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7113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docx

湖北省汉川市第二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湖北省汉川二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满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

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

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

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

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

现在的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

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

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

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

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

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联系。

B.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

的感觉。

C.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D.散

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

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B.创

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C.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散文已不再“载道”“言志”,而是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的提升。

D.读者要会读散文,了悟、阐释散文,必须成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必须具有襟怀,情怀,具备高品质、高品位。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9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6.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一般说来,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从反面引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B.客人因见月出东山的景象,并看到这里的地理形势,从而联想到曹操的诗句和业绩,生出消极悲观颓废的念头。

C.客人因联想到主客双方的现实处境,深感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和短促,并由此渴望在此归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这段文字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7.翻译下列句子。

(10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分)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11分)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8、首句那个字用的比较传神,试作简要分析。

(5分)

9、在诗人看来“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你的理解如何?

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两句是“,。

(3)《氓》中的女主人公曾爱过氓,看不到氓便“_______________”,看到了氓便“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的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这时,

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当你还来不及思索时,豆粒般的雨点就打下来了。

这时,你会更喜欢这一切。

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那么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生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及待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

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

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

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

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

但这时候,雨已经化装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没有春、夏、秋那样富有的色彩。

但是,在人们受够了凛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

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

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啊,雨,我的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

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刘湛秋一直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其作品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

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松诗歌”“轻松散文”,本文结尾两段就表明了他这一创作理想。

B.四季的雨,时而轻盈自如,时而又急峻有力。

而夏季的雨,别有一番风情,是生命的灵动。

雨声,蛙声,蝉鸣声,奏起的是一曲富有生机的生命交响乐。

作者对

夏季的雨特别钟情。

C.“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一句中的“沉思”暗含作者对秋雨的淡淡忧虑,因为“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

D.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谈到了作者对雨的喜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春夏秋冬既是季节更替的顺序,同时也是作者行文的顺序,分述四个部分时,表述有详有略,有主有次,体现了文章的结构美。

E.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在《雨的四季》中,也用他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感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画面。

(2).阅读第二至五段,感悟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用简练的语言回答,每个特点不超过8个字)(8分)

春雨:

夏雨:

秋雨:

冬雨:

(3).文章开头说“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结尾处又说“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体会这些句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

(4).“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的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这些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注此题本次考试无)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

”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它们分别成为我们诗歌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B. 南朝的

《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C. 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敢于以死抗争的纯洁的丫环四凤和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吉卜赛少女艾米莉,她们分别出自中国作家巴金的《家》和法国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

D.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

的前言,《兰亭集序》便属于后者。

该文的作者王羲之,是东晋人,因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他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正像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的达尔文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C.他曾经密切注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D.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做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诗经》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故乡。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但《诗经》的传唱,使原本遥远的地域变得可以想象、可以亲切地感知。

________。

因此说,________。

①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更早,《诗经》就为凝聚我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这当然不利于人们建立地理意义上“天下”的概念

③在当时,由于相距遥远,交通不便,普通人的旅行范围都是非常有限的

④《诗经》在当时各国之间,缔造了宝贵的文化亲缘

⑤齐国的海、宋国的河,秦、晋的高山,他乡丰富的物产,奇异的风情,都因《诗经》的描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A②③①⑤④B①③②⑤④C③①②⑤④D②③①④⑤

16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旨。

(5分)

某天,郭敬明赴台湾参加一项活动,由于他身材矮小,在机场被安检人员误认为“小朋友”。

对此,郭敬明颇感意外,但一笑了之。

他将此事写成博文,引得上千网友留言,有个网友留言称,郭敬明一笑了之是对的,不然如果被发现是成年男性,安检人员会让郭敬明走残疾通道的。

面对如此羞辱,郭敬明回复道:

“我个子不高,但不至于残疾。

这是我爹娘给的,我不抱怨,就算残疾你也没资格嘲笑。

你身体健康,应该去做更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嘲笑别人的缺陷。

看来,你也不是‘大’人、‘高’人。

我说的不是你的身高。

我庆幸,别人至今只说我身材‘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六书”是古代汉子造字法和用字法下面提提供了“象形”和“形声”两种造字方法的例子,请你根据下图分条概括汉字的特点。

(不超过30个字)(6分)

象形字示例

形声字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60分)

运动会赛场,1500米、3000米的跑道上,大家只关注那些有望获得名次的选手,加油呐喊也一次又一次给了这些选手,可是有谁又能想到那些远远落后绝无可能获得名次的却仍在坚持的选手呢?

鲁迅先生曾经这样说: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多如赛场,你的生命中是否也有跑在最后的时刻和经历?

你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根据上面内容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原文说的是“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另外“华语散文”也扩大了范围。

2.C(A第①段并没有“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B“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错,在文中“文化传承、传播纽带”是一个角度;D前后的因果关系不成立。

另外,作者并没有说“新时期散文繁荣”,作者只是说“热闹”。

3.B(A因果倒置。

应该是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所以散文是“文体之母”。

C中国当代散文已不再“载道”“言志”错误。

D根据第7段“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

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可知)

4.C 5.D 6.C 

7.

(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饮。

(2)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8、【要点】“铺”字比较传神。

(1分)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2分)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2分)

9、【要点】“可怜”意思为“可爱”。

(2分)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4分,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

“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

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

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

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

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

“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

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

《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

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

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

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

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

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10略

11

(1).AEB(A3分E2分B1分选错一个得零分单选1个正确可得分) C项,“淡淡忧虑”错;D项,“有详有略,有主有次”错,应为“结构匀称”,B项“特别钟情”错误。

(2).春雨:

娇媚、充满生机。

夏雨:

热烈、粗犷。

秋雨:

端庄、沉思。

冬雨:

自然、平静。

(意思对即可)

(3).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3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

(3分)

(4).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分)具体形象地写出春雨过后,树

木花草那种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使春雨过后树木花草那种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变得可感可触)。

(4分)

13C(四凤—《雷雨》,鸣凤—《家》;艾米莉—《大卫·科波菲尔》,艾斯梅拉达—《巴黎圣母院》。

14.B A项,第一句改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C项,“将各种电学方面发现的进展情况”改为“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D项,缺少主语,去掉“在”和“中”。

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