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8007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docx

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

2015年高考(133)湖南箴言中学201…

湖南省益阳市箴言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量: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瞭望liào      肄业yì        编纂zuăn      书声琅琅lăng

B.锁钥yào      症结zhēng     手绢juàn      两肋插刀lè

C.压轴zhóu     巷道hàng      匕首bǐ        煽风点火shān

D.侧歪zhāi     颀长qí         徇私xùn      模棱两可lé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吉祥        筚路蓝缕        不记其数        擢发难数

B.九霄        独当一面        对簿公堂        改弦更章

C.沉湎        高屋建瓴        旁征博引        焕然一新

D.和蔼        面面具到        前倨后恭        雷厉风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B.17世纪至18世纪,荷兰铸制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D.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4、下面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五言律诗,顺序已打乱,请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青楼自管弦        ②新知遭薄俗         ③凄凉宝剑篇        ④旧好隔良缘

⑤销愁斗几千        ⑥羁泊欲穷年         ⑦黄叶仍风雨        ⑧心断新丰酒

A、③⑥⑦①②④⑤⑧                      B、③⑥⑦①②④⑧⑤

C、③⑥②④⑦①⑧⑤                      D、⑦①③⑥②④⑤⑧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

“邪说( )害正( ),宜放( )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 )?

”对曰: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

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笃:

执着

B.《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阙:

损伤

C.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

苟且

D.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

强迫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邪说( )害正( ),宜放( )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 )?

A.而  者  以  焉                   B.者  也  而  乎

C.以  者  而  焉                   D.之  也  而  乎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B.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C.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D.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

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

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踏歌词四首(其三) 刘禹锡

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

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1)这首诗第一句写(        ),第二句写(       )。

(2分)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歌舞场面的热烈的?

(6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淇则有岸,__________。

_________,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氓》)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

(3)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

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

要想解答什么是儒学,先要弄清什么是“儒”?

传统的解释:

儒是一种职业,即从事“相礼”的工作。

在古代,祭祀是一项十分普遍、十分重要的活动,而祭祀仪式离不开礼,要严格依礼来进行。

祭祖、祭天、祭神等等祭祀仪式都有十分复杂的礼仪规定,一般人主持不了这样的仪式,非从事“相礼”的儒来主持不可。

不仅如此,部落、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也都有种种的仪式,儒的介入和参与,都是不可或缺的。

儒在后来的演变发展,其内涵逐渐泛化,一般的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皆可称之为儒。

儒的如上考察和把握对于我们理解什么是儒学是有帮助的。

那么,何谓儒学呢?

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其后绵延不绝、及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这一定位是没有毛病的。

不过,学界更多的是从儒学的内涵或学术旨趣来把握儒学,有说儒学是心性之学,有说儒学是人学,有说儒学是一种政治哲学,有说儒学是一种伦理道德哲学,等等。

凡此种种说法,无疑都有其成立的理由,很难说哪一种说法绝对的合理、科学,哪一种说法绝对的不合理、不科学。

照笔者对儒学的认识和把握,我想说,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儒学作为一种安身立命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内圣”层面,所解决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顿问题,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精神家园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笔者坚信,构建精神家园,儒学可以提供积极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孔子讲“乐道”,讲“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讲“养心”讲“收其放心”,讲“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满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从此种满足与提升中获得精神的愉快。

儒学作为一种经世致用之学,所突出的是儒学的“外王”层面,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问题,是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问题。

儒家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兼善天下”,强调“立人达人”。

孔子云: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论语·宪问》)“怀居”即所谓“怀安”;“士”者,事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当用自己的理想去引领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社会,用自己的作为去改进社会;理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否则,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贪图安逸,就不配做一个知识分子。

孔子弟子子夏还说过一句十分著名的话: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表面上看,这是提倡一种读书做官论,然究其实质而言,这却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最通俗表达。

在一定意义上,入世和用世是儒家为儒的关节点。

在天下无道的现实面前,以道家为代表的隐者认为洁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选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正因其天下无道,才有变革现实的必要,在变乱世为治世、变无道为有道的过程中,人生才凸显出其意义与价值。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儒最初是指主持祭祀仪式的人,后来泛指一般的读书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B.作者认为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从儒学的内涵或学术旨趣来把握儒学的。

C.作者认为,党提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应该从儒学中挖掘丰富的思想资源。

D.儒学的“外王”层面是指儒家主张读书人、知识分子应当走向社会,影响社会,服务社会,改进社会。

 

13.下列言论中不属于儒家“内圣”层面的一项是(    )。

(3分)

A.为仁由己                        B.克己复礼为仁

C.我欲仁,斯仁至矣                D.修己以安百姓 

14.作者认为“儒学既是安身立命之学,更是经世致用之学”,文中有哪些理据?

(4分)

答: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1分)

阅读下篇文章,完成15~18题

汉家寨

张承志

那是大风景和大地貌荟集的一个点。

我从天山大坂上下来,心被四野的宁寂——那充斥天宇六合的恐怖一样的死寂包裹着,听着马蹄声单调地试探着,和这静默碰击,不由得屏住了呼吸。

若是没有这匹马弄出的蹄音,或许还好受些。

三百里空山绝谷,一路单骑,我回想着不觉一阵阵阴凉袭向周身。

那种山野之静是永恒的;一旦你被它收容过,有生残年便再也无法离开它了。

无论后来我走到哪里,总是两眼幻视、满心幻觉,天涯何处都像是那个铁色戈壁,都那么空旷宁寂、四顾无援。

我只有凭着一种茫然的感觉,任那匹伊犁马负着我,一步步远离了背后的雄伟天山。

就这样,走近了汉家寨。

仅仅有一炷烟在怅怅升起,猛然间感到所谓“大漠孤烟直”并没有写出一种残酷。

汉家寨只是几间破泥屋,它坐落在新疆吐鲁番北、天山以南的一片铁灰色的砾石戈壁正中。

无植被的枯山像铁渣堆一样,在三个方向汇指着它——三道裸山之间,是三条巨流般的黑戈壁,寸草不生,平平地铺向三个可怕的远方。

因此,地图上又标着另一个地名叫三岔口;这个地点在以后我的生涯中总是被我反复回忆,咀嚼吟味,我总是无法忘记它。

仿佛它是我人生的答案。

我走进汉家寨时,天色昏暮了。

太阳仍在肆虐,阳光射入眼帘时,一瞬间觉得疼痛。

可是,那种将结束的白炽已经变了,汉家寨日落前的炫目中已经有一种寒气存在。

几间破泥屋里,看来住着几户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这样一个地名。

新疆的汉语地名大多起源久远,汉代以来这里便有中原人屯垦生息,唐宋时又设府置县,使无望的甘陕移民迁到了这种异域。

真是异域——三道巨大空茫的戈壁滩一望无尽,前是无人烟的盐碱低地,后是无植被的红石高山,汉家寨,如一枚被人丢弃的棋子,如一粒生锈的弹丸,孤零零地存在于这巨大得恐怖的大自然中。

三个方向都像可怕的暗示。

我只敢张望,再也不敢朝那些入口催动一下马蹄了。

独自伫立在汉家寨下午的阳光里,我看见自己的影子一直拖向地平线,又黑又长。

三面平坦坦的铁色砾石滩上,都反射着灼烫的亮光,像热带的海面。

 

默立久了,突然意识到什么。

转过头来,左右两座泥屋门口,各有一个人在盯着我。

一个是位老汉,一个是七八岁的小女孩。

他们痴痴盯着我。

我猜他们已经好久没有见过外来人了。

老少两人都是汉人服饰;一瞬间我明白了,这地方确实叫做汉家寨。

那小姑娘一动不动,她一直凝视着我,不知是为了什么。

这女孩穿一件破红花棉袄,污黑的棉絮露在肩上襟上。

她的眼睛黑亮——好多年以后,我总觉得那便是我女儿的眼睛。

在那块绝地里,他们究竟怎样生存下来,种什么,吃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

但是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神话。

汉家寨可以在任何一张好一点的地图上找到。

《宋史·高昌传》据使臣王延德旅行记,有“又两日至汉家砦”之语。

砦就是寨,都是人坚守的地方。

从宋至今,汉家寨至少已经坚守着生存了一千多年了。

独自面对着那三面绝境,我心里想:

这里一定还是有一口食可觅,人一定还是能找到一种生存下去的手段。

千年以来,人为着让生命存活曾忍受了多少辛苦,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揣测的。

我只是隐隐感到了人的坚守,感到了那坚守如这风景一般苍凉广阔。

走过—个转弯处——我知道再也不会有和汉家寨重逢的日子——我激动地勒转马缰。

遥遥地,我看见了那堆泥屋的黄褐中,有一个小巧的红艳身影,是那小女孩的破红棉袄。

从那一日我永别了汉家寨。

也是从那一日起,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在不知不觉之间,坚守着什么。

(有删节)

15、第一、二自然段写出了“铁色戈壁”什么样的环境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分) 

16、就像人有个性品质一样,汉家寨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4分) 

17、本文多次出现“坚守”一词,请结合全文理解它们的含义。

(5分) 

18、作者说“仿佛它是我的答案”,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找到的答案是什么?

并谈谈你对这个“答案”的感悟。

(7分) 

六、选做题(19、20、21题任选做两题,每题6分,共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一)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

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学而》)

(二)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题目。

(6分)

10月24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草案的说明。

当天下午,会议分组审议了决定草案,出席会议的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成员、各省级人大常委会负责人、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认真审议,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

与会人员普遍认为,这些年,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泛应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很多严重问题,利用网络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问题愈加突出,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严重的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制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非常必要和及时。

 

根据上述消息,请就网络信息保护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新闻评论。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

那次梦中,火车刚站起来,他就被后娘的扫炕笤帚打醒了。

后娘让他去河里挑水。

笤帚打在他屁股上,不痛,只有热乎乎的感觉。

打屁股的声音好象在很远的地方有人用棍子抽一麻袋棉花。

他把扁担钩儿挽上去一扣,水桶刚刚离开地皮。

担着满满两桶水,他听到自己的骨头"咯崩咯崩"地响。

肋条跟胯骨连在了一起。

爬陡峭的河堤时,他双手扶着扁担,摇摇晃晃。

上堤的小路被一棵棵柳树扭得弯弯曲曲。

柳树干上象装了磁铁,把铁皮水桶吸得摇摇摆摆。

树撞了桶,桶把水撒在小路上,很滑,他一脚踏上去,象踩着一块西瓜皮。

不知道用什么姿势他趴下了,水象瀑布一样把他浇湿了。

                                      

                                                                                

请结合具体环境,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他”挑水摔跤后的样子与情形。

(150字左右) 

七.写作题(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

上面的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D

(A.书声琅琅láng B.锁钥yuè  两肋插刀lèi  C.压轴zhòu)

2、答案:

C  (A、“记”应为“计”。

B、“章”应为“张”。

D、“具”应为“俱”。

3、答案:

C

A项                       语序不当,应把“希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

B项                        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铸制“后面加“的”;

D项,不合逻辑,“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4答案:

B 试题解析:

依韵分组②⑦⑧∕①③④⑤⑥;据对定联②④∕⑦①;按意理序⑦①∕②④(先写景后抒情,先叙事后议论);照粘韵接句(⑦前句必须平脚押韵,④后句必须仄脚不押韵,)⑥∕⑦①∕②④∕⑧;按意理序,全篇通读,可定为:

③⑥⑦①②④⑧⑤          

5.B(“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6.D(“之”,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也”,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和停顿;“而”,连词,表递进;“其…乎”,固定结构,表反问。

7.C(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8.C(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9.

(1)(孔子、孟子)能够不苟且随便罢了。

这就可以说是不受流行习俗迷惑,而对自己的见解有坚定的信念。

(4分)

(2)他们给后代造成的大祸已经很清楚了,可是一般俗人还对此执迷不悟。

(3分)

(3)废弃并禁绝邪说(的办法),没有比这更好的。

(3分)

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说有十一篇缺失了。

我到士大夫家访求,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校正了其中错误的地方,对不可考据的地方暂时存疑,此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我说:

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朝初期,实行了教育感化,修整了法令制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了后来,计谋欺诈盛行,仁义的道路被阻塞了,所以天下大乱。

他的说法是很正确的。

但在文章最后他却认为这部书中,战国的谋士是揣测当时的国君所能实行的,才不得不这样去做,这样可以说,他是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却不能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孔子、孟子的时代,距离周朝初期已经好几百年,那些旧的法令已经消失,旧的习俗已经消亡很久了。

孔子、孟子却偏偏阐明先王治国的原则,认为是不能改变的,难道是要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吗?

他们只不过是要根据他们所碰上的时代,所遭遇的变化,而提出当时应当实行的主张,使那些主张不背离先王们的用意罢了。

二帝三王治理天下,他们之间的变革本来各不相同,他们的办法本来就有差别,但他们治理国家天下的用意,以什么为根本,以什么为末事,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未尝不相同。

孔孟之道,也不过如此罢了。

法,只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道,是用来确立根本的原则,不能够不统一。

这是不可改变的道理。

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

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他们不懂得道是可信的,却喜欢他们的言论容易与国君的想法相符合;他们的居心用意,只是苟且地提出一时权宜的策略罢了。

所以他们谈论欺诈的好处,而讳言欺诈的失败;夸说战争的好处,而隐瞒战争带来的祸患。

他们争相奔走去做的事,不是没有好处,但是不会超过它的害处;不是没有所得,但是不能超过所失。

最后到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因此而失去了他们的身躯;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

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

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

只有先王之道,根据时代,适应变法,做法不同,对它加以考察若没有缺点,用它治理国家就不会发生弊病。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用先王的原则去与游士之说做交换的。

有人说:

“邪伪之说对正确的原则是有害的,应当废弃并进绝它。

那么《战国策》这部书不销毁,行吗?

”我回答说:

“君子要禁止邪说的话,本来要向天下的人说明那些邪说,使当时的人都知道邪说不能信从,然后加以禁止才能统一认识;使后代的人都懂得邪说不能照着办,然后加以告诫才能使人明白。

难道一定要毁灭这本书吗?

要废弃禁绝邪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