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5019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docx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分解

人参文化调研报告

生物技术10023100905045杜坤鹏

摘要:

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东北三宝”之一,是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有“百草之王”的美誉。

经过千余年时间的演变,人们从最初的“放山”采参到悉心培育种植人参,已经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人参栽培体系,并形成了特有的“人参文化”。

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成体系,可以与其他民俗文化相媲美的人参文化。

它反映了参乡古老的习俗、道德风尚、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位于长白山腹地,松花江源头的抚松县,气候温凉、森林茂密、土壤肥沃,极适于人参的生长和栽培,是我国野生人参的主要分布区,其也因盛产种植人参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人参之乡”。

关键词:

人参抚松文化放山采参

引言:

我的家乡——抚松县如今是国内有名的“人参之乡”,种植也逐渐成了规模,我趁暑假里有时间,决定进行一次社会实践调研,通过走访人参种植地、人参文化博物馆和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向资深人参文化爱好者咨询,对家乡人参文化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调研,详细了解家乡人参文化及其他情况,下面我将逐一进行介绍。

正文:

一.人参的价值

人参是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头足俱备,酷似人形,有很高药用价值,可以延年益寿,人们自古就赋予它以各种神奇的色彩,称之为“神草”、“地精”,满语名为“百草之王”(奥尔厚达)。

带有对山灵精怪和自然崇拜的心理,说它“秉东方发生之气,得地脉淳精之灵,生成神草,为药之属上上品。

”把它视为“关东三宝”第一宝。

人参(学名:

Panaxginseng,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是具有肉质的根,可药用,味甘、微苦、性微温。

人参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清渴,久病虚赢,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想,心源性休克等症。

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和临床证明,人参及其制剂用于治疗心绞痛、糖尿病、肝炎、胃炎、哮喘、高血压和低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及性机能降低等症状均收到良好效果。

我国约2000多家制药集团(厂)以人参为主要原料开发生产了几千种中成药,每年所需人参达3000t之巨。

随之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参不但广泛应用于医药、临床和配方,还走进了食品、保健品、化妆品、饮料和礼品等行业。

需求量每年都在千吨以上。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取得不易,价格昂贵。

二.抚松人参历史

抚松人参,历史悠久。

抚松县最早栽培人参始于明隆庆元年(1567)。

1921年,园参生产达到鼎盛时期。

1986年,抚松县西洋参作货面积710平方米,园参面积达到502万平方米,总产值6109万元。

抚松县采挖野山参有1300年历史,栽培园参有440年。

抚松县生产的长白山红参,获得第一块国际人参金牌——第36届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世界发明金奖;拥有全国最大的人参市场,连续举办了20届人参节。

(抚松人参文化之最见附录一)

据介绍,早些年间,抚松县周边参农的人参贸易都是以他人收购为主,参农将人参采集后等待商人们前去收购。

后来,收购人参的商人逐渐变少,参农便走出家门,聚集在万良镇的路边售卖人参。

久而久之,其他地区乃至省外的参农也来到此地从事人参交易,规模越来越大。

三.人参文化之放山习俗:

由放山习俗升华而成的人参文化。

人参是百草之王、关东三宝之首。

据《太平御览》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中叶,长白山区已经开始有人采挖人参。

长白山区的人们把进深山老林寻找采挖野山参称为“放山”。

抚松县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

过去,抚松靠放山为生的人极多,在当地人眼中,参与放山是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

茫茫林海,瘴气弥漫,野兽横行,遍布危险。

因此,放山是对人的胆量、智慧、体能乃至道德的考验和锻炼。

原始森林中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为了生存和找到、挖掘、保存人参,客观上需要一些山规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需要科学的技术和能力。

经过千百年来历代放山人的实践,总结提炼,交流借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由专用语言、行为规则、道德操守、挖参技术、各种禁忌、野外生存技能、专用工具器物等构成的放山人自觉遵守的独特的民间风俗,经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身授,世代相传至今。

这极大地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理念,并升华为一种独特的人参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文化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理念的遗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在中国各民族古老的习俗中,像放山习俗这样历经千年而至今仍具有实用价值的并不多见。

近年来,以放山习俗为主的人参文化,已经引起国际上的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和研究。

目前,一些经验丰富的放山把头因年事已高,很少带徒进山,有些老人相继谢世,系统掌握放山习俗的人已经不多,使得这一沿袭千年的习俗难以得到传承,处于濒危状态。

(放山习俗介绍见附录二)

放山习俗的基本特征:

(1).具有民族文化相融的多源性特征。

放山习俗源于满族先祖靺鞨人和女真人。

至少一千多年前,靺鞨和女真人便在居住的长白山采挖野山参。

在长白山挖参,把汉族文化同满族文化有机相融,使放山习俗更加完整丰满。

(2).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特征。

放山习俗是长白山区特有的习俗,对长白山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环境意识、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

与长白山的历史和传统联系紧密,反映了该地区文化传承的特点和风格。

(3).具有传奇性特征。

山神老把头孙良的传说本身就是传奇故事,无数放山人的亲身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

(4).具有传承性特征。

放山习俗的形成历经千年,完全是靠一代代的放山人师徒之间口传心授才得以流传至今。

(5).具有科学性特征。

放山习俗本身包括实用的传统技能。

从专用器具、放山场地的选择、森林中方向辨别,到放山人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充满着科学原理。

人参故事是广大群众以参事活动为基础,把人参人格化,发展成为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民俗内涵的民间文学;“放山”活动,则完全是穷苦人们在深奥莫测的大自然中充满冒险行为的生产活动,形成了长白山区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

四.人参文化内涵:

抚松素以“人参之乡”闻名于世,自2005年8月抚松县开始收集整理长白山采参习俗,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经省政府批准成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6月最终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抚松的“长白山采参习俗”作为中国采参习俗唯一的代表,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采挖野山参逐渐形成长白山采参习俗的漫长过程中,也逐渐衍生形成了各种相关的文化形式,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1).是独特的口头传播文化。

在艰苦的放山过程中产生的人参故事、传说、歌谣等以口头传播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

采参人白天挖参精神高度紧张,不能随便说笑,晚上为了放松心情,大家开始讲听来的人参故事或自己的放山经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经过成千上万人的口头创作,优美完整的人参故事传说就产生了。

如:

人参故事《棒槌姑娘》、《参王与老把头的传说》、《老把头传说之谜》、表现寻找、采挖人参过程为主的歌谣《采人参》、反映采挖人参者辛酸遭遇的歌谣等等,构成了人参独特的口头传播文化。

(2).是采参习俗文化。

在长期的放山过程中,形成的采参(放山)的习俗,如拉帮、进山、排棍、喊山、接山、抬参、下山还愿等习俗,构成了最初的人参文化的主要内容,构成了采参习俗文化。

  

(3).是人参的祭祀文化。

采参有如大海捞针,危险丛生,需要神的护佑。

最初由于畏惧,奉林中老虎为山神爷,立山神庙,入山及获参,都虔诚祭祀。

清代以后,由于人事日进,这种山中保护神的角色便落到第一个由山东来开山的,并牺牲在山里的老把头身上,传说老把头姓孙名良。

老把头死后成神,常出来显圣,化为白胡子老头,引渡迷山的人,指点他们获得宝参,脱难下山。

旧志记载:

阴历三月十六日是老把头生日。

每至此日,长白山下各村镇采参人、伐木人、猎人都置办酒席,焚香设奠,以祈平安。

直至今日,这种祭祀活动,还在为长白山区入山营生的人们所承袭,形成独有的祭祀文化。

(4).是人参的节庆文化。

在长期的放山过程中,围绕放山形成的老把头传说、为纪念放山老把头生日的老把头节、人参下山后开始加工时的“开锅”仪式(也是人参节的前身)、人参开始交易时的 “开秤”仪式等庆祝活动,构成了人参的节庆文化。

近年来,经过不断的丰富与完善,每年人参节期间还举办“参王”评选大赛、人参美食评选大赛、人参姑娘评选大赛、人参娃娃评选大赛,各类主题不同的高峰论坛、主题晚会等活动。

(5).是人参的现代文化。

围绕采参习俗,利用书籍、绘画、雕塑、文艺表演、影视、图片等艺术手段,创作出艺术形象。

如:

《人参救母图》;放山老把头、人参女、人参娃、人参鸟等人参题材的美术作品;老把头、山参王木雕和泥塑;美术片电影《人参娃娃》、中央电视台拍摄的52集动画片《人参王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走遍中国》栏目播出了《关东参客》等等,构成了人参的现代文化。

五.人参文化与人参经济发展:

人参文化,是人参产区文化活动与人参经济的总和,包括了这个地区的全部生产生活活动。

长白山区的人参文化,伴随着人参采挖及栽培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

人参文化与人参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达到协调同步发展是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长白山作为山地旅游、生态旅游和深度旅游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同,立体交通网络的飞速发展,抚松成为长白山区域节点城市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作为一座集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文明于一身的发展中的现代化县城,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和各项功能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在未来,将独具长白山区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白山采参习俗”进行产业化体系建设,与旅游业做好结合,将会成为拉动抚松经济乃至长白山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1.人参文化蓬勃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长白山区的人参文化由形成、延续,达到了目前的蓬勃发展。

(1).是以“老把头”为形象的创业文化。

山里人奉孙良为山神,提倡勇于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精神。

克服和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落后思想。

人们从最初的学习“老把头”进山挖参时形成的一整套良好思想品德的习俗民风,发展到学习“老把头”一往无前、克服种种困难,与大自然抗争的创业精神。

(2).是门类齐全,走在前列的文化艺术。

抚松县是著名的人参之乡,人参文化首当其冲,形成了许多中国及世界之最:

1962年创作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人参专著——《抚松人参故事选》;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人参博物馆、资料馆;第一个举办具有多种文艺庆祝活动内容的人参节;创作发行了第一部人参影视片——《人参王国》;率先提出人参文化的理论概念并开展研究活动;在1987年第三十六届世界博览会上,“长白山红参”获得了尤里卡金奖,摘取了世界上第一块人参金牌;1982年抚松县北岗出土的世界上最大的野山参“珍珠疙瘩”存放于人民大会堂。

(3).是内容丰富,底蕴丰厚的人参文化内涵。

对人参文化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经常举办人参文化研讨会,抚松县有多人作为人参文化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省、市长白山文化研究会;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己成立十多年,召集多次研讨会,发表上百篇研究成果;抚松县率先首批进入全国文化先进县。

一支专门宣传人参文化的专业文艺团体——山里红剧团,常年累月坚持上山下乡,演出文艺节目:

《罕王挖参》、《人参姑娘》、《老把头放山》等。

创办《参乡》刊物,发行多期,宣传人参文化。

组织创作出版《中国人参文化》大型志书,举行多期人参为题材的书法、绘画、摄影大展及人参故事演讲会,“张栋材先生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人参故事大王”。

2.人参经济发展缓慢

  人参经济是抚松县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位置排前,人参种植面积及人参产量均列在全国全省之首。

从最早的采挖野山参,到大面积的人工培植人参,到具有多家大型国营参场、乡镇参场,再到多户颇具规模及加工能力的人参种植专业户、人参大王。

建立了亚洲最大的人参集散地——万良人参市场。

但多年来,人参产业发展缓慢。

(1).是缺少人参精优产品,大秆称、大估堆、大把抓的传统落实作业方式依然延续,品种少、精品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更少。

(2).是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的名牌,没有名牌效应。

国营、集体及个人的人参产品,各自为政,各创品牌,至今没有产生具大宣传效应的统一品牌。

“长白山红参”金牌锁在柜子里,失去了金牌的风采。

没有充分利用这一品牌优势,集中打造优质品牌,形成品牌优势。

(3).是没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产品苍白无力。

我们的人参文化朝气蓬勃,处在领先地位,却与人参经济严重脱节,没有形成相关的链接。

人参的功效主要是医病和滋补两大作用,只是就事论事,就疗效功能进行简单宣传,没有注入和宣传老把头的创业精神,人参的美丽传说,毛泽东晚年饮服人参酒的作用,历代帝王对人参的吟诵歌颂。

致使人参产品中文化含量极低。

没有经济就没有地位,没有文化就没有品位。

缺乏文化内涵的人参产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3.文企互动,促进人参文化与人参经济协调发展

  无论是发展人参文化还是发展人参经济,都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参文化不能就文化研究文化,要为人参经济服务;人参经济要注入人参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人参产品的文化品位,二者互动,互为融合,互为促进,使人参文化与人参经济协调发展。

(1).是精心打造人参品牌。

克服那种各自为政,杂乱无序的产品生产秩序,充分利用已经获得的世界金牌,进行整体组合,扩大品种种类,发挥出金牌的巨大品牌效应,不应守着名牌金牌不顾,却花大钱出憨力创造自己的品牌。

在韩国,细心的人总会发现,全国的人参品牌只有一个高丽参。

全国上下所有的广告宣传,都集中无遗地宣传这一品牌。

“长白山红参”品牌应该进行启动和整合,发挥出它的巨大潜能。

(2).是注入文化内涵。

不能就人参宣传人参,而要把那些悠久的传说故事,老把头”形象,帝王吟诗食参等文化内容注入到人参的宣传上,让人们在服用食用人参的同时,品味到浓浓的人参文化。

三是研究机构互补。

人参文化研究会,不仅要有大量的文化专家、学者,而且要吸收一大批对人参产品颇具研究的企业家、专业户、人参大王。

人参项目研究机构以及人参生产企业,在研究人参项目及品牌时,也应吸收文化方面的人才进行参与,打造人参文化品牌。

一方面,高举人参文化的大旗把全国文化先进县向前推进;一方面,把人参文化丰富的内涵注入到人参产业上,提高人参产品的文化品位,使二者相互连接,共同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人参之乡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该是为时不远。

调研小结:

原本只想简单介绍一下家乡的人参文化,却在了解过程中深深地被人参文化所吸引,于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寻。

本次调研历时半个月,期间不仅查阅网上及图书馆的书籍和资料,并与当地参农一起走进了人参种植地,直观的观察人参的种植和生长状况。

之后我多次参观抚松县人参博物馆,并拜访了当地人参文化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最后写了此份调研。

此次调研不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家乡的人参文化,通过人参文化工作者的讲解人参文化事业和人参经济的发展,我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借鉴其它地区相应文化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家乡自身地理、历史、习俗和经济特点,我与人参文化爱好者魏本胜先生一起研讨了传承和发扬长白山采参习俗的想法,建议如下:

1.建立“长白山采参习俗”传习中心。

立足现在抚松中国人参博物馆三楼600多平方米大厅,建成集展示、保护、研究、传习、培训于一体的长白山采参习俗传习中心。

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实完善长白山采参习俗的各项内容的基础上,建立、建全长白山采参习俗资源数据库;运用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方式对采参习俗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使人目睹就能达到如临其境的感觉。

传习中心还要培养可带游人“放山”的 “老把头”,在率领游客从“拉帮、进山、压山、抬棒槌、下山”等,实践“长白山采参习俗”全过程中,既是“把头”又是导游。

经培训的“把头”要熟知放山的全部习俗,并可带领游客入山体验付诸于实践,同时还要向游客讲授习俗中的小常识小知识。

如:

索宝棍五尺二寸长,不去树皮,为的是雨天不滑,粗的一端用红绳拴两枚青铜钱。

一方面用来“镇宝”,另一方面听响声彼此联系,铜钱禁用“道光”、“光绪”等带“光”字的,图的是吉利,等等。

2.建立“长白山采参习俗”体验基地。

为了让游客亲身体验放山挖参的乐趣,可在我县的旅游廊道漫江镇、东岗镇、松江河镇、兴隆乡等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所涵盖的乡镇区域内重点建立“长白山采参习俗”体验基地,也可在兴参镇、北岗镇、露水河镇等有旅游景点的乡镇建立“长白山采参习俗”体验基地,基地的选址要进行充分论证,区域面积要适中,既不能太险峻,也不能太平坦,在适当的地带建造部分戗子和野炊用的锅灶,一日游的游客可在戗子里用午餐,两日或三日游的游客可在戗子里过夜,体验“放山人”的生活。

“长白山采参习俗”传习演示基地要在每年的春天和秋天在适当的树下、草丛中移栽三年生或五年生的园参,供第二年游客采挖。

“长白山采参习俗”基地的收费可根据门票,也可根据游客挖到人参的苗数计算,既开发了生态旅游,同时也为人参的增值销售开辟一条通道。

3.配套生产精美特色旅游纪念品。

按人参之乡的特色及“长白山采参习俗”的丰富内容用不同材料制作精美小巧并且实用的旅游纪念品。

大致分为旅游工艺品类:

包括实用工艺品和欣赏工艺品。

如:

树脂、竹木、水晶、玉石制作的戧子或放山用具模型、精制索宝棍、快当签子、棒槌锁、快当斧子、快当锯、快当剪子、快当铲子、背筐、背兜、狍子皮、吊锅、碗、瓢等游人放山时,可以人手一套,下山即可带走。

长白山原始森林山水图画、青花瓷器、陶艺作品、剪纸、民间绘画、根雕木雕、松花石砚等。

旅游土特产品(食品)类:

包括本地出产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的人参名酒、名茶、名饮、名点和其他名贵药材及农副产品等。

旅游日用品类:

包括布艺、纸品和小型器具。

如:

带有人参特色元素的布包、笔记本、手机套、帽子、布艺类、T恤、服饰、旅游鞋、太阳伞、油纸伞、旅游T恤、旅游布包、参乡首日封、旅游纪念邮票、烟灰缸、名片盒、首饰盒、笔筒、钥匙扣、中国结、纪念章等。

平面设计作品类:

包括景区、人参文化宣传资料和其他平面创意。

如:

景区旅游手册地图、人参文化书籍和画册、扑克、壁画、挂历、家装挂图等。

4.利用人参饮食文化,开拓人参消费群体。

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中,“吃”放在了首位,今年我省又成为人参药食同源试点省份。

抚松作为人参之乡,要着力打造以人参作为招牌的旅游、食品、药品保健品产业、以人参为特色的餐饮业,推广人参的食用方法,宣传人参的营养价值,扩展人参的消费群体。

提高人们对人参食用方法,人参功效的再认识,宣传人参滋补、强体、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

采取切实的激励办法或者建立人参饮食一条街或者无论在大型宾馆还是街边小店都有主打人参菜系,让来到抚松的客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人参,品尝到人参,从而起到弘扬人参文化,推动人参产业的多方向发展,振兴人参产业的目的。

5.打造人参特色文化演出剧目,感受特色文化魅力。

要结合长白山文化、人参文化、冰雪文化、木帮文化、狩猎文化等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民俗文化,聘请国内知名导演,以长白山采参习俗为主题,打造编排一台舞台剧目。

结合现代高科技舞台技术,利用声、光、电等综合技术,将一种全新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综合感觉盛宴,将来在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北区的抚松文化艺术中心呈献给游客观众。

6.开发“长白山采参习俗”旅游精品路线。

把长白山人参文化作为一个旅游产品融入到长白山旅游事业中。

从到抚松北山生态园老把头府祭祀活动开始,到参观抚松中国人参博物馆,到兴参镇体验放山和采挖野山参过程,参与园参栽培劳动,到长白山人参市场参观购物,到温泉城洗浴游泳、露水河狩猎,可开发出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不同旅游产品,让来抚松的游客观看抚松风光,品尝人参佳宴,真正能够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医药报  2009年7月13日

[2]:

抚松县博物馆龚振东供稿

[3]:

龚振东,由放山习俗升华而成的人参文化.  

[4]:

龚振东,伊红梅.长白山采参.文化月刊,2011(9):

53-58.

[5]:

王博凡,中国人参实用宝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9):

19-27.

附录一:

抚松人参文化之最

(1)、最前排名全国百家特产之乡

1995年4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首批“百家特产之乡”命名大会上,抚松县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中国人参之乡”,名列一百个特产之乡首位,无愧人参为百草之王的称号。

(2)、最先立法确定人参节

1987年抚松县人大常委会以法定形式进行确定,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抚松县人参节,并于当年开展节庆活动,至今已兴办了22届。

(3)、最早出版发行人参故事选

1962年由抚松县文联组织编写的《抚松人参故事选》,由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发行。

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第一本人参故事,从此多次再版,传播海内外,对人参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

(4)、最早提出人参文化理论

1987年,抚松县文化局局长祝绍中、文学创编室主任王德富,撰写了第一篇人参文化论文——《初论人参文化》,第一次正式提出和使用了人参文化这一概念。

(5)、最早开展人参文化理论研究

1988年,抚松县召开了首届人参文化理论研讨会,这是我国首次以人参文化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6)、最早成立人参文化研究会

1993年,抚松县人参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个以人参文化为主题进行理论研究的民间组织。

(7)、最早出版人参志

原抚松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福增于1987年2月撰写出20万字的《抚松县人参志》,又用了三年时间修改,于1989年10月正式出版。

它是一部记载地方人参生产情况的史书,从而填补了我国史志方面的一项空白。

(8)、最早出版中国人参文化专著

抚松县委宣传部在积累收集了多年人参文化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编写的《中国人参文化》专著,于1995年8月出版发行。

这是中国人参文化的一部实用工具书。

(9)、最高级别民间人参故事大王

1994年9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考察民间文学活动中,抚松县文化馆的张栋材先生,非常荣幸地被评为“民间人参故事大王”。

这是中国迄今为止被命名的最高层次的人参故事家。

(10)、最早建立人参资料馆

我国第一家人参资料馆——抚松县人参资料馆,于1996年9月1日开馆使用。

是我国第一个人参资料信息文献网络中心。

(11)、最大人参文学创作群

参乡抚松拥有热爱家乡,痴迷文学的堪为全国最大的人参文学创作群体。

(12)、最多国家和地区传播人参文化

2004年7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专题摄制组,制作了《关东参客》专辑,除在中央4套《走遍中国》栏目连续多次播放外,并在全世界128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播放,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美国国际日报中国专版,于2003年11月5日在《看吉林》专版中,首次以二大版幅面登载“中国人参之乡——抚松县”的全面宣传。

(13)、最高层次文化名人题词

在近些年文化交往活动中,一些文化名人纷纷为抚松题词,有溥杰的“关东明珠”、“人参宴”,赵朴初的“长白山仙人洞”,沈鹏的“人参之乡中国抚松”等,极大的提高了参乡的知名度。

(14)、最长时间连载人参民俗专栏

抚松县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袁义在《长白山日报》、《参乡抚松报》上开辟《人参习谷》专栏进行连载,并配以插图,文图并茂,真实生动,专栏长达五年之久。

(15)、最多人参谜怪故事

在袁义先生编著的《长白山1000个谜怪系列》中,有近百个关于人参方面的谜怪故事。

(16)、最全人参服用专集

2006年,王德富收集整理编著出版了《人参怎么吃》专集,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人参服用方面的大百科全书。

(17)、最早人参动画影视作品

由王德富、宫玉春编剧的52集电视动画片——《人参王国》,于1997年由中央电视台,吉林电视台等联合制作,先后在中央电视台1套、4套、8套及许多地方电视台播出,对宣传长白山人参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是中国最早、最长的人参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