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68326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某高级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南昌市十五高中建设项目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简介

1.1.1项目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十五高中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南昌市东湖区。

校址东临文教路;西邻南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南邻隆兴民居:

北临阳明东路。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

1.1.3建设规模及内容

新校区总占地100亩,共建设各类建筑物面积38650m2,项目总资金6040万元。

主要建设内容有:

教学楼、科技电教楼、图书馆、综合办公楼、食堂礼堂、学生宿舍、教师住宅以及配套的其它辅助建筑和设施、运动场、道路、绿化工程等。

1.2可研报告编制依据和研究范围

1.2.1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

2、《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5、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专项规划;

6、国家发改委关于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内容和深度的有关规定;

7、《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8、《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注》(建标[2002]102号);

9、建设单位委托本公司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咨询服务合同。

10、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

1.3.2研究范围

本可研报告的研究范围如下:

项目建设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分析;学建设场址和建设条件分析;教育需求分析;建设规模和建设方案论证;环境保护、节能节水措施研究;组织机构与项目管理;招标方式;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财务分析和项目效益评价;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南昌市介绍

江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全国35个特大城市之一。

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地区,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滨。

位于东经115°27'至116°35'、北纬28°10'至29°11'之间。

王勃《滕王阁序》概括其地势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南昌市西接九岭山脉,东南属赣中南山地丘陵,土地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

全境山、丘、岗、平原相间,其中岗地低丘占34.4%,水面占29.8%,平原占35.8%。

自然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以非金属建材矿为主,有花岗岩、石英石、石灰石、陶瓷土、河沙等近30种。

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7%。

主要树木有413种,常见树种为松、杉、樟等。

被称为活化石的银杏、水杉和被誉为水果之王的猕猴桃也有零星分布。

用材林、薪炭林居多,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39%和31.8%;防护林、特用林比重偏小,分别占有林地面积的20.9%和4.5%。

野生动物有480多种,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20多种,珍稀鸟类12种。

境内江河湖塘星罗棋布,以鄱阳湖为中心散布着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等大小数百个湖泊,市区东北有艾溪湖、青山湖和贤士湖;城区有东、西、南、北四个风景湖。

水利资源总量为7.2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2.45万千瓦。

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冰冻期短。

一年中,夏冬季长、春秋季短,冬冷夏热、秋爽春寒,春夏多雨、秋冬干燥。

平均气温悬殊,春季平均气温17.5℃,夏季平均气温28.2℃,秋季平均气温20.9℃,冬季平均气温6.3℃。

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

全市共有38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9%以上。

少数民族均为散居性质,人口回族最多。

全市除定居港澳台人员外,海外侨胞、外籍华人分布在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数较多的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

南昌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

建城2200年来,一直都是府、州、省、道治所,历代冠盖云集、车马如流、楼台相望,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

1927年8月1日,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写下了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南昌成为“军旗升起的地方”,“英雄城”彪炳史册而驰名天下。

古老的名胜交融于奇妙的自然风光之中,秀丽的山水装点着江南文化古城的独特风貌,构成南昌特有的旅游资源。

南昌市东有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南有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文化游览区,西有梅岭、梦山度假、宗教旅游区,北有鄱阳湖、南矶山、象山候鸟观赏区。

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滕王阁”耸立在赣江之滨,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景观。

有“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和位于伏虎山绝壁飞瀑间的洪崖丹井、享有“小庐山”之誉的西山梅岭及古柏苍翠的西山万寿宫、金光灿烂的“绳金塔”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多处。

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另外,百花洲、苏圃、苏堤等有中国园林之美,又有水陆花木之胜;水上观音亭、孺子亭、佑民寺等是名噪一时,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

当人类走到了送走一个百年世纪,迎来又一个千年文明的重要时刻,古郡南昌经过5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焕发出青春活力,展现出辉煌前景。

从1978年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左右,提前七年实现了翻两番目标。

特别是“八五”期间,南昌经济又上新台阶,提前一年完成“八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1%。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为435.10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46.05亿元,第二产业205.28亿元,第三产业183.77亿元。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同世界各地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密切,先后与日本高松市、青森县东北町以及墨西哥托卢卡市和芬兰瓦·托市结为友好城市,同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及东南亚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

1992年国务院批准南昌为内陆重点开放城市,享受同沿海特区同等的优惠政策,国内外、省内外经济市场全面拓展,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八五”期间,南昌对外开放程度迅速提高。

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外商、外资企业的一切合法权益。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发达便捷。

昌北、京东新区初具雏型,“一江两岸”格局开始形成。

浙赣、皖赣、向九、向乐等铁路干线穿城而过,尤其是京九线纵贯全市并与浙赣线交汇,成为内地连接港澳、西部地区连接东部沿海的大通道,南昌承东启西的大区位优势更为突出。

1999年,南昌铁路局率先购入三列国内最新型机动车组,同时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开发的“电子引航员”IC卡“黑匣子”于5月份首次在路局各机务段试用,进一步提高了南昌铁路运输的现代化水平。

公路四通八达,105、320、316等三条国道在南昌交汇,直贯湘、鄂、皖、浙、闽、粤等邻省而与全国联网。

境内公路网络直达所辖郊县全部乡村。

全国最长的双层立体分流两用桥枛“南昌大桥”以及新“八一大桥”、新火车站和老福山、坛子口、银三角立交桥的竣工,极大地改善了交通环境。

水路经赣江入长江出东海。

空运有直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福州、厦门、南京、西安、海口、昆明等城市的始发航线和中转航线34条,民航运输年起飞9330架次。

京九铁路、浙赣复线、国际性现代化昌北乐化机场的通车、通航,使南昌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城市交通立交化,城区绿化率33.1%,气化率25.5%,日供水量103万吨。

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3.75万门,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5万路端,模拟蜂窝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6万户,数字蜂窝移动通讯交换机容量15万户。

城市年供电量1.27亿度,配电系统供电可靠率99.76%。

1998年,启动实施“一江两岸”道路防洪系列、朝阳污水处理厂、孺子路综合改造等工程项目68个,累计完成工作量42272.78万元。

历史性的机遇,跨世纪的召唤,绚丽的前景和光辉的蓝图,激励着勤劳智慧的南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建设花园城市的伟大事业中。

到2010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5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5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的位次前移,把南昌建成“开放型、多功能,高效益、强辐射”的中心城市。

为达到上述目标,实施五项战略举措:

1、以京九铁路贯通为契机,在现有经济格局上,突破行政区划,在更高的层次、更大的范围拓展生产力布局,发展相对集中、规模较大、各具特色的若干产业区和产业带。

2、进一步优化农业,主攻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繁荣以商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形成农业优、工业强、三产兴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

3、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4、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以塑造文明省会城市形象为目标,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南昌,这座具有两千多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古城和举世闻名的“英雄城”,必将以一个繁荣、富裕、文明的崭新风貌在新的世纪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1.2南昌高中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十五”以来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及成功经验

“十五”以来,我区教育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较好成绩。

近年来,随着“普九”工作的全面实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来,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教育先行之路,采取果断措施,扩充高中阶段教育资源,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使得高中阶段教育有了较快发展。

但我区高中教育也面临严峻挑战;教师紧缺,投资渠道单一,高考上线率高,重点率低,复读率高等问题成为事业发展的“瓶颈“。

江泽民同志讲:

“教育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打破瓶颈,是我区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现状

1、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有所改善。

截止目前,全区普通高中普及程度稳步提高。

通过实施国家“高中扩招国债项目”,以及邵逸夫项目,寄宿制学校项目等,教学设施配置也有了较大改善,为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普及程度稳步提高。

目前全区高中阶段入学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因贫困而无法升学的学生人数明显降低。

3、师资队伍不断加强。

根据事业统计报表显示,全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人数不断增加,特别是通过大力实施“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切实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

二、当前高中教育所面临的困惑与问题

1、面对高中新课改,困惑重重、压力重重

高中新课程改革,特别对于农村高中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我们面临着教师教学理念难转变、教学方法难更新、个别科目无专任教师、教师虽经短期培训但由于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业务水平提高慢等困境,这些都是农村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道路上的绊脚石。

此外,尽管以“学分管理的形式,落实所设置课程,对学生素质(学业)做出相应评定”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可操作的课程流程,但是一年后如何考,尚未真正明朗化。

学校和家长都心存疑惑。

对此,公正的说,我们也并未完全放开手脚,踏着课改的节拍。

我们只能在“左顾右盼”中前行。

教师普遍反映,新课程在深度与广度上,不能适应现行高考的要求,而理科科目比原教材更难以操作。

所以,“心存疑惑”是可以理解的。

2、学校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作为学校领导层,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问题,缺乏明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发展规划,对本校存在的问题缺乏解决的智慧、方法和技巧,导致学校的管理状况难如人意。

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下降,生源流失严重,学校得不到应有发展。

3、教育发展不均衡。

随着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均衡,市区超大班额问题十分严重,学位十分紧张,而农村高中却学位萎缩,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扩大之势,造成了农村中学发展的桎梏。

4、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滞后。

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教师编制没有及时跟随教育的变化需求调整,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教师的聘任制度形同虚设,“终身”制导致教师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也因此缺少应有的自主发展、自觉提高的压力和动力,这是造成教育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

三、“十二五”、“十三五”发展奋斗的目标

1、提高认识,增强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高中阶段的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关键阶段。

加快高中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为高校输送高素质的生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劳动者,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站在科学发展观高度,我们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开创新局面。

2、制订规划,加快高中发展与建设,努力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按照“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原则拟定“十二五”、“十三五”发展奋斗的目标。

做到换人不换思路,换届不换目标。

3、构建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加大资金的投入,努力改善高中办学条件。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国债高中项目,邵逸夫项目,寄宿制学校项目等),采取“银行贷款,政府贴息,学校还本”或引入社会其它资金,推行“政府保运转,争取资金建校舍,社会资金保后勤,收费还贷,质量保生源”的运行机制,树立“负债经营”的理念,促进办学条件和环境的改变。

各相关部门要制订或采取切实可行措施,为高中阶段学校的新建、扩建、改建给予优惠的政策支持。

4、狠抓队伍建设,确定目标任务,提升学校品牌

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体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反映了校长和教师队伍的素质。

抓好队伍建设,首先抓班子,选好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任期内,实行任务目标与奖惩挂钩。

搞好培训,搭建平台,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良性发展,增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才能把“向管理要质量,向教师要质量,向45分钟要质量”和“建设一个坚强的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校校风,建设一个高尚的校园文化,建设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创造一个优异的教学质量”落到实处,并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学校才能上等级,上规模,出质量,出效益,才能做到办一所学校出一所的效益,教一个学生出一个高质量人才。

5制订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缓解教师紧缺矛盾。

逐步建立数量足够,质量较高的教师队伍。

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积极引进重点高校毕业生,师范院校本科生,符合条件的非师范院校本科生到我区高中任教。

要为骨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用事业、感情和较高的待遇(学校后勤产业社会化的收入),留住和吸引优秀教师。

通过招录、引进、培训等途径,努力建设一支政治思想过硬,教学业务水平高,较为稳定的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同时抽调一批从事音体美、计算机和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委托师范院校实施短期培训,解决短缺学科高中教师不足。

建议区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对我区教师培训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确保高中教师地区级专项培训。

6、市教育局教研室应统一制定相关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指导意见”,以宏观管理全市的新课程实验。

同时集中教师资源,统一进行相关培训,既省时又省力。

7、创新手段,加快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

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建好计算机、语音、多媒体教室,形成校园网络中心,组织建设信息技术资源库;强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作与教育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实现利用信息高速路享受名校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交流与合作。

8、建立健全高中贫困生资助机制。

建议在现有的普通高中贫困学生资助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通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等多种渠道筹资,对普通高中的贫困学生予以资助,以保证其完成学业。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南昌市东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究其原因,科技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匮乏,是制约南昌市东湖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2.2是南昌市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项目场址与建设条件

3.1选址原则

根据《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9GBJ99-86),校址应选择在城市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

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等不得穿越校区。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80m,当小于80m时,当小于80m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学校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公安看守所等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

3.2校址现状

3.2.1地理位置与建设地点

东湖区地处南昌市东北部,东经115°1′--35′,北纬28°40′--44′之间,区划调整后的东湖行政区域呈不规则扇面,东以北京西路与洪都大道的交会点、洪都北大道、青山湖西岸线、青山北路、青山湖闸与富大有堤交会点为界;南以北京西路、八一广场南端、八一大道、中山路、中山桥、中山西路为界;西、北均以赣江南航道中心线为界。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7.2米,最低16.4米。

气候为盆地气候。

根据南昌市东湖区总体规划,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南昌市东湖区,用地东临文教路;西邻南昌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南邻隆兴民居:

北临阳明东路,该地段阳光充足、空气清晰、地势平坦、基础设施齐全,利于学生读书学习。

3.2.2建设厂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本项目用地总面积66612.1㎡(约100.9亩),地块大致呈长方形。

项目土地权属于南昌市东湖区所有。

3.3建设条件

3.3.1场址条件

(1)气候

南昌市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季长。

年平均气温17.5℃,极端最高气温40。

6℃,极端最低气温-9.7℃。

年降雨量1613.9毫米,年降水量变幅1044.2-2355.7毫米,降水日为146天,年暴雨量5.6天,年平均相对温度为78%。

年日照时间为1850.5小时,日照率为42%。

年平均风速2.9米/秒。

年无霜期276天。

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2)地形、地貌

本项目建设场址地形平坦,相对高差0.5米左右,周边无山地、丘陵等地貌条件。

(3)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场地地基岩土自上而下依次为:

素填土、黄褐色,松散,层厚0.2~4.0m不等,工程地质条件差;粉质粘土,灰黑、灰、黄褐色,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很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层厚0.3~5.5m,软~可塑状态,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粉质粘土,黄褐色,局部砖红色,饱和,硬塑状态,局部坚硬,分布较稳定,为中等压缩性土,工程地质条件好;碎石土,黄褐色,密实状态,碎石为卵石,间充填粉质粘土,偶夹砾砂,工程地质条件好。

(4)地震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01年8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南昌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相当于原地震烈度小于六度),因已建建筑物工程主要性等级为二级,所以本项目抗震设防按常规要求执行。

(5)区域性规划要求

本项目在建设工程中将按照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由规划部门统一放线,总平面布置结合开发区详规,合理进行功能布局、组织交通,满足城市景观、绿化景观设计、消防、交通等规范的要求。

3.2.2区位和交通

南昌市十五中学校区位于南昌市内,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齐全,交通发达便捷。

昌北、京东新区初具雏型,“一江两岸”格局开始形成。

浙赣、皖赣、向九、向乐等铁路干线穿城而过,尤其是京九线纵贯全市并与浙赣线交汇,成为内地连接港澳、西部地区连接东部沿海的大通道,南昌承东启西的大区位优势更为突出。

3.2.3工程用水用电条件

南昌市自来水公司可保证项目用水要求,管径为100mm的新校区专用自来水管已安装到位;10kv高压输电线路已架设至场地,学校专用的变电设备也配置到位。

水电条件满足建设运营需要。

3.2.4建材供应条件

南昌市建材资源丰富,各类建材厂家众多,项目建设所需的砂子、石料、砖、木材等均由当地建材厂家提供,钢材、水泥由各生产厂家驻县城供货商定点供应。

项目的建筑材料来源充足。

3.2.5周边环境条件

项目建设场址为南昌市东湖区,附近无各种化学、生物、物理污染源,无过境架空高压线,无危及学校师生安全的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库。

第4章教育需求分析

4.1招生对象

南昌市十五中学招生对象面对全市,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招生对象也会扩大至周边县(区)。

学校招生对象主要为初中毕业生,学校计划通过3-5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只有高中部的省级示范中学,以满足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第五章建设规模与建设方案

5.1建设规模

5.1.1.建设规模方案比选

为适应城市普通中小学教育现代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推进素质教育对校园、校舍条件与环境的需要,加强学校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合理确定并正确掌握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中小学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投资效益,根据国家计委《关于印发1989年度部分计划(草案)的通知》(计综合[1989]30号)和建设部、国家计委《关于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工作暂行办法》([90]建标字第519号)的要求,由教育部主编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9建标[2002]102号),经建设部、国家计委和教育部批准,于2002年7月1日发布实施。

1、校舍用房的组成

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级中学每班设50名学生。

本项目设计规模为容纳高中生3600名。

学校校舍由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办公用房、生活服务用房三部分组成。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地理教室、语言教室、计算机教室、劳动技术教室等专用教室和辅助用房;以及多功能教室、图书馆、科技活动室、心里咨询室、体育活动室等公共教学用房极其辅助用房。

2、校舍建筑面积

根据《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分规划指标和基本指标两部分。

本项目设计容纳高中生人数3600名,校舍的建筑面积不应低于24840m2(6.9m2/生)。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表       

表:

5-1

单位:

m2

项目名称 

基本指标

12班

18班

24班

27班

30班

36班

45班

完全小学

面积合计

3569

4684

5812

-

6912

-

-

生均面积

6.6

5.8

5.4

-

5.2

-

-

九年制学校

面积合计

-

5500

-

7328

-

9425

11588

生均面积

-

6.5

-

5.8

-

5.6

5.5

初级中学

面积合计

4772

6379

7972

-

9605

-

-

生均面积

7.9

7.1

6.7

-

6.4

-

-

完全中学

面积合计

-

6495

8120

-

9734

11387

-

生均面积

-

7.3

6.8

-

6.5

6.3

-

高级中学

面积合计

-

6602

8247

-

9892

11537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