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483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253 大小:19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3页
亲,该文档总共2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2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docx

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长春版第九册语文精编教案暂缺第五组全集

1、秀丽山河(张敏)

1—1林海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广厦、伐木、综合、高不可攀、盛气凌人、兴国安邦;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感受大兴安岭景物的美,认识大兴安岭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解题

  1、导入课文。

  2、解题。

二、初读课文

  提出阅读要求:

  1、把不理解的词语抄出来。

  2、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

把它们写在课文旁边。

  3、了解课文写作的顺序。

  读后请同学们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小结:

本课主要写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目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作者联想到木材和社会主义建设关系,联想到林场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三、学习第一小节

  1、齐读,思考:

“我”一走进原始森林有什么感觉?

这种感觉是怎样产生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读出感情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师: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跟你们一起学习了林海。

    (板书:

林海)

  2、师: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写了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以及作者的联想等几个内容。

并且学习了第1小节。

第1小节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

大兴安岭亲切、舒服)

  3、师: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和联想的部分。

首先,我们来学习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

    (板书:

景色、联想)

二、学习第二小节

  1、生快速地阅读第2小节,问:

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

(板书:

岭)

  2、生默读第2小节,问:

哪一句写了作者看到“岭”?

  3、理解“多少条岭啊,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句子。

   ⑴ “疾驶”什么意思?

“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什么?

   ⑵ 找出“看不完”的句子,“看不厌”的句子。

并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

(板书:

多、温柔)

  4、指导朗读“多”“温柔”的句子。

(板书;喜爱)

  5、过渡:

课文第2小节,作者描述了岭“多”“温柔”的特点,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我们是这样学习的:

   ⑴ 找出第2小节景物(岭)及其(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⑵ 品读(多)(温柔)特点的句子。

   ⑶ 体会文中(喜爱)的感情。

    出示幻灯片:

    学法:

① 找出重点词句;

       ② 品读重点句子;

       ③ 体会文中感情。

三、学习第3~5小节

  师:

出示图片,配乐范读第3~5节,生看图欣赏。

  师:

生轻声读第3~5小节,把句、段读通顺、流利,思考: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1、学习第3、4小节。

   ⑴ 默读第3、4小节,问:

看到了什么景色?

(板书:

林)

   ⑵ 品读第3小节:

  ① 理解“目之所及”的意思。

(板书:

绿)

  ② 理解第3句,弄清两对反义词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

(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比赛读)

   ⑶ 品读第4小节:

  ① 写了哪些林?

(板书:

如海)

  ② 把反问句改成肯定句,并体会2个反问句的用法。

  ③ 指导朗读。

(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引读)

   ⑷ 过渡:

课文第3、4小节,作者描述了林之大──“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林中有波浪──“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林中有浪花──“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可见,林之大之美,只有“海”才能与之相比。

我们是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的:

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

2、自学第5小节:

   ⑴ 品读“多”“美丽”的句子。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⑶ 指导朗读。

(指名读──指导读──自由读──女生读)   

⑷ 过渡:

这里,我们和作者主要欣赏了兴安岭“林”“花”的特点,作者写的非常美!

下面请同学们再有感情读一读3~5小节。

并根据老师提示选择一小节背一背。

3、指导背诵:

   ⑴ 学生练背。

   ⑵ 指名背诵。

   ⑶ 作者深入林中欣赏了岭、林、花,这么诱人的景色怎么不令作者浮想联翩呢?

四、学习6、7小节

  师:

快速阅读6、7小节,用横线画出作者想到的句子。

  1、学习第6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空洞”什么意思?

“并不空洞”呢?

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板书:

建设)

  2、学习第七小节:

   ⑴ 指名生说。

   ⑵ 理解句子:

     出示幻灯片:

     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兴国安邦”“邦”什么意思?

“兴国安邦”呢?

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板书:

兴国安邦)

   ⑶ 过渡:

同学们.作者描述兴安岭真美!

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听,感受感受大兴安岭的美!

五、学生练说,体会感情

六、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运用“找出重点词句、品读重点句子、体会文中感情”的方法,理解了兴安岭景物特点和作者联想的内容。

仔细的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作者把满腔喜爱之情蕴含在文字的字里行间,写得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方法。

板书设计

林海

岭温柔

林绿

花美

教学反思:

 

1—2三峡之秋

张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教学目标】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

(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

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

《早发白帝城》

三、整体感知

 通过查找资料,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发言。

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

思考,回答:

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

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

你能读读吗?

师生评议。

 6、思考:

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

(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

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

《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

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

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

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

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

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

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板书课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

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

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

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

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

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

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

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

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

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三、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四、教学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五、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教学反思;

 

1-3九寨沟

于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

3、学生通过读文和欣赏风景,体会到九寨沟自然景观的美和四种动物的特点,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九寨沟是一个童话世界。

【教学准备】

录像

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地图)今天我们从北京出发,来到四川北部的万山丛中,这里有几条神奇的山沟,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崇山峻岭之中。

九寨沟因此而得名,一进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板书:

九寨沟)那么九寨沟是个怎样的童话世界呀?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是描写九寨沟景色的?

2、(课件)

请大家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标出。

你最喜欢哪处景物,体会一下句子的意思。

待会,老师想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美美的朗读,让别人听了也产生喜爱之情。

交流:

(1)湖泊

生说、读

(课件)自己读读这句,你有什么体会吗?

灵魂.清澈

什么是彩带般的沟谷啊?

九寨沟树种繁多,枝叶颜色多姿多彩,加上地势有高有低,光线有明有暗,就形成了这彩带般的沟谷。

这就是九寨沟五绝之一的“彩林”谁知道其它“四绝”是什么?

(翠海、叠瀑、雪峰、藏情)

大大小小的湖泊在阳光下闪耀着绚丽的光彩,就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彩带般的沟谷中,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

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这真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啊!

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想看看吗?

(课件)

有道是:

“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真是太美了,读读描写湖泊的句子,如果能背下几句就更棒了!

谁来展示,简直是神童,给他鼓鼓掌,谁还来。

过渡:

你还喜欢哪种景物?

说说你的理由!

(2)森林

说、读,你体会出什么了?

谁再来读读。

你看你都让大家看到了这美丽,茂密的原始森林。

(课件)

过渡:

谁喜欢瀑布?

(3)瀑布:

说、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什么是白练腾空?

银花四溅?

还会有什么样的瀑布?

(宽、高)

真不错、看看吧!

和你想的一样吗?

(课件)

感觉怎么样啊?

那就读出你的感受,试着背一背。

谁来展示。

(5)师总结:

九寨沟雪峰巍峨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那么多姿多彩,湖泊宁静,绚丽,而瀑布而充满了动感,你感觉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板书:

景色迷人)

(6)让我们去看看吧!

(录像)多美的景色,把第三自然段连起来读读,再背背你喜欢的句子。

(7)谁来展示,多棒啊,多给点掌声。

三、第四自然段

1、我们一边欣赏

九寨沟迷人的景色,一边向原始森林纵深处行进,何处林深叶茂,游人逐渐稀少,小游客们,我们已经进入了珍稀动物经常出没的地区,会遇到哪些动物呢?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

抓住重点词语概括几种动物的特点;

3、朗读、表演;

4、总结:

小游客们,也许我们会看到漂亮的金丝猴。

也许我们会看到正在奔跑的羚羊。

也许我们又会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也许我们还会看到可爱的小熊猫。

也许我们还会看到什么?

5、你还知道九寨沟里有什么珍禽异兽(牛羚、鸳鸯、红腹角雉、白闲鸟、树叶虫、红腹锦鸡、枯叶蝶)

6、老师已经找到了一些图片,请看。

也许,你会在哪看到什么样的牛羚在干什么?

也许,你会看到在哪里什么样的谁在干什么……

下面小组合作,看着画面说几句话,看谁会观察,会想象,会描述。

7、九寨沟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这里的异兽珍禽(板书)为九寨沟增添了无限生机。

8、你们觉得这里的动物生活得怎么样?

为什么这么快乐?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九寨沟是人与自然和谐极处的生动见证。

四、学习5自然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九寨沟迷人的景色,看到了九寨沟快乐的小动物们,你能用几个词来形容这童话般的世界吗?

2、这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

(板书)

3、拿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延伸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真实的、活生生的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吗?

你们想亲自去看吗?

你们想赞美它吗?

我师特别想赞美她,我写了一首小诗,但需要你们的帮助。

这是一个( )的童话世界:

这里有(  )的雪峰,

这里有(  )的湖泊,

这里有(  )的森林,

这里有(  )的瀑布。

这是一个( )的童话世界:

金丝猴(  ),

羚 羊( ),

大熊猫(  ),

假如来到这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我要(    )。

2、欣赏歌曲

我国著名歌手容中尔甲看到九寨沟这么美也忍不住高歌一曲,下面请欣赏《神奇的九寨》。

3、如果我们们每个人都能像爱惜九寨沟的山、九寨沟的水、九寨沟的树一样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假如我们都能像爱惜九寨沟的动物一样对待我们周围的小动物,那么我们整个的生活、整个的世界,都会变得美伦美幻,都会变得像九寨沟一样成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教学反思:

 

表达——谁不说咱家乡好

于晶

【教学目标】

1、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作文的结尾紧扣内容、自然简结。

【教学重点】 

如何把文章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同学们,这次习作就请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啦.同学们,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经过你们的介绍,会使它成为有名的景点呢。

1、先在组内交流。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说给组里的同学听。

2、全班交流。

二、学一学。

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指导归纳写作中的注意事项: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物要注意说清楚。

(2)要注意抓住景物特点。

(3)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

2、将想象的部分讲给同座听,请他提提意见。

3、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听后可以补充,说说从哪几方面补充。

三、写景物: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写出来。

四、改一改

1、把写好的家乡景物读一读,对照要求自己修改。

2、提示:

(1)有无错别字和病句。

(2)是否按一定顺序写完整。

(3)想象是否合理,情感是否具体生动。

(4)读后是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四人一组互改。

五、评一评。

1、在组内交流一下自己描写的家乡景物,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写得最完整。

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的习作,大家欣赏。

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和大家交流。

第二板块解读

这个板块由三篇古代寓言组成。

其中包括《朝三暮四》《买椟还珠》《相濡以沫》。

这些寓言幽默深刻,语言简洁锋利。

《朝三暮四》的寓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

《买椟还珠》则嘲笑了没有眼力,取舍不当的人。

《相濡以沫》阐述了事物由盛及衰,是天理寻常,要平淡对待生活的观念。

2板块教学提示:

(于晶)

2-1朝三暮四

刘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

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3.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

4.文言字词积累。

【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

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文学殿堂中,有一支瑰丽的奇葩——寓言。

我们对寓言并不陌生,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南辕北辙》《滥竽充数》等寓言,今天我们将学习寓言《朝三暮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读文识字。

1、师范读课文,生听准字音,做好标记。

2、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

3、出示生字词拼读。

4、出示含有生字的句子测读。

5、说明“曰”“皆”“然则”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6、齐读课文。

(二)练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如何断句。

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自读;

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情感)

生竞读;点评。

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

1、学生根据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

(生交流,师检测)

3、说故事(翻译)

四、发挥才智,探究寓意。

(一)这则寓言讲了什么事?

(二)猴翁一天内喂给猕猴的橡子总数有变化吗?

(三)那么“众狙”为何“皆悦”呢?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

(四)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鼓励多角度)

(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

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

“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五、多读寓言,积累智慧。

搜集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布置作业

背诵《朝三暮四》。

教学反思:

 

2-2相濡以沫

刘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及3个会认生字。

2.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读熟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2.联系实际,体会寓意,能复述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咱们学过很多寓言了,谁还记得什么是寓言?

(指答)严文井大师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走过来时,却突然变成了哲理,严肃认真”。

在《相濡以沫》这个寓言中蕴涵了什么哲理呢,让我们来学习这则寓言!

(板书“相濡以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

要求:

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2、谁想来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同学互相评价。

3、老师来读一遍课文,大家一定要认真听,尤其要听准老师读文时的节奏。

三、默读课文,自主解读

1、默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词义,解读文意。

可以同桌小声商讨。

2、有没有不能解决的词句?

提出来全班交流一下。

3、你认为哪些词句翻译比较重要。

4、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四、再读课文,感悟寓意

1、你对“相濡以沫”怎么理解?

2、你认为哪些词能说明“相濡以沫”的意思?

(同甘共苦、生死与共)

3、这两条鱼“相濡以沫”的情景确实感人,但是在这种窘境当中,他们心中更向往的是什么?

4、从这篇寓言当中,你都受到了哪些启示?

作业:

背诵《相濡以沫》。

查找资料了解下面寓言故事的内容,并了解其寓意。

杞人忧天塞翁失马画蛇添足铁杵磨针

教学反思;

2-3买椟还株

潘琳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领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

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

争辩:

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

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

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

七.布置作业:

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教学反思:

 

表达——学习转述

潘琳

【教学目标】

1、了解转述的意义,初步掌握转述的方法。

2、清晰、流畅地转述别人的话,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3、在表达活动中学会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培养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增强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转述的意义。

1、谈话引入。

昨天放学的时候我说了一个通知,谁还记得我是怎么说的吗?

(出示小黑板通知内容)回家后你是怎么和家长说的,谁来给大家学一学?

2、揭示课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把话转达给别人的情况,这叫捎口信,也叫做“转述”。

这就是我们这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