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617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docx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艺术成就刍议

林通泉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现代散文诗,人们始终不予重视。

究其原因,除了散文诗似有某种阳春白雪之嫌以外,事实上诗和散文人为地被扩大,散文诗游离于诗和散文之间,没有自己的门户。

在今天,在当代散文诗酝酿着深刻变革的今天,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散文诗在多方面取得的成就,指明其合理的历史传承因素,便显得很有意义。

中国现代散文诗诞生于“五四”前夕,它是在新诗和散文的缝隙中独立出来的。

显然,它融进了左邻右舍的一些特点——从散文那里借来了舒展灵活的衣衫;从诗歌那里获取了飘逸隽永的精魂,形成了它强烈而又独立的个性。

散文诗的脱颖而出,差不多和新诗同时,一九一八年,《新青年》发表了刘半农的《纸窗》等四首散文诗,这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诞生。

与此同时,王尔德、波特莱尔、屠格涅夫、赫滕斯顿等人的散文诗纷纷闯入中国大门,很快地,这种诗意浓郁、短小灵活的新文学样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些刊物也专门讨论散文诗的问题,扩大了散文诗的影响,促进了散文诗的创作。

西谛在《论散文诗》一文中说:

“中国近来作散文诗的也极多。

”①现代文学先驱鲁迅、郭沫若以及许地山、王统照、冰心、沈尹默、朱自清、瞿秋白、焦菊隐、徐志摩等作家也开始在多种新文学报刊上登载自己的散文诗作,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是许地山的《空山灵雨》和鲁迅的《野草》。

正如新文学的开端便取得巨大成就一样,散文诗也以惊人的速度成熟了,被钱杏邨称为“最典型、最深刻、人生的血书”②——鲁迅的《野草》,奠定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基础,并且,成为世界散文诗史上继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屠格涅夫的《爱之路》和泰戈尔的《吉檀迦利》以后又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扩展到面上看,由于作家们思想性格、经历气质的不同,他们寻求异域文化的艺术手法和审美观点迥然不同,同时,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甚至,他们将根须伸向民间,以获得一定的养分。

这些种种因素的排列组合,加上强烈的创新意识,演绎出叠彩纷呈审美取向的多元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这种丰富性,正标志着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成熟和繁荣。

这里,我们仅对早期散文诗——萌芽的“五四”前夕和成熟的二十年代的散文诗的艺术成就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作为一种历史性的回顾和反思,目的主要在于从中努力寻找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深思的因素。

一、吸取多种营养,经过思辨性探索,散文诗出现审美追求的多元性和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以自觉创新的姿态,谋求在文学史上的一席地位。

回溯“五四”时期的十年内,散文诗领域充满了繁多的个性色彩,当以白话文为武器的文学革命刚刚站稳,蜂蛹而起的便是各种文学社团、流派的并峙,随后的演变,更见其广阔斑驳,令人目不暇接。

在否定旧文学的同时,是对新文学的多样化的探索,是在四维空间中多元性的审美追究,散文诗呈现出丰富多彩。

在“奇怪而高的天空”(《秋夜》)的时代风貌上,鲁迅在《野草》中反映出其“深沉峻厚”的感应特点,萌发的情感炽热而内敛,赋予变形的具象以理性的深度,抒发了他苦闷、愤懑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思想特点和韧性精神。

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象征、暗示、跳跃等手法,神秘的具象运动,怪诞梦幻的氛围,给《野草》披上了一层诗意朦胧的面纱,增加了作品艺术美的魅力,读者在这变幻不定的艺术风采诱惑下,流连于斑驳交错的立面中。

然而,透过飘逸的面纱,我们仍能窥见那横卧的、坚硬的岩石,感觉到鲁迅写实锋芒和凝重的质感。

由于满腔的现实苦闷,作者便着意寻找超现实的意象,这样就构成了一种惊心动魄的奇崛幽峭的美,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二十年代是多事之秋,“五卅”反帝爱国怒潮席卷全国,王统照一笔挥就了《血梯》和《烈风雷雨》两篇充满爱国情感的散文诗。

《烈风雷雨》是一阙“五卅”运动的赞歌。

急促的短语,奔泻的长句,造成了这首散文诗的力度感和速度感。

美与丑、善与恶在相拼斗、相碰撞中,迸射出耀眼的火花。

“宊喊、哭跃、悲哀极度的舞蹈,‘血脉喷兴’的狂歌,舞动着、旋转着那些表现热情灿烂的千万个旗帜,震吼着、嘶哑着那为苦闷窒破了的喉咙;鼓荡起、冲发起、吹嘘起平地狂飙横澜……呵!

呵!

这不是那万头攒动的精诚!

呵!

呵!

这不是在那幽暗地狱中的火光明耀!

……为要求精如日星的生活,为要求灿如朝花的将来,我们情愿将此混沌的世界来重新踏反,重新溶化,重新陶铸。

这是诗人的心声!

这是战斗的进行曲!

其狂飙突进的革命精神、火热的激情和狂放的气势,颇似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这是一种火山爆发、狂热奔放的力量的美!

这是一种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之美!

——这种力量的、气势的美正是王统照散文诗鲜明的审美风格。

当然,每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也绝非是单一的。

郭沫若在惊雷骇电迸发的同时,也有光风霁月的趣向,散文诗《路畔的蔷薇》等六篇,便显示出这种阴柔之美:

“今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里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呵,清秋活在我壶里了”,这是一种牧歌般的情趣,清新、温馨,带着淡淡的忧伤,显示了作者清丽、婉约的审美趣味。

“在旧的理解完全被否定,新的认识还未能确立的过渡期中,青年对许多问题是彷徨无定的,是烦闷着的。

冰心表现的,正是这种情形”③在异己的社会力量面前,冰心的散文诗大多讴歌那永恒的母爱、自然和童贞,追求的完全是一种冰雪莹澈的纯净美、一种月夜花影的天籁之美,使精神上的矛盾得以暂时的统一。

散文诗集《空山灵雨》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我们很难找到艺术风格和许地山相近的第二个作家。

许地山终身至死都是基督教徒,后来又服膺佛教,致力于宗教的比较研究,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可算独一无二的。

落华生(即许地山)“为最本质的使散文发展到一个和谐的境界的作者之一。

这调和,所指的是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和古旧情绪,糅合在一起,毫无牵强的融成一片,作者的风格是由此显示特异而存在的”④从宗教中吸取思想营养,形成了他旷世超脱的性格,也形成了他那种东方式晦谲飘逸、精粹空灵的审美风格。

《愿》、《香》、《海》、《债》等篇运用宗教典籍的小故事形式,道出一定的人生哲理,而且还间以活用宗教术语,这些独特的艺术手法决定了他艺术风格的与众不同。

“五四”时期是充满青春创造力的时代,摆脱一切羁绊,标新立异,自由发展,成为作家们共同的追求,创新意识是散文诗审美追求多样性的必要条件。

朱自清一再强调:

“虽只一言一动之微,却包蕴着全个性格。

最要紧的,包蕴着与众不同的趣味。

”⑤我们从他的《匆匆》、《春》等散文诗中,可以看出他对真挚美、理趣美的刻意追求。

在当时,常常以不同凡响的创新姿态引人注目的明星中,徐志摩便是其中之一,他像害怕瘟疫似地害怕与别人雷同,与自己雷同,这实际上是一种保持创作个性的自觉意识的反映。

即对诗歌意象的苦心经营,使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形象与发掘到的意趣相溶合,从而构成较高的美学境界——意象的新颖与巧妙。

如他的《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这礼忏声是初夏的第一声鹧鸪的渺远的回响声;是“月光温柔的手指,轻轻的抚摩着一颗颗热伤了的砂砾”;是热带远了又近,近了又远的驼铃声;是瞎子扶着一个幼童的算命锣声;是“天空紧紧的绷着黑云的厚幕,听大海向那威吓着的风暴,低声的、柔声的、忏悔他一切的罪恶”等等,这是一种多菱镜放射式的铺陈手法,由礼忏声辐射出的无数的光线来,转动着、变化着,每一意象都使人感到耳目一新而又恰到好处。

这种写法和礼忏声一圈一圈地涌向天边和谐地揉合在一起,使我们获得一种空间无限开阔的审美感受。

生活的节奏和旋律不是在平面上呈现出一个样式,正如生活复杂的里面上有气势磅礴的交响乐、进行曲,也有温柔静远的月光曲、牧羊曲一样,早期散文诗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而这又是自觉地创新在一起,中国现代散文诗在这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自觉创新,风格迥异,是早期散文诗的繁荣留给我们的主要经验。

二、异域文化的深刻影响,带来了驳杂纷纭的外国文学的投影。

象征主义写作手法,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从外国盗来了新思想之火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学的各种模式。

可以说,“五四”新文学作家大都受到异域文学的哺育,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外国作家潜在的身影,外国各种文艺思潮的大量涌进,使得欧洲几百年渐次发展起来的文学史上的一切,一下子在“五四”新文学艺苑的同时空内迸放出来,瞬间,百花齐放——诚然,由于时间的短暂,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和民族文化完全融合,还嫌生硬,但应该说,这是个了不起的飞跃!

有意思的是,鲁迅向来谦虚,但提到《野草》,则常常对其艺术表示一种偏爱:

“技术并不坏”⑥这种技术,正是来自于他对各种营养的不拘一格的吸取,鲁迅在吸收异域的艺术养分、取舍各种艺术手法方面,思想开阔、眼光独到,本着“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精神,巧加利用。

“他既是莎士比亚、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拜伦。

裴多菲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崇拜者,也是一些象征主义作家、诗人如望·蔼覃、安德列夫、勃洛、爱罗先珂的知音。

”⑦在他写《野草》时,他的墙壁上,正挂着安德列夫的画像,在这幅画像下,他翻译了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这本书又开拓了他的视野。

可以说,“苦闷”是《野草》抒发的心情主旋律,而“象征”则是《野草》写作的重要手法。

散文诗的独特性格,表现在它侧重抒发个人内心的感受,而内蕴的丰富性常常又是通过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实现的。

象征主义是西方一种文艺思潮,和所谓的象征主义不同的是,象征主义手法强调的不是以情节的曲折引人入胜,不是以袒露的感情拨动读者的心弦,而是通过描写客观具象,由整体的“象征的森林”发出一种人化的、自然的信息,给读者以很大的想像空间和最大的再创造的自由。

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可使篇幅简洁而内蕴丰富,这很适合散文诗的个性。

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中,有许多作家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这成为早期散文诗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

“急雨之后,蝉翼湿得不能再飞了,那可怜的小虫在地面慢慢地爬,好容易爬到不老的松根上头,松针穿不牢的雨珠从千丈高处脱下来,正滴在蝉翼上,蝉嘶了一声,又从树底露根摔倒地上了。

”这是许地山的《蝉》。

蝉,在作者的笔下是某种象征,象征之中蕴含着许地山式的人生哲理。

蝉的命运,暗示出人世间的苦难是不可避免的。

比较起来,最多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的当是鲁迅,他的《野草》中的秋夜、荒野、冰山、死火、孤坟、墓碑等等都是某种象征。

《过客》这篇散文诗采用了象征剧的形式,这个短剧描写的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过客”,他不顾一切地朝前面那“催促”他、“呼唤”他的声音前进,尽管他明知自己多半会掩埋在荒冢乱坟之中,但他坚决不肯往回走,他是一个不畏艰难义无反顾的探索者的象征。

而剧中的老翁,是一个绝望者的象征,他在人生长途上走过,但没有找到出路,同时,他又是企图让人们接受他绝望“指导”的前辈的象征;女孩则是充满希望、憧憬和幻想的青少年的象征。

《过客》中的人物没有名字,不屑情节,语言扑朔迷离,这些和斯特林堡所开创的“反戏剧”技巧等许多特征相似。

此外,焦菊隐的《寂月》、孙良工的《红叶》、高长虹的《四季》、郭沫若的《寄生树与细草》、瞿秋白的《那个城》、李金发的《晨》等等,这些散文诗都体现了象征主义的色彩。

象征主义手法十分注重主客体之间联系的隐私性和独创性,这和比喻明显不同(比喻的主客体之间的联系是明显的、固定的)。

鲁迅的《腊叶》中的“我”实际上是“非我”,而那片蛀蚀斑斑的枫叶,却成为自我的象征;《狗的驳诘》中的狗言人语,没有明显的界限,存在着一个延展的“共同语”,它隐藏着作者对整个社会的某种哲理的把握。

这样的审美随意性和手法的隐秘性,适合表达立面上多层次主题和复杂的感情。

和象征主义交错起来使用的还有梦幻变形等手法。

《野草》中多处描绘了梦境,有美梦,有恶梦,也有怪梦,但都保持了梦的自然形态的物质外壳。

在梦幻中,具象被撕碎,这些碎块离散,又被重新组合,显现出超现实的虚幻的存在状态,我与非我、真实与虚妄之间的边际被模糊了,这种主观性造就了理解上的不确定性。

一般说来,现实主义叙事状物,求其形似,节奏较慢,而象征主义抒怀写意,崇尚表现,节奏较快,体现为跳跃手法的运用。

鲁迅的《雪》中,由赞美南国之雪的“滋润美艳”,陡然转到歌颂朔方之雪的“旋转飞转”,给人以奇峭突兀之感。

《这样的战士》一连用了五个“但他举起了投枪”,节奏跳跃、突进,文短意长。

所以说,象征主义手法,不只是象征手法,而且,还包含了隐喻、梦幻、暗示、通感、变形、跳跃等,它不受格式、韵律的束缚,不受时空顺序的限制,沟通了外层行为、表层意识与深层意识的联系,游刃于物我之间。

中国现代散文诗大量地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由此作品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和力透纸背的内劲。

在风格上,象征主义强调,应赋有“个人的品质”,反对程式化,这促使了散文诗在形式上的创新。

中国现代散文诗接受西方文学的深刻影响,并非象征主义,而是远多于象征主义的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同别的体裁一样,散文诗也深受后面二者的影响,只不过由于散文诗自身的个性特征,比较突出地显示了更多地受到象征主义的影响。

总之,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萌芽和成熟,得到了异域文学丰富的营养哺育,而伟大的散文诗作家如波特莱尔,屠格涅夫,泰戈尔等对中国散文诗的直接影响显而易见。

我们注意到,就散文诗具象的选取上,可以看到西方文学常见的影像:

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无边的沙漠等等,具有异域的力度和质感,至于散文诗中的欧化句式,其明显的痕迹更是毋须多言。

三、不管作家愿意不愿意,中国早期散文诗的衣袖上还飘动着的美学遗风。

意境美,成为早期散文诗的另一主要特征。

鲁迅有句口头禅,所谓“积习难除”,尽管新文学的先驱们对待国粹的态度不无偏激之处,但是,强大的审美习惯,仍然含蓄地、顽强地保持巨大的惯性。

“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对象、实体、而是功能、关系、韵律”⑧而文艺中的意境、气势的讲究,成为中国美学的中心。

散文诗的主观意象浓郁,意蕴体现了散文诗的本质精神,而中国现代散文诗正是以意象深广的意境美为特征的,显示出自己的民族特点,洋溢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家们把在社会空间中产生的某种激情,渗透到摄取的自然具象里,达到古人所谓的:

“神与物游”、“思与境偕”的境界。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学的正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由于散文诗的内在气质是诗,而具有深厚的古典诗文修养的现代作家们,对于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的美学精魂的吸取,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另外,还必须指出,我们有一笔丰厚的散文诗遗产,早在两千年之前,庄子的某些文字,已是散文诗的雏形,后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圆序》、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等等,这些都是优美的散文诗,只不过这种古典散文诗一向没有另立门户罢了。

而现代散文诗只不过对古典散文诗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钱杏邨在《现代十六家小品序》中说:

“对于旧文学没有素养的人,写不出‘冰心体’的文章。

具体点讲,就是到了‘冰心体’的文学产生,是表示了中国新文学的另一种新诗倾向的存在——以旧文学为根基的语体文派。

”⑨我国古代山水诗是我们民族审美心理的外化,冰心的散文诗和古代山水诗有很多神似之处:

对春花秋月的某种感伤,对返璞归真的追求,对清新隽永、飘逸潇洒的寻觅,二者显示出相似的美学趣味。

“溶溶的水月,螭头上只有她和我。

树影里对面水边,隐隐的听见水声和笑语。

我们微微的谈着,恐怕惊醒了这浓睡的世界——万籁无声,月光下只有深碧的池水,玲珑雪白的衣裳。

这也是人生中的一刹那顷!

然而无限之中,那里容易得这样的一刹那顷!

”(冰心《山中杂感》)

这首散文诗烘托了喧嚣的城市之外的大自然的静穆洁净。

“溶溶的水月”增加了景物的幽静和美感,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亲和之感,在寂静之中有感情的醇厚,给人以一种蕴藉之美。

淡淡的水墨画中,交融着诗人对人类社会黑暗的厌恶和对大自然协调美的追求。

池边的具象包括“她”和“我”,都成了这自然之美的附丽物,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我们民族的一种的审美习惯。

早期散文诗作中的许多作品的艺术构思和艺术手法,都显示了这个特点。

意境美的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因人而异的。

读《野草》诗,人们震骇于其中非凡的意境——一种神奇凄迷、肃穆幽冷的意境,这些散文诗颇有诗鬼李贺的诗风,李贺特别爱写神仙、写鬼魂,写那些超现实的虚幻的境界,以此抒发他郁结的愁闷情绪。

下迂回曲折的结构,喷溢着对现实的愤激之情,特别是奇崛幽峭、凄恻艳丽的审美风格,和《野草》的艺术世界异曲同工。

甚至,我们还可以在李贺的诗中找到《野草》的一些意象的注脚(鲁迅很是喜爱李贺的诗)。

《秋夜》中有“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这是作者在深夜里的一刹那的心理感觉,我们对照李贺的《秦王饮酒》:

“酒酣喝月使倒行”,便可以知道这种心理感觉的出处。

李贺的《长云乐》中:

“飞香走红满天春”、《杨春花草石砚歌》中:

“踏天摩石割紫云”。

这些石破天惊的奇思妙想,统《野草》中《失掉的好地狱》、《死火》的奇特景象,又是多么相近啊!

“山下如烟的树林,湖里苍颓凝死的苦水,和几千年诉不出苦来的瘦石,都被晚雾孵盖着,静默无言”(焦菊隐《寂月》),湖水,是“苍颓凝死的”,奇峭的瘦石,竟“几千年诉不出苦来”,这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何其相通!

这孤寂,这愤慨,这悲哀,统统注入具象之中,构成一幅中国画,而这幅画颇象八大山人的手笔!

不贵祥,贵留有余地,这是散文诗的魅力所在。

散文诗通常是作者把自己的某种感触,寓于一幅画面中,渲染出某种艺术氛围,暗示出一定的哲理。

在这幅画面的文字背后,可以留有若干空白处,让读者去玩赏品味,这就是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空白美。

沈尹默的《三弦》呈现了这种空白美:

烈日当空,绿草茸茸,轻风拂面,柳枝飘动——好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然而,这幅画还重叠着另一幅画面,一幅萧条破败的社会图景:

“大门”是破的,“土墙”是低的,老人的“衣裳”是“破”的,这两幅叠影画面是隐蔽性的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差,造成了不协调的撞击,其艺术效果感人至深。

(事实上,这种对比手法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比皆是),作家隐蔽了自己的感情,给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他只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双手抱着头”“不声不响”的“老年人”的形象,仅仅从散文诗本身,我们看不清“老年人”的面部表情,但是,从他的姿态语言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人物形象蕴藏的思想意义,而且,在心里还会漫起一种极其忧郁的。

伤感的情绪。

另外,把古代诗歌音韵方面的成就运用到散文诗中,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沈尹默的《三弦》继承了古典诗歌描绘音乐的优良传统,革新创新,作为可贵的努力。

对于音乐,他不作正面描写,而是从沉浸在三弦声浪里的听众——“双手抱着头”“不声不响”的“老年人”的神态中间间接地揭示音乐的魅力。

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巧妙地利用汉字平仄声和双声叠韵,造成了一种抑扬顿挫的声调,整首散文诗听起来如同弹拨三弦的声音。

形式,在这里也成为内容的延伸。

这种注意在音韵方面的努力,在鲁迅那里也表现出来。

《秋夜》读起来琅琅上口,情感表现在语气的顿挫上;《希望》中运用平声调的开阔意味、仄声韵短促紧迫的意味,使外在的音乐与内在的情感起伏相一致。

古典文学的遗产,不是裹着小脚布的古董,而是活生生地在现代文学中发展着。

早期散文诗对古典文学营养的汲取,从整体上看,并非是一种自觉,这和对外国文学的主动借鉴显然不同。

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注重内在精神性,而早期散文诗撷取的正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美学精魂。

此外,浩瀚的古典诗文,在风格的上,也是迥然不同:

豪放、婉约、峭奇、质朴、秾丽、恬淡等等,呈现出多种风采,我们应该看到这和第一点所说的审美追求多元性发展的有机联系。

四、从民间吸取养分,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吸收口语,锤炼加工,力求自然。

在创新中,出现了散文诗典范性的语言。

人民中间,有着丰富的养分。

现代文学早期欧化盛行之际,也有一些作家只觉地将根须伸向大地,伸向民间。

在语言和情绪上注意接近生活的,首推刘半农,他曾经用方言写民歌体诗,同样,他的散文诗也平易质朴,贴近生活。

如他的《雨》就写得饶有趣味,生动地写出儿童的稚气:

“妈,我要睡了!

那不怕野狗野猫的雨,还在墨黑的草地上,叮叮咚咚地响,它为什么不回去呢?

它为什么不靠着她的妈、早些睡呢!

”“你就把我的雨衣借给,不要让雨打湿了雨的衣裳”这是地道的孩子式的纠缠不清和天真纯朴,“野狗野猫”则完全是孩子的口吻。

不带一丝造作,没有一点矫饰,但读来让人感动,让人深思。

诗人真挚的情思又依托了语言口语化的流畅和自然,平淡之中包含一种“无理而妙”的真趣。

早期散文诗中,语言成就最高的当推朱自清。

可以说,朱自清的语言堪称现代散文诗语言的典范,如早春晨曦一般清新,如晚秋山泉一样明净。

其中,语言口语化是朱自清散文诗语言的最大特色,北京口语被他锤炼加工,人们读来倍感亲切流畅。

这样自然的“谈话风”保持了汉民族标准语的特点,同时其语言音乐旋律,表现了朱自清散文诗语言显著的美学特征。

我们不妨品赏《春》中描写春草的一段: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静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多么简洁朴素!

这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孩子眼里的世界,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富有变化的短句、抑扬顿挫的句调,构成了活泼自然、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

叠字是我们民族口语的特点,这首散文诗中,大量运用了叠词叠字,生动地烘托出春的生机和意蕴。

在这首散文诗中,我们看出朱自清着力于对冗长的、繁琐的欧化句式的修正。

或许,从表面上看,这段话,句句明白如话,其实是浅中有深,平易处最见功力,因为散文诗毕竟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语言,既有诗歌的跳跃,也有散文的流畅。

细细品味,我们看《春》的句式奇中有偶,骈散结合。

从遣词造句角度鉴赏,作者也是极为讲究,小草破土而出,谓之“钻”,而与“钻”字呼应的是“偷偷地”,很生动。

而且,即便我们说朱自清已经刻意修正欧化句式,这同时,他也有限度的、有选择地注入欧化的新元素于其中,“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满是的”,作者将动宾语句中的宾语前置——宾语“园子里、田野里”倒装在动词“瞧去”的前面,强化了“满满是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分别形成短语,毫无拖泥带水质嫌。

朱自清在语言上的追求与造诣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民间吸取养分,不仅可以带来散文诗的生机,而且还可以解决曲高和寡的问题——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通俗而又能脱俗。

雅俗共赏,这应该是散文诗追求的境界。

综上所述,草创时期的中国现代散文诗从外国文学,从古典文学,从民间汲取营养,在独出机杼的创新中,呈现出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野草》以其沉甸甸的内容,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个性化的语言风格,筑成一座令人瞩目的丰碑。

而象征主义手法的大量运用和意境美,成为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的两个显著特征,并且还出现了散文诗典范性的语言。

以上对中国现代早期散文诗的艺术成就的初探,旨在希望人们对早期散文诗引起相当的重视,而更主要的还是为了促进当代散文诗的繁荣。

或许,论述不无偏激遗漏之处,当就正于广大读者。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五日二稿

注:

①引自《中国现代文论选一》第48页;

②同上,第534页;

③钱杏邨《现代十六家小品序》;

④沈从文《落花生论》第523页;

⑤引自《朱自清文集》二第251页;

⑥引自《鲁迅书信集》第57页;

⑦引自《中国比较文学》——熊玉鹏《将被俘来只有驱使》第122页;

⑧引自李泽厚《美的历程》第63页;

⑨引自《中国现代文论选一》第5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