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7275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一年级收心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封前试卷类型A

广饶一中高一年级收心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雏形(chú)扁舟(piān)巷道(hàng)温情脉脉(mò)

B.敕造(chì)粗糙(zào)徜徉(cháng)曝(pù)背谈天

C.泥淖(nào)商榷(què)凝眸(móu)瞠(chēn)目结舌

D.惬意(qiè)桑梓(zǐ)朱拓(tuò)酾(shī)酒临江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沉湎寒暄涮羊肉金璧辉煌

B.蛰居安祥恶作剧美玉无瑕

C.焦躁搪瓷蒸汽机一筹莫展

D.蒙蔽逻辑元霄节没精打采

3.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②儿子想使母亲骄傲,这心情毕竟是太真实了,使“想出名”这一难登大雅之堂的念头也多少改变了一点印象。

③钱学森大师的精神在象征他生命伟大的事业中。

A.注目 以至 灌注B.瞩目 以至 贯注

C.注目 以致 贯注D.瞩目 以致 灌注

4.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期刊接连倒闭,许多钟情于文学的读者却不以为然,反映出刊物与读者之间的隔膜已十分严重。

B.面对如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违章建筑,高速公路总指挥陆闻名干着急没办法,只好向乡“文明办”求救。

C.时下什么都兴“排行榜”,诸如“金曲排行榜”“小说排行榜”“大学排行榜”……五花八门,不绝如缕,让人目不暇接。

D.一场由重庆开始的扫黑风暴逐渐席卷全国,许多作恶多端的黑社会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都拍手称快。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

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大约四百多年左右。

B.“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C.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会歌《重逢》,旋律优美,振奋人心,充分表达了中国的音乐创作水平和“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精神。

D.许多人终生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太极与中华文化

周来祥

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和”。

“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

“和”就像中华文化的“基因”,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

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那就是《太极图》,我曾称其为“中华和谐美第一图”。

《太极图》的中和之美,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与中华先人美的观念是一致的,是中华先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

远古时代是一个巫术文化盛行的时代,从诗乐舞的和谐内涵、协调建构到和谐神人的艺术功能,都贯串着“和”的观念,都与“和”有着内在的关联。

在春秋期间的“和同之辩”中,史伯明确提出“以他平他谓之和”的观念,并认为音乐产生于“和”,“和六律以聪耳”,“声一无听”,单一的声音是不能构成动听的音乐的。

晏子也从五味讲到五声,把“以他平他”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为音乐中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济的两种谐和关系,同时又把音乐的功能,从和谐神人发展到培育和谐人格。

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也正是弘扬了“和”的精神。

汉代董仲舒更直接把“美”与“和”联结起来,把“美”看作是天、地、人的和谐,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这就把美是和谐的思想,扩展到整个宇宙自然和人文社会,几乎是无所不包了。

总之,中和之美是古代艺术和审美所追求的主导理想。

那么,这种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呢?

我认为有五点最重要:

首先,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其二,这种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均衡对称、协调融通、次第有序、多样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第三,在这一和谐体多种元素中,人的主体性始终居主导地位,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和谐传统的根本精神,是和谐美的主导因素;第四,以人为本所达到的多样元素的融合,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第五,和谐美不但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还要超越合规律的“真”与合目的的“善”。

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

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因而,中华美学也可以称之为“太极美学”,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

(节选自2011年02月28日《光明日报》)

6.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古典和谐美的本质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是构成一个事物美的多种元素的关系状态,特别是其结构关系的形态;这种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均衡对称、协调融通、次第有序、多样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

B.中华文化倡导“天人合一”,天与人的关系,蕴含着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关系,以人为本,也就是在和谐美中,以主体、理性、人文、合目的为主导。

C.以人为本所达到的多样元素的融合,是一种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庄子讲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就是讲的这种和谐美的境界。

D.和谐美体现并超越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

这种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这与西方以善为美的最高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7.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中华文化亦可以称之为‘太极文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A.“和”就像中华文化的“基因”,制约着和规范着各种具体文化形态的基本风貌。

“和”是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的概括。

《太极图》的中和之美,是中华先人艺术和美的理想的体现。

B.远古时代是一个巫术文化盛行的时代,从诗乐舞的和谐内涵、协调建构到和谐神人的艺术功能,都贯串着“和”的观念,都与“和”有着内在的关联。

C.以中和之美或古典和谐美为主导理想的中华美学,可以称之为是中和美学或和谐美学。

D.《太极图》的美作为中和之美或和谐之美的典型体现,自然可以成为中华美学、中华文化最鲜明的表征。

8.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和”是中华文化的总体特点。

“和”的精神不但在时间上与中华文化同生共长,而且在空间上渗透和体现于中华文化的各种具体形态。

B.在春秋期间的“和同之辩”中,史伯认为音乐产生于“和”,“和六律以聪耳”,“声一无听”,单一的声音是不能构成动听的音乐的。

与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和“温柔敦厚”、“文质彬彬”相对立。

C.汉代董仲舒把“美”看作是天、地、人的和谐,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在这一和谐体多种元素中,人的主体性始终居主导地位。

D.西方美学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虽只强调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但是要求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

这与以和谐美作为人生最高理想的中华美学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

知平阳县,邻邑有大囚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

“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

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

”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蛊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

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

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

尚宽曰:

“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

”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

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

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

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

“妄言耳。

”众乃安。

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

又徙梓州。

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

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注】 ①蛊:

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②方书:

记载药方的医书。

③谭:

通“谈”,与……商谈。

④召信臣:

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

⑤陂(bēi):

池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宽趣尉出捕  趣:

催促

B.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期:

约定

C.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去:

到,赴任

D.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像:

立……的塑像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乃按视图记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仁宗闻而嘉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C.留于唐凡五年不拘于时,学于余

D.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①尉既出,又遣徼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

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

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

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

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③④⑥    B.①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

他任平阳县令时,临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

赵尚宽利用罪犯们嚣张、麻痹的心态,抢先下手,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治理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褒奖。

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分)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分)

③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秋晚书怀

高士谈①

肃肃霜秋晚,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江流悯断槎②。

有巢相唤急,独立羡归鸦。

【注】 ①高士谈:

宋宣和末期任忻州(今山西忻县)户曹参军,出使金国,被留,官至翰林直学士。

后因参与宇文虚中密谋南归而被拘,遭杀害。

②断槎:

槎,木筏。

张华《博物志》记载,海边每年八月都有槎如期而来,于是备好食、用之物,乘槎到天河(即银河)之上。

因为槎断,自然无法归来。

(1)诗歌颈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简要赏析。

(4分)

答:

(2)诗作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6分)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

(韩愈《师说》)

②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

(杜牧《阿房宫赋》)

④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⑤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

(苏轼《赤壁赋》)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述而》)

五、(12分)

16.请按照下面例句的思路,另外选择某一特定事物,仿写一句话。

(4分)

  例句: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作一次小结。

仿写:

17.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窃贼光顾了俄罗斯利佩茨克地区的蒲宁博物馆,偷走了多达74件藏品。

伊凡·蒲宁乃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十月革命后流亡法国。

据报道,窃贼在警报器失效的情况下破窗而入,拿走多份手稿,还有作家用过的剃须刀、夹鼻眼镜、手提箱和烛台。

馆方估计损失高达50万卢布(约合人民币10.7万元)。

(选自《中华读书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面是某市某月某日夜里到明天的天气预报概况图,请你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

(4分)

日期

2012年某月某日

天气

 

小雪转多云

气温

-5℃/-3℃

风力

3—5级

由图中提供的信息,请你对人们的活动作出得体的提示(每条不超过10个字)。

①对喜欢晨练的人:

②对骑车早行的人: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红松擎天

张抗抗

①伊春城像一个巨大沙盘,隐现在苍翠的林海中,红黄蓝白,色彩缤纷。

②30多年前,我随农场连队在伊春某林场伐木。

森林暖泉、雪地冰坂,是知青年代的珍贵记忆。

然而,重新回望那个年代,心生愧疚。

还记得男生用锋利的电锯,将茂密的树林扫荡;女生围着锯倒的巨木清理枝桠;卡车满载原木,运出深山。

我们将大树锯断,劈成柈子,塞入炉膛,熊熊火焰给帐篷带来温暖,也将几百年成材的原木燃为灰烬……长期过量的开采,使小兴安岭可采林木锐减,生态逐渐失衡。

那些消失的大树中,就有红松。

③伊春,如今已成为红松在我国的最后一片原始保留地。

自然界但凡珍稀树种,对地理气候条件要求苛刻,决无苟活之意。

这种存活于寒冷地带的珍贵树木,生长极其缓慢。

几十年前,小兴安岭还是红松满山。

然而,连年大量砍伐,红松所剩无几。

半个世纪以来,伊春为国家输送了2.3亿立方米红松材质,据说,用火车装这些原木,车厢一节节连起来,可从最北端的漠河接至最南端的三亚。

④时值盛夏,在溪水国家森林公园,我寻访红松。

普查表明,该地存有614种原生树木,是天然的森林博物馆。

沿山路上行,只见草木葳蕤,蕨苔遍地,乔木灌木、针叶阔叶高低错落。

石阶木桥、草亭木屋,与山林浑然一体。

迎面扑来树叶与青草、朽木与落叶混合的浓郁气息。

吸气吐气,肺腑通透,神清气爽。

四周忽然幽暗,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横空出世,挡住去路,居高临下,冷傲威严。

树干浑圆敦实,树皮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

那是红松!

⑤在溪水,我仰视红松。

它们在这里巍然伫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容颜依旧。

心无旁骛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到树冠才打开伞状枝条。

五针一束的松针,玉簪似地插在头顶。

阳光透过树顶苍绿而粗硬的松枝倾泻而下。

⑥在溪水,我拥抱红松。

红松有骨气:

它直立如柱,外刚内韧。

它耐腐蚀,抗风雪,可作桥梁、枕木、电杆之用。

树皮可提取栲胶,采割松脂;松针可提取松针油;松子为美味坚果,亦可入药……红松,在冰雪之地伫立了千年万年,是天地日月的精华。

它因过于优秀而受到人类的过度青睐,好在人类终于醒悟。

⑦在溪水,我要为红松祝福。

五年前,伊春市在地方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作出了全面停止采伐天然红松的决定,同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红松实行建档立卡管理。

伊春人绝不能让“红松故乡”变成回忆中的“红松故事”。

伊春伐木工马永顺,一生伐树3万余株,退休后,倾余生之力,植树3万余棵,被国人传为佳话。

⑧登上观光塔,环山苍郁,森林像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在阳光下发出碧玉的荧光。

高高的红松树下,喜阴喜湿的细弱幼苗正在耐心生长。

将来,红松高耸入云,如擎天之柱,托起伊春的未来。

美丽的伊春城,该是一座隐现在莽莽红松林海之中的巨型宫殿。

⑨在溪水,我“认领”了一棵红松,我愿日日为这棵遥远而伟岸的红松祈福。

若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了红松,蓝天还能用什么来支撑呢?

19.概括第②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20.红松的珍稀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4分)

答:

21.第④、⑤两段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红松,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加以赏析。

(4分)

答:

22.请探究本文题目“红松擎天”有哪几层含义。

(6分)

答:

七、作文(60分)

23.请以“我的成长总有阳光相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收心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选A。

(B.糙cāoC.瞠chēngD.拓tà)

2.选C。

A.璧—碧B.祥—详D.霄—宵

3.选B。

“注目”:

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对象具体。

“瞩目”:

强调集体或更多的人,用于重大事件、行为。

“以至”和“以致”都可以带出结果,但“以至”还有更进一层的作用。

“贯注”:

指精神、注意力等;“灌注”:

指把物质注入。

4.D(D.拍手称快:

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A.“不以为然”是不认为正确,应为“不以为意”。

B.雨后春笋:

比喻大量涌现的新事物。

此处褒词贬用。

C.不绝如缕:

形容局势危急,声音或思绪细微悠长似断若断。

用错对象)

5.D(A语意重复去掉“左右”。

B成分残缺,在“相互促进”后面加上“的态势”。

C搭配不当,“表达……创作水平”搭配不当。

6.选D。

原文“西方以真为美的最高理想”。

7.选B。

本项只是提到“远古时代”。

8.选A。

B项,“相对立”错。

C项,“在这一和谐体多种元素中,人的主体性始终居主导地位”,并非董仲舒的观点。

D项,错在“虽只强调体现客观规律的‘真’,合目的的‘善’,但是要求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

“升华到和谐美自由的境界”是中华美学的根本精神和独特风采。

9.选C。

去:

“离开”意。

10.选B。

都表顺承关系。

(A.副词,于是,就/竟然。

C.介词,在/介词,被。

D.连词,来/动词,认为)

11.选A。

①②⑤都不属于“勤于农政”的表现。

12.选C。

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赵尚宽,而不是赞美“在他领导下新开垦的田地和新修建的水渠”。

13.①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行为就没有过失了。

(评分点:

“日”“参省”“知”各1分)

②等到燕太子丹把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评分点:

“至”“以……为”“速”各1分)

③我原来认为凡是这个州中稍有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评分点:

“是”“始”和第一句、第二句句式各1分)

14.

(1)①比喻,“孤鸟”比喻被留金国的孤独的诗人自己。

②拟人,赋予鸟以人的情感“愁”。

③用典,“断槎”妙用典故,这不再如期而来的木筏子,比喻与故国隔绝,无法归回。

④反衬,以天空的广袤衬托飞鸟的孤单。

⑤寓情于景,作者的漂泊无依、思念故国之情寄托在广袤的天宇中一只孤飞的鸟儿之上。

(答出一种得2分,两种得4分)

(2)岁月流逝,对自己行将干枯的伤感;有国难归的孤寂无奈;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

首联借肃肃秋风,荒荒寒日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景象,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

颔联以“老松”“寒菊”自喻,写自己已风烛残年,行将干枯。

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故国难归的孤寂伤感。

尾联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羡慕它们,抒写了无尽的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15.略。

16.答案示例:

浪花,每奔腾一次,都换一个舞姿。

月亮,每圆一次,都留一分思念。

花朵,每绽放一次,都留一个春天。

鹅卵石,每滚动一次,都做一次休整。

向日葵,每结一次果实,都绽放一次笑脸。

17.蒲宁博物馆遭洗劫。

18.①对喜欢晨练的人:

容易感冒,不宜晨练。

②对骑车早行的人:

雪后路滑,谨防摔倒。

19.回忆知青年代的伐木生活,因伐木导致的后果心生愧疚。

(2分)引出下文追溯、寻访红松的内容,为作者认领红松、为红松祈福作铺垫。

(2分)

20.存活于寒冷地带,生长缓慢,我国仅伊春有其原始保留地;浑身是宝,在生产建设和生活中有多种用途。

21.示例一:

用了拟人的手法,前者用“横空出世”写出红松的冷傲威严,后者用“饱经风霜”和“容颜依旧”写出了红松的古老苍劲。

示例二:

用了比喻的手法,前者将“裂纹”比作时间的刻度,突出记忆古老,后者将“松针”比作“玉簪”,突出其身姿秀美。

22.红松高大挺拔,直指苍穹,如擎天之柱;红松在地方建设和国家建设中都发挥了并还将发挥积极作用;强调了红松在保持生态平衡,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中的作用。

23.作文。

参照2011年高考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3分。

附参考译文: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安仁的儿子。

管理平阳县时,邻县有十几个重囚徒,挣破镣铐在夜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

“贼人以为我们不可能前往,(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

应该赶紧去,不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

”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

后来管理忠州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

转运使持有数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换,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嘉祐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

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

赵尚宽说:

“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姓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

”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汉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

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

四方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

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

赵尚宽勤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说以后很赞赏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

在唐州共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他。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于校尉贪婪、暴虐,匿名上书告校尉叛变,尚宽下令烧掉上告的文书,说:

“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

”众人才安定下来。

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

不久又调到梓州。

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掌管梓州。

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赐钱币五十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