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681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docx

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理解其特点。

2.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政治领域:

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阶级基础:

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思想基础: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问题思考

材料 

思考 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现象: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各阶层中仍存在强烈的皇权思想。

问题:

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多数中国人,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2.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2)代表人物: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深化理解

蔡元培的“八字方针”

蔡元培主张“思想自由”的主要目的是在北大倡导新的思想和文化;“兼容并包”则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北大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1)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陈独秀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问题思考

材料 陈独秀等倡导“民主”的直接目的,并非立即创建民主政治制度,而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观念,进行民主自由观念的启蒙,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从根本上动摇封建主义的根基。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思考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等人的政治理想。

提示 为民主政治营造社会基础,建立完美的民主政治。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的重点对象。

(2)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主共和不相容。

(3)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2)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

(3)“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深化理解

新文化运动前期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积极影响

(1)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消极影响:

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易混易错

无论是维新变法时期的借用孔子,还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其意图是一致的,即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其不同的态度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领导者决定的。

归纳总结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有了相对统一的走向。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它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5)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从学习内容看

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

从学习主体看

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

从学习背景看

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断深入

从学习目的看

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要拥护那德先生(即democracy),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即science),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应用1 材料中陈独秀通过“不得不反对”的内容,反推民主与科学的具体内涵。

这印证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专制,反对旧道德,反对旧传统和旧文学,主张用民主与科学重新评估传统文化。

材料二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应用2 材料二中鲁迅用小说的形式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有力的声讨,点名“仁义道德”的本质是“吃人”。

这印证了新文化运动以新文学为武器批判旧礼教、旧道德。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虽一度汇成涌流之潮……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于中国社会,掀开了新陈代谢的另一页。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应用1 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材料一显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应用2 材料二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问题?

提示 问题:

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在文章中写道: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解读 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打破传统精神枷锁。

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

针对练 (2018·济南高二检测)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指出,“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

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因而造成某些“流弊”。

这体现了胡适(  )

A.反孔批儒的态度很坚决

B.肯定了孔子的教育方法

C.认为儒家学说的弊端多

D.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胡适对孔子的评价是辩证的,认为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并非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故D项正确。

一群教育救国的先生

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他高举“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旗,让北大的气象焕然一新。

那时的先生们,不擅评职称,擅长教好书;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学贯中西,更想学以致用;热心时政,更愿为国家担当。

他们对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充满期待,“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的黑暗”。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拥护和争取这两位先生,就是想让这个国家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真正的享受这个国家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尊重。

针对练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这场“激烈变革”是指(  )

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D.国民革命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是在辛亥革命后,需要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即思想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故C项符合题意。

1.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

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轻人。

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答案 C

解析 据“民国四年”这一信息可知,漫画创作于1915年,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大行尊孔复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了意在解放人们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漫画反映的正是新文化运动的这一背景。

2.在欧洲启蒙思想家看来,“自由”“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

在中国最早大力倡导这一观念的是(  )

A.李贽的“异端”思想

B.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C.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D.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答案 D

解析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自由平等思想。

3.近代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申报》在1919年报道中写道:

“传播此种思想之发源地,实在北京一隅,他们倡导改良文学之论,一方面为消极的破坏,力抨旧文学之弱点,一方面则为积极的建设,亟筑新文学之始基。

”文中的“他们”还(  )

A.掀起二次革命B.倡导“实业救国”

C.倡导民主科学D.主张“尊孔复古”

答案 C

解析 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从“1919年”“实在北京一隅”“倡导改良文学之论”,可知是1915年起发生在北京的新文化运动,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思想,故B项错误;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故C项正确;“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一股逆流,故D项错误。

4.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

“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

……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

”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答案 B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胡适作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思想启蒙,以挽救民族危亡,故A项错误,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把斗争矛头直指中国传统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故C、D两项错误。

5.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

“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因而①和④正确;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而②正确;而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之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因而③正确,故选D。

6.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

“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砭新文化运动(  )

A.批判尊孔复古思潮B.引进西方学说

C.彻底否定民族文化D.提倡文学革命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存在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弊端。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等信息,可知作者把新文化运动看作是混乱形成的根源而加以否定,故选C项。

课时训练

题组1 《新青年》与新觉醒

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

“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答案 D

解析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使旧道德、旧思想卷土重来,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A、B两项为D项服务;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2.下图是鲁迅设计的某大学的校徽。

20世纪第二个十年,以该大学为主要中心,曾经大力宣传的思想是(  )

①兴民权,设议院 ②民主共和 ③民主和科学 ④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①②B.①③④

C.③④D.②③

答案 C

解析 通过校徽中的英文我们可知这是北京大学校徽,第二个十年也就是1910~1919年,这期间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基地,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③④正确。

①是维新变法的内容。

②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

3.《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威胁民主政治的彻底实现,民主与科学因而成为批判专制思想的锐利武器,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与史实不符。

题组2 高扬科学民主大旗

4.(2018·开封高二期末)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

“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

”这体现了(  )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提倡科学,反对愚昧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和“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可判断出李大钊主张民主,反对专制,故选A;而B、C、D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因此均排除。

5.1916年,陈独秀说:

“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

”此时他(  )

A.反对民主共和制B.强调思想启蒙

C.主张开展国民革命D.提出文学改良主张

答案 B

解析 材料说明陈独秀认为当时的共和立宪不是出于民意,不是真正的共和,他维护民主共和,力图促进国人的思想解放,因此选B项。

6.(2019·安阳高二月考)陈独秀曾说: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这里“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  )

A.儒家传统道德B.儒家思想文化

C.孔子思想学说D.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教与共和不相容,要实现共和必排孔教,因为孔教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故“必排孔教”其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7.《新青年》载文称:

“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

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新文化运动发起者希望青年锻炼自己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材,故B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未能体现自主锻炼成才之意。

8.唐德刚曾说白话文运动“在他画龙点睛之后才走上正轨;从此四夷宾服,天下大定”。

此处的他应为(  )

A.鲁迅B.胡适

C.陈独秀D.李大钊

答案 B

解析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白话文运动开始显示了实绩,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他……之后才走上正轨”,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最先倡导白话文,是白话文运动的公开信号,故B项正确;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后,陈独秀才予以响应,故C项错误;李大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D项错误。

题组3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9.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

A.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C.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

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

答案 C

解析 “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等信息,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反映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动摇,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和内涵不符。

10.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自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

改用白话国语。

此一改变应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

C.中共建党D.国民大革命

答案 B

解析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也是一场文学革命,其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故选B。

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11.一般来说,思想启蒙运动总是发生在社会变革之前,而新文化运动却带有对辛亥革命“补课”的性质,主要是因为新文化运动(  )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B.彻底完成了辛亥革命未能完成的任务

C.第一次高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A或B,错选原因在于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和结果认识不清,对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把握不准确。

既然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说明二者在任务上是一致的,即都有反帝反封建的内涵,在当时这两大任务主要体现为反封建。

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皇位上的皇帝,但是没有推翻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封建残余思想依旧统治着人们,而新文化运动的任务就是把人们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

本题选D。

12.某学者说:

“‘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

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

”该学者旨在(  )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提法

B.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

D.主张重建中国的儒学思想体系

答案 B

解析 打倒“孔家店”是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口号,作者实际上认为,新文化运动本身也有它的局限性,它以激进的方式打倒了“孔家店”,却未能走出儒家传统的圣化怪圈,“孔子往何处去”就是作者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反思,认为对儒家传统需要批判的继承,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无关。

13.有人指出,无论是作为思想启蒙,还是作为实践启蒙的新文化运动,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

由此表明新文化运动(  )

A.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推动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思想解放

C.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担负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

答案 D

解析 题干从“思想启蒙”和“实践启蒙”两个方面评价了新文化运动,并指出新文化运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精神”,综合上述信息,D项正确;A、B两项只是体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项说法错误,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4.《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道,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 B

解析 洋务运动属于学习器物层面,戊戌变法属于学习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属于学习思想层面,故B项正确。

15.在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

“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

”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目的具有复杂性B.过程具有曲折性

C.内容具有广泛性D.启迪了民族意识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可知新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复杂,无法全面表述,故C项正确。

16.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

吾敢断言曰:

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说明其实践的内容和结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答案 

(1)学术“觉悟”:

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

政治“觉悟”:

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

伦理“觉悟”: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原因:

政治上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3)材料一、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全盘西化不行,固守传统也不行。

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