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7398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docx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

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研究

杨子臣/刘广闻/张范/王红波

2012-12-2514:

43:

39  来源:

《情报资料工作》2010年04期

  【英文标题】OntheEntitiesofDigitalLibraryKnowledgeSharing

  【作者简介】杨子臣,男,1963年生,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30

  刘广闻,男,1968年生,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文献加工部主任,馆员。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30

  张范,女,1961年生,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馆员。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30

  王红波,女,1983年生,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馆员。

哈尔滨金融学院哈尔滨150030

  【内容提要】文章从建筑实体、技术支撑、馆员与用户三个方面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及其实体。

以图书馆联盟和信息共享空间为例,重点探讨了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发展的两种具体类型。

  Thearticlefirstintroducesdigitallibraryknowledgesharingandtheentityfromtheconstructionentity,thetechnicalsupport,thelibrarianandtheuser.Secondtheauthorsdiscussthetwopatternsofdigitallibraryknowledgesharingentitytakingthelibraryconsortiumandtheinformationcommonsastheexample.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图书馆联盟/信息共享空间/实体digitallibrary/knowledgesharing/libraryconsortium/informationcommons/entity

  

  近年来,文献信息数量的激增和价格的暴涨使图书馆原本就不充裕的购书经费更加紧张。

另一方面,经研究发现,专业图书馆购买的研究资料有一半以上无人利用,公共图书馆有七成的资源处于沉睡状态。

这就形成了图书馆普遍存在的一方面经费紧张,一方面资源严重浪费的问题。

而数字图书馆的出现和发展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

数字图书馆的含义,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资源数字化,而是将这些资源通过网络加以共享、利用。

这样,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图书馆在统一的协议下开展馆际互借,各馆资源可以在网上互相检索、浏览,可以将各馆有限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不必重复购置文献资源,从而节省了购书经费。

  1图书馆知识共享和实体的概念及构成

  1.1概念

  Nonaka认为知识共享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潜移默化、外部明示、汇总组合、内部升华四个互动过程促进知识在共享者之间不断地学习与交流[1];Bostrom认为知识共享是在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知识交流与学习[2]。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

知识共享是指拥有不同知识的主体通过个体之间、组织内部、组织之间,利用各种共享与交流手段让其他主体成员学习、交流、吸收、理解和整合共享成员的知识,以减少个体(或组织)行为障碍、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增值的目的。

  1.2实体构成

  

(1)建筑实体

  实体是支撑用户学习、交流、合作和活动的物理场所。

图书馆实体环境应以用户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以科研为导向、灵活适应、促进知识交流与共享。

环境布局应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为基础,充分体现人性化。

空间设计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主旨,采用大开架式借阅和阅览服务,还应考虑馆员工作的需要。

由于图书馆是用户(高校主要是本校师生)课外学习、交流和共享知识与思想的场所,也是学术和社会活动的融汇点,所以既要考虑营造学习氛围,又要兼顾社区生态,应使用户感到舒适、放松和愉快[3]。

  在图书馆努力提供知识共享服务的过程中,信息共享空间逐渐得到业界和用户的青睐。

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整合了传统图书馆、电子计算中心、学习资源中心等单位的资源与服务,并具有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坚持“一站式”的核心服务方式、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和资源环境、注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注重与教学的结合等优势,让用户可以在这里顺利完成整个学习或研究的过程,大大缩短了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时间和成本,有利于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这必将是继数字图书馆之后图书馆又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方向。

  

(2)技术支撑

  图书馆知识共享是以图书馆为实体支撑,充分进行信息交流、知识集成、知识传递,知识存储和知识检索的知识平台。

图书馆知识共享技术支撑是指以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为基础,维系整个图书馆知识共享平台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知识服务的根本保障。

主要分为:

①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以实现采购、编目、流通的自动化管理,读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到所需的书刊资料的存放和借阅信息情况,同时工作人员也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一方面由于开展网上预约、催还书、推荐新书等业务,解决了紧俏文献的供需矛盾和逾期罚款的问题,使流通工作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建立起图书馆工作的信息网络,可以合理配置文献资源、网上协作采访、集中编目以及馆际互借,管理所需的工作统计也变得非常方便快捷。

②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打破原有各自独立工作,实现协同和共享以及远程办公。

跨部门的办公系统大大加快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③知识发现技术,包括文本挖掘技术和知识地图技术。

④专门知识搜索技术,是指能够发现、编目并提供决策所需的内部最佳经验技术。

⑤知识传递技术,是一种能够扩展知识与技能传递范围的技术。

该种技术能在相当高的组织水平上进行工作,而不必考虑其他成员的地域分布。

目前知识共享空间技术颇具代表性的工具有Blog和Wiki[4]。

  (3)馆员与用户

  明确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用户和馆员,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有序化的制度环境,为知识共享提供合法化的生存与发展保障。

首先要建立协议制度,凡是纳入图书馆管理的成员,都要遵守知识共享的规则并与单位考核聘任“挂钩”,在相互尊重、体现公平的基础上签订协议,以便今后对其实行管理约束[5]。

其次,建立激励与保障机制,赋予创新权力,明晰责任与利益的关系。

在整个知识共享体系中要突出知识贡献者,并在知识的提供者与利用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通过自豪感刺激贡献者继续贡献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交流加深利用者对知识的吸纳程度。

鼓励图书馆员把图书馆当作一生的归属,采取提升、培训、付酬方式使其在贡献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与物质奖励。

还要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使每一位馆员不断的学习与提高。

面对海量多样的馆藏资源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图书馆员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才能将馆藏、技术与智力三者完美的结合,让智力主宰、驱动资源与技术,让资源与技术成为提升智力资本的手段与条件

  2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的类型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的类型。

宏观层面的图书馆知识共享主要指组织间的实体共享,如数字图书馆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等;微观层面的图书馆知识共享实体则指具体的个馆,以信息共享空间为例。

  2.1数字图书馆联盟

  图书馆联盟(LibraryConsortium)是近些年来图书馆界用于描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组织形式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图书馆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利益互惠目的而组织起来的,联合相关的信息资源系统,根据彼此共同协商认定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结构,执行一项或多项合作项目的图书馆合作组织。

  1997年,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会(ICOLC)成立是现代图书馆联盟的标志。

这是一个自发组织,目的是提供图书馆联盟领导人交流信息的论坛,讨论和创建图书馆联盟购买电子资源的共同章程和指南等,制定图书馆联盟建设的法规和章程,组织召开图书馆联盟学术讨论会。

据该组织统计,截至20世纪末,在ICOLC网站上注册的图书馆联盟已达174个。

共享联盟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集体行动,降低采购资源的价格,实现联盟内的资源共享。

  国内的全国性质的图书馆联盟主要有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1)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经国务院批准,1998年全国高校系统在教育部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立了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以期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CALLS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下设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七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和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

  

(2)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

  经国务院批准,科技部宣布成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是一个虚拟式的科技信息资源机构,是我国第一个打破条块限制建立起来的网络图书馆联盟,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采集、收藏和开发理、工、农、医各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资源,面向全国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文献资源检索和全文传递服务。

  在图书馆联盟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下,图书馆学界建立很多针对本地区的联盟形式,例如2008年11月份建立的“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就是一个尝试。

联盟本着“共建共享、共谋发展”的发展主题,在吉林省建立统一的联盟平台,负责馆藏书目建设、远程借阅、联合虚拟参考咨询、联合采购、建立有地域特色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和学科文献中心,例如建立满足特色文献数据库。

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的建立打破了省内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使用方面的壁垒,整合了省内信息资源与专家资源优势,建立了全省范围内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文化服务的中心与平台,面向全省各阶层民众提供服务,最大范围地实现了共享。

借鉴国家和地区图书馆联盟的经验,依托本地区读者需求和资源情况,图书馆间的横向联系会更加紧密,提高服务读者的能力[6]。

  2.2信息共享空间(1C)

  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在图情界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和专家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给出的定义也不一样。

尽管许多学者或专家对IC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公认的基本观点是:

IC是一个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知识库(包括印刷型、数字化和多媒体等各种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教师的共同支持下,为读者(包括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培育读者的信息素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自第一个信息共享空间于1992年8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开放以来,这种支持开放获取,以培育读者信息素养和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及研究为目标的全新服务模式,便在北美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诞生和流行起来。

  

(1)IC实体共有性

  实体空间建设是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实体空间布局是信息共享建设与规划中非常重要的项目。

在构建信息共享空间中应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

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所以在整个空间实体环境中应针对不同的读者类型、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和相应的需求,营造多个大小适宜、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舒适便捷的信息共享和学习空间。

其各个服务区和工作站的涉及与规划都应符合用户的学习和研究习惯,有利于资源的存取和利用,以便于用户的学习、交流和协作研究。

信息共享空间是图书馆服务发展的趋势,而服务又是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信息共享空间提供的信息服务模式应该是各部门之间以整体优化的方式来提供的服务功能。

在建设中,还要意识到实体空间建设是一个整体的建设,不是图书馆某一个部门的建设。

在规划上要强调各部门之间在功能上的协作,减少组织管理层次,使组织机构体系逐步呈扁平的网状管理结构,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使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化。

常见的信息共享空间服务区有核心区、电子教室、协作学习区、独立研究室、训练指导室、多媒体制作室、休闲区、咖啡吧、外语资助学区等。

以上服务区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根据构想与目标进行有效的组合与增减。

  

(2)IC实体社交性

  信息共享空间的诞生主要基于两种思想:

一是基于开放获取的思想,确保对理想信念的开放获取和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共有和自由存取,鼓励人们在民主讨论中学习、思考和实践;二是基于图书馆服务的思想,把信息共享空间作为整合空间、资源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设施和协作式学习环境。

  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IC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依据IC服务目标与愿景的不同,它正朝着LC(LearningCommons)、RC(ResearchCommons)、KC(KnowledgeCommons)、UC(UniversityCommons)及GIC(GlobalInformationCommons)等不同方向发展。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论述,我们发现图书馆纸本、电子、多媒体馆藏量的增加并不能满足所有读者的阅读请求,单个馆的资源数量相对于读者需求还是不够的。

对图书馆馆藏的评价标准应该从过去单一的馆藏数量标准转变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集成能力。

图书馆在对内部馆藏科学组织、资源整合的同时还要走出封闭、单一的发展资源模式,依托本馆及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以组织制度为保证,以提供共享服务为目的。

在“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理念指导下建立图书馆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走资源建设的社会化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1]NonakaI,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

HowJapanesecompaniescremethedynamicsofinnovation[M].NewYork:

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56-61.

  [2]BostromRP.Successfulapplicationofcommunicationtechniquestoimprovethesystemsdevelopmentprocess[J].Information&Management,1989(16):

279-295.

  [3]任树怀,盛兴军.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4):

21-26.

  [4]韩丽.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的构建[J].现代情报,2009(7):

85-91.

  [5]赵玉冬.论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基于用户的图书馆发展走向[J].情报资料工作,2009(5):

60-63.

  [6]姜雷.基于知识供应链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模式构建于策略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2009.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