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5954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docx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

隧道土建设计说明

一、隧道设计总体原则及技术标准采用情况

1.设计原则

隧道设计贯彻“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结合我国经济、技

术条件,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节约用地,重视环境保护及与其他建设工程的协,使得设计的感

道工程项目取得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最佳效益。

2.设计依据和执行规范

隧道设计遵循的依据及主要规范如下:

(1)河南省交通厅《新晋高速公路新乡块村营至营盘(豫晋界)段重大设计变更审查意见的

函》豫交文【2016】703号

(2)河南省发改委《新晋高速公路块村营至营盘段(省界)设计变更的批复》豫发改设计【2017】

212号

(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6)《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D70-2010

(7)《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10)《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1)《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

(12)《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B07-01-2006顺接

(13)《新晋高速公路块村营至营盘(省界)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4)《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7358号等宜

(15)国家其他与隧道设计相关的规范规定

安全。

3.隧道技术标准采用情况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4的规定,本

路段隧道设计为双向四车道隧道,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道路等级:

山岭区高速公路;

(2)设计速度:

80km/h

(3)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C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2010)

本项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4)短隧道与路基同宽建筑限界

隧道净宽:

0.75+0.5+2×3.75+3.0+0.75=12.5m;

隧道净高:

5.0m

4对上阶段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

(1)隧道地质纵面图中应补充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等资料,如完善钻孔柱状图、围岩波速

围岩完整性系数Kv、饱和抗压强度RC、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LB]等用于进行围岩分级的基本参

数、岩体走向及岩体纵波速Vp等

【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完善钻孔柱状图、围岩波速、围岩完整性系数Kv、饱和抗压

强度Rc、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BQ]等用于进行围岩分级的基本参数、岩体走向及岩体纵波速Vp

(2)隧道段的平曲线应满足视距要求(R>700),为了满足视距要求而加大隧道断面的方案不

合理、不安全

【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优化隧道平面线形,平曲线半径控制在R≥700m

(3)建筑眼界及内轮廓:

①建议核查路基标准断面与隧道建筑限界、尽量确保与路基的路缘

带的顺接②隧道内轮廓应满足超高需求

【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核查路基标准断面与隧道建筑限界、确保与路基的路缘带的

顺接,内轮廓满足超高需求

(4)终点段高差大、采用迁回路线,可能有垂直向施工面,故隧道施工便道、弃渣场的选址

等宜认真排查、确保施工期间及运营安全

【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经排查隧道施工便道、弃渣场的选址等满足施工期间及运营

安全。

5)下阶段应进一步查明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对隧道的影响,为隧道提供科学、合理的地勘

资料。

【执行情况】按审查意见执行,下阶段进一步查明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对隧道的影响

二、N0.8标段内隧道设置情况

在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社会人文环境等调查的基础上,隧道的位置、平纵线形与路

线整体走向协调,特长隧道控制线形走向,长隧道适当控制线形走向,中、短隧道服从路线走向

隧道选线尽量避开不良地质段,力争使设计符合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

本标段起讫点桩号:

K41+950-K46+170,共设置隧道1座

具体隧道设置情况如下:

隧道设置情况一览表

隧道名称及结构形式

起讫桩号

长度

左线LK42+036

LK42+524

路基同宽,线

马沟隧道

右线K42+020

距约34m

三、隧道工程建设条件

1马沟隧道

1.1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隧址区属低山区,位于一走向垂直线路方向的山岭顶端部位,进口位于山岭的南侧,出口位于

山岭的北侧,隧址区所处段穿过该山岭的主峰,海拔672.17m.隧址区海拔高程在588.47~672.17m

之间,相对最大高差约84m,随址区地形山高沟较浅,进口段沟谷总体呈“v”型,相对高差大

出口段沟谷总体呈“U”型,山体自然坡度约600~750,植被发育,局部发育陡崖,岩体出露

(2)地层岩性

根据勘探资料并结合区域地层岩性划分,隧址区地层岩性简述如下

上更新统残坡积层(Q3a-

粉质黏土:

黄褐色,硬塑,含铁猛质结核,含5%的砾石,一般粒径20-40mm,最大50mm

寒武系张夏组石灰岩(∈2)

强风化石灰岩:

灰色,黄绿色、紫红色,强风化,隐品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夹

薄层泥质灰岩及页岩,岩体较破碎,岩质较软,岩层产状100°∠10

中风化石灰岩:

灰色,黄绿色、紫红色,中风化,隐品质结构,层状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夹

薄层泥质灰岩及页岩,岩体较完整,岩质硬,岩层产状100°∠10°

中微风化石灰岩:

灰褐色,中风化,层状构造,节理裂隙较发育,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

岩芯呈柱状,一般柱长10—27cm,最长50cm,锤击声脆,采取率约92%,RQD约67%

具体岩性分布段落详见后附《工程地质纵断面图》

(3)地质构造

根据《1:

20万陵川幅区域地质图》及《新晋高速公路块村营至营盘段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

价工作报告》,隧址区位于黄水乡~南村断裂带的上盘,距离该断层的距离为200~500m,黄水乡

南村断裂带属于盘古寺断裂带,该断裂呈北北东向以25°方向展布,在地貌和地层上表现的极

为明显。

在黄水乡河西村西,构造线南东为平原地貌:

为松散沉积物,构造线北西为中山峭壁山地

地貌,为变质岩,构造线为平原山地分界线。

在黄水乡东北,断裂切断了厚层灰岩,形成北北东向

峡谷地貌,断层向东北延伸,形成北北东向峡谷地貌,断层向东北延伸,形成南村圈地南缘的边界

断裂,在地貌上断层北西为南村盆地,东南边由于断层割切形成醒目的三角面山地。

路线在黄水乡

西跨越断层破碎带,沿黄水河西山前斜坡地带行进,山地岩石受构造影响较破碎,破碎带宽度约

300m,斜坡地带为碎石,砾石、漂石和红色粘土、粉质黏土堆积。

根据隧址区岩性露头,可观察到

其岩体受黄水乡~南村断裂带影响较大,岩体破碎

(4)地展

项目区处于华北地震区的河北平原地震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和盘古寺断裂为活动性发展断裂

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强展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本

项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

基于路区范围的黄水至南湖村和南湖至岭西等主要次级北北东向断层属非活动断裂,依《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60011-2010),可不考虑断裂构造对工程场地稳定性影响,根据《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G850011-2010)中4.1.1条中的规定,本隧道处于“条状突出的山嘴”属于抗震不利地段

(5)气象、水文地质

1)气象

项目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天干旱多风,夏天炎热多雨,秋季早涝交替

冬天干冷少雪,多年平均气温14.2°C,极端高温43C(1967年6月4日),极端低温-16.7

C(1971年12月27日),全年平均无霜期212天。

据辉县气象站1963—1997年气象资料,多年平降水量598.82m,年内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为全年降水量的60~70%,且多以大雨、阵雨

主,丰水年最大降水量为1131.5mm(193年),枯水年最小降水量为317.1mm(197年)

冬季降水量较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左右。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629m,五、六月份蒸发

度大,月计200mm以上;十二月至翌年一月份强度小,月计在40m左右

由于受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大气降水在拟建公路沿线有较明显的分带性特点,其中

部山区和南村盆地降水量相对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41.59mm(要街水库站、石门水库站)

一原区降水量相对较小,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4m(辉县站),总体上从山区到平原大气降水具明显

少的特点

2)水文地质

隧道场地位于剥蚀构造低山上,隧道区内的岩性以寒武系张夏组(∈22)石灰岩为主,岩层呈

厚层状,强风化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在地质调绘中,岩体层面和节理面上分布有锈黄色、褐黄色

浸痕迹。

地下水类型属基岩构造裂隙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山体地形影响,中风化

中水量贫乏,但在局部地段会形成含水体,隧道开挖至该段时会有潮湿或滴水状水流出现,部分

地段还会有小规模涌水现象

3)涌水量计算

隧址区内主要为基岩裂隙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受山体地形影响,水量主要受大气入

量决定,参考《铁路工程地质手册》(2009版)表2-4-12中大气入渗法估算隧道涌水量

Q=2.74u×W×A

Q隧道通过含水体地段的经常涌水量(m/d)

a-降水入渗系数,根据经验取值,本隧道中取0.30

W一年降水量(m);

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积水面积(km2);

其中,A隧道通过含水体的地下积水面积根据在山岭顶端隧道所处山岭段山顶端分水岭为界

下部以到隧道进出洞口高程为界,测量其面积为58600m2=0.0586km

年降水量W(mm)根据辉县市北部山区水文站资料,丰水年最大降水量为1131.5m,取W=1200m

因此,估算Q=2.74a×W×A=2.74×0.3×1200×0.0586=1338.545m/d

按照隧道长度360m计算,平均每延米出水量约0.108L/min。

m。

表现为潮湿或滴水状。

考虑到地下水的运行方向主要岩中风化顶面运行,因此在山梁两侧的缓坡段会出现水量集中的情

况,因此,该段可能会出现小规模的涌水现象,同时,在褶皱发育处,可能受多年水量汇聚形成的

储水体,开挖时也可能出现涌水现象

根据对隧址区周边水质调查,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附

录G划分本路区场地环境地质条件属Ⅱ类,地下水水质良好,不具侵蚀性

4)不良地质现象

在隧道区内主要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山坡段浅表层残、坡积物和强风化层形成的滑坡

根据现场调查,在隧道进口段K42+000~K42+120、LK42+000~LK42+120,出口段K42+320~

K42+450、LK42+300~LK42+400段山体边坡存在大面积崩塌形成的岩堆所造成的浅表层滑坡

1.2隧道工程地质评价

根据地质调绘资料,隧道处围岩以寒武系张夏组石灰岩(∈22)为主,石灰岩呈中厚层状,强

风化石灰岩层理微张,下伏中风化石灰岩层,层理和节理裂隙面呈闭合状。

隧道围岩部分主要为中

风化石灰岩

隧道处围岩以寒武系张夏组石灰岩(∈22)为主,石灰岩呈中厚层状,强风化石灰岩层理微张

下伏中风化石灰岩层,层理和节理裂隙面呈闭合状。

隧道围岩部分主要为中风化石灰岩。

参考物探

试验及坑探成果,结合项目经验,隧道围岩分级如下

根据地表岩体露头段测给,若体发育3组垂节理,节理面间距0.4-1.0m,层理面和节理面呈

微张和闭合状态,层理面为主要控制结构面,局部受构造影响,岩体较破碎,根据《公路隧道设计

规范)(JTGD70-2004)中表3.6.2-3中对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属于较完整,根据表3.6.24

中对其进行定量分析,Jv=7条,对应Kv=0.55,根据表表3.6.2-5中对应的完整程度仍属较完整结

岩体较完整,中风化石灰岩抗压强度平均值73.5MPa,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C20-2011)中表3.2.1中规定,属于坚硬岩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式3.6.3进行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值的计算

BQ=90+3RC+250Kv

其中:

90KV+30=90×0.55+30=79.5MPa>Re=73.5MPa,所以式中Rc=73.5MPa

0.04Rc+0.4=0.04×73.5+0.4=3.34>0.55,所以式中KV=0.5

BQ=90+3Rc+250Kv=90+3×73.5+250×0.55=448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式3.6.4进行BQ的修正值[BQ]的计算

[BQ]=BQ-100(K1+K2+K3)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中附录A中的相关值确定:

K|=0.6,K2=0.4,K3=0,代入式中进行计算,

[BQ]=448-100(0.6+0.4+0)=348

根据岩体完整程度、坚硬程度、隧道河顶埋深及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值、[BQ]值进行综合划

分围岩等级,详见《马沟隧道围岩类别划分原则及分类因素表)

马沟隧道围岩类别划分原则及分类表

起止段落能出现的阅或强度若体完受小

开挖时可

))整性构容体若体

问题

数Ky影响结构风化环境地

程度

程度历

X42+02

共部松动

K42+084

LK12+0

破坏。

冒157118

0.25一股破碎强风潮湿或

化滴水状

LK42+078

K42+256

中塌方

LK42+078~

掉块34873.51055]

较强较破中风湖湿或

烈碎化滴水状

1.x42+25

K42+256~

E42+337

小塌方

37373.510.65

较强较

潮湿或

LX42+25

滴水状

LK42+354

42+33

LK42+354

73.0.565较破中风

水状水状

K42+455

拱部松动

强风潮湿或

K42+53

破坏、冒[157

般破碎

化滴水状

LE42+462

1.K42+524

说明:

[0.55]、(0.65]表示根据洞口围岩情况,结合物探成果洞身与洞口段情况对比后的经验值

(2)隧道润口稳定性评价

隧道进口段岩性分布主要为碎石、强风化灰岩,其中以残坡积形成的碎石层较松散,在进口端

形成近似直立的陡坎。

强风化石英砂岩,岩体较破碎,倾角小于地形坡度,有利于斜坡稳定,隧道

轴线与岩层走向近于平行,受节理裂隙影响,工程切方开挖时易引起坍塌和滑动

隧道出口段,位于半山坡处,在隧道出口后侧山坡坡体靠近洞口段分布厚度不等的残坡积碎石

层,且其下为强风化石灰岩,由残坡积层和强风化石灰岩组合形成的滑坡体具有滑动倾向,受山体

放炮开挖时,有产生滑动的可能性,因此,隧道洞口处应加强后缘防护。

洞口施工时应适当控制爆

碳药量,避免造成岩体进一步破碎,降低其强度和稳定性,同时建议在隧道出口段采取支护措施

四、隧道总体设计

1隧道概况

马沟隧道

隧址区属低山区,位于一走向垂直线路方向的山岭预端部位,进口位于山岭的南侧,出口位于

山岭的北侧,隧址区所处段穿过该山岭的主峰,海拔672.17m,隧址区海拔高程在588.47~672.17m

之间,相对最大高差约84m.隧址区地形山高沟较浅,进口段沟谷总体呈“v”型,相对高差大

出口段沟谷总体呈“U”型,山体自然坡度约60~75°,植被发育,局部发育陡崖,岩体出露

马沟隧道为分离式隧道,左线进口里程为LK42+036,出口里程为LK42+524,长488

8m,隧道进

路向标高为583.366m,出口路肩标高为590.639m,设计为单面上坡,坡度为1.50%。

右线进口

里程为K42+020,出口里程为K42+528,长508m,隧道进口路标高为583.116m,出口路标高为

591.025m,设计为单面上坡,坡度为1.557%。

左侧隧道身最大埋深达91.46m,右侧隧道洞身最

大埋深达91.46

2.隧道横断面

隧道净空断面的确定不仅要满足隧道建筑限界的要求,还要满足隧道的照明、运营管理设施

装饰等所占空间及施工误差,隧道内轮廓结合隧道衬结构受力特性以及工程造价等因素,短隧道

路基同宽断面内轮廓拱部及健墙采用三心圆的单曲墙式衬砌方案

路面双侧路缘设置排水边沟,隧道中线下设置中心排水沟

横断面行车方向左、右侧检修道沟槽下设置强弱电缆槽

3.洞口段设计

洞口位置的确定以“早进洞、晚出洞”为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洞口边、仰坡的开挖高

度,同时减小对洞口自然景观的破坏。

洞门型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使用功能和与地形的协调

美观,并尽可能的节省投资和保证结构安全,根据洞口地形、地质条件、涧外衔接过渡段的

型式,综合确定洞门形式

隧道洞口周围地形平缓时,多设置削竹式洞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隧道洞口边坡较陡

或存在偏压等情况,多采用端墙式洞门:

当洞口地质条件较差时可选择翼墙式洞门,洞门与

洞口的地形、地貌应结合良好,并与口地形、地貌协调一致,每种形式均结合其结构特点

与周围地形地貌种植树木或植草绿化

明洞回填面采用植草防护,回填面以上部分边、仰坡面采用喷错防护、铺杆框架、方格网植草、

挂网防护等形式,或与路基边坡防护形式保持一致;回填面以下临时开挖边、仰坡面均采用喷锚防

护,洞口边仰坡较破碎且边坡不稳定时,采用①42x4注浆钢花管进行边坡防护

先期做好河口截水、排水工作后方可进行洞口段施工,涧口段施工要求尽量避开雨季,施做截

水沟时,要严格按施工规范施工,严禁出现破损或中断,还要处理好地表土的流失问题,防止破坏

环境,在隧道润口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从上到下,边开挖边防护,严禁放大炮,以防对边坡的深层产

生松动破坏

明洞衬砌采用60cm厚C30钢筋混凝土结构,填土高度应不小于1.5m,在填土横坡小于

10%时,最大填土厚度不大于4m。

明洞村砌在洞口开挖完成后应尽快施作,在达到设计强度

后及时进行回填。

明洞应严格按图施工,要求边墙部回填密实,顶部回填土应对称回填,不

容许超过设计回填厚度及设计回填土横坡,以保证结构工作条件与结构设计模式的吻合

隧道洞口段施工完毕后方可进行暗洞施作

4.辅助施工

本项目隧道采用的辅助施工措施主要有如下:

超前长管棚、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锁

脚错管和加固注浆

(1)超前长管棚:

设置于隧道洞口,管棚入土深度是结合地形、地质情况确定,管棚

钢管均采用中108*6m热轧无缝钢管,环向间距40cm,接头用长15cm的丝扣直接对口连接

同一断面管棚接口率应不超过50%,为了保证钻孔方向,在明洞衬砌外设60cm厚C25钢架砼

套拱,套拱纵向长1.5m,考虑钻进中的下垂,钻孔方向应较钢管设计方向上偏1度(或根据现场情况调整),钻孔位置,方向均应采用测量仪器测定,在钻进过程中也必须用测斜仪测

定钢管偏斜度,发现偏斜有可能超限,应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开挖和支护

(2)超前小导管:

适用于主洞V级围岩及Ⅳ级围岩进洞段、浅埋段地段,小导管采用

长为4.5m的中42×4.0mm热轧无缝钢管,环向间距约40cm,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0m小

导管以10-15外倾角打入拱部围岩后,采用水泥浆液注浆,地下水丰富时,可采用水泥一

水玻璃双浆液注浆,注浆参数见超前支护设计图

(3)超前杆:

适用于Ⅳ级硬岩深埋地段,以确保围岩稳定和施工安全,超前杆采

用长为4.5m的中22砂浆锚杆,环向间距约40cm,纵向搭接长度不小于1.0m,实际施作时错

杆方向应根据岩体结构面产状确定,以尽量使铺杆穿透更多的结构面为原则,外插角可采用

10°~25°不等

5.隧道衬砌结构

隧道各级围岩复合式衬砌设计支护参数选择以工程类比为主,通过必要的理论分析(有

限元地层一结构法、荷载结构法)进行校核;施工中应注意通过现场监控量测分析,及时调

整设计支护参数,实现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以体现“动态设计、过程控制”的理念,

1分离式隧道(与路基同宽断面)

标准间距的分离隧道,其开挖跨度较小,施工过程中对临时支护要求较低,施工工艺比较简单,

对级别较高的围岩可以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施工工期较短,造价较低;但布线比较困难,隧道通

过区路基要采用分离式路基,路基从整体到分离再到整体,占地比较多,土石方工程量较大。

国内

对分离式限道的设计和施工也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

分离式隧道衬砌支护参数表(与路基同宽断面)

初期支护

衬砌类型适用条件

钢筋网喷混凝土钢支撑

二次衬砌变形

F—V-AV级土质图岩D25中空注浆中8间

润口及浅埋段杆L45=(环)距15×c28喷射22工字钢60cmC3钢

060(0(16m(双厚28cm间距60cm筋15

22砂浆锚杆8同

F-Ⅳ-AW级岩段L=3.G(环)100距20×25喷射18工字钢50cmC30钢

XB0(纵)20cm24m间距B80

ⅢⅣ级岩段22砂装锚杆08间C25喷射16工字钢

45cm30钢

3.0m(环)100距25X厚22cm间距100c

×100(纵)25cm

F

附注:

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中8.0.3条第5款:

四车道高速公路上的短隧道与城市出

入口的中、短隧道,宜与路基同宽,马沟随道距新庄互通较近,采用路基同宽断面有利于提高车辆通过隧道的通

行能力,故推荐线马沟隧道,设置为与路基同宽断面

6.隧道防、排水设计

6.1防排水设计原则

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障隧道结构和营运设备的正常

使用和行车安全。

保护自然环境,避免地表失水和污染地下水,洞内洞外形成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

水系统

6.2防水标准

(1)主洞拱部、边墙、路面、设备箱润不渗水

(2)车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等服务通道拱部不滴水,边墙不满水

(3)隧道防水等级为二级

6.3隧道洞口防、排水方案

碰道润口区应避免水流的汇集,防止夏季水流冲蚀洞口和冬季润口基础的冻胀破坏。

根据地形

情况在洞门、明洞边、仰坡刷坡线5m外顺地势布设洞顶截水沟,将地面径流通过天沟引入自然沟谷

排走,润口路基水严禁流入洞内,必要时可设置反坡

6.4隧道明洞防、排水方案

明洞衬砌外层采用土工布(350g/m2)加1.2mm厚HDPE防水卷材加土工布(350g/m2)和2cm厚的

水泥砂浆保护层,回填土石底层采用中110PMNHIDPE波纹管排除下渗积水;明洞回填表层设一层黏土

隔水层以防地表径流下渗,并在回填地表坡度的作用下流入洞顶排水沟排走:

在结构构造防水方面

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背贴式橡胶止水带于明洞施工缝、变形缝处布设,同时结构采用防渗等级

低于P8的防水混凝土以形成完善的明洞防排水体系

6.5隧道暗洞防、排水方案

隧道暗洞防排水采用防水板、环向排水管、纵向排水管、横向排水管与隧道中心排水沟相连:

施工中应保证结构接缝的施工质量,沿隧道纵向设置检查并以方便定期疏导检查纵向排水管,路面

水通过边沟排出,在洞外净化处理后排放,具体措施如下

(1)隧道开挖后,根据各类围岩地下水的发育情况,在岩面环向布设中1000半圆排水管或

无孔波纹管直接引至中心排水沟

(2)为了有效地排除二次衬砌背后积水,消除二次衬砌背后的静水压力,在初期支护与防水

层之间间隔10m设置排水盲沟,将盲沟与边墙底部的纵向排水管相连接,然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