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858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10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docx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2

淄博四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验实施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素质教育实现突破性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结合《山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为保证我校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四中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路子,倡导新教育理念并付诸于实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

二、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与实验教材,为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完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2、立足我校的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3、通过实验工作的开展,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探讨在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完成从传统的教育观念到现代的教育观念的转变。

4、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5、探索评价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

改革校内评价方法,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6、全面加强学校所有人员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不光是教师的事情,是学校内所有人员的事情,学校内所有人员都需要改变观念,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工作,真正做到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使每个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生活都得到发展。

7、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管理体系,开发多样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能缩手缩脚,又不能不切实际,要正确的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对我们所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正确的对待,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量力而行,积极积累经验,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2、思想先行的原则。

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同学的健康发展。

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和教师充分认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试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把新课程试验变成每所学校的自觉行动,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学校的终极目标,是一所学校工作的全布,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的标志,所以思想先行应作为一所学校的头等大事来对待。

3、科研引领的原则。

新课程试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

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省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试验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积极性,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机制,积极探索我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开创性的工程,课改实验将要牵涉到多方人员参加,因此,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理论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协调各部门参与者的活动。

课程改革也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工作,只有不断实践,才能总结经验,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羁绊,闯出一条课改新路。

实验人员观念与行为到位是保证课改运行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动力。

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摒弃那种先观念、后操作或理论灌输与行为转变脱节的做法,又要反对缺乏先进观念引导、用旧经验老做法来进行新实验的蛮干,把观念转变和行为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5、协同推进原则。

新课改离不开各方面的紧密配合,协同作战。

要积极倡导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合作与对话;加大开放办学力度,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为新课程实验工作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6、以人为本原则。

要注重创设尊重人才、鼓励创新、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氛围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工作

1、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的制定。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开课计划要符合国家新课程方案的刚性要求,体现新课程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色,同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学校教师、教室等资源,并保证学生有机会多修习一些与高考紧密相关的科目和模块。

2、学生选课指导和个性化修习计划的形成。

长期以来过于集中的教育体制使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性,没有个性,没有主见,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在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中观察和认识学生,判断他们的个性,认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其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的课程修习计划,选取最能挖掘学生潜能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3、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

深刻理解新课程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的创新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探索适合于我们学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其最大的效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4、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抓好学校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为切入点,以全员培训、整体提高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规划和计划。

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好教师的通识培训和各学科课程标准培训以及实验教材的培训。

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校本培训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

5、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

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水平,使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

6、创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和教学监测机制。

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五、实验工作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

(一)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

刘少华

成员:

胡以杰、彭乃彬、赵正亮、宋谋新、路恒云、朱文玉

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职责:

承担课程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把握课程实施工作的方向,提供后勤服务保障。

(二)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主任:

赵正亮

成员:

常 华、艾志刚、祝 捷、王秀娟

学校课程实施办公室职责:

负责组织课程具体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指导、经验交流,成果推广验收,与上级课改管理机构保持联系,接受指导并获取信息,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负责对课改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总结。

(三)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

组长:

各学科教研组长

副组长:

各学科教研副组长

成员:

各学科教师

学科课程实施研究组职责:

负责组织课程课程实施的具体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课程的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四)学生课程实施活动组

组长:

学生会主席

副组长:

学生会副主席

成员:

各年级的学生代表

学生课程实程活动组职责:

负责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意见和建议的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有关信息;必要时协助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课程的实践活动;向参加课程的教师及时提供课程个案,做协助教师做好课程个案的收集、分析和整理。

六、实验工作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学校课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协调,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理解、支持、配合、参与课程改革。

2、政策保障:

对参与课程实施,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确定教师工作量、职评、聘任、评优等方面优先考虑,为课程实施提供充分的支持。

3、经费保障:

设立新课程实施专项经费,每年拨付相应的款项用于课程实施的有关活动,确保经费落实,努力满足新课程对教学设施和办学条件提出的要求,为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安排必须的课程实施专项经费,对课程实施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给予奖励。

4、加强舆论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向家长、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实施的止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社会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实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七、学校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方案

近几年,我校适应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要,进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充实了管理干部,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创新。

现有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基本适应进行新课程试验的要求。

学校设有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处、实验电教中心等与教育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职能部门,全校高中部下设三个级部。

各部门和级部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和课程指导委员会协调下,在新课程实验中心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既分工明确,又能能力协作,密切配合,基本能保证新实验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实验工作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04.4-2004.8)——成立学校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和课程实施办公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程,积极参加省市两级的通识和教材培训;建立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实施制度、教师及学生评价制度。

2、实施阶段(2004.9-2007.6)——实施前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示范等手段,迅速将全校起始年级的教师送入实施实验的轨道;实施中期的主要任务是运用培训、交流、研讨等手段,有效地将骨干教师引入研究实验的层面,广泛动员家长和社会的力量,支持参与课改实验、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实施后期的主要任务是适时建立规范,使学生能较科学独立的实施课程改革,使学校、教师研究课程改革的活动持续化。

 

 

 

 

 

 

 

 

淄博四中新课程设置方案

教育部规定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

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

具体设置如下:

学习领域

科目

必修学分

(共计116学分)

选修学分Ⅰ

选修学分Ⅱ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外语

10

 

数学

数学

1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历史

6

 

地理

6

 

科学

 

物理

6

 

化学

6

 

生物

6

 

技术

技术

(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8

 

艺术

艺术或

音乐、美术

6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综合实践

活动

研究性学习活动

15

 

社区服务

2

 

社会实践

6

 

说明:

(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

(2)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

(3)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

(4)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

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

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

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

(5)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

我们学校根据实际,经过研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模拟了参加实验的新高一学生的课程方案。

本方案只是我们将来排课的一个依据,不能做为一个标准,要时时刻根据学生情况的发展变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可能要发生的一些情况及时调整我们的授课计划,但无论怎样调整,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健康发展。

如果这一级高考时分文理科,那我们将对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文科类学生将以<<人文与社会>>为主,理科类学生将以<<科学>>为主,同时要考虑到学分的累积问题,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本教研促进教师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我们教师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已、发展自已。

因为我们认识到: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校发展的资源和资本,让每一个教师都获得充分发展,是学校追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管理的精髓所在。

校本教研作为推进新课程的重要策略,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其重要性日显突出。

校本教研对我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新事物,但对它还缺乏理论上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实践方面,因为没有理论上的指导,所以没有比较系统而成熟的做法和经验。

因此,我们想借课程改革的东风,制定和完善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为教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一、  校本教研的涵义、目的、意义和任务

1、何谓校本教研

“校本研究”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教研于一体的学校教师活动,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教学研究制度。

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学校、教师而言,都是新生事物,它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可避免的与以前我们固有的教育理念发生碰撞,在这中间,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每一个教师都要通过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不断反思和调整个人的行为习惯,角色地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使我们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吻合,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1.1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理念

(1)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础。

校本教研应该是以学校所存在(或所发生)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即校本教研要根植于教师工作、生活的学校(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与学校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切教学研究都是为了学校的发展。

(2)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的教师是研究和开展活动的主体,也只有学校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解决我们学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这样问题才有针对性、实效性,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直接目的。

校本教研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它都是以学校发生的突出问题和发展需要做为研究范围,并且研究主体是教师,这就决定了它所要研究问题的过程和结果,都是针对于师生共同生活、共同面对的在学校中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师生都得到共同发展。

1.2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

(1)自我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解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显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自我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

·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

·教师是研究者;

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校本研究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校本研究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实施,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2)同伴互助。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

同伴互助的实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合作。

(3)专业引领。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

恰恰相反,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不可或缺的因素。

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

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学校要积极主动争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

2、校本教研的目的和意义

在实施新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1)让所有的学校都“动起来”。

校本教研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

随着改革的深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主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学校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而学校要发展,要办出自已的特色,凸显自已的个性,就必须动员学校的一切资源,特别是教师这块最大资源,要整合各方力量,集思广益,制定和完善适合于我校实际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领先一步,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2)让所有的教师都“站起来”。

教师对待所教的科目及其教育教学理论一直是敬畏有余的。

科目对他们来说,是国家规定的;教材对他们来说,是专家编订的。

他们被要求严格忠实于国家的所有课程文件,甚至连教学的具体步骤都严格遵守教学参考书的教学步骤和课时数。

教科书对他们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对教育理论,教师往往认为深不可测、高不可攀,不知如何在实际教育教学问题中应用。

通过校本教研的实施,让全体教师活动起来,每一个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在研究中提高认识。

在研究中成长,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从而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

这样每个老师都在实施过程中“站起来”了。

(3)让学校的教师、家长、学生、领导彼此沟通起来。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各科任教师任务是教学本科目的知识,还少顾及家长、学生、领导的因素。

片面理解学科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能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来定位学科教学,致使学科教学淡化了它应有的作用。

现代教学观认为:

通过本科目的学习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明确教师、家长、学生、领导各自任务和共同目标,这样就可以彼此沟通起来,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3、校本教研的任务

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的研究为主体,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活动,既要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要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

二、怎样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是“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的主体是教师。

校本教研的实施为教师的角色生长提供了条件。

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丰富自已的教育理论和知识内涵,要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通过各种形式的校本教研,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1、学习

陈大伟教授说过:

没有比更高明的理论更有用。

所以,我们学校的教育理论学习的比任何时候都规范,学习的力度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并且我们从上一学期开始,结合新高一的新课程的实施,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一方面我们学习相关的理论,另一方面我们还给合我们学校实际,有针对性进行学习,以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通过学习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努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以此为契机,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教师从优秀到卓越的跨越。

而我们认为,学习不单单是教育理论的学习,还保括一些校本学习。

例如:

针对于高中教育教学的特点,为了使教师在教育理念上更加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我们学习了<<陌生感效应>>、<<破窗理论>>、<<听听上帝的主意>>、<<思想的力量>>、<<第二种思维方式>>、生命中的满分和零分>>、<<关心是一切教育的基石>>、<<问一声---恨,铁就能成钢吗?

>>、<<若干心理效应对教育的启示>>、<<永不放弃你的希望>>、<<名师是什么样的教师>>、<<教学后记,让你在反思中提高>>、<<赞美如良药>>、<<帮助孩子过好“更学期”>>、<<没有创新,只能是个“教书匠”>>、<<教育孩子没有神秘配方>>、<<成功的人生从细节开始>>等等。

并且我们通过论坛会的形式将老师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想法和体会,以及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如何应用等问题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和实践,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特别是:

这样做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使青年教师尽快走过过渡期、困惑期的作用是非常有效的。

2、观课

在我国传统教研活动中,比较盛行教师听课,我们学校基本上每学期教要安排一些听课活动,如示范课、探究课、教改实验课等。

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

观课按目的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考核为目的;另一类是以专业发展为目的。

以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观课,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指导,重点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行为。

而第二类观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观课能培养教师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

观课活动中,授课教师与观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身临其境,观察、反思、体验教学中的各个问题,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问题,能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授课教师课后自省,与观课教师讨论,寻求问题答案,并继续实验,不断改良。

在观课活动中,参与者获得的是内化的知识和元认知的经验,伴随着积极的情感体验,增长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观课活动鼓励教师审视提升自已的经验

教师有了经验是建构新能力的固着点。

教师总是用已有的经验来同化或顺应新的理论。

如果不对自已原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和省察,新的理论和方法就不会被内化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观课提供了一个使教师反省自已经验的情境和条件,教师在问题情境下审视和反省已有的经验,用行动来整合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的知识,获得一种贯通感。

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和指导,能使教师将在职培训所学到的知识更新,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有效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

并且我们学校还制定了领导干部听课所遵循的一些原则,对于初试课、研究课、评优课的评价角度进行了规范,目的在于发挥观课、评课的激励功能,唤醒教师的“胜任内驱力”,激发“创新内驱力”,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3、关注隐性教案

这是因为:

隐性教案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通常意义上的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

但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并不是这些写在白纸上面的内容,而更多的应该是蕴涵在教师思想和情感深处的“隐性教案”。

“隐性教案”隐含着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知,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往往与他的教育理念有关。

同一教案,不同的执教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便是执教者教育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