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7566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01 大小:10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1页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1页
亲,该文档总共20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20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课本P2,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

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本P3,例2、例3,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

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5、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3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教材第4页。

(例4、例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过程与方法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生1: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

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创设情境,学习新课。

教学例4。

一名用学生格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引出米尺。

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

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米尺)“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米尺)

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尺。

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板书:

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把用两手臂伸直用米尺比一比,用米尺量一量自己的身高,感受1米的长度。

2.观察刻度。

教学例5:

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

(10个10?

?

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l厘米?

(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

(板书:

1米=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

(注意:

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

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

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

(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出示实物:

跳绳,小猫玩具,长椅。

)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操作性练习。

(l)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

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四、课堂小结

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

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布置作业:

数学同步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米?

?

用米量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4课时观察、感知线段教材第5页—第6页。

(例6、例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

直的和可度量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

(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

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教师演示:

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教师指出:

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拉直,现在呢?

(是线段。

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

是线段吗?

怎么判断?

小结: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

(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

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

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

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吗?

(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

(学生演示。

教师演示:

从刻度O开始,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

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

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

从刻度2开始,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开始,画到刻度8的地方。

(2)做一做。

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

(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

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

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

3.巩固应用。

(l)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

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

5厘米处画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

(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

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

”,了解测量长度的工具。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教学反思与后记: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5课时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材第7页。

(例8和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讲授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游戏法。

学法:

自主探索、质疑反思。

教学准备:

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

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

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

同学们看操场上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

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

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

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

方法一:

排除法。

l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

推算法。

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

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

类比法。

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

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三、巩固练习。

1.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教材7页图。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

(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2.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

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

60米是多大?

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

(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

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

?

黑板长2(?

?

?

?

小明身高124(?

?

?

?

)?

?

课桌高90(?

?

四、课堂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五、布置作业:

教材9页,10页8—11题。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教学反思与后记:

第一单元复习题

目的:

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掌握用尺子正确的测量物体,考查学生长度单位正确使用的情况,运用米和厘米的关系,比较两个长度的大小,巩固米和厘米的关系以及1米的长度表象,培养估测意识。

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和(?

?

),

1米=(?

?

)厘米。

答案:

米 厘米 100

解析:

通过观察米尺,让学生明确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化抽象为具体,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2、铅笔长(?

?

)厘米,图钉长(?

?

?

?

)厘米

答案:

4?

?

2

解析:

图1是基础题,左端对准0刻度,只要看右端对准数字几就是几厘米;图2是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的情形,此时物体长度计算方法是用右端对准的数字减左端对准的数字。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钢笔长15(?

?

)?

?

?

?

长颈鹿高4(?

?

)?

?

?

?

小华身高120(?

?

答案:

厘米 米 厘米

解析:

学生综合运用实际经验、估测方法、长度表象加以判断。

钢笔是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长颈鹿比较高大,应用米作单位,身高1米多,应是120厘米。

4.

在里填上“>”“<”或“=”。

5m5cm?

99厘米1米?

2米200厘米

42cm24cm?

?

70厘米7米?

?

1米30厘米135厘米  

答案:

>?

?

?

=?

?

>?

?

?

<

解析:

比较大小分两种情况:

第二横排第一题是单位相同的两个量,直接根据数据的大小进行比较;其余五题长度单位不统一,比较时要先统一长度单位,再比较两个量的大小。

5、估一估,(?

?

)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

答案:

4

解析:

此题为综合题,学生解答较难,教师要指导学生先量出数学书的长,应是26厘米,将其估成25厘米,再进行推算,25+25+25+25=100(厘米),100厘米=1米。

第一单元复习题

目的:

巩固1厘米的长度表象,了解一拃的实际长度,认识线段是“直的”这一特点,运用米和厘米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复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线段长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复习学生画线段的技能,同时巩固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在解决问题中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复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选择。

  

1.(?

?

?

?

)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A.数学书?

?

?

B.图钉?

?

C.小刀

答案:

B解析:

可以借助实物,通过比画、比较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2.一拃长大约是(?

?

?

?

)。

  

A.1米?

B.1厘米?

?

C.12厘米。

答案:

C解析:

学生先要明确“一拃”指什么,再通过测量自己一拃的长,确定正确答案是12厘米,既巩固测量的方法,又为今后估测提供便捷的标准。

3.下面图中(?

?

?

?

)是线段。

答案:

A

解析:

图A是直的,所以是线段;图B是弯曲的,图C部分是弯曲的,所以它们都不是线段。

通过线段与曲线的对比,帮助学生认识线段是“直的”特点。

  

4.60厘米+40厘米=(?

?

)米A.1?

B.10?

?

?

?

C.100?

?

答案:

A  

解析:

单位相同,可直接相加,注意结果的单位不同,最后要把厘米化成米。

  

二、解答。

1.量一量。

答案:

解析:

学生要明确四边形有四条边,要量出四条线段的长度。

测量时注意尺子0刻度线要对准线段的左端,尺子要和线段重合。

  

2.画一画。

(1)画一条比6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答案:

(1)6+2=8(厘米),画8厘米的线段;

(2)6-2=4(厘米),画4厘米的线段。

解析:

学生先根据题意,列式计算出要画的线段长度。

画线段时,先从尺子的0刻度画起,画到指定的线段长度的刻度为止。

3.小明家、小红家分别住在学校的两侧(如下图),小明家距离学校40米,小红家距离学校50米。

(1)小明家到小红家有多少米?

  

(2)每天上学,谁走的路多,多走多少米?

  

答案:

(1)40+50=90(米) 

(2)50>40,50-40=10(米),答:

小红走的路多,多10米。

解析:

此题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可以结合图示或先让3个学生进行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第一问是求两家与学校距离的和,第二问是求两家与学校距离的差。

4.妈妈买了1米布,给小兰做裙子用去30厘米,还剩多少厘米布?

  

答案:

1米=100厘米,100-30=70(厘米),答:

还剩70厘米。

解析:

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看清单位,如单位不统一时,要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解答思路即用买来的布减去做裙子用去的就等于剩下的布。

5.把两根长都是8厘米的铁条焊接为一根长的铁条,焊接头(如图)是3厘米,焊接后的铁条长多少厘米?

?

?

?

?

答案:

方法一:

8-3=5(厘米),5+8=13(厘米)。

方法二:

8+8=16(厘米),16-3=13(厘米)。

答:

焊接后的铁条长13厘米。

解析:

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在讨论中理解题意,然后解答,注意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方法一:

先求出上面一根去掉焊接部分后的长度,再加上下面一根铁条的长度,

方法二:

先求出两根铁条的总长度,再减去焊接部分的长度。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教学内容: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本P12---P13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