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5357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9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docx

无机化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物质的状态

理想气体:

是设定气体分子本身不占空间、分子间也没有相互作用力的假想情况下的气体。

实际气体:

处于高温〔高于273K〕、低压〔低于数百千帕〕的条件下,由于气体分子间距离相当大,使得气体分子自身的体积与气体体积相比可以忽略不计,且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小,可近似地将实际气体看成是理想气体。

pV=nRT〔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R称为比例常数,也称为摩尔气体常数。

R=8.314Pa·m3·mol-1·K-1=8.314kPa·L·mol-1·K-1

=8.314J·mol-1·K-1〔Pa·m3=N·m-2·m3=N·m=J〕

道尔顿理想气体分压定律

式中xi为某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

理想气体混合物中某组分气体的分压等于该组分气体的摩尔分数与总压力的乘积。

分体积定律

当几种气体混合时,起初每一种气体在各处的密度是不同的,气体总是从密度大的地方向密度小的地方迁移,直至密度达到完全一样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扩散。

一样温度、一样压力下,某种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其密度的平方根成反比,这就是气体扩散定律。

用ui表示扩散速度,ρi表示密度,如此有:

式中uA、uB分别表示A、B两种气体的扩散速度,ρA、ρB分别表示A、B两种气体的密度。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ρ〕与其摩尔质量〔M〕成正比,据此可以表示为:

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展修正

对n=1mol实际气体,其状态方程为:

气体分子运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假设:

〔1〕气体由不停地作无规如此运动的分子所组成;

〔2〕气体分子本身不占体积,视为数学上的一个质点;

〔3〕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小,可忽略;

〔4〕气体分子之间与分子对容器壁的碰撞视为弹性碰撞,气体的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同容器壁产生碰撞的结果;

〔5〕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气体的温度成正比。

通常把蒸气压大的物质称为易挥发的物质,蒸气压小的物质称为难挥发的物质。

对同一液体来说,假如温度高,如此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多,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多些,蒸气压就高;假如温度低,如此液体中动能大的分子数少,从液体中逸出的分子数就相应的少些,蒸气压就低。

克劳修斯-克拉贝龙〔Clansius-Clapeyron〕方程

沸点是指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的温度。

在此温度下,气化在整个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进展〔在低于该温度时气化仅在液体的外表上进展〕,称之为液体的沸腾。

三氯甲烷、乙醇、水和醋酸的正常沸点依次分别为℃℃,100℃和℃。

减压蒸馏的方法正是利用减压时液体沸点会降低的这一特征去实现别离和提纯物质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别离提纯沸点较高的物质以与那些在正常沸点易分解或易被空气氧化的物质。

如果温度高于某一数值,如此无论加多大的压力也不能使气体液化。

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用符号Tc表示。

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用pc表示;而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物质所占有的体积称为临界体积,用Vc表示。

Tc、pc和Vc统称为临界常数。

晶体和非晶体特性的异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晶体和非晶体的可压缩性和扩散性均很差。

〔2〕完整晶体具有固定的几何外形,而非晶体如此没有。

〔3〕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如此没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开始软化,流动性增加,直至最后变成液体。

从软化到完全熔化,要经历一段较宽的温度X围。

〔4〕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许多物理性质,如光学、导热性、导电性和溶解作用等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测定时,是各不一样的。

如石墨晶体易沿着层状结构方向断裂,石墨的层向导电能力远远高于竖向导电能力。

晶体的各向异性是其内部粒子有规律排列的反映。

非晶体如此表现出各向同性。

等离子体实际是局部电离状态的气体,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电离是指中性气体的原子〔或分子〕电离成离子和自由电子。

水的三相点所对应的温度〔0.01℃〕和压力〔0.611kPa〕下,固、液和气三态可以共存,即三态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章溶液和胶体

分散系:

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细小的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两局部组成。

溶液中,分散质一般称为溶质,分散剂一般称为溶剂。

表2-1按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分类的液态分散系

分散系类型

粗分散系

胶体分散系

分子分散系

颗粒直径大小

>100nm

1~100nm

<1nm

高分子溶液溶胶

分散质存在形式

分子的大聚集体

大分子小分子的聚集体

小分子、离子或原子

主要性质

不稳定

很稳定稳定

最稳定

多相

单相多相

单相

普通显微镜可见

超显微镜可见

电子显微镜也不可见

不能透过滤纸

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能透过半透膜

实例

泥浆

胶水Fe(OH)3溶胶

NaCl溶液、葡萄糖溶液

溶液的浓度表示

1、质量分数2、物质的量浓度

3、质量摩尔浓度4、摩尔分数

溶液的性质有两类:

第一类:

如颜色、导电性、酸碱性等由溶质的本性决定。

第二类:

如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渗透压等如此与溶质的本性无关,取决于溶液中溶质的自由粒子〔可以是分子、离子、原子等微粒〕数目,即浓度。

后一类性质常称为溶液的依数性,也称为溶液的通性。

在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中,这些性质就表现得更有规律。

拉乌尔〔F.M.Raoult〕定律〔只适用于非电解质稀溶液〕:

溶液蒸气压下降:

Δp=Kp·bB溶液沸点升高:

△Tb=Kb·bB

凝固点下降:

△Tf=Kf·bB溶液的渗透压:

Π=cBRT

一些常见溶剂的沸点和Kb值

溶剂

Tb/K

Kb/K·kg·mol-1

乙醇

一些常见溶剂的凝固点和Kf值

溶剂

Tf/K

Kf/K·kg·mol-1

乙醇

渗透性是指分子或离子透过半透膜的性质。

具有这种性质的膜有猪的膀胱、肠衣、植物的细胞壁以与人工制造的无机陶瓷膜等。

如果半透膜两边溶液浓度相等,渗透压相等,这种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根据其水溶液中导电能力的强弱又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解离度是指溶液中已解离的电解质的物质的量占溶液中初始电解质物质的量的百分数,用α表示。

离子活度是离子在反响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浓度:

a=f·c

离子强度〔定量表征电解质浓度和离子电荷数对活度系数的影响〕:

zB是离子B的电荷,I越大,f就越小。

对于稀溶液,弱电解质溶液、难溶强电解质溶液作近似计算时f值非常接近1,可用浓度代替活度。

胶体分散系是由颗粒大小在1~100nm的分散质组成的体系。

它可分为两类:

1胶体溶液,又称溶胶。

它是由小分子、原子或离子聚集成较大颗粒而形成的多相体系。

如Fe(OH)3溶胶和As2S3溶胶等。

2高分子溶液,它是由一些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溶液。

如胶水。

分散体系的分散度常用比外表来衡量:

S0=比外表积越大,外表能就越高,系统就越不稳定,因此液体和固体都有自动减少外表能的能力。

凝聚和外表吸附是降低外表能的两种途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分为两类:

分子吸附〔非极性的吸附剂较易吸附非极性的物质〕和离子吸附〔离子选择吸附和离子交换吸附〕。

交换能力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和价数有关,浓度越大,离子价数越高,水化离子半径越小〔水化离子半径:

Li+>Na+>K+>Rb+>Cs+〕,交换能力越强。

溶胶制备常用方法是分散法〔研磨法、超声波法、电弧法、胶溶法〕和物理、化学凝聚法。

溶胶的光学性质:

丁达尔效应。

动力学性质:

布朗运动。

电学性质:

电泳:

溶胶粒子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的现象。

电渗:

在外电场下,使溶胶粒子不动,分散剂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

溶胶粒子带电的主要原因:

吸附带电、解离带电

胶团的结构[(AgI)m.nI-.(n-x)K+]x-.xK+

溶胶的稳定性:

布朗运动、胶粒带电、溶剂化作用。

聚沉值:

能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开始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低浓度,单位为mmol·L-1。

相反电荷价数愈高〔价态的影响远大于浓度〕,水化半径越小,聚沉能力愈大。

溶于水后能显著降低水的外表能的物质称为外表活性剂。

外表活性剂的分子是由亲水的极性基团和憎水的非极性基团两大局部构成。

极性局部通常-OH、-NH2、-COOH和-NH3+等基团,而非极性局部主要是由碳氢组成的长链〔-R〕或芳香基团〔-Ar〕等。

乳浊液是分散质和分散剂均为液体的粗分散系。

乳浊液又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油〞(通常指有机相)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系统,以油/水型〔或O/W〕表示,如牛奶、豆浆、各种农药乳化剂等;

另一类是水分散在“油〞中形成的水/油型〔或W/O〕乳浊液,例如原油,人造黄油等。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根底

体系可分为三类:

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

描述体系的一系列物理量〔如气体的压力、温度、体积和组分的摩尔数等〕称为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性质:

〔1〕一些状态函数具有加和性,如n、V等〔容量性质〕

〔2〕一些状态函数没有加和性,如T、P等〔强度性质〕

状态函数的特征:

〔1〕状态一定,状态函数值一定。

〔2〕状态函数变化量只与体系的始、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体系的某一物理量如果具有上述两个特征,如此必是体系的一个状态函数。

过程主要有:

定温过程; 定压过程;定容过程;绝热过程;循环过程。

当体系与环境间存在温差时,体系与环境间传递的能量叫做热,以Q表示。

除了热的形式以外,其它各种被传递的能量都叫功,以W表示。

功分为体积功和非体积功〔也称有用功〕。

功的取值:

体系对环境做功,取负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取正值。

功和热不是状态函数〔注意状态函数两个特征〕。

体系内部能量的总和称为热力学能〔内能〕,用符号U表示,单位为J或kJ。

体系的状态确定时,体系内部的能量也随之确定,是体系的状态函数。

热力学第一定律:

U2=U1+(Q+W),U2-U1=∆U=Q+W

规定:

〔1〕体系吸收热量为“+〞值,放出热量为“-〞值。

〔2〕体系对环境作功〔如膨胀〕为“-〞值,环境对体系作功〔如压缩〕为“+〞值。

当生成物的温度和反响物的温度一样,且在反响过程中体系只对抗外压做膨胀功〔W有=0时),化学反响过程中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就叫做这个反响的反响热或热效应。

恒容条件:

恒容反响热∆U=QV

恒压条件:

恒压反响热定义:

H(焓〕=U+pV〔∆H=∆U+∆nRT〕

如此Qp=H2-H1=∆H〔焓变〕

反响进度〔衡量化学反响进展程度的物理量〕:

ξ的单位是mol

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l〕=-285.83kJ·mol-1

符号△rHmθ的左下标“r〞表示化学反响,右下标“m〞表示反响进度变化量ξ=1mol,即△rHm表示化学反响进度为1mol时的反响焓变,因此也称为摩尔焓变,习惯上常用kJ·mol-1为单位。

右上标“θ〞表示反响在标准状态下进展。

标准状态是指在温度T和标准压力pθ〔100kPa〕时该物质的状态。

①标明反响的温度和压力,在298.15K和100kPa下进展,可以不注明。

②标明所有参加反响各物质的状态,气、液、固态可分别用g、l、s表示。

有多种晶型的固体要注明其晶型。

以aq代表水溶液,(aq,∞)代表无限稀释水溶液。

盖斯定律〔1840〕:

不管化学反响是一步完成,还是分步完成,其热效应总是一样的。

标准状态下,由元素的稳定单质生成1mol某物质时的热效应叫做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或标准摩尔生成热。

用∆fHmθ表示,f表“生成〞,单位kJ·mol-1,稳定单质与H+的∆fHmθ为零,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求反响焓的通式为:

∆rHmθ=∑(νi∆fHmθ)生成物-∑(νi∆fHmθ)反响物=∑νB∆fHmθ(B)

1mol某有机化合物在100kPa和某温度下被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化合物的标准摩尔燃烧焓,以∆cHmθ表示。

完全燃烧是指化合物中的C变为CO2(g),H变为H2O(l),S变为SO2(g),N变为N2(g),Cl变为HCl(aq),并规定这些燃烧产物的∆cHmθ为零

利用标准摩尔燃烧焓计算反响热的公式是:

∆rHmθ=∑(νi∆cHmθ)反响物-∑(νi∆cHmθ)生成物=—∑νB∆cHmθ(B)

自发过程的特征:

〔1〕一切自发过程都是单向性的,具有对环境做功的能力。

欲使其逆向进展,环境必需对它做功。

〔2〕自发过程的进展有一定的限度,如只能进展到温度相等,水位相等,浓度相等等。

体系的混乱度可用一个称为熵的热力学函数来描述。

体系越混乱,熵值越大。

S也是一个状态函数,其变化量与途径无关。

热力学第三定律:

在热力学温度0K时,任何纯物质的完美晶体的熵值都等于0。

在标准状态下,温度T时,1mol物质的熵值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熵〔或标准熵),用符号Smθ表示,单位为J.mol-1·K-1。

化学反响的熵变可由物质的Smθ求得:

∆rSmθ=∑(νiSmθ)生成物-∑(νiSmθ)反响物=∑νBSmθ(B)

标准摩尔熵的一些规律:

同一物质聚集状态不同,

聚集状态一样,分子结构愈复杂,分子摩尔质量愈大,熵值愈大;

同一物质,温度愈高,熵值愈大。

等温可逆过程的体系熵变可由下式计算:

∆S=Qr/T

r指可逆过程〔水在沸点时蒸发,冰点时的凝固、溶解过程为可逆过程〕,Qr指可逆过程的热效应〔假如讨论恒温恒压体系不做有用功,如此等于∆H〕,T为体系的热力学温度。

等温过程的环境熵变可由下式计算:

∆S环=Q环/T环Q环与Q体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在孤立体系中,自发过程使体系的熵值增加,处于平衡状态时体系的熵值达到最大,而使体系熵值减小的过程是不可能发生的。

此规律称熵增原理,也称热力学第二定律。

∆S孤立=∆S体+∆S环>0自发过程

∆S孤立=∆S体+∆S环=0平衡过程

∆S孤立=∆S体+∆S环<0非自发过程

化学反响通常在恒温、恒压下并与环境间有能量的交换情况下发生的。

G=H-T·SG称吉布斯自由能,也是一个状态函数。

∆H-T∆S=G2-G1=∆G〔吉布斯自由能变〕<0

在恒温恒压下〔封闭体系〕:

∆G<0,自发过程∆rGmθ<0,自发过程

∆G=0,平衡过程∆rGmθ=0,平衡过程

∆G>0,非自发过程∆rGmθ>0,非自发过程

标准摩尔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在指定的反响温度〔一般在〕和标准态下,令稳定的单质的吉布斯自由能为0,并且把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某物质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吉布斯,记为∆fGm。

∆rGmθ=∑(νi∆fGmθ)生成物-∑(νi∆fGmθ)反响物=∑νBGmθ(B)=∆rHmθ-T∆rSmθ

由吉布斯-赫姆霍兹关系式可得到以下四种情况:

∆H∆S∆G〔=∆H-T∆S〕过程

〔1〕++T升高时有利值变“-〞T高利自发进展

〔2〕+-任何T时,值为“+〞不可能自发

〔3〕-+任何T时,值为“-〞始终自发

〔4〕--T降低时有利值变“-〞T低利自发进展

X德霍夫〔Van’tHoff〕化学反响定温式:

Q为浓度商或压力商

经历一定的反响时间后,正反响速率和逆反响速率相等,此时反响达到最大限度,故各种物质的浓度将不再改变这种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具有以下特征:

①化学平衡是反响在一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

此时反响的=0。

②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正、逆反响还在进展,但速率相等。

从表观上看,系统中各物质的浓度与其它宏观性质〔如温度、密度等〕不随时间变化,具有定值。

③化学平衡是有条件的平衡,条件改变,平衡改变。

在一定条件下,无论反响是从正向还是逆向开始,反响都可以到达平衡。

浓度平衡常数与压力平衡常数:

Kp=Kc△v=(d+e)-(a+b)。

(=100kPa)=Kp(=1mol·L-1)=Kc()△v

总反响M=反响1-反响2,如此。

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当Q/=1时,Q=,△rGm=0,反响达平衡状态;

当增加反响物浓度或减少生成物浓度时,如此Q<,△rGm<0,反响正向移动;

当增加生成物浓度或减少反响物浓度时,如此Q>,△rGm>0,反响逆向移动。

压力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体系的总压力增加至原来的x倍,体系中各组分的分压也相应增加至原来的x倍,此时反响商为

参加惰性气体以改变体系的总压力

①在定温定容下,平衡不发生移动。

②在定温定压下,为了维持总压力不变,体系的体积必须增大,此时反响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下降,平衡将向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

对于>0的反响,即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响,平衡正向移动;对于<0的反响,即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响,平衡逆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由和得到

当即放热反响,T2>T1,K2θK1θ,平衡正向移动。

当即吸热反响,T2>T1,K2θ>K1θ,平衡正向移动;T2

如果改变平衡体系的条件之一〔如浓度、压力或温度〕,平衡就会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这一规律称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第四章化学动力学根底

在化学反响进展的一段时间里,单位时间内反响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即为平均速率。

用表示。

例如反响2HI(g)

H2(g)+I2(g)

=—==

瞬时速率是Δt趋于零时的物质浓度的变化率,以表示,即==

在化学反响历程中,反响物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自由基等)直接作用生成新产物的反响,即一步完成的反响,称为基元反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元反响所构成的整体反响,称为复杂反响或非基元反响,慢反响是整个反响速率的决定因素。

能发生化学反响的碰撞,称为有效碰撞。

具有较高能量能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

通常把活化分子所具有的平均能量与反响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反响的活化能。

过渡状态理论:

翻越势垒所需的能量即反响物或生成物的反响活化能。

Ea(+)与Ea(-)之差可认为是反响的热效应ΔH,即ΔH=Ea(+)-Ea(-〕

假如Ea(+)>Ea(-),反响为吸热;Ea(+)<Ea(-),反响为放热。

基元反响速率方程确实定—质量作用定律=〔气体如此可用p〕

利用实验数据或定速步骤确定非基元反响的速率方程。

反响级数是指化学反响速率方程式中各反响物浓度项幂指数之和。

反响的分子数是指基元反响中发生反响所需要微粒〔分子、原子、离子或自由基〕的数目。

四分子与其以上的反响尚未发现。

温度对化学反响速率的影响

X特霍夫规如此:

当温度每升高10℃时,反响速率大约增加到原来速率的2~4倍。

阿仑尼乌斯公式:

如果某反响在不同温度下的初始浓度和反响程度都一样,如此有=,

催化剂对反响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是一种能改变化学反响速率,而本身质量和组成保持不变的物质。

机理是催化剂使反响的活化能降低,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反响速率加快。

〔除热力学上不能进展的反响〕

催化剂的特征:

〔1〕催化剂参加反响,反响前后其质量、组成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

〔2〕催化剂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而不能改变平衡状态,即只能改变反响速率,不能改变反响的程度。

〔3〕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一种催化剂只能适用于某一种或某几种反响;同样的反响物,选用不同的催化剂可能得到不同的产物。

酶催化作用:

催化效率高;高度特异性;反响条件温和

第五章物质结构简介

波尔理论:

电子在核外一系列具有不同半径的同心圆的轨道上运动;在一定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一定的能量(或处于一定能级),不同的轨道代表不同的能级;当电子由一种定态跃迁至另一种定态时,就要吸收或放出能量。

四个量子数:

主量子数n:

n是决定原子内电子能量上下的主要因素。

用它来代表电子的层数。

主量子数n1234567

电子层符号KLMNOPQ

角量子数l:

它的取值由n决定,可取从0到(n-1)的整数。

例如n=1,l只能为0;n=2,l可以为0,1两个值,余下类推。

角量子数l就表示同一电子层可能存在的分层,或称为原子轨道亚层简称亚层。

角量子数l01234

分层符号spdfg

磁量子数m:

m的取值由l决定,可取0、±1、±2、±3、±⋯l,共取2l+1个值。

m表示在同一亚层中原子轨道在空间的伸展方向,即每一亚层中的轨道数目,各轨道能量相等。

自旋量子数ms:

ms的取值只有+1/2或-1/2,每个原子轨道上可以有两个自旋相反的电子,称为成对电子。

因此s、p、d、f亚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是2、6、10、14。

由核外其余电子抵消局部核电荷对指定电子吸引的作用称为屏蔽效应。

因此,角量子数一样的各轨道电子的能量随主量子数的增大而升高。

外层电子钻到内层靠近原子核的能力称为钻穿效应。

钻穿效应越大,该电子的能量就越低。

主量子数大的能级反而比主量子数小的能级低的现象称为能级交织。

〔鲍林〕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

电子排布式:

26Fe1s22s22p63s23p64s23d6

电子层结构式:

26Fe1s22s22p63s23p63d64s2或26Fe[Ar]3d64s2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失电子的规律如何?

实验证明,原子轨道失去电子的次序是:

np,ns,(n-1)d,(n-2)f,即最外层的np电子最先失去,np电子失光后才失ns电子,余类推。

例如,As3+核外电子结构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Cu2+为1s22s22p63s23p63d9。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的关系

周期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的主量子数

主族元素:

族数=最外层的电子数

副族元素:

ⅠB、ⅡB族数=外层电子数

ⅢB-ⅦB族数=外层s电子与次外层d电子之和

Ⅷ族元素外层s电子与次外层d电子之和为8-10

零族元素外层电子数为8〔第一周期为2〕

原子半径:

对于同周期的副族元素来说,从左到右原子半径缩小缓慢。

同一族中,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因电子层数增多,半径依次增大。

电离能:

定稳定压下,基态气态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气态离子时所需的能量,用I表示,单位Kj/mol。

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至右电离能明显增大。

第一电离能愈小,原子愈易失去电子,该元素金属性愈强。

电子亲合能:

电子亲合能是原子获得电子难易的量度。

元素的电子亲合能值越负,表示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子亲合能正值越大,如此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越小,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电负性:

就是某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成键电子对能力大小的相对数值。

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性越强,金属性越弱;反之金属性就越强。

电负性最大的是氟,最小的是铯。

正、负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称为离子化合物,离子化合物存在的形式是离子晶体。

离子键形成的条件是相互作用的原子的电负性差值要较大。

电负性差值大于,形成离子键,该化合物为离子型化合物;假如差值小于,如此可判断它们之间主要形成共价键,该物质为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