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70870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docx

学年高中数学教学计划及课时安排

泽诚教育春季学期数学组高一年级课程计划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周次(周天下午四点)

3月10日

任意角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

2、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

第1周

(2课时)

3月24日

弧度

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第3周

(2课时)

3月17日

任意的三角函数

(1)

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第2周

(2课时)

3月31日

任意的三角函数

(2)

1、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2、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第4周

(2课时)

4月7日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1、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sin2α+cos2α=1,

=tanα。

2、运用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第5周

(2课时)

4月14日

诱导公式

(1)

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kπ+α(k∈Z),-α,π±α,

±α),能运用这些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第6周

(2课时)

4月21日

诱导公式

(2)

理解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2kπ+α(k∈Z),-α,π±α,

±α),能运用这些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的三角函数,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第7周

(2课时)

4月29日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知道三角函数y=Asin(ωx+φ),y=Acos(ωx+φ)的周期为

第8周

(2课时)

5月5日

三角函数的图象

(1)

能画出y=sinx,y=cosx,y=tanx的图象,

第9周

(2课时)

5月12日

三角函数的图象

(2)

并能根据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π],正切函数在(-

)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象与x轴的交点等)。

第10周

(2课时)

5月19日

三角函数的图象(3)

并能根据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在[0,2π],正切函数在(-

)上的性质(如单调性、最大值和最小值、图象与x轴的交点等)。

第11周

(2课时)

5月20日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1)

了解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实际意义及其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会画出y=Asin(ωx+φ)的简图,能由正弦曲线y=sinx通过平移、伸缩变换得到y=Asin(ωx+φ)的图象。

第12周

(2课时)

6月2日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

(2)

了解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实际意义及其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会画出y=Asin(ωx+φ)的简图,能由正弦曲线y=sinx通过平移、伸缩变换得到y=Asin(ωx+φ)的图象。

6月9日

三角函数的应用

(1)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第13周

(2课时)

6月16日

三角函数的应用

(2)

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第14周

(2课时)

6月18日

本章小结

第15周

(2课时)

上课时间

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

2、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几何表示;理解向量相等的含义。

3月10日

向量的加法

掌握向量加法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

周次(周天下午四点)

3月24日

向量的减法

掌握向量减法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

第1周

(2课时)

3月17日

向量的数乘

掌握向量数乘运算,理解其几何意义;

第3周

(2课时)

3月31日

向量的线性运算习题课

第2周

(2课时)

4月7日

向量的坐标表示

(1)

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

第4周

(2课时)

4月14日

向量的坐标表示

(2)

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对线段定比分点坐标公式不作要求)。

第5周

(2课时)

4月21日

向量的坐标表示(3)

第6周

(2课时)

4月29日

向量的数量积

(1)

 

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及其物理意义。

第7周

(2课时)

5月5日

向量的数量积

(2)

 

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示,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第8周

(2课时)

5月12日

向量的数量积(3)

 

能利用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夹角的余弦,会用数量积判断两个非零向量是否垂直。

第9周

(2课时)

5月19日

向量的应用

了解向量是一种处理几何、物理等问题的工具。

第10周

(2课时)

5月20日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

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

第11周

(2课时)

6月2日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1)

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

第12周

(2课时)

6月9日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

(2)

能从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的余弦、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

第13周

(2课时)

6月16日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1)

能从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

第14周

(2课时)

6月18日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

(2)

掌握上述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第15周

(2课时)

6月25日

二倍角公式

(1)

能从两角和公式推导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掌握二倍角公式(正弦、余弦、正切)

7月10日

二倍角公式

(2)

能运用二倍角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

周次(周天下午四点)

7月18日

几个三角恒等式

能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推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及半角公式(不要求记忆和应用)。

第1周

(2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重、难点突破

周次(周天下午四点)

第1周

9.2

简单随机抽样

第1周

(2课时)

第2周

9.4—9.8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第3周

(2课时)

第3周

9.11—9.15

总体分布的估计、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

(1)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全距、组距的概念;

(2)能正确地编制频率分布表;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3)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4)通过实例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第2周

(2课时)

第4周

9.18—9.22

折线图与

茎叶图

(1)会画频率分布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2)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第4周

(2课时)

第5周

(2课时)

第5周

9.25—9.25

平均数及其估计

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掌握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平均数、标准差)的方法。

理解样本数据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样本数据平均数;能用样本数据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第6周

(2课时)

第6周

10.2—10.6

方差与标准差

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样本标准差;能用样本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

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了解样本信息与总体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解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会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

第7周

(2课时)

第7周

10.9—10.13

统计复习一

统计复习二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第8周

(2课时)

第8周

10.16—10.20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能够根据几个事件的概念判断给定事件的类型;

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

能用概率来刻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随机现象;

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第9周

(2课时)

第9周

10.23—10.27

古典概型一

理解古典概型,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会用枚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第10周

(2课时)

第10周

10.30—11.3

古典概型二

会用枚举法求解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

第11周

(2课时)

第11周

11.6—11.10

几何概型一

了解随机数的概念和意义,了解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思想;了解几何概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意义;了解测度的简单含义;理解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

第12周

(2课时)

第12周

11.13—11.17

几何概型二

熟练掌握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会进行简单的几何概率计算.

第13周

(2课时)

第13周

11.20—11.24

互斥事件一

了解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能判断某两个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是否是对立事件;了解两个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了解对立事件概率之和为1的结论,会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概率计算。

第14周

(2课时)

第14周

11.27—12.1

互斥时事件二

第15周

(2课时)

第15周

12.4-12.8

概率复习

泽诚教育数学组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建议

周次(周天下午四点)

1

四种命题

这里考虑的命题是指明确地给出条件和结论的命题,对“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只要求做一般性了解,

第1周

(2课时)

2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一

重点关注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和命题的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第3周

(2课时)

3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二

第2周

(2课时)

4

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要避免抽象的讨论。

第4周

(2课时)

5

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

对于量词,重在理解它们的含义,不要追求它们的形式化定义。

在教学中,应通过对具体实例的探究,加强学生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的理解。

第5周

(2课时)

6

复习课

注意引导学生在使用常用逻辑用语的过程中,掌握常用逻辑用语的用法,纠正出现的逻辑错误,体会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表述数学内容的准确性、简洁性。

避免对逻辑用语的机械记忆和抽象解释,不要求使用真值表。

第6周

(2课时)

7

圆锥曲线

在引入圆锥曲线时,应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背景与应用。

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平面截圆锥得到椭圆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圆锥曲线的理解。

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利用计算机演示平面截圆锥所得的圆锥曲线。

第7周

(2课时)

8

椭圆的标准方程

突出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

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把“曲线”转化为“方程”;通过“方程”的研究,又获得“曲线”的性质。

第8周

(2课时)

9

椭圆的几何性质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建立曲线方程及怎样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上。

第9周

(2课时)

10

椭圆复习

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第10周

(2课时)

1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猜想。

教学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与几何性质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方程形式和图形特征等进行类比猜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合情推理的能力。

例如在研究了椭圆之后,可以根据双曲线与椭圆的定义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进行类比猜想;

第11周

(2课时)

12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二

要注意焦点在不同的坐标轴上时,方程形式的不同。

第12周

(2课时)

13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比较椭圆和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不同,特别是双曲线的渐近线。

第13周

(2课时)

14

双曲线复习

第14周

(2课时)

15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要注意抛物线和椭圆双曲线之间的区别,只需要一个条件即可求出标准方程

第15周

(2课时)

16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

在对抛物线几何性质的讨论中,注意数与形的结合与转化

17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在研究了抛物线之后,再引导学生由抛物线的定义进行类比猜想:

椭圆和双曲线是否也可以用这种形式进行定义?

进而通过对特殊情形的研究引发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猜想。

周次(周天下午四点)

18

曲线与方程

曲线与方程的教学应以学习过的曲线为主,注重使学生体会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感受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对于感兴趣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圆锥曲线的离心率与统一方程。

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通过一些软件向学生演示方程中参数的变化对方程所表示的曲线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第1周

(2课时)

19

求曲线的方程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3周

(2课时)

20

曲线的交点

通过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及其判定,渗透归纳、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第2周

(2课时)

21

圆锥曲线复习一

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都是圆锥曲线,教学中要注意探索和研究它们的共同特征。

例如,这三种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二次)、定义(平面截圆锥面所得)、统一定义、性质(焦点、准线、对称性、离心率)等有相似之处,研究方法也基本相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4周

(2课时)

22

圆锥曲线复习二

第5周

(2课时)

 

高二数学(文科)上学期课时安排及教学建议

必修三

课时

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

省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自主学习

校本专题

1

简单随机抽样

①能从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统计问题。

②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在参与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了解分层抽样和系统抽样方法。

④能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

通过实际问题情境,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会用抽签法与随机数表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和基本思想,统计的特征之一是通过部分的数据来推测全体数据的性质。

学生应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注意到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统计推断是有可能犯错误的。

学会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

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1)正确理解系统抽样的概念,掌握系统抽样的一般步骤;

(2)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的研究学会抽取样本的系统抽样方法,体会系统抽样与简单随机抽样的关系。

(3)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巩固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两种抽样方法;

(4)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了解系统抽样方法,会用系统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了解分层抽样方法,会用分层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了解各种抽样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会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抽样。

了解可以通过试验、查阅资料、设计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

教学中要注意系统抽样如何分组,以及分组不均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筛选。

如何分层是分层抽样的重点,分层后的比例如何确定,以及在遇到一个具体问题时采用何种抽样方法是重点。

学会进行系统抽样的步骤。

学会分层抽样的步骤。

3

总体分布的估计、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

通过实例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列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

(1)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全距、组距的概念;

(2)能正确地编制频率分布表;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3)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

(4)通过实例了解分布的意义和作用。

(1)统计是为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合理地选取样本,并从样本数据中提取需要的数字特征。

不应把统计处理成数字运算和画图表。

对统计中的概念(如“总体”“样本”等)应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描述性说明,不应追求严格的形式化定义。

(2)教学中要注意频率分布直方图的坐标,特别是纵坐标不是频率,而是频率和组距的差。

会用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合理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认识统计的作用,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

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会画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

4

折线图与

茎叶图

能画出频率分布的折线图;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

掌握茎叶图的意义及画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用茎叶图用数据统计;

(1)会画频率分布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2)通过实例体会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折线图、茎叶图的各自特征,从而恰当地选择上述方法分析样本的分布,准确地做出总体估计.

学会自己画频率分布折线图、茎叶图,体会其中的意义。

会画频率分布折线图。

会读懂茎叶图和画茎叶图

5

平均数及其估计

(1)理解为什么能用样本数据的平均值估计总体的水平;

(2)初步了解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统计研究,提高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掌握从实际问题中提取数据,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其平均值,并对总体水平作出估计的方法.

会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掌握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平均数、标准差)的方法。

理解样本数据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样本数据平均数;能用样本数据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教学中要注意样本选取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样本数据的意义。

会计算样本的平均数。

6

方差与标准差

(1)通过实例是学生理解样本数据的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

(2)学会计算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3)使学生掌握通过合理抽样对总体的稳定性水平作出科学估计的思想.

理解样本数据标准差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样本标准差;能用样本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

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了解样本信息与总体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理解随机抽样的基本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会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

会求样本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

7

统计复习一

统计复习二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合理地选取样本,从样本数据中提取基本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标准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

在解决统计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会用样本的基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基本数字特征;初步体会样本频率分布和数字特征的随机性。

8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了解随机事件的统计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能够根据几个事件的概念判断给定事件的类型;

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

能用概率来刻画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随机现象;

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

教师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正确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并尝试澄清日常生活遇到的一些错误认识。

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随机试验的三个特征:

在不变的条件下是可能重复实现的;各次试验的结果不一定相同,每次试验前不能预先知道是哪一个结果会发生;所有可能的试验结果都是预先明确的。

自己研究随机事件的频率定义及概率的统计定义,知道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计算概率的方法,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区别和联系;通过对概率的学习,对对立统一的辨证规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9

古典概型一

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理解基本事件、等可能事件等概念;

理解古典概型,掌握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会用枚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古典概型的教学应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

实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

能确定是否属于古典概型,并会求概率。

10

古典概型二

(1)进一步掌握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

(2)能运用古典概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会用枚举法求解简单的古典概型问题

教学中不要把重点放在"如何计数"上。

会求一些实际问题的概率。

11

几何概型一

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了解随机数的概念和意义,了解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思想;了解几何概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意义;了解测度的简单含义;理解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问题。

应鼓励学生尽可能运用计算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进行模拟活动,更好地体会统计思想和概率的意义。

例如,可以利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模拟掷硬币的试验等。

能确定是否属于几何概型,会求简单的概率。

12

几何概型二

1.能运用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掌握模拟估计面积的思想;

2.增强几何概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识.

熟练掌握几何概型中概率的计算公式;会进行简单的几何概率计算.

从古典概型到几何概型,是从有限到无限的延伸,等可能的情况不仅适用于有限个事件的情形,也能拓展到无限个事件的情形。

几何概型的教学应抓住其直观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实例说明几何概型的特征是实验结果的无限性和每一个实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

会求几何概型的概率,并能几何概型解决有关问题。

13

互斥事件一

(1)了解互斥事件及对立事件的概念,能判断某两个事件是否是互斥事件,进而判断它们是否是对立事件.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公式,知道对立事件概率之和为1的结论.会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概率计算.

了解互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