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8411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docx

毛概第一学期考试大纲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3)邓小平理论(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科学发展观2.重点: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难点:

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教学内容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2.重点:

实事求是3.难点:

理解和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教学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2.重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难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教学内容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重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三大改造3.难点:

三大改造的过程及其历史经验4.考核要求:

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理解和熟练掌握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过程及其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教学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2.重点:

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3.难点: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2.重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3.难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1、教学内容

(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重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

3.难点: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理解“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教学内容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3.难点: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解和熟练掌握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理解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理解统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教学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2.重点:

国体;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人权3.难点:

国体;政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人权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国体与政体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人权问题。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教学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难点:

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八荣八耻”;了解文化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教学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2.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3.难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举措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理解和熟练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1、教学内容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2.重点: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3.难点: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以及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教学内容

(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重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难点: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国的和平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以及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态度。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教学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2.重点:

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3.难点: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教学内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加强党的建设

2.重点: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3.难点:

改善党的领导;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4.考核要求:

理解和熟练掌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1、概念的演化1)1941年,张如心《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首次提出“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2)1943年,王稼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3)1945年,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全面阐述了“毛泽东思想”。

(4)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界定“毛泽东思想”。

2、概念的内涵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

(2)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

首先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未被证明的东西则不算。

其次是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错误的不算。

再次是关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毛泽东思想的主要成分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毛泽东为什么能创立这个伟大的思想?

第一,他有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第二,他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第三,他有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第四,他有非凡的胆识。

其次,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并不都是毛泽东思想。

再次,毛泽东思想不止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思想,它还包涵了其他领导人的思想:

刘少奇的党建思想;周恩来的外交与统一战线思想;朱德与刘伯承的军事思想;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

3、概念的主要内容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三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4、概念的基本特点:

一是科学性,揭示了客观规律;二是独创性,充满了创新精神;三是完整性,对列宁主义是整体推进,而非单项突破。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1921—1927)建党时期与大革命时期

(1)标志:

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2)成果:

党的二大纲领;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 党的四大决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与工农联盟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1927——1935)土地革命前期

(1)标志:

初步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2)成果:

八七会议决议;六大决议;泽东同志发表的重要文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1935——1945)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日战争时期

(1)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2)成果:

洛川会议;六届六中全会;党的七大。

毛泽东著作: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3)成熟的原因:

第一,组织条件;第二,理论条件;第三,经验条件;第四,环境条件。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1945——1976)解放战争时期与建国后

(1)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完整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思想的形成。

(2)成果:

七届二中全会;党的八大。

毛泽东著作: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三,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目的意义1、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1)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3)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4)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主要开创者之一;(5)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探索者之一;(6)他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价值

(1)它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理论武器;

(2)它是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成果;(3)它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现在所做的无非是三件大事:

一是把毛泽东做对的事继续做下去;二是把毛泽东同志做错的事改过来;三是把毛泽东想做而没有做的事做起来。

3、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意义

(1)更好的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好地学习学习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2)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时代背景:

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

1、时代主题的转换20世纪上半叶:

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

从战争来说,世界范围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于这个时期。

从国内来说,有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有国内革命战争,也有民族解放战争。

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又不得不卷入一场历时三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战争。

从革命来说,世界范围的大革命有俄国的十月革命、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匈亚利革命,朝鲜革命,越南革命等。

就中国而言,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等。

20世纪下半叶: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东西方战争的结果并没有分出胜负,战争不能解决问题,所以,还是坐下来谈判为好。

而发展经济是各国的主题。

关于时代主题,过去说: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是时代的主题;

现在说:

“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因为时代不同了,主题也不同了。

如果说过去的理论偏重于革命的话,那么,邓小平理论则更偏重于建设。

2、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

新科技革命改变了世界:

一方面,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所以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以科技为支撑,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由于邓小平与江泽民同志能够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并对此作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的结果。

(二)历史条件:

正确总结我党我国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

1、我党的历史经验:

主要是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956年—1976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一方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另一方面,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犹为深刻。

“文化大革命”的道路是一条死胡同。

所以,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新路线。

事实上,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正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契机。

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特别是苏联东欧的演变的教训。

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苏联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说,“不坚持社会,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江泽民说: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三)实践条件: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理论创造的源泉。

1、中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群众自发的要求下起步的。

农村改革是如此,对外开放也是如此。

群众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执政党把它加以推广与总结,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形势。

所以说,党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2、经济体制的转变。

传统的经济体制是完全的计划经济,具体表现为政治高度集权,经济高度集中,所有制十分单一,分配也是清一色的平均主义分配。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才向市场化进程迈进。

(四)理论条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

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渊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2、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3、邓小平与江泽民同志的远见卓识

4、全党同志的集体智慧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1、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   萌芽(或初步形成)

标志:

提出了

(1)改革开放的初步思想;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从十二大——十三大形成(轮廓)时期标志: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并对这个理论第一次作了十二条的归纳。

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3、从十三大——十四大 成熟(或形成体系)时期标志:

1999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提出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三个有利于”标准

4、从十四大——今  继续发展(或确立为指导思想)时期标志: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第四节、“三个代表”思想

一、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

前期探索阶段(1989年6月~2002年2月)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江泽民南方谈话。

标志:

江泽民对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群众利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第二阶段:

正式提出阶段(2000年1月—2001年7月)从南方谈话提出命题阶段到七一讲话全面阐述标志:

提出了“三个代表”的命题。

第三阶段:

全面阐述阶段(2001年7月—2002年10月)从七一讲话全面阐述到十六大形成体系标志:

由重要论断发展为思想体系

第四阶段:

确立为指导思想和进一步发展阶段(2002年10月—今)从十六大到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命题,江泽民深化认识,付诸实践,形成框架。

2、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思想,江泽民发展完善。

把多种经济成份改为多种所有制把政策改为基本经济制度。

3、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

邓小平实际上推行,江泽民理论上提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思想。

4、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

邓小平开始打开封闭的国门。

江泽民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

5、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江泽民补充了“政治文明”的概念。

6、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把它上升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

7、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命题,江泽民较好地处理了这三者关系。

8、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思想;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

9、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

邓小平提出过类似的思想,江泽民把它概括为“两种治国方略”。

10、关于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

邓小平有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思想,江泽民概括为五句话政治合格;军事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保障有力。

11、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

这里有江泽民的一些新思想,比如新社会阶层的问题。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如何形成的

十七大指出: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1、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大国,资源相对贫乏,环境生态比较脆弱,科技文化比较落后。

如何走粗放型发展道路,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将难以避免。

所以,走科学发展道路是唯一选择。

2、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

但是,正如十七大所指出的那样: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象大跃进那样的大开发、大建设、大折腾我们再也承受不起了。

3、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无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深刻教训,无不昭示我们,经济发展必须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之路。

4、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今天的世界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1、全面发展的思想

首先,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离因此,我们必须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这里的关键是,发展必须要有新思路。

十六届三中全会说,我国的发展面临着突出的六大矛盾:

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二是分配关系尚未理顺;三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四是就业矛盾突出;五是资源环境压力大;六是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

其次,我们追求的发展还有社会的发展,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好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

所以,十三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追求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是GDP的发展。

虽然经济发展是其他发展的中心,虽然GDP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但是,不能光看经济发展,因为它不是理想的指标,当然更不是唯一的指标。

我们过去的五年计划都要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现在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计划。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切实关注就业、教育、生态、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等社会问题,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切实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去年非典疫情的蔓延,集中暴露出这个方面的问题。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

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

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另一种是搞不好,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社会经济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再次,我们追求的发展还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不断满足人多方面的需求,其中主要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尊重与保障人权;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宣言》中提出的思想。

2、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乡之间要协调发展,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这种结构具有极端的不合理性,人为地制造了城乡的对立。

邓小平当年最自豪的是中国的变化主要在农村。

现在的问题是财富都往城市里流。

所以,三农问题成了最难的问题,也成了最大的问题。

一天到晚睡不着觉的也是这个问题。

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农民的社会地位问题。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有四条:

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力度,对农业要“多予、少取、放活”;二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三是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其次,地区之间要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经济上看是为了优势互补;从政治上看是为了民族团结;从军事上看是为了边境安宁。

中央提出四句话:

一是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二是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