碎,乡村规模相对较小。

②耕地连片区:

乡村规模相对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低地:

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

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2017·4月浙江选考)重庆自古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

说出该市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答案』 人口密集区;河流交汇处,铁路枢纽处;大规模商品集散地。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

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依据是什么?

『答案』 图中显示的是重庆市的主要城镇、交通线和河流。

(2)破题:

你在回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重庆是山城的地貌特点,交通线选址的影响因素,城镇的分布特点。

(3)解题:

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从地形、河流、人口分布等方面来概括城镇的分布特点。

考向一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约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风力侵蚀

2.下列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根据经纬度及图中等高线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有河流分布,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风力作用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从图中等高线变化可知,该地海拔上升,应为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如果是流水侵蚀作用,海拔应降低,故选A项。

第2题,从图中城市搬迁方向可知,城市从海拔低的地方搬迁到海拔高的地方,因为城市位于河流附近洼地,易出现水灾,所以搬到高地,故选C项。

考向二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江苏地理)2012年4月28日正式通车的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

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5%。

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

读图,回答3~4题。

3.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多断崖、深谷

B.多石灰岩溶洞

C.多高山、陡坡

D.多角峰、“U”型谷

4.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双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山崩滑坡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答案』 3.AC 4.CD

『解析』 第3题,一般情况下,修路遇到深谷时要修建桥梁,遇到陡坡、高山时要开凿隧道。

雅西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区多断崖、深谷、高山和陡坡。

第4题,雅西高速公路沿线没有冰川活动和冻土的分布,从材料中看,该区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等不利条件,另外,川西地区多暴雨,特别容易出现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019·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 

(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

深度增加。

原因:

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 第

(1)题,该地河流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但是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需要从河流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方面进行分析。

结合文字材料“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说明该河流所处地区地壳不断抬升导致下切侵蚀严重,河道加深。

再结合图推测河道两侧没有明显侵蚀,说明两岸岩石性质基本一致或者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

(2)题,结合图看出4~6月河水变深,说明河流水量变大,结合材料可知4~6月以融雪补给为主,水量变大,水位上升;而融雪补给时期河流含沙量低,流速加快,下切侵蚀严重,河水变深。

第(3)题,结合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且降水多为暴雨,坡面侵蚀强,故河流含沙量大,结合图可以看出径流量减少,流速降低后泥沙容易淤积。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作用

河谷、沟

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侵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

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

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岩石产生打磨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河流冲

积扇

(洪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

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河道变宽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

积地貌

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因受到阻挡等作用,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

积地貌

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堆积于某地,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

1.读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2.(山东文综)下面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

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

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

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

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1)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

(2)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答案』 

(1)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2)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