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737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docx

光纤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光纤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

 

编写:

刘安玲

陈英

 

长沙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教研室

光电通信实验室

2013年9月

 

注:

本课程实验学时为10学时,选开实验中必选1个。

GCS-FIB光纤技术基础实验仪简介

一、实验仪组件型号、名称与规格

序号

型号

名称

规格

1

DH-HN250

HeNe内腔激光器

632.8nm、2mW、TEM00

2

GCSO-310301

台式光纤视频放大器

放大倍率400,600线CCD接收,FC/PC接口

3

GCI-1601

监视器

靶面尺寸1/3"CCD,灵敏度0.5lux,传输速率40MB/S分辨率768×576×24Bit(PAL)四路复合视频

输入1路S-Video

4

DH-JG2

功率指示器

6波长标定650/632.8/532/514.5/488/473nm,

量程2μW/20μW/200μW/2mW

/20mW/200mW

5

GCX-L010-FCPC-f40AC

光纤输出准直镜

10mm光斑

6

GCC-401102

宽带分光棱镜

25.4,450-650nm

7

GCX-XMM-

多模光纤跳线

62.5/125-FC/PC-FC/PC-1m

8

GCX-XSM-4/

单模光纤跳线

125-FCPC-FCPC-1m

9

GC0-2105

显微物镜

40倍,L45mm

10

其他配件:

裸光纤夹持器、可调棱镜支架、侧升降台、二维精密平移台、光纤调整架、多孔固定板、干板架、调节支座、支杆及底座。

二、使用注意事项

1、光纤及光纤跳线皆为易损物品,严禁大力拉扯和剧烈弯折。

跳线插拔时应手握卡口轻拉轻拔,使用完毕应大于10cm直径规则缠绕并妥善放置。

2、各种光学镜头和光纤端面皆为易污染表面,严禁直接用手触摸和擦抹。

清洁需用脱脂棉或镜头纸蘸少许乙醚与酒精混合液轻轻擦拭,禁止大力、来回反复擦拭。

3、禁止用尖锐物品接触监视器和光学镜头。

4、各种精密调整架和平移台都有一定的调整行程,请勿超出行程使用,以免损坏。

 

实验一光纤的端面处理与直径测量

预习要求:

要求能回答下列问题:

1、光纤平端面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切割光纤前,为什么要先剥除涂覆层并清洁光纤头?

3、清洁光纤时,为什么不能来回反复擦拭?

4、光纤端面处理合格的标志是什么?

一、实验目的

⏹了解光纤的基本结构;

⏹掌握光纤平端面的处理方法,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光纤端面处理效果。

⏹掌握利用GCS-FIB实验仪测量光纤的纤芯直径、包层直径和模场直径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裸光纤的结构

图1.1光纤结构示意图

裸光纤的结构如(图1.1)所示,由纤芯、包层和涂敷层三部分组成。

以阶跃型光纤为例,纤芯的折射率大于包层折射率,光以某一角度进入光纤后,在纤芯和包层的界面上发生全反射,从而沿光纤全长传输。

2、裸光纤平端面的处理方法

本实验采用“切割法”制作裸光纤的平面光纤头。

“切割法”又称“刻痕拉断法”。

它是利用钻石或金刚石特制的光纤切割刀先在光纤侧表面垂直于纤轴轻轻刻一小口,然后施加弯曲应力拉动光纤使其折断。

因为石英的自然解理面为光滑的平面,利用这种方法制备平面光纤头的成功率一般较高,稍加训练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光纤头处理技术。

3、光纤模场直径(MFD)

在光纤中,光能量不完全集中在纤芯中传输,部分能量在包层中传输(如图1.2所示),纤芯直径不能反映光纤中的能量分布。

所以用模场直径(MFD--ModeFieldDiameter)来表征在单模光纤中的基模光分布状态。

基模在纤芯区域轴心线处光强最大,并随着偏离轴心线的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

一般将模场直径定义为光强降低到轴心线处最大光强的1/(e2)的各点中两点最大距离。

如图1.3所示。

模场直径的大小与所使用的波长有关系,随着波长的增加模场直径增大。

图1.2电场强度在光纤中的分布图1.3模场直径定义

三、实验所需器件

⏹GCS-FIB实验仪、高倍率读数显微镜

⏹裸光纤(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塑料光纤)

光纤跳线(单模、多模)

⏹乙醚与酒精混合液

⏹光纤切割刀(金刚刀)、双口光纤剥线钳(CFS-2型)

⏹V型槽

⏹脱脂棉

四、实验步骤

(1)裸光纤平端面的处理及观察

1、观察。

取单模光纤、多模光纤、塑料光纤的裸纤各10cm,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构。

从外观认识不同材质的光纤,区分石英光纤和塑料光纤。

2、剥除涂覆层。

用光纤剥线钳剥除单模光纤及多模光纤的预涂覆层(约20mm长)。

方法是:

将裸光纤压在光纤剥线钳的V形槽口上,垂直于剥线钳所在平面拉动光纤,使光纤的包层裸露出来。

(朔料光纤无涂覆层,无需进行剥除。

3、清洁。

用脱脂棉蘸乙醇与乙醚混合液包住光纤头,沿同一方向拉动光纤,切记不可来回重复擦拭。

需要注意的是:

操作者的手、金刚刀、V型槽亦应一并清洁。

4、“切割法”制备平面光纤头。

将清洁干净的光纤水平放置于V型槽内,用光纤切割刀先在光纤侧表面垂直于纤轴方向轻轻刻一小口,然后施加弯曲应力掰断光纤。

5、检验光纤头质量。

照亮高倍率显微镜视场并调整焦距使成像清晰,首先正面观察光纤端面.其表面应均匀、无裂纹,圆周轮廓清晰;然后侧面观察光纤并转动光纤,其端部边缘应齐整,无凹陷或尖劈,且边缘与纤轴垂直。

若不理想,则应重复步骤2~5,直至满意为止。

(检验平面光纤端面的另一个方法是向光纤中注入He-Ne激光,观察由光纤输出的光束质量,即可判定光纤端面的质量。

一个好的光纤端面,其输出光斑应是圆对称的.边缘清晰且与光纤轴线方向垂直;如果端面质量不高,则输出光斑就会发生散射或倾斜。

(2)直径的观测

1、单模与多模光纤纤芯直径和包层直径的观测

将单模光纤跳线一端的FC/PC接口与光纤视频观察仪连接,打开电源开关,观察仪与视频监视器连接,即可在屏幕上观察到光纤端面。

细调对焦旋钮,使端面图像最清晰。

观察端面是否清洁完好无破损,边缘是否整齐,分别辨识纤芯和包层,用纸和笔画出纤芯与包层的屏显位置,再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并记录其屏显数据。

测完后将单模光纤跳线换成多模光纤跳线,重复上述步骤。

2、单模光纤的模场直径的观测

将单模光纤跳线的FC/PC端与光纤视频观察仪接口连接,另一端与HeNe激光器或其他任意有光亮的地方对上,保证有一点点光能够进入纤芯,此时在屏幕上应该能够看到变亮的纤芯,观察此时变亮部分和之前没有光的时候直径大小是否有变化,用纸和笔画出变亮部分的屏显位置(光能分布范围),再用游标卡尺测量记录其屏显直径。

3、将实验测得的屏显数据除以系统的放大倍率,得到实际的纤芯直径、包层直径和基模模场直径。

体会模场直径的意义,分析此种方法测量的模场直径是否准确。

五、实验数据

纤芯屏显直径(游标卡尺数据)

纤芯直径

(换算后的数据)

包层屏显直径(游标卡尺数据)

包层直径

(换算后的数据)

屏显模场直径(游标卡尺数据)

模场直径

(换算后的数据)

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

附录:

光纤及光纤端面处理的基本知识

光纤主要由纤芯、包层和涂覆层三部分构成。

纤芯位于光纤的中心部位,其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纯度高达99.99999%),其余成分为掺入的少量掺杂剂(作用是提高纤芯的折射率)。

纤芯的直径一般为5~50微米。

单模光纤的纤芯直径较小,一般为4~10微米;多模光纤的纤芯直径约为50微米。

包层也是含有少量掺杂剂的高纯度二氧化硅(作用是降低包层的折射率),其直径一般为125微米。

包层的外面涂覆一层很薄的涂覆层,通常需进行两次涂覆,涂覆层材料一般为环氧树脂或硅橡胶。

涂覆层的作用是增强光纤的韧性和机械强度,同时防止光纤收到损伤。

在光纤的各种应用中,光纤端面处理是一种最基本的技术。

光纤端面处理的形式可分为两种:

平面光纤头与微透镜光纤头,前者多用于各种光无源器件以及光纤的连接与接续;后者则多用于光纤和各种光源及光探测之间的耦合。

光纤端面处理的基本步骤为:

涂覆层剥除,光纤头制备,光纤头检验。

1、涂覆层剥除

在制备光纤头之前,首先要剥除一段光纤的套塑层与预涂覆层(约20~30mm长),使光纤的包层裸露出来。

剥除套塑层的方法之一是用刀片(如剃须刀片)切削;使光纤头与刀口之间成一小角度,用左手拇指将光纤头压在刀口上,右手拉动光纤即可剥除套塑层。

预涂覆层的剥除也可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

目前,已有专门的工具对套塑层合涂覆层进行剥除,如本实验中用到的双口的光纤剥线钳(CFS-2型)。

在剥除套塑和预涂覆层之后,要用脱脂棉蘸乙醇/乙醚混合液将光纤头清洗干净,才能进行下一步光纤头的处理。

2、光纤头制备

(I)平面光纤头的制备

对于平面光纤头的基本要求是,光纤端面应是一个平整的镜面,且须与光纤纤轴垂直。

因此,将光纤简单地“一刀两断”是不行的,必须根据光纤的材料与品种选择合适的端面处理技术。

对于石英系光纤,制备平面光纤头的常用方法有:

加热法、切割法和研磨法。

“加热法”是一种最原始也最简单的方法,同时在一般情形下也是行之有效的,且尤为适合于100μm以上直径的粗光纤。

这种方法依据的原理是光纤受局部加热产生的应力突变会使其沿直径方向解理,从而形成所需镜面.制作时,首先将已剥除套塑层和预涂覆层的裸光纤头在电弧(或其它热源,如酒精灯〕下均匀加热,然后迅速用镊子(或相当的工具)夹住光纤端部弯曲折断即可.利用这种方法制备光纤头的成功率一般较低,需要有相当的经验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切割法”又称“刻痕拉断法”。

因为它是利用钻石或金刚石特制的光纤切割刀先在光纤侧表面垂直于纤轴轻轻刻一小口,然后施加弯曲应力拉动光纤使其折断.利用这种方法制备平面光纤头的成功率一般较高,稍加训练即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光纤头处理技术。

而且技术人员已利用‘切割法”的原理制成了‘光纤切剥钳”,集剥除与切割于一体,使用十分方便。

“研磨法”是一种更为精密的光纤端面制备技术,它不仅可以使光纤端面更为接近于理想镜面,而且还可以克服“切割法”和“加热法”不易保证光纤端面与纤轴垂直的缺憾,使光纤端面倾斜角降至几十秒以下。

“研磨法”涉及到极为复杂的光学加工技术,其基本过程为:

a)套管加固:

将剥除了涂覆层的光纤套入保护套管之中制成光纤插针;以备光学加工。

保护套管一般分为内套管、中间过渡套管与外套管三层。

内套管采用精密拉制的玻璃毛细管,其内径与光纤包层直径相当,外径与过渡套管内径相当;过渡套管与外套管一般采用特制的不锈钢管,对其内、外径几何尺寸与公差有较苛刻的要求。

在每一层套管之间用环氧树脂胶加固,并需要精密调节对中,以保证光纤与各层套管同轴。

但由于调节环节较多,光纤在套管中的角向偏移仍不可避免。

目前,人们已经采用了一种更为先进的“陶瓷套管”加固技术,利用特殊配方的陶瓷和精密模具成型技术直接制成内径125μm,外径2.8mm的精密套管,消除了在套管中的角向偏移。

以这种方法制备的光纤插针已经问世并获应用。

b)模具加工:

已制成的光纤插针要用合适的模具固定夹持才能进行光学冷加工。

模具的质量是影响光纤端面倾斜度的重要因素。

模具材料的硬度要与光纤材料相匹配,央持机构要保证插针与模具盘研磨面垂直并便于安装和拆卸。

c)研磨抛光:

一般可采用常规的光学冷加工技术对光纤端面进行研磨与抛光,使之成为完美的镜面。

在加工过程中,要随时检测光纤端面的垂直度,以获得最小的端面倾斜角。

(II)微透镜光纤头的制备

所谓微透镜光纤头是指在光纤端部制作一微透镜,以提高光纤接收光源功率或使光纤输出光功率更有效地会聚于光探器的光敏面上.微透镜制备方法可分为两种:

“烧球”和“点球”。

“烧球”是对已制备好的平整光纤面进行加热(用电弧放电或其它方法),使端部软化并成为一半球形微透镜。

在加热过程中往复移动加热源和改变加热温度,可以获得不同曲率半径的透镜。

“点球”是将已制备好的平整光纤端面浸入熔融的石英玻璃或光学环氧树脂胶之中“点缀”一微透镜。

通过控制浸入深度与提升速度,可获得不同形状的微透镜。

通过改变微透镜材料,还可获得不同的透镜折射率,以适应不同场合光纤耦合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纤微透镜的耦合效率,还可将光纤头先拉制成锥形,然后再在锥端部制作微透镜.这样可使得透镜的曲率半径大为减小,会聚能力大大提高.光纤拉锥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磨削法”,采用特殊的加工工艺将光纤的包层磨削成锥体,使锥端直径等于或略大于纤芯直径;第二种是“腐蚀法”,将光纤头浸入氢氟酸(或其它酸性溶剂)之中,由于腐蚀作用会使光纤头成为尖锥形状,然后对锥端进行切割处理;第三种是“加热拉锥法”,利用电弧放电加热光纤,同时向两侧拉动光纤直至断开,即可形成锥形光纤头。

在后一种方法中,光纤的纤芯也会随包层一起变细而成为锥体.从而使得在其中传播的光波场分布及传播待性发生改变。

不同参数的光纤微透镜,其耦合效率有很大差异。

应精心设计光纤锥长和微透镜曲率半径,以提高耦合效率。

此外,光纤微透镜的反馈作用对LD的不利影响也是一个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往往耦合效率高的透镜其光反馈也强,因此在两者之间要进行合理的选择。

3、光纤头质量的检验

光纤微透镜质量的好坏可依据其与LD耦合时损耗的大小来判定。

方法是:

取一横模特性好的LD芯片作为光源,首先测试其输出光功率,记为P1;然后保持该功率恒定不变(通常应对LD施行温度与功率自动控制),用微调架调整光纤微透镜使其与LD芯片对准,在光纤的输出端进行扰模与滤模以剔除包层模和高阶模功率,然后测试光纤输出光功率,并精心调节使其达到最大,记为P2.则光纤的耦合损耗α为:

α=log(P2/P1)(1-1)

α越小则光纤微透镜质量越好。

检验平面光纤端面的最直观的方法是向光纤中注入He—Ne光,观察由光纤输出的光束质量,即可判定光纤端面的质量。

一个好的光纤端面,其输出光斑应是圆对称的.边缘清晰且与光纤轴线方向垂直;如果端面质量不高,则输出光斑就会发生散射或倾斜。

另一种更为精密的方法是利用高倍率显微镜来进行检验。

首先正面观察光纤端面.其表面应均匀、无裂纹,圆周轮廓清晰;然后侧面观察光纤并转动光纤,其端部边缘应齐整,无凹陷或尖劈,且边缘与纤轴垂直。

 

实验二光纤数值孔径测量

预习要求:

要求能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什么方法测量光纤的数值孔径?

此法测量的结果是否准确?

2、本实验对光纤和光源有何要求?

什么情况下测量结果更准确?

3、如何判断光源与光纤是否耦合好?

一、实验目的

⏹掌握测量光纤数值孔径的一种方法;

⏹理解光纤数值孔径的物理意义;

⏹学习并实践光纤与光源的耦合。

二、实验原理

光纤数值孔径(NA)是光纤端面临界入射角的正弦值,表示光纤采光能力的大小,也是表征光纤和光源、光检测器及其他光纤耦合器耦合时耦合效率的重要参数。

数值孔径越大,则光纤与光源或和其他光纤的耦合就越容易。

但数值孔径过大,则光纤的相对折射率差△也大,这会增加光纤的传输损耗,故数值孔径应取适当的值。

实验上,常采用两种方法来测试光纤的数值孔径:

“近场法”和‘远场法”。

“近场法”是根据数值孔径的定义式,测出折射率n1和n2。

(2-1)

其中nl和n2分别是纤芯中心最大折射率和包层折射率。

由这种方法测得的数值孔径称为“标称数值孔径”或“理论数值孔径”。

该方法对光纤测试样品的要求严格,测量系统所需组建较多,对仪器设备的要求也较高,需要强度可调的非相干稳定光源、具有良好线性的光检测器等,应用不便。

“远场法”又分为“远场光强法”和“远场光斑法”。

“远场光强法”测量原理是,光纤在均匀激励下,其远场功率角向分布与理论数值孔径有着如下关系:

(2-2)

Ka为比例因子,由下式给出:

(2-3)

式中P(0)与P(θ)分别是θ=0和θ=θ处远场辐射功率。

g为光纤折射率分布参数。

计算结果表明,若取P(θ)/P(0)=5%,在g>2时Ka的值大于0.975。

因此可将对应于P(θ)曲线上功率下降到中心最大值的5%处的角度θc的正弦值定义为光纤的数值孔径。

称之为有效数值孔径:

(2-4)

如图2.1所示。

所谓远场光辐射功率,是指在远离光纤出射端面且与光纤轴心线垂直的远场平面上测试到的光功率,其最大值是在远场平面与轴心线的相交处。

“远场法”要求光纤被均匀激励,也就是要求光源与光纤匹配(光源的数值孔径NAi和被测光纤的数值孔径NAf相等)或满注入(NAi>NAf)。

这是因为对于一段足够长的光纤,在匹配和满注入的情况下,在入射端面处所有的传导子午线都能进入光纤内部,若传导子午线以入射角θi投射到光纤入射端面,则在光纤出射端面处,从光纤内部折射到空气一侧后,与光纤出射端面法线方向的夹角等于θi。

反之,若光纤不能被均匀激励,即欠激励(NAi

 

图2.1有效数值孔径示意图

要达到均匀激励条件,需考虑纤芯与光源是否匹配。

光纤核心导光的部分(纤芯)直径大小,就多模光纤而言常用的有50微米及62.5微米,就单模光纤而言约为9微米。

而氦氖激光的光束宽度约为1毫米;要将激光光束的能量有效地导入光纤纤芯中,需要先将光束以适当的光学元件聚焦后,再将其耦合至光纤纤芯中。

氦氖激光光束的聚焦,常用到不同倍数显微镜用的物镜。

在实验架构上,除了聚焦之外,激光器的位置和角度、光纤位置和角度、以及聚焦透镜基座的调整,都是在光能量耦合至光纤纤芯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地方。

这个调整过程称为对光。

本实验采用“远场光斑法”,通过测量光纤出射光斑来计算出光纤出射角度,从而确定光纤的数值孔径。

这种方法的原理在本质上类似于“远场光强法”,只是结果的获取方法不同。

“远场光斑法”虽然不是标准的方法,但简单易行,而且可采用相干光源,其测量精度取决于人眼和测量尺的精度。

原理性实验多采用这种方法。

其测量原理如图2.2所示。

在图中,激光光束由左边入射至透镜后,聚焦成一小光点;光纤的纤芯端面调整至焦点位置,并且端面和激光光束相垂直,则激光的部分能量就能够被耦合至光纤纤芯中。

在这过程中,需仔细在光学平台上做好上述的对光步骤,才能得到足够的耦合效率,除了用肉眼及红外线感光卡来监测激光外,并需辅以光功率计来逐步优化提高耦合效率。

前后移动观察屏,在两个位置测量白屏上的光斑尺寸D和光斑距离出射端距离L,并计算出两次读数的差值△L和△D,则光纤的数值孔径为:

(2-5)

图2.2光纤数值孔径测量示意图

三、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器及电源,多模光纤2米,聚焦透镜,白屏,光功率计,光纤夹持器(2个),五维调整架,毫米尺。

四、实验步骤

(1)裸光纤的数值孔径测量

1、打开激光器电源,校正实验系统。

a)调整激光器的二维调整旋钮,使激光束平行于实验台面;调整透镜,使其与激光束共轴;沿光束方向水平移动白屏,确保激光束的中心始终处在白屏的同一个位置。

b)调整透镜与激光器的距离,使其便于后续仪器的摆放;移动白屏,找到光束会聚后的焦点位置。

c)取待测裸光纤,按实验一的方法处理其前后两个端面;将两个光纤头分别用光纤夹持器固定于五维调整架上;然后,将其一端与激光束耦合(注意光纤端面要放置于焦点处),另一端对准光功率计探头或白屏。

d)仔细调整光纤五维调整架,观察光功率计或白屏,使光纤输出功率最大或光斑最圆最亮。

2、测试输出孔径角θc

a)移开光功率计探头。

b)置白屏于距光纤输出端L1处,则在白屏上可见光纤输出的圆光斑,其直径为D1。

c)前后移动白屏,用毫米尺测量出新位置与光纤输出端的距离L2及相应的光斑直径D2的值,用(2-5)式计算光纤数值孔径。

3、重复上一步骤3-5次,并记录相关数据,求数值孔径的平均值。

4、实验结束,关闭激光器电源,收集整理仪器。

(2)光纤跳线的数值孔径测量

将裸光纤替换为多模光纤跳线,重复

(1)的步骤,记录相关数据。

五、实验数据

1、裸光纤;

测量参数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光斑直径D/mm

屏与光纤端面距离L/mm

数值孔径角

光纤数值孔径

平均数值孔径

2、跳线

测量参数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第三次测量

光斑直径D/mm

屏与光纤端面距离L/mm

数值孔径角

光纤数值孔径

平均数值孔径

注意事项:

内容

(1)的关键之一在于光纤端面处理的质量,光纤端面处理得好,则光斑圆且边缘较清晰;否则光斑不圆且边缘模糊,直径测量误差大,因而得到的数值孔径偏差较大。

思考题

1.光纤的输入孔径角θmi与输出孔径角θmo是否应该相等?

为什么?

2.光纤数值孔径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结合本实验谈谈对此的认识。

3.如何提高光源与光纤的耦合效率?

请谈谈你的体会。

实验三光纤耦合效率与衰减系数测量

预习要求:

要求能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采用什么方法测量光纤衰减系数?

此法有何优缺点?

2、截断法测量光纤衰减系数时为什么要在距离输入端2~3米处剪断光纤?

3、测量光纤耦合效率要求光纤中的模式达到稳态分布吗?

4、什么叫“满注入”和“欠注入”?

5、什么条件下光功率的对数与光纤长度成线性关系?

满足此条件时,剪断法测量光纤衰减系数是否可以在任意位置剪断光纤?

一、实验目的

●学会光纤耦合效率的测量方法;

●掌握截断法测量光纤衰减系数;

●知道获得稳态模式分布的方法;

●理解耦合损耗与传输衰减损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耦合效率的测量:

这里的耦合是指光源与光纤的耦合,耦合效率η反应了激光器发出的光进入光纤中的百分比。

其定义如下:

η=(Pin/Pout)×100%(3-1)

其中Pin为进入光纤中的光功率,Pout为激光的输出功率。

η在理论上与光纤和光源的几何尺寸,数值孔径等光纤参数有着直接的关系(即光源与光纤是否匹配),在实际操作中它还与光纤端面的处理情况和光路的调整情况有着更直接的关系,即与操作者的操作水平有很大关系。

2、衰减系数的测量

光纤中光的衰减机理主要有三种:

光能量的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和辐射损耗。

吸收损耗与光纤材料有关,散射损耗则与光纤材料及光纤中的结构缺陷有关,而辐射损耗则由光纤几何形状的微观和宏观扰动引起。

光纤的损耗用衰减系数α表示,单位为dB/km。

(3-2)

其中,L为所测光纤的长度,P1为L起始端的注入光功率,P2为L末端的输出光功率。

由于高阶模式的损耗大于低阶模式的损耗,在光纤中传输的光功率的对数lgP与光纤长度L的关系为非线性的,如图3.1所示。

实验测得的衰减系数值与注入条件和光纤长度有关。

只有在稳态模式分布(注入光束的数值孔径NAi和被测光纤的数值孔径NAf相匹配)的注入条件下,lgP与L的关系才是线性关系。

在满注入(NAi>NAf)或欠注入(NAi

只有在稳态模式分布的条件下,才能得到惟一代表光纤本征特性的衰减系数。

Lc有多长?

由于现代光纤拉制技术水平的提高,光纤芯与包层间界面的均匀度已相当高.所以需要Lc=25km时,光纤才能达到稳态模式功率分布。

Lc这样长,在实验室测量时很不方使.在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