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7668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北朝乐府民歌.docx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讲及拟稿人:

刘南平、贾知洵

(比较法)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

  一、保存与篇数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

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

  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

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

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

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曲"称为"北朝乐府民歌",其实并不确切,事实上现存的歌辞中,有不少是十六国时代的作品,有些乐曲可能在晋代就有演唱,而北魏、北周的乐歌并不很多,有些不一公平在北朝音乐机关演唱过,因此沿用"梁鼓角横吹曲"或称"北朝民歌"或许更确切些。

关于这一点,杨生枝《乐府诗史·第五章·北朝--乐府渐兴期》(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及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关于北朝乐府民歌》(中华书局1986年7月第1版)均有考辨。

  二、产生的地域和时代

  

(一)吴声歌曲(吴声歌、吴歌)

  计326首,产生在以当时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以东晋和刘宋时的作品居多。

原为徒歌,采入乐府后才配乐演唱。

  

(二)神弦曲(又称神弦歌)

  计18首(游、袁),或曰17首(肖涤非)。

亦产生在建业附近。

孙吴时江南已有此歌。

这是吴歌的一个分支,与《楚辞·九歌》的性质相同,是民间祭神的巫歌。

  (三)西曲(又称西曲歌)

  整计142首,多产生以江陵(县名,属湖北省。

春秋楚郢都,汉置江陵县,历代沿置)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城市,以齐梁时代的作品居多(较吴歌晚),曲调唱法不同于吴歌。

  (四)北朝民歌

  多是北魏、北齐、北周时期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陆续传到南方,并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了下来,"以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多,也有一部分是北人直接用汉语创作的,其中还杂有北方汉人的作品。

"(章442)

  第二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

  一、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比较

  今存北朝乐府数量虽远不及南朝乐府,但题材却很广泛,主要有:

风光景物的描绘,尚武精神歌颂,对战争、徭役及贫富不均的控诉;爱情、亲情、友情的表达;而南朝民歌90%以上是情歌,其次是关于女性美的描写,题材极狭窄、单调。

  

(一)北朝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

  代表作:

《敕勒歌》。

  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

  代表作:

《琅琊王歌辞》其一、《折杨柳歌辞》其五、《李波小妹歌》等。

  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

  代表作:

《企喻歌辞》其四,《隔谷歌》其一、二,《紫骝马歌》,《琅琊王歌辞》,《陇头歌辞》等。

  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代表作:

《雀劳利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等。

  这些诗歌语言之朴素无华,情调之坦率爽朗,风格之刚健豪放,均与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爱情题材比较(注意就这一题材的同中之异,抓住情

感逻辑)

  共同点:

  1、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是南北朝民歌爱情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一

  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腹中愁不乐》与南朝民歌《吴歌·读曲·打杀长鸣鸡》以同样坦率的笔调表现长相守的情感。

  但是,南歌将这种追求所付出的代价表达得更充分:

  ①有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以身殉情。

代表作:

《华山畿》等。

  ②更多的是离别相思的痛苦。

代表作:

《吴歌·子夜歌》、《华山畿》等。

  为什么会以泪洗面,甚至以死抗争

  2、社会对情爱的迫害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二

  不同的是,南朝民歌更多地表现囿于生存压迫、礼教与夫权制对情爱的破坏。

  ①身不由己的怨叹(生存的压迫)。

代表作:

《西曲·那呵滩》其四、其五等。

  ②行旅。

代表作:

《吴歌·懊侬歌》、《西曲·那呵滩》等。

  ③被屈辱的妓女们的悲诉,身不由己的怨叹。

代表作:

《寻阳乐》、《吴歌·懊侬歌》、《西曲·华山畿》等。

  ④猜疑、怨斥负心背约的男子(负心汉的背叛)。

代表作:

《吴歌·子夜歌》、《吴歌·子夜四时歌(冬歌)》、《吴歌·懊侬歌》、《西曲·三洲歌》等。

  3、描写爱情的欢娱是南北朝民歌题材的共同特征之三

  不同的是,南朝民歌表现这一内容较多:

  ①可能与其生活相对安定有关。

代表作:

《吴歌·读曲》等。

  ②建立在劳动生活基础上的欢娱爱情。

代表作:

《西曲·采桑度》、《西曲·拔蒲》等。

  ③娱神。

代表作:

《神弦曲·采莲童》(刘南平:

从诗中"芙蓉""莲""思"之谐音看,似仍为与劳动相联的爱情歌)等。

  北朝民歌则将爱情的欢娱表现为嗔怒: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此歌亦可视为对负心汉的嗔怒。

  二、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特征比较

  与文人诗,特别是宫体诗相比,南北朝民歌诗风的共同特征是清新自然,通俗浅近,但南诗的这一诗风又与委婉含蓄紧密相连(蕴藉柔媚,婉转缠绵),北歌的这一诗风则与粗犷豪放(质朴刚健)相结合。

这种区别取决于(表现为):

  

(一)内容和情感基调

  1、几乎完全是浪漫色彩,极少伦理因素的考虑。

南朝民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的关系:

或是青年男女之间的私相爱慕,或是冒犯世俗道德的偷情,或是萍水相逢的聚合。

有些明显可以看出是写妓女的生活--这在多涉及商贾漂泊寄寓的西曲中尤为突出。

这种爱情生活能够在南朝民歌中毫无掩饰地表现

出来并广泛流传,自然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但从诗歌的美学意味来看,也是为了更能够表现对爱情的单纯的、热烈的、天真而痴情的追求,表现对人生的幸福与快乐的渴望。

北朝民歌则较多地保存着北方民族的原始风俗--在两性关系上,远没有汉族那样复杂的礼数。

在他们看来,男欢女爱,男婚女嫁,原是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什么羞羞答答、扭扭捏捏,许多直率、泼辣、毫无遮掩的想法和语言是南方人所不敢想也不敢说的,充分表现了热烈的生命冲动,这是很值得珍视的。

  2、南朝民歌以婉转缠绵为主调,甚至有色情成分和脂粉气,人称"风云气短,儿女情长。

"情感基调是哀伤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浪漫的、非礼的爱情关系中,受阻被隔,空怀相思,或一晌贪欢,转首负情,是常有之事,所以容易形成悲伤的情调;但另一方面,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也是由于伤感的情绪比欢娱的情绪更显得优美,更容易令人感动。

美好的事物、真诚的感情受到破坏,不能实现,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的更为热烈的向往与追求。

其实不仅民歌,整个魏晋南北朝甚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都是以悲哀的情绪为主导的,北朝民歌则以刚健为主调。

  

(二)表现手法

  南北朝诗都爱用比兴。

但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而南朝乐府民歌的比兴以隐语双关为主要特色,它不仅利用汉语的语义条件,还利用汉语的语音特色,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造成双关。

一字之中不仅寓义、还寓音,自然增强了蕴藉美。

  南朝乐府民歌之隐语双关一般是以下三种形式:

  1、同音异字

  藕→偶,莲→怜,丝→思,篱→离,碑→悲,棋→期,青→清,油→由,悟→误,油燃→悠然,芙蓉→夫荣等。

  2、同音同字

  (布)匹→匹(配)

  散(药名、曲名)→(聚)散--"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读曲歌》)

  (药)苦→(思)苦--"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子夜四时歌·春歌》)

  风流(风吹、流水)→风流(情事)

  3、"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义",或云上句写行动、情态,下句写结果。

似今之歇后语。

如: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南北朝民歌比兴客体的地域特色十分明显。

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与当地游牧

生活习俗密不可分;南朝民歌的比兴客体则与江南水乡的产物、习俗密切相关。

  (三)抒情手法

  南朝乐府虽也有叙事成分,如《西洲曲》,但其主要手法是抒情,不注重叙事的完整性,与东汉"古诗十九首"在手法上有很多近似之处--隐语双关;五言;缠绵等;北诗则更多地承继了汉乐府民歌的叙事传统,创造了能与《孔雀东南飞》比美的《木兰诗》,而获得"乐府双璧"之美誉。

  (四)语言

  1、就语言性质而言,南北朝民歌都具有"出语天然"的特点。

  但是南朝民歌的语言,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

而北朝民歌不似南朝民歌那样精致,以粗犷豪放、富有力感见长。

  2、在语言形式上:

南诗语言形式单一,如同题材之单调,以五言四句,四句一解的形式为主;多短篇,此与入乐有关;所以诗风明快。

北诗形式多样,除五言四句(60%)外,还有四言、七言(四句、古体)、杂言形式,恐与题材多样,且为徒诗有关(多口语入诗)。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北朝民歌中许多诗是经过翻译的,如《敕勒歌》,《乐府广题》说:

"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指汉语)"。

翻译是一种再创作,这方面的成绩也值得赞美。

  作为南北朝乐府诗的代表作《西洲曲》和《木兰诗》就很能说明南北朝乐府诗风之不同(重点讲解)。

  (五)作品选讲

*西洲曲

  1.保存和产生

  保存在《乐府诗集·杂曲歌辞》中。

  2.关于其产生时代和作者,有几种不同说法:

  .《乐府诗集》谓之古辞;

  .明、清人的古诗选本或以为晋辞(见沈德潜《古诗源》注);

  .徐陵《玉台新咏》以为江淹(江淹444-505,宋文帝元嘉21年至梁武帝天监4年,历仕宋、齐、梁三朝)作,但宋本又不载;

  .《诗镜》《古诗源》等以为梁武帝作;

  .北参P371注①:

"当是经过文人加工的南朝民歌,可能产生于梁代。

"

  3.思想内容:

  .历来对这首诗的主人公有不同理解

  自始至"海水摇空绿"句是男子口气,写他正在忆梅花而想到情人住处西洲时,恰逢她寄来一枝梅花到其住处江北来,因而忆及她的仪容、家门、服饰、生活和心情;末四句改作女子口气,自道其心事、希望。

来自江北的"向南的风"

将她的梦吹到西洲(刘南平:

女子住西洲,西洲亦是会面这处,男子住江北。

此解太绕)。

  以为全诗都是女子口吻,她所忆念的情郎住在西洲,而西洲在江北,自己在江南,不易晤面,他们曾于梅花开时欢晤过,今梅花又放,就折梅托人寄去;篇末希望自己的"梦云"被向北吹的南风吹向情郎的住处(刘南平:

此说亦绕)。

  寄梅之事实际上不可能,而诗中说: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似去女子住处不远,当仍在江南。

如此则女子应是想起了过去或"去年"曾与情人在西洲赏梅,今年梅开时又想到西洲折一枝梅花寄到江北去(男子所居之地),然而不可能,于是作了一个梦,梦中写自己从去春到今春的相思之情,所以篇末说: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刘南平:

此说尚好,不绕)

  以上三种说法见北参注。

朱注西洲为"女子住处附近"之地,"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同上第三种说法,又有区别。

  也许还有其它意见,我们可不拘泥之,但也不要搞得极复杂;也要注意一旦确定了主人公后,就要一以贯之,自圆其说。

无论对主人公作何理解,写四季相思是这首诗的中心内容。

  .关于男女主人公的住处与西洲的关系的争议

  刘南平以为"西洲"在诗中出现四次,是男女主人公曾经幽会过的地方,这是确定无疑的。

据结尾"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句义得知西洲当在男(江北)女(江南)主人公所居之地的中间。

  4.艺术成就

  沈德潜评价为: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

摇曳无穷,情味愈出。

"(《古诗源》)可作中心论点。

  .情思随四季循环相连而永不断绝

  全诗虽是从今春写起,但表达的是自去春到今春不曾一日忘却的别后相思之情。

(一般说"自春至秋",刘南平以为欠到位)。

时愈久,思愈深。

  .以年复一年续续相生的物候暗示四季变化

  梅(春)→伯劳仲夏始鸣(单栖→孤)、乌臼夏日开花之乔木(夏)→莲(怜)(秋)→鸿传书(双关)(深秋到初冬)江水浩瀚无边的爱。

  鸿→→→→南风(春)→→→→梅

  .语语蕴藉,含情无限,希望一失望的交错连绵不绝

  "西洲"一语出现四次,构成全诗的起承转合。

"忆梅下西洲"是起,是引出希望;"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是承,点明地不远,然而人却远,由希望转为失望,

  承中有转;"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一个"满"字,将失望转为希望;然而这一切不过是场梦,只好"吹梦到西洲",失望中又不乏希望,与首句呼应,

续续相生。

全诗所传达的希望与失望的跌宕连接与四季的转换连接相吻合。

  两写"忆",两写"郎不至",三写"望",一写"望不见",都交织着希望与失望,使全诗的起承转合形成园中之园似的景观,情感起伏跌宕,连绵不绝。

  连续出现使主人公动情的名词,构成希望-失望-希望的系列意象。

  梅、伯劳、乌臼、莲、鸿→高天、海水→南风。

  动词、形容词、副词、比喻性词语,语语内涵丰富。

  .以形成系列的隐语双关表情达意,可谓连跗接萼。

  莲→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怜→怜子→→置莲怀袖中→→→怜心彻底红。

  爱→爱你(爱你的心清沌如水)→→深藏爱心→→→爱你的心彻底红。

  全诗共三十二句,前四句两句一联,对仗极工整;后二十八句几乎都是四句一韵,一、二、四句押韵,音调流利宛转,且用顶针(联珠)修辞格接字钩句,蝉联而下,"似八个小曲(绝句,联缀而成"(章P421),造成似断又续,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

  沈德潜:

"似绝句数首,攒簇而成。

乐府中又生一体。

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

"(《古诗源》)

  总之,全诗调动方方面面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一位纯真炽烈的痴情女子,是南朝乐府的压卷之作。

*《木兰诗》

  1.写作时代

  有魏晋齐梁隋唐各说(这首诗宋初编的《文苑英华》题为唐韦元甫作,其他宋人菱了认为是唐人作品,所以其产生年代尚有争议。

不过,多数研究者认为它是北朝民歌,可能经过唐代文人修改润饰)。

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已著录此诗,不可能作于陈以后。

一般认为产生在北魏后期,即迁都洛阳之后,裂为东、西魏之前。

  2.保存

  经文人加工的民歌。

收入《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

  3.内容

  被誉为与《孔雀东南飞》并称"双璧"的成功之作。

胡应麟《诗薮》:

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

"这说明《木兰诗》更多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但文人加工的痕迹也很明显,集中地表现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4.艺术

  .人物形象鲜明,既富于时代特征,又富于传奇色彩(闪烁着理想色彩)。

  全诗以传奇笔法和喜剧收尾记叙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的故事,成功地刻

画了木兰挚爱父母、眷恋家庭、不慕功名富贵、纯朴、勤劳、勇敢、刚毅、机智、活泼的平民女英雄性格。

既曲折地反映了战争使壮丁锐减的现实,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特别是下层妇女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及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又以压倒须眉的女英雄形象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具有崭新的反封建意义,诗中洋溢着既平实素朴,又昂扬乐观的浪漫情调,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

  .叙事清晰完整,繁简得当,场景描写夸张而不失实,极富生活气息,与人物形象、心理极吻合。

  全诗分四大段:

代父从军的缘由和准备(前20句,与朱选段落不一,到"北市买长鞭")--出征--参战--受赏辞归。

  详于代父出征的准备和辞归之乐,突出木兰女扮男妆之传奇和平民女英雄形象。

  着重以行动描写及场景描写刻画木兰的性格。

  "东市买骏马"四句突出木兰的自觉自愿,与其功成不高就("可汗问所欲"四句),解甲还女装("开我东阁门"六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愈发突出其平民英雄的可敬可爱。

  木兰从军之艰辛及归家之欢乐主要通过场景描写侧面烘托:

"旦辞爷娘去"八勉励;"万里赴戎机"六句;"爷娘闻女来"六句;"出门看火伴"四句。

以突出木兰的英雄风采和传奇色彩。

  .灵活多样的修辞方式与木兰乐观刚毅、天真活泼的性格极吻合。

  问答:

"问女何所思"四句脱胎于北朝民歌,但又不同于北朝民歌多以此句式写不得婚嫁的套数,造成悬念,既富生活气息,又别开生面。

  互文与同义排偶相结合,既靠重复突出木兰性格,又避免单调乏味。

"东市"四句;"旦辞"八句。

  对仗与排偶结合,可见文人加工痕迹: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轩,赏赐百千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比喻与对偶相结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杂言与对偶相交错: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顶针与烘托相结合: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言为主的杂言诗,音节和谐明快,与诗中主人公形象及生活气息相吻合。

  第三节南北朝民歌形成不同诗风的文化背景

  一、自然景观的烙印

  读南北朝民歌,我们似乎感受到北方山的刚毅,南方水的柔美;北方草原的广袤,南方小城的玲珑。

  二、经济生活的烙印

  从诗歌内容到艺术手法无不透露北方的游牧生活为主,南方以桑织业、水产业运输业、商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南方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一是江浙,其中心城市建业一带为吴歌的土壤;一是荆楚,其中心城市江陵等地为西曲的滋生地(以上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三、政治局面的烙印

  南方的相对安定和北方的战乱不断被明显地反映在诗歌中(时代文化)。

  四、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心理文化的烙印

  南北朝民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都具有束缚较少的心理文化特征。

但是北朝民歌更多地表现出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淀,尤其是尚武精神(心理);而南朝民歌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更多地由农村转向城镇,其创作主体多是女乐、女伎和以船户为主的下层市民,接受者除了上述创作主体外,还有商贾和帝王、贵族,所以市民文化和宫廷文化更多地渗透到南朝民歌中,追求娱乐和享乐成为社会心理文化中不可抵挡的潮流,南朝民歌应运而生(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宫廷文化)。

  宋文帝时,"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在群。

"(李延寿《南史·循吏列传》)

  齐永明(武帝)时,"都邑之盛,士女冒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往非适。

"(同上)

  梁·裴子野《宋略》:

"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在群;竟相夸大,互有争夺。

  梁武帝后宫的女乐分"吴声""西曲"两部,并以女乐尝赐庞臣。

(《南史·徐勉传》)

  南朝乐府机关采诗目的变为完全为了娱乐,并按统治者的趣味加以润色,这必然导致所采民歌内容上的单调与狭窄。

  总之,南北朝民歌的差异是地域文化、时代文化、人文心理文化、民族文化、城(都)市文化和宫廷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