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3886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26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6页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6页
亲,该文档总共3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3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docx

小学数学全六册精品教案集

小学数学精品教案集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

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

桌面上有什么?

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

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

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

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

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

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

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

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

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

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

说清     在     的上面,     在    的下面;     在     的前面;     在     的后面。

2.课件:

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

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

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二)巩固练习:

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

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5的认识

课题

1——5的认识

教学内容:

p14~1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农家小院图”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1~5的基数意义和数序。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1~5数字卡片;小木棒;圆点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有谁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秋季)

(屏幕显示“农家小院图”)

没错,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你们看王奶奶家的小院子多热闹啊!

4只可爱的小鸡看到王奶奶拿来了食物,飞奔了过来,2只大白鹅也不甘示弱,“嘎嘎”地叫了起来。

你们再看王奶奶身旁的小黄狗好像受到了惊吓,“汪汪”地叫了起来,院子里的向日葵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二、教学1~5的认识: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了什么?

各有几个?

(指名说)

2、你们能不能按照顺序来说一说?

先说数目小的,再说数目大的。

3、这幅图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

”来表示?

4、先说说1,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1”表示?

板书“1”,屏幕显示说过的物体,并打出“1”

5、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用“2”表示?

板书“2”,屏幕显示说过的物体,并打出“2”

6、全班同学一起跟老师说:

2个盘子可以用2表示等。

7、谁能模仿老师刚刚的说法表达“3”的物体?

8、4、5同上。

9、谁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5各数表示?

三、摆一摆

在黑板上的数字1、2、3、4、5下摆的小磁棒。

请小朋友上台摆小木棒

四、图形记忆1-5,数字儿歌

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随风飘,5像秤钩来卖菜、

五、教学数序

1、(计数器上拨1颗珠子)老师拨了几颗珠子?

用几表示?

(板书:

1)

2、(计数器上再拨1颗珠子)再拨一颗珠子,一添上一是几?

(板书:

2)(3、4、5类同)

3、齐读1、2、3、4、5

4、1的后面是几?

5得前面是几?

3得前面是几?

后面是几?

(全班回答)

六、反馈实践

1、屏幕显示“3、5、2、1、4”

你会用小圆点表示这些数吗?

(指名同学上台出示)

2、谁能给这些数排排队?

从小到大的顺序。

(指名同学上台贴数字)

3、数字游戏:

老师提问,全班一起举起数字卡片

(1)2的前面是几?

(2)4的后面是几?

(3)3的后面、5的前面是几?

批注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

12345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分类、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对图形进行分类的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表象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目标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开始,学生虽然没有经历系统学习图形知识,但是学生从小就玩积木,在玩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

因此本课就从玩积木开始切入,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了解、感知这几种图形的特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四、教学准备

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积木和实物。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导语:

今天开始学习图形。

(出示课件)我们和小熊一起来认识图形吧。

这些图形很有趣,就像我们小朋友一样,有的很乖,有的很淘气

(二)初步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

1.认识球。

(1)找一找:

哪种图形最淘气?

 为什么认为它最淘气?

(2)摸一摸:

找出学具中的球摸一摸,发现球的特征:

圆乎乎的,可以任意滚动。

(3)贴图:

把球画在纸上,就是这样的。

2.认识圆柱。

(1)找一找:

哪种图形比较淘气,会顺着一个方形滚动,但不会随意滚动。

(2)摸一摸,试一试:

在做操作中感受发现圆柱的特征:

除了有两个平平的面,侧面是弯的,上下一样粗,可以来回滚动,但不能随意滚动。

(3)贴图:

像这样有两个平平的面,一个弯弯的面,并且上、下一样粗的图形叫圆柱。

(4)出示短粗形圆柱

这个图形是圆柱吗?

说一说理由吧。

在学生回答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抽象出圆柱的外部特征。

平平的面是圆形;上下一样粗;侧面是弯的。

3.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找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同点。

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感受并发现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12条棱、8个顶点、6个平平的面。

(2)找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点。

引导学生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

正方体6个面都一样大。

而长方体6个面不是一样大的。

(3)辨别扁的长方体。

教师拿出扁长方体

,把正方形的一面对准学生,让学生辨别这是什么图形,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引导学生辩论出它为什么是长方体。

小结:

我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的方法,认识了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这四种图形。

(三)再次分类认识图形特征

1.为图形分类

让学生将桌上的所有图形分类。

此时,学生很容易运用刚刚掌握的知识将这些图形分成4类。

2.找朋友游戏: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

师:

看到我手中举起的物体,请大家根据它的形状判断它是那种图形,然后快速找到这种图形,它们就互为好朋友。

我说嗨、嗨我的朋友在哪里?

你们要说嗨、嗨你的朋友在这里。

然后大声叫出他的名字。

想玩吗?

3.请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形状是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小结:

其实生活中许多物品的形状都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如果你发现了,请告诉你的爸爸、妈妈。

(四)课堂练习

1.摸一摸图形。

教师准备一个大口袋,请你按要求摸出相应的图形。

(1)老师与一位学生演示莫图形的过程。

(2)每两个学生之间摸图形。

  

2.连一连。

完成材第37页第1题。

引导学生说理由。

3.数一数。

完成教材第37页第2题。

【设计意图】在游戏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使具体的实物与图形表象和名称建立起联系。

(五)总结

今天你认识了哪些图形?

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6和7》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和7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尝试用简练、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观点;利用数尺,摆图等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体会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10以内数的认识都是按照数的意义、认读写数、数序、大小比较、序数和数的组成以及加减法的计算等流程来学习的。

既然数的认识过程有这样的规律,教师便可尝试运用学生的学习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活动认识6和7,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6和7的基数意义。

教学难点:

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

四、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

(一)在“给数找家”中引出“6”和“7”

1.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朋友?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4、1、0、5、3、2。

2.你们帮这些数朋友在数尺上找到家吗?

课件出示:

(1)和3相邻的数是(    )和(    )。

(2)0和2的中间数是(    )。

(3)比4多1的数是(    )。

(二)在“给数排队”中比较数的大小

1.拨算珠找6和7。

(1)你知道5的后面是几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6在添一是几呢?

(2)看来我们的数朋友还真不少呢,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数。

2.看数尺读数。

(1)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数朋友吧。

这些数从右往左看,一个数比一个数大还是小呢?

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数是几?

它大于哪些数呢?

随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

7>(   )>(   )>(   )……

(2)我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读一读这些数。

这些数一个比一个大还是小?

这些数中最小的数是几?

它小于哪些数?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逐一出示:

0<(   )<(   )<(   ) ……

3.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6

4,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

我们能从拨珠的过程想到6和4的大小,也能从几个一的角度比较它们的大小,还能利用摆圆的方法进行比较。

虽然大家的方法不同,但是获得了相同的结论,就是6大于4,后面的问题看看你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来解决。

说一说,4

7你是怎样比较的?

小结:

像2,3,4,5,6,7这样的数都是在1的基础上逐个添1得到的,我们看看这个数里有几个一就可以知道它是几了;也可以通过数尺来比较,数尺左边的数较小,右边的数较大;我们还可以通过摆圆片的方法数一数,比一比就知道谁大,谁小了。

看来比较大小的方法真不少,只要你动脑筋想办法一定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

(三)在“排队问题”中研究几和第几

小动物们要到智慧王国去寻找智慧,你看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了。

7个小动物排成一行,看一看,想一想,第7只小动物是谁呢?

(学生会有争论)

如果用一个圆表示一个动物,想一想,从左向右数第7个小动物要用几个圆来表示?

7只小动物应该用几个圆来表示呢?

(四)围绕点子图探索6和7的分解与组成

1.摆圆研究6的分解和组成。

(1)研究了数的顺序,比较了数的大小,研究了几和第几的问题,想一想我们还能研究有关6和7的什么知识呢?

(2)大家想用什么方法研究6和7的分与合呢?

分组进行研究后学生汇报6的组成。

(3)利用点子图进行概括,发现规律。

你发现什么规律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6的组成。

2.看图总结7的分与合。

读一读7的组成。

3.对口令熟悉6和7的组成。

(五)巩固练习

1.填一填2.画一画3.写一写

(六)总结

今天我们对6和7有了新的认识,而且我们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概括了数6和数7的含义。

说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吧!

《认识11~20各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物、小棒、直尺等直观素材,充分经历数数的过程,认识数的组成、数序并感受数的大小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认识了1~10各数,基本建立了数数的方法,并在生活中接触过比10大的数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的读法及组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20各数,能准确数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是理解11~20各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

11~20各数的组成,由以“一”为计数单位,到以“十”和“一”为计数单位的连用,是学生认知上的飞跃,也是学生认知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课件、集星卡、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

(一)借助生活,引出新知

1.学生数出自己开学以来获得“学习星”的数量。

2.指名汇报,教师利用板书简单记录学生汇报的数(8,17,11,20……)。

3.揭示课题。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10大的数,今天就来认识这样的数。

(二)利用小棒,经历学习过程

1.对比中初步感知数的组成。

(1)请学生数出11根小棒摆在桌子上,想办法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

(2)出示各种摆法。

(预设)

①连续并排摆出11根。

②10根小棒并排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③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根小棒放在右边。

(3)学生交流与评价(大家欣赏哪种摆法)。

2.利用学生资源,深入理解数的组成。

(1)学生和教师一起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读“十”。

(2)明确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3.借助学习经验,自主探究12~20数的组成。

(1)认识12。

师:

已经数出11根小棒了,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

两人一组边摆边说,12根小棒再

添上1根,是多少根?

(2)认识13~19各数。

学生自主摆小棒,并记录个数的组成。

(3)总结11~19各数,这些书的组成均是“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的数。

(4)认识20.

师:

19根再添上1根是多少根?

怎样能清楚看出是20根?

(预设)

①10根捆成一捆放在左边,10根并排小棒放在右边。

②10根捆成一捆,一共2捆。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20个一和2个十。

两幅图表示的数一样吗?

哪个图让大家一眼看得清楚。

在学生的活动中,让学生明白20是由2个十组成的,也是由20个一组成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小棒,经历数数的过程,让学生在对比中充分感知并理解数的组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利用多种素材,建构数序观念

1.利用直尺,初步感知20以内数的顺序。

(1)出示标有0~10各数的直尺,请同学们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预设)

①从左往右,数越来越大;从右往左,数越来越小。

②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相差1。

(2)出示直尺11~20的刻度,让学生帮助11~20各数找到相应的位置。

(3)从小到大读一读0到20之间各数,再从大到小读一读。

2.通过提问活动,加深学生对20以内数序的认识。

(1)16比17大还是小?

19和18比谁大谁小?

自己举例说一说谁比谁大?

谁比谁小?

(2)13前面一个数是几?

后面一个数是几?

(3)18和20中间的数是多少?

和19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4)17离10近还是离20近?

哪个数离19最近?

哪个数离19最远?

(5)请学生像老师一样进行提问,并找学生回答,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回答是否正确。

3.利用数字卡片,进一步培养数感。

(1)将数字卡片“18”“14”“16”“19”“15”和“17”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2)将副板书记录的部分学生集星数量按一定顺序排排队。

【设计意图】利用直尺、数字卡片、学生集星数量等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读数、排序等活动,进一步多种角度感知11—20各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践应用,内化提升

1.基础应用

(1)数数。

学生独立数出教材第73页“主题图”中不同学具的个数。

并说说用什么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按要求数数

同桌互相检查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2题。

(3)按要求读数

完成教材第74页“做一做”第3题。

2.巩固延伸

(1)比比谁的卡片举得快。

学生拿出写有0~20各数的数字卡片,教师或学生依次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思考出答案后将相应数字卡片举起来,速度快且正确者获胜。

①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什么?

②在16和19 之间的数有哪些?

15前面的数是什么?

③学生像老师一样提问,学生按要求举数字卡片。

(2)向生活延伸。

说一说在实际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11~20各数。

【设计意图】练习分了两个层次,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数数、读数以及数序的理解和记忆,在延伸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巩固数的组成,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五)全课总结

师:

其实大家对11~20个数并不陌生,今天再学习这些数,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感觉吗?

千万别忘记老朋友“一”,要记住新朋友“十”啊!

说说这节课中哪个活动环节你最喜欢,为什么?

认识钟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练习十六第1~3题。

分析教材: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产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中,学生对时针、分针的整体认识有些不习惯。

所以教学难点应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私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分析学生: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标》的精神,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而且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尽情的跳跃,个性得到尽情的张扬,逐渐感受到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

2.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

“同学们说一说,小东什么时候?

在做什么?

”(小东早上7时起床)

师:

“你是从哪里知道时间的?

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钟表,并及时教育学生怎样知识的?

”早上按时起床,上学才不会迟到。

师: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钟表。

”(出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

“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把观察的结果说给小组的小朋友听。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指几位同学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有三根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3根针。

又短又粗的──时针;较长的──分针;还有又细又长的──秒针。

3.认识整时。

(1)屏幕上再次出示主题图。

师:

“刚才同学们都说小东是早上7时起床的,同学们看一看图上的钟面,为什么钟面上表示的是“7时”呢?

你还从哪里知道“7时”的?

指导学生观察7时钟面上的分针分别指向几,建立7时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7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

(2)师:

“小东是7时起床的,那么同学们猜一猜小东上午上第一节课的时间是几时?

师:

“你能在钟面拨出8时吗?

拨给同组的同学看,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并叫两名学生上台演示。

出示电子表,让学生认识8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并写法:

先写8,再点两个圆点,最后在圆点的后面写上两个0。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3时和6时。

(4)引导学生观察8时、3时、6时,分组讨论:

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

8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8;3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3;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

学生也可能回答:

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5)教师小结:

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三、课间活动(看动画,听音乐)

要求:

看看动画中的钟所表示的时间是几时?

并把它说出来。

四、反馈练习

1.拨钟游戏。

(1)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或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指名学生上台拨)

(2)小组活动:

一个同学说时间,另一个同学拨钟。

2.《快乐的一天》

师:

“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东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

“看第一幅图,小东什么时候?

在做什么?

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

“过1小时后是几时?

小东在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