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802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docx

关惠梅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关惠梅

导师:

高鸿教授

论题:

反抗与共谋并存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杜拉斯

杜拉斯研究现状

一.西方杜拉斯研究现状:

西方对杜拉斯的研究可谓是非常之热。

在西方,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有研究她的博士论文,到2003年底,有关她的博士论文有170余部。

至于公开出版的学术性研究专著(包括部分博士论文专著),英文的、法文的各占40部左右。

上述数字和事实表明,在西方存在着庞大的关于杜拉斯的批评队伍,他们不仅持续的时间长,而且成果卓著。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关于创作技巧、手法的研究

许多批评家注意到杜拉斯的小说创作电影化,而电影、戏剧创作文本化。

杜拉斯研究专家鲍格玛在专著《杜拉斯的电影化写作》中详细分析了杜拉斯是如何在电影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创作的。

2.关于叙事的研究

有批评从叙事学女性理论的角度剖析她的三部作品《直布罗陀的水手》、《英国情人》和《大西洋男人》三部作品的共同点是:

都是分别对其它故事或文本的重述,都以女性为叙述对象,男性为叙述者,读者在考察前两者的关系中建构作品的意义。

从西方叙事学理论进行研究的代表性专著是《杜拉斯<夜航>的擦抹写作》及《杜拉斯小说叙事的方方面面》前者重点分析《夜航》的叙事特点,后者从多方面对杜拉斯小说的叙事进行总体分析。

3.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的研究

从女性角度进行研究的批评专著多达14种,最早的两部专著都以拉康的精神分析为武器来解剖杜拉斯的作品:

一部是1977年法国出版的《杜拉斯的女性领地》,另一部是1987年美国出版的《杜拉斯:

身体写作》二者都试图确证杜拉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内容,但美国史密斯学院妇女研究专家玛瑞琳·R·斯古斯在专著《重访杜拉斯》中,从英、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指出杜拉斯的非女性主义立场,因为在处理性别、种族等问题上杜拉斯与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意识有着共谋关系"特里斯塔·瑟鲁斯的专著《他者女人:

杜拉斯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和女人性》也提醒人们不该混淆女性主义和女人性两个概念,指出杜拉斯的作品虽然表现了女人性,但她不是一女性主义者,而且有保守主义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在杜拉斯算不算一个女性主义作家问题上,批评界还存在着分歧。

4.从后结构分析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杜拉斯的作品中有许多适合给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做研究范例和医疗诊断的主人公:

自恋狂、虐待狂、受虐狂、窥淫癖、恋少女癖、女花痴、萨德主义者、歇斯底里症患者等等,这使得从精神分析角度研究她的创作成为可能,这方面最早,也最有说服力的批评来自拉康他在杜拉斯的小说《劳儿的劫持》发表后读到这篇作品时,非常兴奋,半夜打电话给杜拉斯要求面谈这部作品。

1965年,他发表了《向玛格丽特·杜拉斯致敬》关于《劳儿的劫持》这篇有名的评论文章,文章从杜拉斯小说标题中迷狂这个词的心理学和语言学含义入手,揭示了作品的主导动机,揭示劳儿的主体性分裂及为之弥合的过程。

拉康赞扬了杜拉斯在无意识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属于心里分析范畴的研究病例,并且毫不谦虚地说:

杜拉斯没用我教,就完全知道了我教的内容。

5从主题方面进行的研

1987年,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专著《黑太阳》痛苦和忧郁中专设一章“痛苦病——杜拉斯”阐释了杜拉斯在创作中深刻地表现了与历史相关的人类的痛苦的主题。

1991和1993年,另外两部颇有影响的主题研究英文专著问世,一个是莱斯利·黑尔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启示的欲望》另一个是瑞奈尔·尤德里的《欢迎非理性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中的疯狂研究》。

小结:

西方对杜拉斯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显示了他们对这位女作家的足够重视。

但是,显然他们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并没有意识到这位女作家的东方情结,并没有剖析作家十八年的殖民地生涯对她创作的深刻影响(她童年和青少年在印度支那的经历对其日后写作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她的印度系列作品就是证明:

《副领事》、《印度之歌》、《劳尔的迷狂》、《恒河的女人》、《爱》),所以说没有这方面的论著无疑是杜拉斯研究的一个缺失!

2中国翻译、研究杜拉斯作品的现状

一.两次热潮:

杜拉斯在中国至少有两次成为明显的热潮,第一次发生在1985年往后的四五年间由《情人》多种汉译本纷纷出版引起;第二次发生在1996年她逝世后的大约五年间为纪念这位世界文坛上的天才,我国多家出版社竟相出版她的各种作品。

杜拉斯自1984年《情人》获奖后被介绍到中国,出版界对她的兴趣十分浓厚,她的《情人》中译本多达6种,关于她的中文传记(包括翻译过来的)至少有6种,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漓江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和春风文艺出版社都各出版了一套杜拉斯丛书或文集,目前杜拉斯的绝大部分小说都能找到中文译本。

二.学术界的冷

相对于读者、出版界对杜拉斯的喜爱来说,学术界对杜拉斯的态度显然有点冷谈:

国内关于杜拉斯的学术专著一本也没有,只有关于她的一篇博士论文,九篇硕士论文,和几十篇的单篇论文。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

一、关于《情人》的解读

关于杜拉斯,很多人还停留在《情人》的认识上,在学术研究上也可以反映这个情况,在我搜索到的论文里,就有十七篇是关于《情人》的。

其中周薇发表在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情人》:

女性的伸张与压抑》从女性主义研究出发,认为杜拉斯在《情人》中试图伸张与重构女性,她用女性话语书写女性独特的经历、感觉、隐秘的内心世界,触角伸及男性话语所无法企及的区域,从某种程度上说,的确让人体会到了女性作家解构男性话语、重构女性形象的努力。

还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卫中也从女性主义角度入手,发表了《女权主义·另类生活·青春赞歌———杜拉斯《情人》主题内涵阐释》一文,文中主要从两性关系着手,分析了《情人》所体现的女性意识。

形式研究方面有:

张丽莉《浅论《清人》的叙述艺术》,孔岩的《光与影中的时空延异—论杜拉斯《情人》中的影像书写》

二、女性主义与杜拉斯

杜拉斯旗帜鲜明的艺术风格,独特魅力的个性,私人化写作倾向,吸引众多人从女性主义研究其作品。

卢敏的《〈劳尔·斯泰因的迷狂〉-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的最佳诊释》从叙述者、解谜、解题三方面分析杜拉斯的小说《劳尔·斯泰因的迷狂》,认为它具有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倡的从文本开始颠覆男性话语的特质。

陈坤的《〈情人〉中体现出的女性文学的文本特征》认为杜拉斯的作品就是纯粹的摒弃了男性的经验,以诗意的形式表达女性自身体验和情感心理,对抗父权文化,掌握话语权,显示出女性的独立与尊严。

在九篇硕士论文里有两篇研究杜拉斯与女性写作关系的:

西南师范大学的冯琳瑛《论杜拉斯创作的“疯女人”主题及其对女性写作的意义》从叙事学、女性主义的角度,阐释杜拉斯的“疯女人”主题对作家本人以及女性写作的意义,从而探讨“写作”对女性特别是杜拉斯这样一位处于双重文化纠葛以及经历双重压迫(男权制和殖民主义)境遇的女作家的价值;华中师范大学李云峰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与“女性写作”》探讨杜拉斯小说的写作特色及其对女性写作的贡献。

纵观这方面的研究,批评视角较单一,批评者的声音是一致(这点令人怀疑),众口一辞的认为杜拉斯的写作凸现出女性生命独特的生存方式、体验方式和言说方式,对女性写作有独特的贡献。

有一些论文存在“套理论”的问题,论文没有足够的文本分析来支撑论点。

与西方研究相比,批评显得较为贫乏。

三、形式研究

在很多读者的眼中,杜拉斯是一个传奇、通俗的小说家,其实不然,在《情人》还没有发表之前,杜拉斯以她反传统的、先锋的,实验性质的小说被誉为新小说作家的代表,她认为写作是没有成规的,凭借着非凡的激情生活和写作。

《洛尔·维·斯坦的沉醉》(1964年)、《副领事》(1965年)《她说,毁灭》(1969年)体现了“新小说”写作特点。

国内关于杜拉斯小说形式研究主要不多,研究范围限于《情人》、《广岛之恋》、《琴声如诉》等几部小说,对于杜拉斯众多的作品来说只是冰山一角。

木子发表在《外国文学评论》的《“新小说”派观念与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从第一人称叙述、人物的消解、结构的非悲剧性、深度的丧失讨论了《情人》所具有的新小说特征。

柳玉刚的《杜拉斯之印象手法-杜拉斯的小〈琴声如诉〈的文体特点》认为她的小说《琴声如诉》摒弃了小说的传统写作手法,借鉴了绘画、电影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运用不叙述的开放结构和印象派的手法,形成杜拉斯独特的文笔风格。

天津师范大学郭晓珺的硕士学位论文《承认或者隐而不说——杜拉斯创作论》多方面探讨了杜拉斯小说的镜像式特点。

四.后殖民视角

一直到今天越南的年轻人还非常感谢杜拉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生活在越南平原上孩子的白人作家,她的小说《抵达太平洋的堤坝》为法国修筑路坝的最后惨死的人表示了敬意。

杜拉斯与殖民地生活息息相关,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多,只有散见几篇论文,有朱志玲的《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情人〉形象-从〈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到〈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黄荭的《杜拉斯的东方情结》,王咏的《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都认为:

站在西方文化本位的立场上,杜拉斯赋予了东方独特的品质和格调在她的文本中,东方是一片有着神奇、本质的土地东方“异”文化和某种种族气质存在着必然联系杜拉斯还通过西方人的眼睛,塑造了一群同质而次等的东方人形象,无可否认杜拉斯作品确实存在某种偏低黄种人的倾向,因为她毕竟是白种人,但评论家们都忽略了她揭露殖民罪恶的另一面。

小结:

国内杜拉斯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来说,都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研究缺乏系统性,批评视角单一(多从女性主义角度研究),有深度的评论不多,较多的是印象式的读后感。

课题的选择,及其价值和意义

1914年4月14日,玛格丽特·杜拉斯出生在交趾支那(现为越南南部)嘉定市,除了童年时代在法国度过一次短暂的假期,十八岁前她一直在西贡长大,劳拉·阿德莱尔《杜拉斯传》写道,“印度支那殖民地,这已经成她生命的底片”。

印度支那殖民地成了她的精神故乡,深入到她的思想、她的灵魂,既是她人生的起点,又是她写作的归宿。

印度是她魂牵梦萦的故乡啊!

所以有了印度系列《副领事》、《印度之歌》、《劳尔的迷狂》、《恒河的女人》与《爱》。

杜拉斯看待这一“故乡”的眼光却是复杂而暧昧,杜拉斯有着双重身份之间矛盾,她的家庭既不属于法国资产阶级,也不属于那些确实难以想象真能与之混杂在一处的越南人,她是穷人,在殖民地艰苦、备受压迫的生活里,懂得印度是贫穷和不公正的代名词,在她的书本里也怀着深深的同情控诉了殖民统治的不公。

但她又是白人殖民者,可以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注视那些挣扎在第三世界里的人们,并有意无意地赋予被殖民者特定的本质。

杜拉斯这种对待殖民地的复杂性无疑颠覆了萨伊德笔下的总是刻板的、用文本态度去建构东方的殖民者形象。

同时,作为穷白人女人杜拉斯,无可避免的身陷性别的压迫中,杜拉斯书中经常出现的恶毒哥哥无疑是专制男权的代表,在双重殖民化(既是等级的又是性别的)的压迫下,杜拉斯的抒写反映了她既抗争又与压迫者“同谋”的复杂性,她的作品总是徘徊在疯狂与绝望之间,受压迫的痛苦与内心的精神张力使作品传向非理性(语言断裂,人物分裂)。

也许在杜拉斯疯狂的潜意识的领域下我们能看到种族和性别的专制与压迫下人的心灵真实的状态,及其在文学上的表现。

同时论文试图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杜拉斯文本中东方观复杂性体现与原由,揭示殖民,性别专制与压迫下人的生存状态,以寻求一条自由解放之道。

文本构想与创新

论文试图从文本细读出发,首先结合作家生平作品介绍杜拉斯的东方情结,再通过文本分析来从剖析杜拉斯复杂东方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然后分析东方思想的复杂性及原因。

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双重文化纠葛以及经历双重压迫(男权制和殖民主义)境遇的杜拉斯的颠覆反抗文学表现,揭示杜拉斯的“殖民话语”“女性写作”写作的积极意义。

虽然说学术界对于杜拉斯的东方情结有所涉及,但正如杜拉斯研究其它领域一样,还非常薄弱,他们没有看到杜拉斯东方观复杂性的一面,没有看到杜拉斯对残酷殖民统治有力的控诉,没有看到杜拉斯这种既反抗又共谋的态度下所折射的意识形态问题。

该课题的选择就是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同时因为印度支那的生活对杜拉斯的人生以及作品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从这方面着手来研究杜拉斯,可以提高对她的作品的认识。

论文大纲

一杜拉斯的东方情结

生平以及作品体现

长达十八年的殖民地生活,使杜拉斯第一次回国时,人们发现这是一个长着有东方面孔的白人女子,印度支那殖民地成了她的精神故乡,深入到她的思想!

她的灵魂,既是她一人生的起点,又是她写作的归宿,成了她生命的底片。

所以有了印度系列《副领事》、《印度之歌》、《劳尔的迷狂》、《恒河的女人》与《爱》。

在这些作品中她构造了一个殖民世界,它来自她在充满种族歧视,等级划分的印度支那殖民地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自杜拉斯式的构想。

二杜拉斯后殖民抒写的复杂性

在双重殖民化(既是等级的又是性别的)的压迫下,杜拉斯的抒写反映了她既抗争又与压迫者“共谋”的复杂性。

在作品中的表现:

①反抗的一面:

《抵挡太平洋堤坝》的解读,作为杜拉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完全是一部写实性的作品,它以本世纪早期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为背景,描写了移居到殖民地来的一个法国普通家庭的生活,其中心人物是这个家庭的母亲,她的经历,她的奋斗故事,她的形象,就是小说的基本内容,这个出身农家的品学兼优的少女,大学毕业后在本国农村教了两年书,深受了法国官方的“到殖民地去发财”的宣传的影响,婚后与丈夫一道移居印度支那殖民地,丈夫去世时,两个孩子还很年幼,母亲就一个人艰难地挑起了全家的重担,她靠长期教法文、教钢琴,甚至到娱乐场所当钢琴师来维持几口人的生计,含辛茹苦,勤劳节俭,熬了多年,最后用长期的积蓄向殖民当局购买了一块土地进行耕种,然而,这块地几乎无异于一块废地,它每年都受海潮之害,庄稼被淹,收成贫薄,她十年的血汗收入就这样被太平洋的潮水卷走,她又重新奋斗,进行新的长征:

为抵挡海潮而修筑荒地的堤坝,同样,命运又一次给她沉重的打击,堤坝在涨潮之时也被海水冲毁,这时的母亲已衰老疲弱,身心交瘁,经济破产,终于郁郁地死去。

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殖民主义立场,她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叙述反映了处于边缘的殖民地人民的生活历史,批判了殖民制度的卑鄙无耻

②共谋的一面

a东方场域:

游历是杜拉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情人》和《副领事》里的法国殖民者,《广岛之恋》中的女演员,都是在异国为客的角色。

东方是西方人幻想中本我的投影,东方形象表达了西方人回归原始,恢复生命力的企图。

东方不仅是孕育和催熟情欲的地方,也是生命力得以苏醒再生的地方,它具有起死回生的魔力。

《广岛之恋》一个法国女演员在日本拍摄外景时,和一个日本男人有了一段露姻缘。

由于第二次战争,法国女人丽娃不仅失去了情人,更被同胞视为敌人,仅仅因为她的爱人一个德国士兵她被剃光了头,关进地窖,在黑暗中痛不欲生。

丽娃来到广岛就成了无名无姓的法国女人,法国女人刻意复制了另一场异国恋情,她真假难辨地再度爱上了二战中盟军的敌人—日本男人在二战时也是个军人,这是她自己制造的又一部爱情悲剧和东方男人的情事刺激了她的旧痛,但却促使伤疤彻底愈合,她对日本男人倾吐了积在心头多年的故事,而后,她向死去的情人忏悔道:

你并没有完全死亡,我把我们的故事告诉了他,昨天晚上我同那个陌生人做了对你不忠实的事。

法国女人并不爱这个东方男人,他只是德国情人的替身和幻影,当女人凝视他时,这日本人的位置上蓦地出现了一个青年的身体同样的姿势,但已处于垂死的状态,他的一双手也同样很美,和日本人的手惊人地相似日本人和德国情人的惊人一致,再次展示了东方男人的治疗作用,通过这个东方灵媒,法国女人得以和她死去的情人对话。

b东方男人:

比西方白人相比,东方男人更被动,更软弱,更体贴,也更依恋白种女人,他们被塑造为有着自卑情结的人,他们都坠入爱的深渊但却没有反叛的灵魂而且那些被西方女人看上的东方男人都依照西方标准加以再塑造,然而,被殖民者只能是仿照品,永远不会得到西方的认同,最典型的人物当数《广岛之恋》中的日本男人和《情人》中的华人。

c东方女人:

杜拉斯笔下没有立体的东方女人,东方女人是白人妇女身后灰色的影子东方殖民地上的白人妇女即使百无聊赖地活着,也有自己的抉择权和主动性,她们代表了优秀的女性如《副领事》中的安娜和她的女儿们,举止文雅,富有魅力,安娜是加尔达各最优秀的女人,可以随意挑选男人,纵情享受肉体的快乐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恒河边游荡的秃顶疯姑,未婚先孕,却浑不知情为何物,她生不如死地活着,委身不知名的男人们仅仅是想讨口饭吃,上帝好象没有赋予东方女人丰富的感情,更为讽刺的是,她把自己奄奄一息的孩子死乞白赖地送给了安娜和她的女儿,在此白人妇女又尽了白人的天职拯救次等种族。

三产生这种复杂性的成因

①双重文化身份之间的矛盾:

她的家庭既不属于法国资产阶级,也不属于那些确实难以想象真能与之混杂在一处的越南人她是穷人,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在生死线上顽强挣扎的越南底层人民,并对他们的苦难极为同情;但她又是白人殖民者,可以用居高临下的眼光注视那些挣扎在第三世界里的人们,并有意无意地赋予被殖民者特定的本质。

②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的压制:

一是男性中心主义(或称菲勒斯中心主

义)二是白人中心主义

四在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下的杜拉斯

想运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分析:

斯皮瓦克的批评之所以被称为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主要是由于她既是一个后殖民批评家,同时也是一个女性主义者,她的理论批评既反对帝国的殖民话语,又反对男权中心话语,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权主义批评中,她主要集中对第三世界妇女因受双重权力话语的压制而成为沉默的群体以及西方白人女性主义对第三世界妇女的妖魔化塑造和殖民主义叙事等进行了揭示。

我认为这个理论适用于杜拉斯的作品,因为杜拉斯同样受到双重话语权利的压制,同样作为白人女性,有对第三世界妇女进行妖魔化的嫌疑。

五杜拉斯的“殖民话语”“女性写作”的积极意义。

颠覆传统的男性叙事话语,被西苏等女权主义者立为真正女性写作意义上的典范之一,中国九十年代涌现的女性写作及女性文学批评。

都可见到杜拉斯的或强或弱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M].曹德明译.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2米歇尔·芒索.闺中女友[M].胡小跃译.桂林:

漓泪出版社,1999.

3玛格丽特寺·杜拉斯.情人·乌发碧眼[M]上海:

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7.

4玛格丽特·杜拉斯.外面的世界[M].袁筱一、黄荭译.桂

5克哄斯蒂安娜·布洛一拉巴雷尔.杜拉斯传[M].徐和瑾译.桂林:

漓林出版社,1999.

6玛格丽特·杜拉斯.话多的女人[M].陈侗,王东亮编.杜拉斯选集北京:

作家出版社,1999

7杜拉斯.抵挡太平洋的堤坝[M].张容译,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8《广岛之恋》边芹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

9《副领事》宋学智王殿忠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

10《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纪应天译,华艺出版社,1993年。

11《外面的世界》袁筱一译漓江出版社,1999年。

12《杜拉斯生前的岁月》(法)弗莱德里克·勒贝莱著方仁杰译,海天出版社,19990

13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盛宁,韩敏中译,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5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6斯皮瓦克.属下能说话吗?

[A].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7斯皮瓦克.三个女性文本和一种帝国主义批评[A].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8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9斯皮瓦克.在国际框架里的法国女性主义[A].张京媛.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0张京媛主编: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21西蒙·波娃:

《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

22莫汉蒂.在西方的注视下:

女性主义与殖民话语[A].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3凯特·米利特:

《性的政治》,钟良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4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

三联书店,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