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598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 精品.docx

最新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人教版整理精品

18年余中高中生物实验专题

1、(00年浙江)血液中的Ca2+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乏它血液不能凝固,草酸钾溶液能与血液中的Ca2+发生反应,形成草酸钙沉淀,起抗凝作用。

请根据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简要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验证Ca2+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并回答问题。

(验证性实验设计)

一、实验材料和用具⑴家兔⑵生理盐水⑶70%酒精棉⑷适宜浓度的草酸钾溶液⑸适宜浓度的CaCl2溶液⑹试管、注射器(针管、针头)

二、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第一步:

在A、B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草酸钾溶液和生理盐水

第二步:

用70%酒精棉消毒,用注射器取家兔血

第三步:

立即将等量的新鲜血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

A管不凝固B管凝固

第四步:

将等量的CaCl2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经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

A管凝固B管仍凝固

问题:

设置B管的目的是作为A试管的对照

2、(01年浙江)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实验组已知,设计对照组)

一、材料用具:

胚芽鞘、琼脂、刀片等

二、方法、步骤与结果

㈠制备琼脂块(如右图)

㈡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如图)

㈢取步骤㈡下面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

三、结论:

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

我们认为,仅用实验步骤㈠、㈡、㈢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

答案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㈠:

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

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

(如图)

补充方法、步骤与结果㈡:

取补充步骤㈠下面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的胚芽鞘一侧。

(如图)

3、(18年浙江)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

请分别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

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分析→设计)

(1)实验一:

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

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

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不能。

因为蒸馏水和镁盐溶液均缺乏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而使两组植物生长均不正常。

(2)实验二:

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不能。

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

(3)实验三:

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答:

不能。

因为两组容器内的砂性土壤中都可能含有镁离子。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答:

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对照组盛有含植物必需的各种矿质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盛有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液,并对溶液通气。

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4、(18年浙江)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邻近的两对脊神经根(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如图)。

(探究实验)

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然后进行下列实验:

甲:

在第一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

乙:

在第二对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

试分析回答:

⑴根据实验甲判断背根的功能是传入功能。

因为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入功能。

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背根无传出功能。

⑵根据实验乙判断腹根的功能是传出功能。

因为电刺激腹根向中段不发生反应,而电刺激腹根外周段可以产生后肢运动反应,表明神经兴奋沿传出神经引发肌肉收缩,因此是传出功能。

5、(18年浙江)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以小鼠活动状况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

某同学的实验方案如下: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

①将正常小鼠随机分成A、B两组,观察并记录其活动状况。

②A组小鼠注射适量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会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③A组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后,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一段时间后,A组小鼠低血糖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该实验方案可以说明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请回答:

⑴该实验原理是: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体内胰岛素含量过高时,引起血糖下降,机体出现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低血糖症状,此症状可以通过补充葡萄糖溶液得到缓解

⑵分析小鼠注射胰岛素溶液后出现低血糖症状的原因:

注射胰岛素溶液后,血糖含量下降,小鼠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组织细胞因血糖供应减少,导致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状

⑶胰岛素在血糖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是胰岛素可使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增加,同时使血糖来源减少,从而使血糖含量减少。

6、证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某同学制订了下列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略)

(2)实验材料和用具(略)

(3)实验方法和步骤:

①取1支试管,注入2ml浆糊②用凉开水漱口后,用小烧杯收集唾液③向试管内加入2ml唾液

④往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⑤将试管振荡后放在37℃水浴中恒温10min,取出试管,观察试管内浆糊颜色的变化

(4)结论: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该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以及结论有没有错误?

如果有,请指出并改正。

答:

有三处错误:

⑴未设立对照实验:

步骤①应取2支试管,编号为A、B分别注入2ml浆糊步骤③往A试管中加入2ml唾液,B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

⑵步骤顺序颠倒:

步骤④应与步骤⑤对调。

⑶实验结论表述不准确:

本实验只能证明淀粉被水解,而不能证明水解产物是什么。

7、现有一种植物的种子,已经知道它的萌发受水分、温度和O2(共同条件→常量)的影响,但不了解其萌发与光是否有关。

为探究光的有无(单因子变量)对该种子萌发的影响,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与用具:

数量充足的铺有滤纸的培养皿、无菌水、表面消毒过的种子等

方法步骤:

①取A、B两组培养皿,倒入适量的水,将等量的种子分别放入两组培养皿中。

②将A置于黑暗的环境中,B组置于有光环境中,培养过程中使两组水分、温度、O2的状况适宜且相同。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相应的结论:

①A组萌发,B组不萌发→光抑制该植物种子的萌发。

②A组萌发,B组也萌发→该植物种子萌发不受光的影响。

③A组不萌发,B组萌发→光是该植物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之一。

8、为验证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⑴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⑵结果见下表实验结果记录表“+”表示蓝色程度

处理试管编号

1

2

3

4

5

PH

5.00

6.20

6.80

7.40

8.00

结果(颜色)

++

+

橙黄色

+

++

请回答:

⑴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

答:

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⑵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答:

淀粉已完全水解。

⑶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答:

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⑷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80,高于或低于此PH值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9、在淀粉块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下图所示,将该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冲浸淀粉-琼脂小块,其结果如下表:

淀粉圆点

实验处理方法

碘液处理后颜色

A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

蓝黑色

B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蓝黑色

C

只有新鲜唾液

红棕色

D

接种面包霉

红棕色

E

只有2%蔗糖酶液

请你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对圆点A和B的颜色变化的解释是强酸和高温使唾液淀粉酶失活。

⑵圆点D的颜色变化与圆点C一致,你的解释面包霉分泌淀粉酶。

⑶你认为圆点E应呈现蓝黑色,其理由是蔗糖酶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⑷上述实验装置要放入37℃恒温箱中进行保温处理,你提出两个理由加以解释:

①利于面包霉生长②提高酶的活性

10、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杆菌,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几天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都是以枯草杆菌为食。

根据图示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⑴枯草杆菌和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的关系是竞争

⑵A和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⑶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⑷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在争夺食物等生物资源方面占有优势,使大草履虫被淘汰。

⑸如果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能否共存?

试解释其原因?

能。

原因是在一个自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存在草履虫的捕食者,如栉毛虫等,通过捕食者控制着草履虫的数量,即双小核草履虫在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不可能占有绝对的优势。

11、空气中的含菌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之一,为了检测学校生物实验室、教室、校长室、小树林4个地方空气中的含菌量,请利用所提供条件设计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步骤。

⑴请用100ml量筒、4副培养皿、煮沸过的洗碗水,设计取样的实验步骤

①用量筒量取等量的煮沸过的洗碗水分别倒入4只培养皿中;②分别将上述4只培养皿露于4个场所;③静止1~3天后,同时加盖取回。

⑵请用4只试管、滴管、0.01%亚甲基蓝溶液,设计检测的实验步骤

①分别取等量放置过的洗碗水放入4支试管中;②每只试管内滴加5~10滴0.01%亚甲基蓝溶液置于温暖处。

⑶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根据4支试管内洗碗水在相同时间内褪色的程度,来判断空气中的含菌量。

褪色程度最大的,空气中含菌量相对最高,褪色度最小的,空气中含菌量最低。

⑷你所设计的实验检测到的是好氧性细菌的相对数量。

12、上图表示将重量相同的小麦幼苗置于3支试管中(试管内装满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培养液)。

然后将他们分别放在三种条件下培养若干天。

请分析实验结果。

⑴c试管中的小麦幼苗重量与a试管的相比,增加较多。

这是因为提高温度能提高暗反应中的酶的催化效率,从而促进光合作用⑵b试管中的小麦幼苗重量与a试管的相比,增加很少。

这是因为其光合作用光反应的产物很少,限制了CO2的固定还原。

⑶如果培养液中缺乏镁元素,小麦叶片将逐渐显现出类胡萝卜素色素的颜色。

13、现有4瓶失去标签的无色透明液体,分别装有:

溶解着DNA分子的摩尔浓度为2mol/l的NaCl溶液、大肠杆菌超标的自来水、葡萄糖溶液及蔗糖溶液。

你如何将它们区分开呢?

请写出你区分这4瓶液体的方法。

①取4种液体少许,分别倒入4支试管中,再缓慢加入蒸馏水,出现丝状物的为溶解着DNA的NaCl溶液;

②取余下的3种液体少许,分别加入含有伊红-美蓝的培养基中,出现深紫色菌落的为含大肠杆菌的液体;

③取其余2种液体少许,分别加入2支试管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沸水中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的为葡萄糖溶液,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的为蔗糖溶液。

14、右图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结合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⑴电激(即用电刺激)E,结果发生运动反应;刺激B,结果A反应而E无反应。

这表明图中的A是效应器,E是感受器,而B和D分别是传出神经纤维和传入神经纤维;

⑵用有关字母和箭头写出神经冲动在整个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E→D→C→B→A。

⑶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请设计实验方案,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在相邻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期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验证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步骤:

电刺激①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②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和结论:

若A有反应,且②处电位改变,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②处无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B、验证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步骤:

先刺激①处,测量③处电位变化;再刺激③处,测量①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和结论:

若两次试验的检测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次电位改变,则说明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⑷在正常情况下,你认为神经冲动在一个完整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决定这一传导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冲动在突触中的传导是单向。

15、鼠妇,也称“潮虫”,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科。

体椭圆形,长15mm~20mm。

生活与陆上潮湿处,人们常于花园、花坛、山坡或草坪中潮湿的石块或砖头下发现它,当人们用较强的光束照射它时,它能很快爬行躲避;当人们把它放在不利其生活的环境中时,它能通过爬行而避开;当其周围同时存在对其生活有利的环境和不利的环境时,它喜欢爬到有利其生活的环境中。

现有鼠妇40只、硬纸盒、干燥的泥土、清水、笔记本、圆珠笔、手电筒、秒表或手表等器材若干,请设计探究水分、光照是否影响鼠妇分布的实验,写出实验假设、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及分析。

实验假设:

水分、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或水分、光照不影响鼠妇的分布。

实验步骤:

⑴取硬纸盒甲,在纸盒两侧放等量同样的干燥泥土A、B,在B上浇一些清水,在纸盒中间放20只鼠妇。

放鼠妇后开始记时,观察0~5min内,纸盒内鼠妇分布情况,并作好记录。

⑵取硬纸盒乙,在纸盒两侧放等量同样的潮湿泥土A、B,在A侧加盖,在B侧用手电筒垂直照光,在纸盒中间放20只鼠妇。

放鼠妇后开始记时,观察0~5min内,纸盒内鼠妇分布情况,并作好记录。

预期结果及分析:

⑴纸盒甲内A侧鼠妇分布少,B侧鼠妇分布多,说明水分影响鼠妇的分布。

⑵纸盒乙内A侧鼠妇分布多,B侧鼠妇分布少,说明光照影响鼠妇的分布。

16、下图A是用来测量植物吸水和蒸腾速率的实验装置。

⑴装置建成后,测定时间是20h。

实验前后数字天平上的整个实验装置重量分别为336.2g和339.8g;刻度玻璃管读数分别为5.6cm3和13.8cm3,则枝条平均吸水速率为(138-5.6)/20=0.41g/h,枝条平均蒸腾速率为(346.2-339.8)20=0.32g/h。

⑵若在此装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光照强度与植物蒸腾失水速率的关系,实验结果如图B所示:

①根据图示实验装置,如何建立本实验的对照组(用文字说明)?

对照组有何意义?

与图中装置相似,但不放置植株。

通过对照实验论证植物失水是否包括装置本身的失水,同时通过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来随时调控环境因素的恒定性。

②在实验过程中应控制恒定不变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湿度、风速等。

③如何通过图示实验的结果说明实验过程中环境条件的恒定性控制得很好?

从图B曲线可知,对照组的气体蒸发量是稳定不变的。

④每一次在给定的光照条件下测定时,要等装置建成15min后再进行的理由是让植物有充足的时间适应给定的光照条件,避免其他光照条件的影响,使实验更准确。

⑤在实验给定的温度条件下,实验植物气孔完全开放的光照强度是30klx。

17、在人群中有耳垂和无耳垂是一对相对性状,已知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

某兴趣小组计划调查A市500个家庭的父母与子女间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对夫妻只有一个孩子)情况,作为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活动。

⑴如果你是该小组的一员,请确定本次研究性活动的主要目的

答:

验证孟德尔基因分离规律或验证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或验证该性状是否属于伴性遗传。

⑵请设计一张表格,用于调查时统计数据,并给表格定出一标题

A市500个家庭的有无耳垂性状的遗传统计表

父×母

有耳垂

无耳垂

有耳垂

无耳垂

无耳垂×有耳垂

无耳垂×无耳垂

有耳垂×有耳垂

有耳垂×无耳垂

⑶该研究的一个不足之处是:

选择调查的样本太小,影响了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18、为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根据已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出了如下实验方案。

你认为该方案存在哪些问题?

⑴用恒温水浴锅、烧杯和铁架台调好水浴装置

⑵将量好的酶溶液和天平称取的蛋白质块分别放入两个试管,然后将两个试管放入同一水浴环境中持续一定时间,使试管内外温度一致,再将酶溶液和蛋白质块(将鸡蛋煮熟后的蛋白部分切成的小块)倒入同一试管中混合,保温并记录蛋白块消失所需的时间

⑶将酶溶液改成等量的蒸馏水,重复步骤2,并注意与步骤2的温度保持一致,进行对照实验

⑷作好观察记录答:

①试管应编号;②步骤2和步骤3所用的蛋白质块应该是等量的;③步骤3的蒸馏水应改成与步骤2等量的酶溶液;④步骤2与步骤3所用的温度应该不同。

19、有人对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是否与促进植物开花有关进行了实验研究,其过程如下:

取水仙球茎24个,分成两组。

操作见下表:

组名

处理方法

对照组

水仙球茎不剥去鳞茎,不加NAA,让其自然生长

实验组

剥去鳞茎,仅取出花苞共18个,消毒后种于MS培养基中,加NAA(0.1mg/l),每瓶接种一个

实验组除个别瓶受污染外,其余均在一周时间内破苞开花;而对照组则比实验组晚开花一个半月。

请回答问题:

⑴从科学性角度出发,本实验在分组时是否有不妥之处。

如果有,应如何改进?

答:

有,应将24个球茎随机均分为两组。

⑵请针对本实验设计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或质疑

质疑:

剥去鳞茎的花苞放在培养基上培养,能提前开花;未剥去鳞茎的花苞开花晚,是否因鳞茎内有抑制花苞发育的物质存在。

完善措施:

对照组的水仙球茎也应剥去鳞茎或保留实验组的鳞茎。

20、为证明铁是否为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不可再利用元素”,请你写出合理的实验设计:

⑴实验原理:

对于原本生长正常的植物,一旦环境不能满足它对某种元素的要求,则植物会因此出现缺乏病症,那么这种元素就属于植物的必需元素;如果植物因缺少某种必需元素而表现出的缺乏症,首先在幼嫩部位发生,则可判断所缺的是不可再利用元素,这是因为该元素在植物体内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难以分解和转移。

⑵实验方案:

①选择健康且生长状况相同的植株若干,分为两组。

②用只缺少Fe的溶液配制完全培养液培养植株,作为实验组;用蒸馏水和无机盐配制的完全培养液培养植株,作为对照组。

③将两组装置共同置于温度、光照等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④观察植株生长情况并记录结果。

⑶预期结果与推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幼嫩部位首先出现缺乏症,表明Fe为植物所需的不可再利用元素。

21、为探讨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某人做了如下实验:

将3只蝌蚪分别放在3个盛有等量水溶液(水质相同)的烧杯中,在其中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浓度分别为a和2a的等量甲状腺激素制剂,另1个烧杯中则不加。

然后连续数天测量身体的长度。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指出曲线A、C分别为哪组实验并分析原因。

A:

未加激素的实验组原因是:

蝌蚪不断生长

B:

加入2a浓度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原因是:

蝌蚪生长速度最快,变态发育时间最短

22、为探究SO2对植物叶片的影响,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分别得出相应的结论。

材料和用品:

长势相同的2株盆栽黄瓜幼苗,小烧杯1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罩2个,玻璃板2块(比玻璃罩略大),稀硫酸,凡士林,水

已完成实验步骤:

称取一定量的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SO2),并对幼苗、玻璃罩和玻璃板进行标号。

在小烧杯中加入稀硫酸2ml,在1号和2号玻璃板边缘涂上凡士林。

⑴待完成的实验步骤

①将1号和2号幼苗分别放在1号和2号玻璃板中央,将小烧杯放在1号幼苗旁;

②将称好的亚硫酸钠迅速投入到小烧杯中,立即扣上玻璃罩,同时将2号幼苗用2号玻璃罩扣上;

③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定期观察其叶片的变化。

⑵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相应的实验结论

①1号和2号幼苗的叶子均正常,说明该种植物叶片不受SO2的影响;

②1号幼苗的叶片异常,2号幼苗的叶片正常,证明SO2对植物的叶片有伤害作用;

③1号幼苗比2号幼苗更健壮,说明SO2对叶片生长有益。

2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彼得·阿格雷由于发现了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而获得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

我们知道,人体有些细胞能很快吸水,而另外一些细胞则不能吸水。

早在19世纪中期,科学家就猜测细胞膜有允许水分和盐分进入的孔道,每个通道每秒钟有几十亿个水分子通过。

但这一猜想一直未得到证实。

1988年,阿格雷成功地分离了存在于血红细胞膜和肾脏微管上的一种膜蛋白,后来他认识到这个蛋白有水通道的功能,这就是科学家们长期搜寻的水分子通道。

他画出了清晰的水通道膜蛋白的三维结构图,详细解释了水分子是如何通过该通道进入细胞膜的,而其他微分子或离子无法通过的原因。

罗德里克·麦金农由于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制的研究也获此奖。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的另一种通道。

他揭示了当离子穿过细胞膜时,不同的细胞通过电位变化发出信号,控制了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

同时,离子通道通过过滤机制,只让钾离子通过,而不让钠离子通过。

⑴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重要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⑵离子通道运输离子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先与载体结合,属于被动运输过程

⑶离子通道的特性是由DNA决定的

⑷水通道、离子通道和离子载体运输物质时的共同特点有特异性

⑸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的这一事实,表明细胞对水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吸收水分和吸收离子之间具有独立性。

培养基号

基本成分

增加的氨基酸种类

1

2

A、B、C、D

3

B、E、F、G

4

C、F、H、J

5

D、G、I、J

6

A~J都有

24、突变型面包霉常需要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适当的氨基酸才能生长。

现用两个氨基酸倚赖型红色面包霉突变株a和b,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将上述突变株分别接种于下面6种培养基上,两种突变株都不能在1、3、5培养基上生长,而在2、4、6培养基上都能生长。

培养基的成分如下表所示,则突变株a和b需要表内A~J中C氨基酸才能生长。

注:

基本培养基是满足野生型菌株正常生长的培养基。

实验二:

突变株a和b必需的氨基酸(假定为X),在野生型体内,据图所示的途径合成X(反应①②③分别由不同的酶所催化)。

用瓜氨酸代替氨基酸X时,突变株a能生长,但用鸟氨酸就不能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