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态物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4854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凝聚态物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凝聚态物理.docx

《凝聚态物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聚态物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凝聚态物理.docx

凝聚态物理

目录

摘要1

1凝聚态物理的历史和发展1

1.1萌芽时期1

1.2诸多物理学科的融入2

1.3现状2

2凝聚态物理的研究2

2.1半导体物理的研究3

2.2超导物理的研究4

2.3纳米材料的研究5

3凝聚态物理的展望6

4不同络合剂对LiFePO4的实验研究6

4.1实验仪器6

4.2实验药品7

4.2.1LiFePO4-851样品7

4.2.2LiFePO4-852样品8

4.2.3LiFePO4-853样品8

4.2.4LiFePO4-854样品9

4.2.5LiFePO4-855样品9

4.2.6LiFePO4-856样品10

4.3实验步骤10

4.4实验流程图10

4.5XRD数据分析11

4.6VSM数据分析13

结束语14

参考文献:

15

 

凝聚态物理的理论发展与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前三个部分是对凝聚态物理学的理论发展进行回顾与阐述,其中包括凝聚态物理的历史和发展、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和凝聚态物理的展望。

最后一个部分为LiFePO4样品合成的实验研究,主要是在850摄氏度煅烧时,不同络合剂对LiFePO4样品的影响,结果发现以乙二醇作为络合剂的样品最好。

1凝聚态物理的历史和发展

凝聚态物理学起源于19世纪固体物理学和低温物理学的发展。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之后,由于固体物理学和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涉及的概念体系也开始变迁的转移,固体物理学这一名词常被“凝聚态物理学”所取代。

随着液体物理,半导体物理,超导物理,纳米材料等科学的发展,凝聚态物理学逐渐成为物理学科内一门不可或缺的分支。

1.1萌芽时期

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性质、它的微观结构及其各种内部运动,以及这种微观结构和内部运动同固体的宏观性质的关系的学科。

19世纪,人们对晶体的认识逐渐深入。

1840年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特·布拉维导出了三维晶体的所有14种排列方式,即布拉维点阵。

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发现了X射线在晶体上的衍射,开创了固体物理学的新时代,从此,人们可以通过X射线的衍射条纹研究晶体的微观结构。

1984年发现准周期结构以及分形结构中波的传播都存在一些新现象。

在低温下考虑波的相干性,电输运现象会出现一些新结果,在介观物理领域中观测到一系列反映量子相干性的效应。

由此看来,固体物理学范式扩大,由周期结构到非周期结构,可以容纳许多物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能带理论是建立在单电子近似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忽略了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但实际上这种相互作用总是存在,因而在能带的计算中需要引入相应的修正项。

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电子密度泛函理论较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朗道的费米液体理论也表明了其元激发(准粒子)仍和费米气体相似,而相互作用则导致这些粒子“穿衣戴帽”。

但是电子的相互作用也可能导致质的跃变;交换相互作用引起了铁磁性与反铁磁性,电子与声子相互作用导致了电子的配对(BCS理论)而出现超导电性。

另外,电子间的相互作用也引发了金属到绝缘体的转变(莫特转变)。

这些工作引起科学家对相变问题的重视。

也引导了从固体物理学渐变为凝聚态物理学。

 

1.2诸多物理学科的融入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之后,由于固体物理学和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其涉及的概念体系也开始变迁的转移,固体物理学这一名词常被“凝聚态物理学”所取代。

固体物理学的不足之处是对粒子之间相互作用不够重视也变得非常明显,凝聚态物理学的诞生正好弥补其不足之处。

从固体物理到凝聚态物理,凝聚态物理学的内容不断被充实、拓展,进而融入了液体物理,半导体物理,超导物理,纳米材料等,凝聚态物理逐渐成为了一门十分重要的物理学科。

1.3现状

凝聚态物理学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

研究由大量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离子、电子)组成的凝聚态物质的微观结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及其物质性质与应用的科学。

它是以固体物理学为主干,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深化研究层次形成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除了晶体、非晶体与准晶体等固体物质外,还包括稠密气体、液体以及介于液体与固体之间的各种凝聚态物质,内容十分广泛。

近年,对于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高温超导及相关强关联体系的基本电子性质、低维自旋和电荷系统、纳米功能材料的基本电子性质研究、自旋电子学材料基本性质等。

以下为近20年来凝聚态物理的研究热点:

(1)准晶态的发现(1984年)

(2)高温超导体的发现YBaCuO2(钇钡铜氧化物)(1986年)

(3)纳米科学(1984年)

(4)材料的巨磁阻效应LaSrMnO3(1992年)

(5)新的高温超导材料MgB2(2001年)

 

2凝聚态物理的研究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对象,从最开始的固体物理,拓展到了液体物理,从晶体拓展到了非晶体,更有超导物理,纳米材料等。

凝聚态物理的研究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目前,凝聚态物理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高温超导及相关强关联体系的基本电子性质、低维自旋和电荷系统、纳米功能材料的基本电子性质研究、自旋电子学材料基本性质等。

2.1半导体物理的研究

布洛赫的能带理论为半导体物理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威尔逊在用能带理论解释金属、绝缘体、半导体的区别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杂质能级的概念,对半导体导电机理有了新的认识。

1939年,原苏联的达维多夫、英国的莫特、德国的肖特基各自独立提出了有关半导体整流作用的理论。

在理论探索的同时,从20-30年代开始,有人试图制造晶体管,但未能获得成功。

晶体管的发明是固体物理学发展的产物。

而通过制订严密规划并组织科学家攻关,则促进了这一成果的取得。

从30年代起,贝尔实验室研究部下属真空管分部主任凯利一直考虑用某种新的器件取代真空管,因为真空管有许多缺点,不能满足电子技术日益发展的要求。

凯利认为,应制订一个研究规划,深入地探索半导体,而先不考虑实用。

1939年,凯利集中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充分的研究自由。

1945年,贝尔实验室成立了固体物理研究组。

理论物理学家肖克利任组长,成员有巴丁和布拉顿等人。

他们拟订了周密的研究和实验方案,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肖克利提出了“场效应”的预言。

巴丁提出了半导体表面态和表面能级的概念。

这些都对半导体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每一个新观点的提出,他们不断修正实验方案。

1947年12月23日,他们终于成功了。

巴丁和布拉顿在一块锗晶片表面安放了两根非常细的钨金属针。

一根固定,另一根是加有负电压的可精密移动的探针。

锗片背面焊有一根粗一点的金属丝。

当探针移动到距离固定针0.05毫米处时,流过探针的电流发生微小起伏,竟引起固定针与锗片背面粗金属丝之间电流的大幅度变化。

他们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点接触晶体管。

肖克利等三人获1956年诺贝尔物理奖。

1949年,肖克利小组又提出了PN结的整流理论。

1951年,他们又制造出NPN型和PNP型晶体管。

1954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研制的第一只硅晶体管上市。

1960年,霍恩尼公司和法尔奇德公司相继发明出平面晶体管,使半导体器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并为集成电路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晶体管的出现,促进了半导体物理的发展。

1958年,日本的江崎玲於奈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现象,并制造了隧道二极管。

近年来发现的“电子-空穴液滴”现象引起人们的兴趣。

1978年,科学家获得了电子-空穴液滴的照片,取得了研究的进展。

物理学家希望对此研究会完全弄清纯半导体内的各种元激发间的相互作用,并开辟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2超导物理的研究

19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低温下液化了大部分当时已知的气体。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将最后一种难以液化的气体氦气液化,创造了人造低温的新纪录-269℃(4K),并且发现了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现象。

超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导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长足进展,临界转变温度最高纪录不断刷新,超导研究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学中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早在1911年,荷兰的昂纳斯首次发现了在4.2K时水银电阻突然消失的超导电现象。

1933年,迈斯纳(1891-1959)发现超导体内部的磁场是保持不变的,而且实际上为零。

这种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的另一个基本特性,被称为迈斯纳效应。

1935年,伦敦兄弟(F.London,1900-1954;H.Lon-don,1907-1970)提出了描述超导体的宏观电动力学方程——伦敦方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超导物理研究发展很快。

1950年,弗留里希提出电子和晶格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电子间的相互吸引是引起超导电性的原因。

同年,麦克斯弗和雷诺等人同时独立发现,超导的各种同位素的超导转变温度T与同位素原子质量M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Tc∝M↑-α;对于一般元素,α~1/2这叫同位素效应。

1957年,巴丁、库柏和施里弗共同提出了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

当成对的电子有相同的总动量时,超导体处于最低能态;电子对的相同动量是由电子之间的集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导致超流动性;电子对的集体行为意味着宏观量子态的存在。

这就是著名的BCS理论。

它成功地解释了超导现象,标志着超导理论的形成,对后来的超导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72年,巴丁三人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奖。

1962年,英国年仅22岁的研究生约瑟夫森根据BCS理论计算出,由于量子隧道的作用,可以有一直流电流通过两个超导金属中间的薄绝缘势垒。

这就是直流的约瑟夫森效应。

他还提出了交流的约瑟夫森效应。

他的预言被以后的实验证实。

人们利用约瑟夫森效应制成了极其灵敏的探测器。

1973年,约瑟夫森获诺贝尔物理奖。

自超导电性发现起,人们就尝试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但超导电性还不能在各领域广泛应用的障碍在于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太低。

因此,从昂纳斯的时代开始,人们一直在寻找高临界温度的材料。

80年代以来,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1986年1月,瑞士的缪勒和柏诺兹经过3年艰苦探索,用钡镧氧化物获得了30K的超导转变温度。

1986年4月,他们在德国的《物理学杂志》宣布了这一成果,但未引起同行重视。

其原因之一是论文只提到了这一材料的零电阻效应,而没有对抗磁性作探讨。

1986年10月,他们再次投稿,肯定了所制备的样品具有完全抗磁性。

不过这篇论文迟至1987年才发表。

1986年11月,日本的内田等人按照缪勒等人的配方制出了类似材料,并证实了它的完全抗磁性。

至此,缪勒和柏诺兹的研究工作得到公认。

缪勒二人共获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年初,围绕高温超导材料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国际角逐,掀起了全球超导热。

1987年2月,美籍华裔科学家朱经武用钇代替镧,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为90K的高温超导陶瓷。

3天以后,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研究组用钇钡铜氧化物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93K的超导体。

各国实验室不甘落后,纷纷用各种化合物进行探索。

一段时间内,超导材料临界温度直线上升,简直是日新月异。

1990年,日本日立研究所超导中心发现了钒系高温超导材料,其临界温度达132K,并更新了铜系超导理论。

中国国家超导研究中心同年研制出锑铋系材料,临界温度也达132K.超导材料的应用也获得蓬勃发展。

1990年7月,日本宣布制成大型核反应堆必不可少的超导线圈,效果提高了近千倍;此外还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艘超导电磁推动船。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于1990年9月研制出高温超导薄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研制的高温超导量子干涉探测器已试用于野外地磁测量,初步试验结果令人满意,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技术性能指标。

超导研究的下一个目标是使超导临界温度达到常温。

人们正在探索新的途径,尝试用氟、氮、碳部分取代氧,或在钇钡铜氧化物中加钪、锶和其他一些金属元素。

金属氢的超导电性也是目前科学家极力研究的一个课题。

高温超导材料的突破,将导致一大群新技术的兴起,并将对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2.3纳米材料的研究

地位所谓纳米技术,是指在0.1~1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电子、原子和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

科学家们在研究物质构成的过程中,发现纳米尺度下隔离出来的几个、几十个可数原子或分子,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

纳米效应就是指纳米材料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奇异或反常的物理、化学特性,如原本导电的铜到某一纳米级界限就不导电,原来绝缘的二氧化硅、晶体等,在某一纳米级界限时开始导电。

这是由于纳米材料具有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表面原子所占比例大等特点,以及其特有的三大效应:

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而利用这些特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设备的技术,就称为纳米技术。

从迄今为止的研究状况看,关于纳米技术分为三种概念。

第一种,是1986年美国科学家德雷克斯勒博士在《创造的机器》一书中提出的分子纳米技术。

根据这一概念,可以使组合分子的机器实用化,从而可以任意组合所有种类的分子,可以制造出任何种类的分子结构。

这种概念的纳米技术未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种概念把纳米技术定位为微加工技术的极限。

也就是通过纳米精度的“加工”来人工形成纳米大小的结构的技术。

这种纳米级的加工技术,也使半导体微型化即将达到极限。

现有技术即便发展下去,从理论上讲终将会达到限度。

这是因为,如果把电路的线幅变小,将使构成电路的绝缘膜的为得极薄,这样将破坏绝缘效果。

此外,还有发热和晃动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新型的纳米技术。

第三种概念是从生物的角度出发而提出的。

本来,生物在细胞和生物膜内就存在纳米级的结构纳米科技现在已经包括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化学等学科。

从包括微电子等在内的微米科技到纳米科技,人类正越来越向微观世界深入,人们认识、改造微观世界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距离应用阶段还有较长的距离要走,但是由于纳米科技所孕育的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对纳米科技给予高度重视,纷纷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相关研究。

3凝聚态物理的展望

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凝聚态物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注目的成果,其中既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成果,如固体的能带理论、点阵动力学理论,磁性理论,超导电性理论,相变与临界现象理论等,又有震动世界的技术性成果,如半导体晶体管与激光器的诞生,新型铁磁性材料的发展等。

仅半导体的研究就有11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超导体研究有8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预期这一领域还会有人获奖。

应该说多数成果还是在结构比较简单的材料中获得的,下一步应朝向物质结构复杂化的方向推进,这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凝聚态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的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每一项技术的发展,首先要有相应的材料作基础,新材料和器件的突破往往导致新的技术和及其产业的诞生。

由于新结构、新现象和新机制层出不穷,对人类的智力构成强有力的挑战、跨学科的渗透,可以预见在将来很长的时间内,凝聚态物理学都一直会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凝聚态物理学家们肯定也会大有作为。

4不同络合剂对LiFePO4的实验研究

4.1实验仪器

使用的主要实验仪器有:

(1)烧杯

(2)玻璃棒

(3)雷磁PHS-25(PH计)

(4)箱式电阻炉

(5)HH-2数显恒温水浴锅

(6)电动搅拌机

(7)干燥箱

(8)电子天平

(9)滴定管

(10)勺子

(11)研钵

(12)陶瓷杯

(13)X射线衍射仪(XRD)

(14)振动磁强计(VSM)

 

4.2实验药品

4.2.1LiFePO4-851样品

实验药品见表1。

表1LiFePO4-851样品使用的药品

名称

物质的量(mol)

计算质量(g)

实际称量值(g)

氢氧化锂

0.04

1.6784

1.6783

磷酸

0.04

3.9200

3.9237

草酸亚铁

0.04

7.1960

7.1961

葡萄糖

50wt%

8.6947

8.6947

乙二醇

0.08

4.9656

4.9652

 

4.2.2LiFePO4-852样品

实验药品见表2。

表2LiFePO4-852样品使用的药品

名称

物质的量(mol)

计算质量(g)

实际称量值(g)

氢氧化锂

0.04

1.6784

1.6789

磷酸

0.04

3.9200

3.9216

草酸亚铁

0.04

7.1960

7.1962

葡萄糖

50wt%

8.6947

8.6940

无水乙醇

0.08

3.6856

3.6857

 

4.2.3LiFePO4-853样品

实验药品见表3。

表3LiFePO4-853样品使用的药品

名称

物质的量(mol)

计算质量(g)

实际称量值(g)

氢氧化锂

0.04

1.6784

1.6779

磷酸

0.04

3.9200

3.9193

草酸亚铁

0.04

7.1960

7.1962

葡萄糖

50wt%

8.6947

8.6947

尿素

0.08

4.8048

4.8046

 

4.2.4LiFePO4-854样品

实验药品见表4。

表4LiFePO4-854样品使用的药品

名称

物质的量(mol)

计算质量(g)

实际称量值(g)

氢氧化锂

0.04

1.6784

1.6784

磷酸

0.04

3.9200

3.9150

草酸亚铁

0.04

7.1960

7.1962

葡萄糖

50wt%

8.6947

8.6940

柠檬酸

0.08

16.8112

16.8101

 

4.2.5LiFePO4-855样品

实验药品见表5。

表5LiFePO4-855样品使用的药品

名称

物质的量(mol)

计算质量(g)

实际称量值(g)

氢氧化锂

0.04

1.6784

1.6788

磷酸

0.04

3.9200

3.9221

草酸亚铁

0.04

7.1960

7.1961

葡萄糖

50wt%

8.6947

8.6946

酒石酸

0.08

12.0072

12.0073

 

4.2.6LiFePO4-856样品

实验药品见表6。

表6LiFePO4-856样品使用的药品

名称

物质的量(mol)

计算质量(g)

实际称量值(g)

氢氧化锂

0.04

1.6784

1.6776

磷酸

0.04

3.9200

3.9206

草酸亚铁

0.04

7.1960

7.1965

葡萄糖

50wt%

8.6947

8.6941

乙醇酸

0.08

6.0840

6.0836

4.3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如下:

(1)称量氢氧化锂和葡萄糖混合溶解到水中观察得到无色澄清溶液A;

(2)称量磷酸和溶液A混合观察得到无色澄清溶液B;

(3)称量络合剂(乙二醇、无水乙醇、尿素、柠檬酸、酒石酸、乙醇酸)溶解到水中再和溶液B混合得到无色澄清溶液C;

(4)称量草酸亚铁溶解到水中再和溶液C混合得到黄色浑浊液,不同络合剂都用试纸测量PH=5.5;

(5)水浴在80摄氏度搅拌得到凝胶,使用玻璃棒将凝胶粘到烧杯壁;

(6)干燥箱中120摄氏度干燥5小时,接着使用研钵研磨成粉末;

(7)使用灰碳保护,在箱式电阻炉(马弗炉)中850摄氏度煅烧10小时,冷却到150摄氏度打开煅烧炉门,取出样品研磨得到成品。

4.4实验流程图

不同络合剂合成LiFePO4的实验流程图见图1。

图1不同络合剂合成LiFePO4的使用流程图

4.5XRD数据分析

六个样品的XRD数据图像见图2。

可以看出来合成的LiFePO4和标准的图像峰值基本一一对应;其中最好的样品为LiFePO4-851,即850摄氏度煅烧时,乙二醇为络合剂样品最好。

图2六个样品的XRD数据图像与标准卡片对比

六个样品850摄氏度煅烧的XRD参数见表7。

表7六个样品850摄氏度煅烧的XRD参数

样品

空间群

最高峰半高宽

Crystallinity

精修晶胞体积

精修晶粒密度

精修常数a

精修常数b

精修常数c

FitSize/Strain

LiFePO4-851

Pnma(62)

0.268

96.07%

291.57

3.5936

10.32896

6.01205

4.69539

565(54)

LiFePO4-852

Pnma(62)

0.307

97.21%

290.44

3.6076

10.30906

5.99924

4.69611

477(36)

LiFePO4-853

Pnma(62)

0.236

97.12%

291.69

3.5921

10.35061

6.004

4.69367

758(88)

LiFePO4-854

Pnma(62)

0.297

97.01%

295.37

3.5474

10.31962

6.08839

4.70113

547(59)

LiFePO4-855

Pmnb(62)

0.250

97.66%

283.89

3.2364

4.75696

10.04692

5.94007

479(71)

LiFePO4-856

Pmnb(62)

0.281

97.89%

294.6

3.5567

6.06087

10.28658

4.72526

1287(532)

4.6VSM数据分析

VSM测磁滞回线图像见图3至图5。

图3LiFePO4-851与854的磁滞回线

图4LiFePO4-855与856的磁滞回线

图5六个样品的磁滞回线在同一坐标内

可以看出六个样品的磁滞回线都很光滑,没有出现跳变;具体VSM参数见表8。

表8850摄氏度煅烧不同络合剂LiFePO4的VSM参数

样品

饱和磁化强度

(emu/g)

矫顽力

(Oe)

剩余磁化强度

(emu/g)

LiFePO4-851

0.19545

0.00895

29.1659

LiFePO4-852

0.19545

0.00675

29.208555

LiFePO4-853

0.22415

0.0103

29.33274

LiFePO4-854

0.22415

0.0088

29.59234

LiFePO4-855

0.18495

0.0091

29.728655

LiFePO4-856

0.18495

0.01885

29.38012

 

结束语

所谓“凝聚态”,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组成,并且粒子间有很强相互作用的系统。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凝聚态物质。

固态和液态是最常见的凝聚态。

低温下的超流态,超导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磁介质中的铁磁态,反铁磁态等,也都是凝聚态。

当代物理学把固态物质和液态物质统称为凝聚态物质。

凝聚态物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的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新结构、新现象和新机制层出不穷,对人类的智力构成强有力的挑战、跨学科的渗透,凝聚态物理学会一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态物理学家们肯定会大有作为。

凝聚态物理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以上论述和研究到的,还有很多,例如文献[1]系统地介绍拓扑量子态方面的研究,讨论了铁基高温超导体的母体磁性及其超导电性,最后总结了拓扑量子态和铁基高温超导电性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