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类型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8694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类型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语言类型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类型学.docx

《语言类型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类型学.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言类型学.docx

语言类型学

对Greenberg45条共性的分析*

南昌大学陆丙甫

内容提要本文对Greenberg(1966)提出的45条共性,主要是蕴含共性,从功能角度进行了逐步深入的解释。

蕴含共性的基本解释就是不太可能发生的现象蕴涵着更容易发生的现象。

而可能性等级分“需要程度”和“处理难度”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由一些具体的动因组成,包括“语义靠近、可别度领先、经济性”等等。

关键词Greenberg,共性分析,蕴含共性,可能性等级,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蕴含共性的形式分析

1.1蕴含共性

Greenberg提出的语言共性理论开创了当代语言类型学。

在研究对象方面,他的贡献是突出了语序的重要性,这跟强调形态的传统语言类型学很不一样。

其实,这也是强调语言共性的必然选择,因为比起形态来,语序表现出更多的共性。

有些语言有形态,有些语言几乎无形态,因此形态并不具有普遍性。

而语序现象在任何语言中都存在。

并且,除了“所有自然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这些明显的表层共性外,人类语言中不那么一目了然的共性中,最重要的共性大概就可以算“成分数目限制”的共性了,即组成任何语言结构体的“语序单位”不会超过“七个左右”(7±2)的“块”(chunk)。

这是因为受到人类短时记忆和注意力范围的限制。

虽然Greenberg没有明确定义“块”,即“语序单位”,但是类型学家在把握“语序单位”时,几乎是没有分歧的,可见“语序单位”具有很大的直觉基础和心理现实性。

在描写方法方面,Greenberg最大的贡献是强调了“蕴含共性”(implicationaluniversals)在语言分析中的运用。

蕴含共性所描写的不是表面上一目了然的共性(如“任何自然语言都有元音系统”等),而是比较隐藏的相关性规律。

对这种相关性共性的发掘,大大扩大了共性研究的范围。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蕴含共性是当代语言学中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作用正如结构主义中的互补概念一样。

换言之,“蕴含”关系,是继“互补”关系之后,语言学上另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描写概念。

蕴含共性的基本表达方式是:

(1)a.如果一种语言有P现象,必有Q现象,但反过来不一定成立。

b.P?

Q(其中?

表示“蕴含”)

这一表述实际上可以落实为“四缺一”的形式,这里以Greenberg的共性25为例:

(2)Greenberg共性25:

如果一种语言使用后置代词性宾语[VPro],那么也使用后置名词性宾语[VN]。

a.两者都有(都取正值),[VPro],[VN]

b.两者都没有(都取负值),[ProV],[NV]

c.后者有而前者无(一正一负),[ProV],[VN]

d.*前者有而后者无(一负一正),*[VPro],[NV]

*本文曾刊于《东方语言学》第五期(2009),此次收入论文集,听取刘丹青、金立鑫等先生意见,做了较多的修改补充。

1

共性25符合“四缺一”格局。

它只排除(2d)那样代词宾语后置而名词宾语却前置的搭配。

也就是说,人类语言中不可能存在一种同时以后置代词宾语和前置名词宾语为基本语序的语言。

属于(2a)的例子包括现代汉语。

属于(2b)的例子有日语、朝鲜语等。

属于(2c)的例子有法语等罗曼语系语言。

古汉语中,代词宾语一定条件下通常前置,而同样的条件并不能导致名词宾语前置,也部分地符合(2c)。

1.2和谐所能解释的

为了解释他提出的语序共性,Greenberg提出了语序“优势”(dominance)和语序“和谐”(harmony)这两个概念:

“这里要引进两个基本概念:

一是某种特定语序压倒其交替语序的优势;二是不同的语序规则之间的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关系。

后者显然跟泛化(generalization)这一心理学概念有关”,“在相类似的结构中,对应的成分也倾向于使用同样的语序”。

具体地说,也就是核心位置相同(都在左侧或右侧)的结构是互相和谐的。

这跟认知的一致性有关。

Greenberg所提出的45条共性中,跟和谐有关的有共性2、3、4、7、9、10、13、15、16、17、20、21、22、23、24、27这16条。

以共性2(使用前置词的语言中,领属语几乎总是后置于中心名词,而使用后置词的语言,领属语几乎总是前置于中心名词)为例,前置词短语是核心前置的结构,其中的核心是前置词,而领格结构在后,也是核心前置的结构,互相和谐。

两种结构是否和谐本质上跟核心的定义有关。

例如共性9(在远远超过随机频率的多数情况下,涉及全句的疑问小词或词缀,在前置词语言中居于句首,在后置词语言中居于句末),根据生成语法,疑问小词是整个疑问句的“核心”,它们决定了整个句子疑问性质的位置。

这种核心观念的观念可称为“功能核心”。

我们可以采取这个分析。

又如共性16(以VSO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有屈折变化的助动词总是前置于主要动词。

在以SOV为优势语序的语言中,有屈折变化的助动词总是跟在主要动词之后)中,所牵涉到的助动词,也可以看作功能核心。

共性27(如果一种语言仅有后缀,那么也是使用后置词的;仅有前缀,则是使用前置词的),牵涉到的前、后缀也可看作词内部的功能核心。

从历时角度看,前、后缀通常是前、后置词进一步语法化而发展来的,两者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

不过,类型学中极少采用生成语法的功能核心概念,却用另一个效果相似的概念“词汇范畴”(lexicalcategory)成分,用不能分叉的(non-branching)词范畴和可分叉的短语范畴的对立取代短语和核心的对立。

这称为“分叉方向理论”(BranchingDirectionTheory,Dryer1992:

89),主要意思是词范畴成分的方向位置应该一致,或者都前置,或者都后置。

由于核心是词,而从属语通常是短语,所以说这一理论跟生成语法的功能核心理论的效果是几乎完全等价的。

不过,除了心理“泛化”和认知一致性之外,和谐性还有另一个功能原因,这就是符合“联系项居中”的原理。

如aboutthebook跟与其和谐的thebooksoftheschool组合的结果aboutthebooksoftheschool,比起跟不和谐的theschool’sbooks结合的结果abouttheschool’sbooks,就更容易处理,因为听到中间时可以避免abouttheschools的歧义。

同样地,核心前置的“动-宾”结构跟核心后置的“定-名”结构,也会导致“看了老师推荐的书”这样的在中途容易误解为“看了老师”这样的歧义。

此外,不和谐的组合,经常会导致过度“中心内嵌”(center-embedding)而导致理解困难。

如下面例子所示:

(1)a.ThisisthecatthatchasedtheratthatatethemaltthatwasputinthehousethatJackbuilt.

b.这就是那只【追赶【吃了【放在【约翰建的】房子里的】麦芽糖的】耗子的】猫

这两个意义对应的句子,理解难度的差别,就是因为英语中[核心动词-宾语]和[核心名词-从句定语]都是核心前置的结构,互相和谐,因此不会导致多重“中心内嵌”(结构中间插

进复杂结构)的现象,而中心内嵌导致结构两部分分开距离太大,中间干扰太大的后果。

汉语这个对译句中,[动-宾]和[定-名]结构的核心位置相反,就导致多重中心内嵌。

当然也有汉语句子在结构对译成英语时英语反而显得难接受的,如:

(2)a.我雇佣的那个花匠请来的那个医生留下的那本书不见了。

b.ThebookthedoctorthegardenerIemployedinvitedleftdisappeared.

汉语中[主语-核心动词]跟[定-名]都是核心后置的结构,互相和谐,不会导致多重中心内嵌,而英语则因[主语-核心动词]跟[名-定]不和谐而导致多重中心内嵌。

1.3优势的本质

但仅仅用和谐还不能充分解释蕴含共性。

具体地说,和谐的结构仅仅是容易互相兼容,共现的概率比较高;但和谐无法告诉我们互相和谐的结构哪个蕴含哪个,即前件、后件的选择问题,或“蕴含方向”问题。

互相和谐的两种结构共现的可能就比较大,这是“正相关”关系。

但是正相关关系有两种情况。

一是无方向、非蕴含的,仅仅是一起出现的概率高而已。

另一种就是蕴含性的,就是根据一种结构可以预测另一种结构,但是反过来不成立。

Greenberg虽然在文章中强调了有方向的蕴含关系,但是在其对45条共性的表述中,有些似乎并无强调蕴含方向的意思,仅仅是共现的概率高而已。

如前面讨论和谐所提到的共性2和9,其实都可以颠倒过来说,如共性2也可表述为等价的“使用前置词的语言中,领属语几乎总是后置于中心名词,而使用后置词的语言,领属语几乎总是前置于中心名词”。

因此,共性2和9实际上是无蕴涵方向的简单、对称的相关性现象,而不是单向蕴涵表达,因此用和谐就足以解释了。

共性2的表述中以前后置词为条件前件,可能是因为对于反映一种语言的语序类型,前/后置词比起领属语位置是更稳定的并且代表性和预测能力更强的参项。

Greenberg虽然对“和谐”做了某种心理学的解释,但对“优势”的解释仅仅是字面上的,并无具体的内容。

为了弥补这一点,Greenberg强调指出“优势”和“和谐”也都能根据“四缺一”格局自动推出,或者说用“四缺一”格局来定义:

(3)优势语序(dominantorder)总是可以出现,而与其相反的劣势语序

(recessiveorder),只有在与其相和谐的语序也出现的情况下才出现。

以前面说的共性25为例:

其中前置代词宾语是优势的,因为它既能跟与其和谐的前置名词宾语搭配,也能跟与其不和谐的后置名词宾语搭配。

而后置代词宾语是劣势的,因为它只能跟与其和谐的后置名词宾语搭配而不能跟与其不和谐的前置名词宾语搭配。

同样道理,后置名词宾语是优势的而前置名词宾语是劣势的。

但是(3)这一关于“优势”的形式定义仍然是描写性的,并没有提供解释导致“优势”的机制原因是什么。

我们很难进一步解释为何代词宾语前置优于代词宾语后置及名词宾语前置,或名词宾语后置优于名词宾语前置及代词宾语后置。

后面3.1节将分析“优势”的本质。

1.4充分命题和必要命题

研究Greenberg那些共性时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蕴涵关系的不同表达形式。

蕴涵共性可以直接表现为充分条件命题“只要C,就一定B”。

但也可以倒过来间接地表达为必要条件命题,“只有B,才会C”。

例如,C指能跳过1.5米高度,B指能跳过1米。

很明显,一般情况下,能跳过1.5米是能跳过1米的充分条件,反过来,能跳过1米是能跳过1.5米

的必要条件。

因此,以下两种表达是等价的:

“只要能跳过1.5米,就一定能跳过1米”,“只有跳过1米,才能跳过1.5米”。

Greenberg的45条共性中,有些表达为必要条件。

如果不明确两种表达的区别,而只看两个条件的先后顺序,就会导致分析的混乱。

如共性11(只有疑问词或疑问短语通常居于句首的语言中,才会颠倒陈述的语序,让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只有特殊疑问句的情况如此,是非疑问句才会出现同样的语序颠倒),就是个必要条件命题,不可误解成“疑问词语居于句首蕴含着颠倒陈述的语序;特殊疑问句这样,蕴含着是非疑问句也如此”。

正确的理解是倒过来,“是非疑问句的陈述颠倒,蕴含着特殊疑问句的颠倒;疑问句颠倒陈述,蕴含着疑问词语居于句首”。

1.5最小对比基础上的可能性等级

其实,关于“蕴含”和“优势”的本质,从常识和功能的角度看,是很容易理解的。

P现象蕴含着Q现象,也就是说,有P必有Q,说明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P现象比Q现象难发生。

蕴含关系实际上就是“较难发生的P现象的发生,蕴含更容易发生的Q现象的发生”,用日常语言来表达就是“不太可能发生的P现象都发生了,更容易发生的Q自然也会发生了”。

“不太可能发生的”前件P可以看作劣势现象,而“更容易发生的”的后件Q可以看作优势现象。

蕴含关系也就是劣势现象的发生蕴含着优势现象的发生。

总之,要解释蕴含共性只需要一个可能性等级。

例如解释共性25(名词宾语前置蕴含着代词宾语前置),只要指出代词比名词具有更大的前置倾向,即有更大前置可能性,就可以了,而这一点根据信息结构不难解释。

当然,解释蕴含关系时,有个必要前提,这就是有关两个现象要尽可能做到“其他条件都相同”(everythingelsebeingequal),即落实为“最小对比组”(minimalpair)。

如名词宾语和代词宾语的位置比较,其中只有一个特征“是否代词”有不同。

下面一节讨论构成可能性等级的具体因素。

2可能性等级:

需要程度和处理难度

语言现象的发生可能性,大而言之,无非是需要程度和处理难度,后者包括说话者发生的难度和听话者的理解难度。

这类似于和决定商品价格和流通的“市场需求”和“成本代价”两大因素。

下面分别说明。

2.1需要程度

先说“需要程度”,具体地说,就是“不那么需要的形式的存在,蕴含这更需要的对应形式的存在”。

其理据性就是“需要是创造之母”。

如关于人称代词反身形式有这样一条共性“如果第一、二人称有反身形式则第三人称也有反身形式”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第一、二人称反身代词不会导致表达歧义,而没有第三人称反身代词则会导致歧义(比较“我打我”和“他打他”),因此后者比前者更需要,就是说承担更大交际功能。

共性44(一种语言如果在第一人称上有性的区别,那么第二或第三人称,或者这两种人称,也总有性的区别),的本质也如此。

Greenberg提出的45条共性中,跟需要程度有关的有共性11、30、32、34、36、41、42、43、44这9条。

以共性30为例(如果一种语言里动词有人称-数的范畴或有性的范畴,那么它总有时-式的范畴),原因是对于动词来说时、体范畴具有重要的表义功能的,但是动词的人称、性、数范畴不是。

如汉语动词就有体范畴而无人称、性、数范畴。

再看共性41(如果一种语言里动词后置于名词性主语和宾语是优势语序,那么这种语言几乎都具有格的系统),主语和宾语都前置于动词的语言(基本上只有SOV),显然比SVO语言和VSO/VOS更需要格标志,因为SVO语言根据位置就可区分论元角色,而VSO/VOS语言中

在结构信息最丰富的动词出现后,名词性成分的论元角色确定也比较容易。

作为一个对比,V当头的语言中,V往往有较多预示后面论元性质的标志,如他加禄语的动词总带有提示后面哪个论元是话题或焦点的形态标志。

需要程度决定的蕴含共性比较容易理解,这里就不多讨论了,读者可参考两个附录。

2.2处理难度

形式的“处理难度”也是一个有关的重要因素:

“相对难处理的形式的存在蕴含着相对容易处理的对应形式的存在”,Greenberg45条共性牵涉到处理难度的有共性11、26、32、33、37、43、45这7条。

先看一下共性26(如果一种语言有非连续性的词缀,它总是有前缀或后缀,或者两者兼有),很明显,处理非连续词缀比处理连续的词缀要容易,因此能够承受非连续词缀的语言通常会有一般的前缀或者后缀。

再看共性37(一种语言的性的范畴在非单数中不会比在单数中多),这是另一种类型的难度:

要确定单个实体的性显然比确定多个实体的性容易,因为后者可能是不同性范畴的实体的组合。

共性43(一种语言如果名词有性的范畴,那么代词也有性的范畴)牵涉到的难度又有不同:

由于代词反映的信息比名词的信息要旧,而越是旧的信息我们越了解,包括对其性范畴。

共性45(如果代词的多数有任何性的区别,那么单数也会有某种性的区别)的情况是相似的。

共性11(只有在疑问词或疑问短语通常居于句首的语言中,才会颠倒陈述的语序,让动词置于主语之前;只有特指疑问句的情况如此,是非疑问句才会出现同样的语序颠倒)的情况稍微复杂些,其逻辑表达为两个必要条件命题,颠倒过来就成了表现为充分条件命题的蕴含关系:

是非疑问句用主谓颠倒形式表达,蕴含着特指疑问句也用主谓颠倒手段,而这又蕴含着疑问词提前。

这条共性或许可以用“处理难度”解释:

特指疑问句(使用疑问词的疑问句)有三种编码方式,根据操作步骤的复杂性,从易到难顺序是这样的:

一,只用疑问词(如汉语);二,用疑问词外还需要提前;三,不但疑问词提前,还要加上主谓语序颠倒。

较难的编码形式三蕴含着较容易的二,也就是共性11的前半部(蕴含表达的后半部“特指疑问句如果主谓颠倒蕴含着疑问词提前”)。

但是这条共性的后半部(蕴含表达“是非疑问句的主谓颠倒蕴含着特指疑问句也是主谓颠倒手段”),情况不同:

为什么是非疑问句采取语序颠倒的可能性更小?

这或许可以“需要程度”来解释:

特殊疑问句因为疑问词本身表示疑问,颠倒词序作为疑问编码形式相对来说是冗余的,不那么需要。

也许疑问词提前是激发语序颠倒的一个因素,因为提前的疑问词所在成分要跟动词保持紧密联系,就需要把谓语动词也前移,这就形成了主谓颠倒的现象。

换言之,疑问词的论元地位需要尽早明确,而其论元地位的及早明确会带动谓语动词前移,因此导致主谓颠倒。

是非疑问句中既然没有疑问词提前现象,就不那么需要动词前移。

因此,这条共性的后半部多少跟需要程度有关。

当然,不需要的形式的产生,往往跟类推机制有关:

既然特殊疑问句因为某种需要颠倒了语序,就带动了一般疑问句的颠倒。

但反过来,类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大一致性,而一致性可以归入和谐这个范畴。

另一方面,形式类推可以推广到功能类推。

一旦是非疑问主谓也颠倒,就很可能根据类推具有了疑问标记的作用。

而这就往往导致不再需要其他的疑问标志。

例如英语中主谓颠倒跟表示“是否”义的并且指向全句的疑问副词whether、if是互补的,不能一起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