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440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7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docx

解析版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科目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试卷的答案必须做在答卷的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磨砺三十年,陈长方的书法融真、草、篆、隶于一炉,走出窠(kē)臼,自成遒劲风骨,其作品《观云》“提顿藏露,张弛有度”,已初臻(zēn)“拙、重”的真妙。

B.一些人虽然每天花费不菲(fěi)

时间阅读报刊,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各种奇闻逸事、庸俗的雷人八卦(guà),这种阅读行为,一言以敝之可称为“浅阅读”。

C.昔日,放爆竹和吃饺子是过年的盛事。

而今,观看春晚也算一大盛景。

政府想着办法尽(jìn)可能给百姓准备一场晚会。

晚会明星荟萃,载(zài)歌载舞,精妙绝伦。

D.被称为主子的人背对沉默,玉树般挺拔的身躯俨如高垣睥(pì)睨的城墙巍然屹立。

面容被一张雍华威武的金模(mú)面具掩盖着,黑洞洞的眼眶有说不出的森冷。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本题中,A项,将“融”改为“熔”,将“zēn”改为“zhēn”;B项,将“敝”改为“蔽”;C项,将“jìn”改为“jǐn”。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出游的嗜好。

【甲】李白的狂放,除了金樽对月“将进酒”,还是仗剑浩歌“行路难”;而在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途中,大诗人陆游有不同于“铁马冰河”的全新感受。

【乙】相对于逼仄的书斋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缤纷浩阔的人生体验,“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这又是何等的令人神往!

于是,他们打点一下行装,收拾起几卷得意的诗文,潇潇洒洒地出门了。

【丙】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这些彬彬弱质的文人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要消磨在旅途中,而驿站,便成了他们诗情流溢和远游行迹的一个汇聚点。

2.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是

B.逼仄

C.潇潇洒洒

D.汇聚

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答案】2.A3.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结合词语的意思以及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

本题中,A项,“还是”,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保持不变,或不因上文所说的情况而改变。

文中说“李白的狂放,除去金樽对月‘将进酒’”“仗剑浩歌‘行路难’”,“将进酒”和“行路难”表现出的都是“狂放”,“还是”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就是”。

B项,“逼仄”,地方狭窄,句中是说书斋的狭窄,使用正确。

C项,“打点”,收拾,准备(礼物、行装等)。

句中用“收拾”意,正确。

D项,“潇潇洒洒”,人的举止自然大方。

句中形容中国文人出游的状态,使用正确。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应结合句间的关系辨析符号运用的正误。

本题中,C项,“一路上访友、拜客,登临名胜,走到哪里把诗文留在哪里”,“访友”和“拜客”之间不能使用顿号,“访友”和“拜客”是并列的谓语,之间应该使用逗号。

故选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要用于实现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观测脉冲星等科学目标和空间飞行器测量与通讯等。

B.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C.本品选用上等艾绒及其他活血中药,通过发热系统有效地增强药性渗透,作用于足三里穴,提高机体内部环境,调节关节,治疗各种关节炎。

D.文明不仅是支撑人类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人类与生态平衡的关键,不幸的是这个最重要的因素不断地为拜金主义所腐蚀。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本题中,A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应用目标”。

B项,句式杂糅。

“串联起……”和“将……融为一体”杂糅,“串联”改为“将”。

C项,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改善”。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电视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女子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

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

“来拍嘛,拍近点!

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学生在做值日时,积极劳动,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

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

(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每项不超过30字。

(1)面对虐待母亲的女人,你会对她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要说明女人的这种出名是恶俗的,是一种耻辱,与李宇春的出名有着本质的区别。

例句:

我们会帮你出名,但你必须知道,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

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要肯定劳动是光荣的,要指出如何正确对待这种错误的说法。

例句:

劳动永远是最光荣的。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的能力。

语言简明的题目主要有删掉的多余的内容,用代词替换重复的成分,转换句式使陈述对象一致、连贯。

此题综合考核以上内容,注意话题的一致,代词的替代。

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

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

本题考生要注意两处语境的得体,一是女人虐待殴打母亲想出名,一是一个学生遭到讥讽。

考生要注意结合语境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语言的简洁。

6.右图是国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logo(徽标),图形为蓝底白字,请说明图形寓意及构图特点。

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字。

【答案】寓意:

①主体汉字“支”突显“支付宝”指的是一种快捷、高效、简单、安全、专用(消费)的支付方式。

②“又”以流线来象征网络支付的畅通无碍,更多选择。

③蓝色代表稳定、信任、专业,给人安全感。

构图特点:

构图简洁明晰,符合品牌特性;蓝底白字,清澈大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认真观察漫画的构成,注意颜色、形状、文字等几部分,最后在图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其寓意。

本题中,所强调的是支付宝的方便快捷,标志的主体是“支”字,所体现的是支付宝提出的建立信任,化繁为简,以技术的创新带动信用体系完善的理念。

文字下方的“又”字也很显著,突出了支付宝的选择性,整个徽标的颜色是白字蓝底,给人以安全感。

总结其构图特点的话,白字蓝底的设计简单大气,给人信任感。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

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

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

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

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十大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9.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哪些影响?

【答案】7.A8.B

9.①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②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③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本题中,B项,将第一段“数字化记忆……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和第四段“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进行简单拼接,强加因果。

C项,“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表明了“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D项,曲解文意。

原文最后一段可推知,“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的行为本身属于数字化记忆霸权,而且明确表示“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侧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

本题中,B项,以偏概全。

原文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选项去掉了“在某种程度上”的限制。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进行概括总结。

本题中,由“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可知:

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着重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可知:

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

由“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可知:

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956年元旦那场雪

徐剑

1956年新年,并非中国农历的元春之始,天气很冷。

2012年夏,李旭阁①在北戴河海滨回忆起来,记忆难免有误,但他非常确定地对我说,那年元旦,北京城里落了一场大雪。

雪是从1956年元旦凌晨下起来的,飞飞扬扬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人们推门一看,雪拥长街,行人稀落,北京城郭上下一抹白,若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张巨大宣纸铺陈其上,而匆匆而过的行人,就像泼墨于宣纸上的一滴墨、一个点,一行雁痕鸿爪。

天上一片雪,地下一世界。

李旭阁说,他记得昨天晚上离开中南海居仁堂时,天还晴得好。

①早已过了下班时间,黄昏泛起,1955年最后一抹夕阳照在中南海居仁堂红墙黄瓦的林苑里。

时任军委作战部特种兵处技术组参谋的李旭阁少校,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然后,走到窗前,将目光透过古老花格窗的玻璃,投向红墙内外。

一元复始春将至啊。

窗外,如火如荼的公私合营运动,遍及每个角隅,热火朝天的场面浮现于京畿的天空,新中国的青春之姿与萧索的北方冬季相峙。

明天就是元旦,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带着孩子妻子出去走走了。

李旭阁将目光从窗外收回来,收拾了东西,正准备穿上呢军大衣离去时,特种兵处处长杨坤上校突然走了进来。

“有要紧之事?

”李旭阁问。

“是啊!

”杨坤扬了扬手中一张入场券说,“明天下午三点新街口排练场有场很重要的讲座,让你参加。

“什么讲座?

“我也不知道。

”杨坤处长颇有几分神秘地说,“作战部王尚荣部长点了你的名,据说,听讲座的都是驻京各大单位的上将、大将。

“啊!

”李旭阁一脸骇然,规格这么高呀。

“作战部就发了两张票,王部长和你一起参加,有困难吗?

“没有!

”李旭阁摇了摇头。

“好!

②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被中南海冰湖的暮霭融尽。

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

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

多少年了,他蹚着战场的枪炮声、飞机的轰炸声,一路走来,此时的宁静,与他经历过的战斗生活,截然不同。

当然,最挥之不去的炮声,是解放兰州时马步芳军队的炮弹突然在身边爆炸,如同惊雷,战友横飞玉碎,他的耳朵也骤然失聪,好多个月叽叽乱叫;还有在朝鲜战场上,敌机的炮弹从天而降,掀翻了他与耿素墨新婚的小屋,一对新人埋在了瓦砾之中。

1953年夏天,抗美援朝战争在板门店画下了历史性的句号,李旭阁夫妇穿越刚熄灭的兵燹,回到了国内。

不久,他因为表现出色,被选调到了军委作战部。

家门将近,北京的天空起风了。

李旭阁说,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天推门而进的时候,即将临盆的妻子耿素墨正腆着大

肚子,一边照顾大女儿,一边做饭。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前,妻子由65军报社记者转业到煤炭工业部党委办公室,不久后大女儿呱呱落地。

“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明天还真不成。

”李旭阁答道。

“有事?

“有个讲座!

在新街口排练场。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

请个假。

“岂止是文化补习课!

是一个很重要的讲座,作战部就我和部长两个人参加!

“哦!

”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

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

“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

……大雪无声,不知不觉中,落了下来。

丰年好大雪啊!

那天早晨,李旭阁推开武衣库小院里西厢房的门,只见一夜瑞雪落下,院子里飘雪成堆,侵至石阶间、窗台上,甚至拥门而伏。

③雪后一片天光,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

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

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

不是看演出,而是听一场涉密程度极高的学术讲座。

这场讲座的主角是谁,他不知道。

不该问的坚决不问,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这是他必须坚持的一条铁律,但是对于今天这个讲座主讲人是谁,他还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

(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引子”部分,有删改)

【注】①李旭阁(1927.01—2012.10),1943年参加八路军,曾参加太原、兰州等战役。

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他被选调到军委作战部,后官至第二炮兵司令员。

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

在后来的讲座上,钱学森说新中国完全有能力制造出自己的火箭,并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军种——火军,也即火箭军最初的称呼。

10.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

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

11.分析文中三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

12.联系全文,指出题目中“那场雪”的深层意蕴。

13.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10.

(1)多用问句(疑问句和反问句),表现其作为妻子对爱的渴望、家的重视及对丈夫淡淡的抱怨。

(2)语言简洁(单字、短句),如独字(哦)、反复(去吧,去吧),表现其作为军人,对丈夫工作的理解、支持。

11.

(1)第一处交代时间、地点;暗示李旭阁在忙碌加班;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2)第二处点明夜将降临;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3)第三处:

象征古老中国将重曜东方。

(4)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事件推进;又形成一条线索,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12.

(1)象征新中国(或“新中国青年”)的青春之姿(新貌新颜)。

(2)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3)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火箭军)之路。

13.

(1)两段文字,一详细写李旭阁从居仁堂出发骑车回家的过程,一择要写李旭阁此前的战斗简历,前者地点明确,后者经历清楚,两者真实地体现了李旭阁当前生活的安详和战斗履历的丰富,也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2)画波浪线的文字用比喻、拟人、夸张、想象、对比及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等,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李旭阁所见夜景及其历经的战斗,让人如置其境,如历其事,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3)报告文学中真实性是文学性的前提和基础,文学性是对真实性的生动和丰富,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缺了真实,文学成了空中楼阁;缺了文学,则真实所产生的感染力也大打折扣。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题干问的是“结合耿素默与李旭阁对话的语言特点,分析耿素默当时的心理”,找到对应内容,结合内容分析。

结合“旭阁,明天元旦放假,你陪我们娘儿俩去拍张照片?

”“有事?

”“不就是一堂文化补习课?

请个假。

”等分析可知,多用问句,写出了妻子渴望李旭阁的陪伴,从“不就是”可以看出妻子的淡淡抱怨等。

结合“‘哦!

’妻子脸露讶异之色,哦了一下,便没有再多问”“她是个军人,知道丈夫调到作战部工作后,办公的地方就在中南海居仁堂,很明显,就是放在主席和总理身边工作,此乃中国的心脏。

对此,她深明大义,忙道:

‘去吧,去吧,家里有我呢’”等分析可知,语言简洁,表现作为军人的耿素默,对丈夫工作的支持等。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语句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

第一句,“黄昏泛起,1955年”“中南海居仁堂”等内容,交代了时间、地点,写出了李旭阁在忙碌加班。

结合后面内容“将最后一页台历撕下来”分析,也突出这一地这一天的特殊性。

第二句,抓住“暮霭落了下来”“西天最后一抹紫阳”“融尽”分析,点明夜将降临。

结合下文“李旭阁骑车从居仁堂出来,右拐,从六部口,绕着红墙北行,过毛家湾,从国管局门口向西,穿过红楼电影院,往武衣库总参作战部宿舍骑去。

这时,夜色如潮水泛起,街灯昏黄如豆,在薄暮中犹如一只只夏夜里的萤火虫,将北京的万家灯火引燃了,他的身前身后,便是一片灯河,一条人间天河。

北京城隅也渐次沉落于宁静之中”分析,为后文描写北京夜景作铺垫。

第三句,抓住“太阳不知什么时候升了起来”及后文内容“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曜东方”分析,象征古老中国将重耀东方。

三处前后照应,表明时间推移,使行文思路更顺畅清晰。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标题的含义注意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情节进行分析,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的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和文章的主旨分析。

题干要求指出深层含义。

“那场雪”,结合“晨曦初照,古老中国因了一群年轻的理想主义者,竟然老树新枝,犹如这朝阳,重耀东方”分析可知,象征新中国的青春之姿。

结合“扫完了积雪,不知不觉已经中午了。

李旭阁转身到长廊一侧去开自行车锁,然后,骑着车朝新街口排练场缓缓而去”“从战争中走来的军人,最喜欢这种安详与静谧。

李旭阁喜欢这样的和平之夜”等分析可知,凸显中国的安详、和平和丰收的愿景。

结合“一条扫过雪后的街道,在他眼前不断延伸……”及注释内容“文中写的是他参加钱学森‘导弹概述’讲座前的情景”等分析可知,暗示中国将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崭新的强军之路。

点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

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根据画波浪线的两段文字,试谈报告文学‘真实性’‘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需要结合画线部分内容,分别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