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608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docx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1.学习动力不足(厌学)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

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

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

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

可以想像对学习有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

当面对这类学生时教师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举例我的小学数学老师)

2.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

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的多动症,还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

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

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

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

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和老师进行交往。

  学生会面临很多交往问题:

如何与同学进行交往,如何与老师交往,如何与家长进行交往。

进入中学后学生会更多面对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

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普遍的心理行为问题。

这些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发展性的问题。

所谓的发展性问题是指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会必然出现的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为问题,并没有达到障碍的水准。

那么这种发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

三、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目前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着情绪方面的问题。

比如说当他在跟同伴或者跟老师交往的时候,他受委屈,感受到了压力,但他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这些负面情绪。

有的学生用压抑的方式,让自己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但最终有一天就会爆发,莫名其妙乱发脾气。

     四、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自傲)。

   1、自我悦纳能力不足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

那么在自我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学生的自我悦纳的能力。

既包含了是欣赏自己优点,也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只想到从问题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了大象的腿,摸到大象的尾巴,而没有摸到整只大象。

  面对一个学生的上网行为,或者其他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去判定,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去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去帮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帮助他欣赏自己优点,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他的内在改变的动机就会得到增强。

     2、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

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

可以将他人的评价,包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

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

  五、行为问题

   行为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厌学、多动、早恋、撒谎的问题,比如说攻击的问题,比如说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的问题等。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涉及到一个学生观,这个学生观就是:

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看到他们的一个个不足,更要看到他们的优势。

要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尽管他今天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仍然是独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

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有个小故事:

一块钢板的价值

在经济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

那么,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

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

就看你把它看成什么,是马蹄掌还是指针。

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一些社会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

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社会的主流人才观与新课程理念相悖,一部分学生在社会评价中屡遭挫折,其心理自信及成功期望不能正常建立等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

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

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

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

受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向来不敢在教育质量尤其是教学质量上有丝毫马虎。

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

学校在重视智育的同时未能有效地实施德育,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疏于指导、研究和教育。

这样,学校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理念,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一个得力的人员保障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并实施有体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师资培训因素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主体。

但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之近几年学校编制紧缺,在岗教师工作量成倍加重,完成教学任务已疲于奔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中许多积淀已久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能找到家庭的原因:

一是学生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二是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问题所在?

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老师要了解一个理论——冰山理论。

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一座冰山。

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

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看到不足,还要看到优势。

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内在的心理本质。

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一)渴望层

   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

渴望包括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渴望,等等。

   1、被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

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第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定、批评、指责、打骂等。

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

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

例如,学生经常撒谎。

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

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

     2、归属感的渴望

   第二个渴望是对归属感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

   一个初二的女生,当她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学校时出现了一个行为问题。

她私自拿了别的同学的一样东西,这个行为被老师和同学界定为偷。

从此同学开始排斥她,老师开始批评她。

第一次这名女生的归属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觉得这个班级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纳她。

因此她很痛苦,这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却对她很好,支持她,鼓励她,她就对这个男生有感激,感谢,进而转为爱。

但是这时,这名男生却又对她若近若离。

第二次这名女生的归属感受到负面的冲击。

因此她的内心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得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开始怀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自己。

当她在初中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归属感受到两次冲击后,心里出现了逆反的情绪。

她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定要找到一个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地方。

她最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走到了一起,当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了归属感。

他们非常地接纳她,并且很鼓励、支持她。

于是她跟这个团体沾染了很多的不良行为,为了抽烟,喝酒,她甚至从家里偷了父母的钱。

  分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个女生最初可能由于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到后来她跟社会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故意地去拿父母的钱,并且抽烟、喝酒,她的不良行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在这个表面问题下的核心问题在哪儿?

核心问题就是她失去了归属感。

3、安全感的渴望

  第三个渴望是对安全感的渴望。

表现最明显的就是离异家庭的子女。

对于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会感觉到被父母所抛弃,于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些强烈的不安全感。

当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

他们希望这些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引起老师的关注,引起同伴的关注。

当他们得到了他人关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抛弃。

今天的学校里有很多来自离婚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内在的心里感受,给与更多的关怀。

   4、独立的渴望

   第四个渴望,是一种对独立的渴望。

初中生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属于半成人期半儿童期,他们很希望大人能用成人眼光看待他们,很渴求独立,一旦独立感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们有可能会用很多问题行为,来争取这种独立的权力。

被关注,归属感,安全感,独立或者其他的一些渴望,这些都是学生的要穴所在。

当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变成未满足的期待,这些未满足的期待,就会让学生产生内在的一些认知感受。

当我们的学生产生行为问题时,教师要经常思考:

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渴望?

因为这些渴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的行为问题可能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教师知道要剔除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要从渴望的层面入手,让他们的期待得以满足。

当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情感层

   在冰山理论中第二个要强调的是情感、情绪层面。

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在情绪层面当中有三个方面需要解决。

第一个方面,教会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

假设一名学生有很多愤怒的情绪或内疚的情绪,教师就要要帮助他们去面对这些情绪。

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气是允许的,愤怒也是允许的。

第二个方面,教会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

教师教给学生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而是可以去接纳它们。

因为当学生否定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强烈。

第三个方面,教会学生转化自己的情绪。

  冰山理论就是引导教师如何透过行为追寻心理的本质。

教师要去改变学生行为的时候要从更深的层面,从学生“要穴”入手,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怎样去改正自己的问题。

案例介绍1

“我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王红红,女,某高中学生。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

这是王红红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我细细地咀嚼着她这句话的意思,等待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真的,我不知道怎样才能讲得清我此刻的心情。

”王红红接着对我说:

“我自己长得不好看,我很自卑。

在班上男同学、女同学都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我,当我语文作文写得好,老师表扬,让我在班上宣读时,下面就有人窃窃私语地说些难听的话,‘这个作文是她写的吗?

’‘我看是别人帮写的吧?

’当我拾金不昧,做了好事不留名,后来失者通过其他渠道将感谢信送到学校,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她怎么也能上台领奖,为什么这样的好事都给她遇上。

’我听了心理很不好受,难道我就不能与别人一样生活吗?

‘我就低人一等吗?

’”说着,王红红忍不住淌出泪来,她用手捂着脸,鼻子一抽一抽的。

我连忙给她递上纸巾,轻声说道:

“别着急,慢慢讲。

”她仍饮泣不止,双眉紧锁,一直擦着眼泪。

趁这工夫,我仔细端详了她。

身材瘦小,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她的脸瘦长瘦长的,布满了粉刺,她的皮肤颇为粗糙,头发有些蓬乱,她的神态显得很疲倦,眼圈略有些发黑,表明她连日来睡眠不足。

凭直觉,我感到王红红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案例分析

通过王红红的述诉,运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她自卑心理形成的原因,认为是自卑的个人的“理想我”与“实际我”失调的结果。

大多数人都在心中构想一个“理想我”希望自己能尽善尽美,希望自己的学习出类拔萃,自己的容貌人见人爱,希望老师经常表扬自己,父母在日常的言谈之中,对自己倍加赞赏。

一旦自己在现实中的表现达不到“理想我”的要求,“理想我”与“现实我”严重失调,就会感到心理紧张,产生“我不如人”的感觉,产生自卑心理。

辅导方法

针对王红红的心态,我采取了三个咨询步骤。

1、帮助王红红宣泄出她的不良情绪,调整她的心态,使她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

王红红已经陷入了自卑的沼泽中,认定自己是全班最自卑的人,这表明,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的环境中的生存价值。

因此,我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促使她宣泄出内心的精神痛苦,并对此尽量表现出同感与理解。

“王红红,你现在真是活得很辛苦,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苦闷心情,我想如果我面临你现在的处境,我也会感觉很不好受的。

”这是我常用的一句话,也是我的由衷之言。

听了这句话,王红红紧锁的眉头在渐渐地松展,同时,我还肯定了她来寻求心理咨询的举动。

“当一个人面临如此巨大的精神压力时,他也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以更快,更有效地摆脱精神压抑,重振起来……”

我讲了几个实例给她听,使她产生了这种“原来许多人也同我一样呵”的平常感,对于王红红不良情绪的宣泄十分重要,它使王红红意识到,在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像她一样感到自卑,感到压抑。

所以,她无需过于看重个人精神痛苦。

我在她面前体现出这样的亲切感,平易感,为的是使她在不知不觉中重建自信心。

2、我竭力引导王红红把比较的视野从别人身上转向自己,这是使她重建信心的关键。

王红红的自卑是在与同学相比中形成的,她感到自己好像是天鹅群中的一只丑小鸭,相貌平庸,别人瞧不起。

我跟她谈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当我只想着与别人比较时,我永远会感到自卑,不如人;而当我想着与自己比较时,我才会感到自信,此时此刻,需要学会与自己相比来维持自己的干劲。

相貌不代表一切,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

你认真学习,品德优良,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自己的骄傲,你应该为此而自豪。

不管别人怎么说,你学会向自我挑战,向自卑挑战。

3、我通过和她父母沟通,让家长给予她更多的关爱,用火热的心去融化她内心的坚冰。

我到她家进行家访,把事情跟她父母反映,争取家长们的支持,希望父母亲更多的给予她父爱、母爱,我用实际行动关心她的生活,她父母亲为之感动不已,表示要好好地关心、爱护她,帮助她克服自卑感,重振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红红从自卑的漩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

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案例介绍2

她摆脱了“绿眼妖魔”的桎梏

梁某,女,16岁,某中学高一学生,打篮球是主力,爱打扮,学习成绩差,但嫉妒心却很重。

她的同桌张某,品学兼优,是个顶呱呱的好学生。

每次张某考试得第一名时,梁某就在背后议论张某是事先知道了题目,不然就是碰巧的。

梁某经常把张某的笔记本藏起来,让张某不能上好课。

只要张某积极主动为班上做好事,梁某心里更不舒服,说张某是爱出风头,爱表现自己。

班上如有同学穿着比梁某漂亮时,她便不高兴,暗中嫉妒,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久而久之,梁某的嫉妒心越来越强,凡是别人有比她强的地方,她便心生怨恨,妨火中烧,不仅背后议论人,还恼得晚上失眠。

为此,她感到异常痛苦。

案例分析

梁某的这种嫉妒心理是一种恶劣的感情。

莎士比亚曾把这种恶劣的感情称为“绿眼妖魔”。

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愚弄。

产生嫉妒心理的梁某对别人比她好的地方总感到不满,进而贬低和诋毁,更为严重的是不择手段去伤害同学。

梁某为何有嫉妨之心?

一是缺乏自知之明,只见自己所长,不见自己所短,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哪容得别人比自己强?

二是好胜心太强,处处都想取胜,事事都想占上风,怎能服气别人超过自己?

三是心胸狭窄,缺乏修养,“我行,你就别想行”,“我不行,你也别想行”,“你行,我偏叫你不行”。

辅导方法

1、案例教育

古往今来,因嫉妒而害人的例子屦见不鲜:

大将孙膑才能卓越,却被嫉妒的庞涓腕去了双膝;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就因为遭到30名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嫉妒,至死未能跨入科学院的大门;被评为大连市特等劳模的售货员董明当上了特等劳模之后,被嫉妒者指责为“风流劳模”、“流里流气”、“有意抬高身价”……等等。

嫉妒之火能毁灭别人,也会断送自己。

童话中嫉恨交加的后母想用毒苹果置白雪公主于死地,让她自己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结果,死的不是白雪公主,而是她自己;《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

”的叹息中气绝身亡等等。

通过这些大量的实例来开导张某,让她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

2、找出自己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梁某虽然学习成绩差,但她是篮球队的主力、得分能手,打篮球是她的优势,让她发挥这一优势,让她看到自己也有强于别人的地方,那么,梁某就能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得到生活的乐趣。

3、化嫉妒心理为竞争意识

每当梁某出现嫉妒他人的苗头时,开导梁某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为什么这样想?

”,“这样想会产生什么后果?

”等等。

再启发她自奋:

“你行,我也行!

”,“你行,我比你更行!

”经过长期耐心的引导,使她消极的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的竞争意识,产生自爱、自强、自奋的精神。

4、参加有益的活动

指导梁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如:

读书活动,让梁某阅读有关书刊,加强自身修养;还可以参加班级和社会公益活动,培养自己成为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