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7438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中等收入陷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等收入陷阱.docx

《中等收入陷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等收入陷阱.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等收入陷阱.docx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

1.《“中等收入陷阱”:

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摘要:

曾经和现在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都有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

“中等收入陷阱”产生既有资源配置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转型障碍方面的原因。

“中等收入陷阱”可以纳入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

探讨“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的目的是认真吸取其他国家的前车之鉴和经验教训,从而避免出现经济增长的不合理减缓甚至停滞现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

概念: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Trap)的概

念由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

中最早提出,其基本涵义是指:

鲜有中等收入的

经济体能够成功地跻身高收入国家。

这些国家往

往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后便陷入

经济增长停滞期,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

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

竞争。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也提出了“东亚奇

迹”的概念,对东亚一些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

入陷阱”的经验加以肯定。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1)未能及时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牺牲环境实现经济增长

(2)未能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突破技术创新瓶颈;(3)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失控和缺乏有效制度框架。

实现向扩大内需和消费拉动经济的转型,以合理

的经济增长速度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2.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引导作

用,在自主创新方面有大的突破。

中国在迈入中

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后,经济增长必须转向依靠科

学技术的生产运用;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

加大教育和科研的政府投入,完

善科技创新的机制和管理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加

快节能、低耗、环保等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增加

自主创新比重,使经济增长尽快转入技术创新导

向的轨道。

3.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加以完善。

包括完善政府对宏

观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协调政府与市场机制

的关系,开放政府垄断的行业与生产经营领域,

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税制度,遏制通货膨胀,

限制债务规模;通过制度建设制约政府的非理性

行为,形成政府与企业、居民间的多赢、和谐

关系。

4.大力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解

决城市化所面临的一系列制度障碍问题。

中国由

于人口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不同步,大量城

市常住人口实为流动人口,既耗费土地等大量经

济资源,又增加了一些虚假的GDP,如数量高达

1.2亿以上的农村外出流动人口加大了铁路、航

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能力的压力,所形成的

“半拉子城市化”也加深了城乡居民之间的社会

冲突风险,影响了内需的扩大。

因此,中国应在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进一步在城乡户籍制度、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财

政税收制度等方面加强改革,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进程,妥善处理农民工和农村人口在城市就业、

定居与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问题,解决好城市化与

工业化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5.大力加强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调节,切实解

决社会分配不公的一些关键问题。

收入分配不公

问题会通过传导机制直接影响企业等单位的生产

效率,间接通过社会摩擦成本的增加制约经济增

长。

曾经和现在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

家,都普遍存在没有解决好收入差距扩大、贫富

不均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问题。

中国目前还处

于新旧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分配制度、行业

所有制结构与公民财产权利制度完善是当前保持

经济持续增长和实现公平分配的主要任务。

因此,

应通过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大力改革,如推进公共

服务均等化,城乡统筹发展,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工资薪酬谈判协商制度建设,区域性扶贫开发,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措施遏制收入差距扩

大的势头,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增长中得到

实惠。

6.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敢于进入一

些不可回避的深层次领域以取得突破。

政治体制

改革进展缓慢,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改革初期提出的改变“政企不分,党政不分,官

商不分”现象的任务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此,中国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必须通过加强

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立法、监督等民主制

度建设,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公共财政分配

立法,社会团体建设等举措使政治体制改革有实

质性的突破,从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

化,加快经济增长和普遍增加公民的收入。

7.高度重视中国出现的“未富先老”现象

和“人口负债”风险,克服人口老龄化对中等收

入阶段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

目前我国一些学者

提出了“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认为人口老

龄化初期会增加老年人的许多需求从而起促进经

济增长的作用,这是缺乏理论根据和实证支持的。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社会

财富积累比例减少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放缓。

虽然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会带来一些新的需求,

因此形成一些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但在总收入

不变的情况下,也必然会减少一些不属于老年人

的消费需求和生产。

换言之,人口老龄化只会通

过改变消费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但不会通过增加

消费的总量提高经济增长速度。

东亚成功跨越

“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都是在人口老龄

化加速之前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

上世纪后半

叶欧洲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主要采取引

进青年移民、加强国民人力资本投资和提高法定

退休年龄的基本对策。

根据我国的国情,显然只

有后两种对策可以借鉴与参考。

我国人力资源的

整体素质偏低,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龄偏低,通过

人力资本投资和调整退休制度挖掘经济增长的潜

力,其空间很大,需要充分研究利用以实现对

“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赶在2030年人口红利

全面消失前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2.《“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

内容提要中国已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困扰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收入陷阱”问题也逐渐凸显。

通过深入分析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普遍现象与中国当前出现的一些特殊表象,探究各国不同的发展类型与体制特征,借鉴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唯有深化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改善制度供求关系和供给质量,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地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概念:

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首次由“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变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①(引自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

//data.worldbank.org)。

)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每年7月1日根据对上年人均GNI的估算修改对世界各经济体的分

类(收入水平)。

根据2011年7月的最新标准,(2016年标准)

内容摘要:

统计数据显示,阿根廷于1962年,智利于1971年,乌拉圭于

1973年,墨西哥于1974年,巴西于1975年,哥伦比亚于1979年就已经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至今仍未能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马来西亚和叙利亚分别于1977和1978年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至今仍属中等收入经济体,其中叙利亚甚至一度重回低收入经济体行列[1](①参见世界银行2011年7月5日新闻稿《国家分类的修订》及世界银行WDI数据库(http:

//data.worldbank.org)。

3.《“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

摘要: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转型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结构调整的战略难题。

中国在结构转型过程同样面临压

力和需求结构调整困境。

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为中国提供了镜鉴。

在共同富裕愿景下,中国要想避

免“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培养以中产阶层

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支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改变贸易结构方式,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从而为促进经济结构调

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创造制度条件。

内容摘要:

日本的产业结构演变对收入转型起到关键作用。

反例:

由于产业结构失衡、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城市化超前、通货膨胀严重等因素,致巴西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缓慢,使其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之列

1980~1990年巴西经济增长年均只有2.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西虽然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但也只实现了经济温和增长。

到1990年巴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90美元,只有韩国的48.4%,2006年巴西人均国民收入(GNI)4730美元,处于上中等国家收入水平,但此时已进入高收入国行列的韩国,人均GNI高达17690美元。

是什么原因导致巴西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在产业结构方面,巴西越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阶段,过早地进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发展,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使得资源过分向钢铁建材、化工、汽车、造船、炼铝、重型机械、航空等倾斜,不但造成工业与农业、重工业与轻工业、基础产业与加工工业比例失调,而且还造成很高的失业率。

进入

21世纪特别是卢拉总统上台后,巴西调整

经济发展战略,注重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实施零饥饿

计划,减少贫困人口,缩小贫富差距。

结果,巴西经济实

现了持续加快增长

,人均国民收入从2000年的3570

美元提高到

2010年的9886美元,中产阶级占社会人

口比重由

2003年的36.5%上升到目前52%

[11]([11]林重庚迈克尔·斯宾塞: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

转型》,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42页

),消费在三大需求结构中占比达到60%。

结论:

一个国家要想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从经济角度讲,一是产业结构必须从以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后,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是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发现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存在显著关系,且当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加1%时,带来的人均收入增加约为99%(e^(-0.009)),符合经济实际,增加第三产业比重对于改善国民收入水平有明显作用。

1.韩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同理,我们可以估计出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与第三产业的比重关系的回归模型:

 

4.《中等收入陷阱_的国际间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_张涵之》:

建模参考其预测的节点(跨过陷阱的时间)

(做各国的GDP增长变化图)

再次,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导致了长期的经济停滞。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

技术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对于中等收入国家

来说,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产业结构升级是最直接的动力,但在国际环境和

要素比较优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拉美国家并没有转换发展模式,且不顾本

国资金和技术创新动力不足的劣势,继续通过举债推行进口替代战略,造成

对外技术依赖不断加大,而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下降而不断萎缩

的情况下,出现了“工业化倒退”状况。

因此,其产业结构未能及时优化升

级,实际上加剧了经济的脆弱程度,经济增长陷入长期停滞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