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391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docx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

学校教学领导如何观课评课?

课程是立体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教材、课程资源等因素;相对于课程而言,教学是线性的,从课程计划到备课、上课、辅导、测试等,是一个过程;而相对于教学而言,课堂是点状的。

学校教学领导要在课程、教学、课堂三方面做文章,其中第一位的应是课堂。

课堂是关系到学校是否站得住的关键所在。

那么,学校教学领导应该如何观课评课呢?

一、看专家怎么评

学校教学领导在观课评课时要明确观课评课的目的是什么。

评课观课的核心要点在于促进教师发展。

因此,评课要回归“原点”。

(一)专家怎么评价课堂

我们先要研究专家怎么评价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好课有“五个实”。

这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1.扎实的课

扎实的课指有意义的课。

学生听这堂课和没听这堂课有差异,这堂课就有意义;否则,这堂课就没意义。

笔者听过一堂语文课《天上的街市》,教师一开始即用电脑呈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画面,然后向学生提问:

“同学们,这是哪里的街市呢?

”班上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是天上的街市。

”这个环节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无效的,七八分钟过去了,还没有切入主题。

2.充实的课

充实的课指有效益的课。

有些教师废话比较多,常常上不完课。

我们曾作过一个调查,学生在课堂最讨厌老师喋喋不休、唠唠叨叨地讲他们已经会的东西。

3.丰实的课

丰实的课指有生成性的课。

课堂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师生即时性的对话交流,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会产生很多新的东西,因此我们应该倡导师生、生生间进行积极的对话。

有一次,笔者去一个非常好的幼儿园听课,课的内容是讨论六种动物该不该穿衣服的问题。

最后师生讨论的结果是六种动物都不需要穿衣服。

这时有一个小朋友举手说:

“老师,蛇也不能穿衣服。

”我听了以后非常开心,这个孩子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这是这堂课成功的标志。

哪知道,那位教师说了一句:

“对不起,今天不讨论蛇的问题。

”一下子就把问题给压下去了。

我在评课的时候就提出,幼儿园有必要这么“课程化”吗?

有必要这么“目标集中”吗?

4.平实的课

平实的课指常态下的课。

现在的有些公开课教学已经脱离常态了。

我们研究常态下的课才有意义,才能真正把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5.真实的课

所有的课都应该是有遗憾的。

但是,现在有些所谓展示课、公开课假得太厉害了,教师做了精心的准备,甚至于孩子的回答也是预先设计好的。

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82岁高龄时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当了一辈子的教师,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上了一辈子的课,我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

”这是一个德高望重的、有如此高的教学水准的人说的话,它对我们很有启发。

(二)专家怎么评价教师

我们再看一看专家是怎么评价教师的。

1.脑中有“纲”

什么叫“纲”?

“纲”就是课程标准。

教师应该对课程标准有整体、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课程标准表达的是一个学科对一个特定年龄的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学科要求。

很多教师备课不看课程标准,缺乏对课程的宏观、系统的把握。

2.胸中有“本”

胸中有“本”(即教材)的含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对教材滚瓜烂熟。

很多优秀教师上课,几乎不用看教材、教案,教材上的那些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于漪老师是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的,语文并不是她的专业,她要求自己把凡要上的课文都背下来。

第二是教师要真正理解、把握教材。

什么叫真正理解?

用什么方式真正理解?

我在上海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把现行的各种版本的教材,江苏版的、人教版的、语文出版社版的、山东版的、上海版的……所有出版社出版的同一册教材统统拿来请教师们去作比较研究。

教师们把这些教材摆在一起后,就能清清楚楚地了解什么叫教材,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是有长处的,哪些教材在哪些方面是有短处的,这样,教师就可以集各家之长,为我所用。

3.目中有“人”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学,理应了解学生。

一天下午,我在上海一所重点中学连续听了三堂课,评课时我不客气地说了一个观点:

在这三堂课上,三位教师分别提出了许多问题,但没有一个教师让学生提出哪怕一个问题。

我们了解学生往往是凭经验,凭主观臆断,我们并不知道学生真正的想法。

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提问题,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

有经验的教师通过眼神,就能把握学生此时此刻的思维状态──是困顿的?

是豁然顿悟的?

是文思泉涌的?

4.手中有“法”

我曾到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学校听了一堂数学课,听后,我非常佩服这位教师。

这是农村中学的一个普通教师,既不是学科带头人,也不是高级教师。

他让人佩服之处在哪里呢?

他让困难生上台解题,让中等生上台纠正错误,让优秀生上台作讲解,并介绍更好、更简便的新方法。

这个教师了不起,这一招等于覆盖了所有类型的学生。

他没有发表任何文章,没评上高级教师,但这样的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教师。

二、看学生怎么评

现在,我听完课最喜欢的事就是拉三五个学生坐下来,和任课教师一块聊天。

谈到很多问题时,任课教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真没想到学生会这样想!

”这说明,很多教师对学生的预测有的是与实际相吻合的,有些则是相悖的。

学校教学领导每学期在一个年级至少要召开一次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一)学生怎么评价课堂

我仅举一个来自学生的有代表性的例子,这个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听到三种声音。

1.掌声

他希望听到来自老师或同学的深刻而精辟的见解,简便的解题思路、解题思想或解题方法。

他希望自己在课堂上有所感悟。

我想,学生的这个要求是不过分的。

一堂课下来,连一句精彩的话都听不到,他们会满足吗?

但是,我现在听的很多初中和小学的课都是师问生答,基本上都是教师鼓掌,孩子就跟着鼓掌,“啪、啪啪、啪、啪啪”,很有节奏感。

但这种鼓掌是没有用的,是形式上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

2.笑声

他希望教师上课生动而精彩,学生有兴趣走进课堂。

复旦大学学生无记名投票,选出来最受学生欢迎的十大“人气教授”,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英汉大辞典》的主编陆谷孙教授。

有人问陆教授,您的课为什么让学生这么喜欢,陆教授说:

“我每堂课一定要让学生至少大笑三次。

3.辩论声

他希望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进步。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有一个心理实验室作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思维在与别人辩论时最活跃,当然此时,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是最高的。

(二)学生怎么评价教师

有学生这样评价老师:

好老师就是在课堂上显得比平时更漂亮的老师。

教师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只要走进课堂,他们就应该神采飞扬,并用这种情绪去感染孩子。

学生认为教师微笑时是最美的。

有些教师上了十年、二十年的课,但只要走进课堂就不会笑了,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总是欠他们的──学生应该考100分,结果考了98分,欠两分。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西方有句教育谚语:

“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

“察言观色”也应是学校教学领导观课评课的一种方式。

你可以与教师进行交流:

你上课应该是这样一种笑态、这样一种姿态。

我现在经常听课,听课时我喜欢坐在可以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的角落里听,孩子的面部表情是会说话的,孩子们眼睛放光,这堂课就成功了。

三、我怎么评价课堂

关于如何评课,我提出“三看”:

第一看目标,第二看过程,第三看效果。

(一)看目标

1.什么叫看目标

第一,知道教师想干什么,如果五分钟过去了,你还不知道教师这堂课要干什么,那么这节课就有问题了。

第二,追问教师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目标取向,即他的依据在哪里。

目标依据来自学生,来自教材,来自教师。

如果教师设计目标时把学生丢掉了,只是根据教材设计目标,那就会有问题。

第三,继续追问,这样的教学是否有学科特点?

如果数学课不是数学课了,语文课不是语文课了,那也成问题。

第四,再追问,这堂课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

当然,这种评价不是机械的,是需要从总体上去把握、宏观上去衡量的。

2.教学目标的最大问题:

目标模糊

我听了上百堂课之后,发现教学目标这个环节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目标模糊。

教师写在教案上的目标清清楚楚,但是,呈现在课堂上的,让人不知其所以然。

我到上海市一个非常著名的学校去听课。

执教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好,学生们听说有专家来听课,很期待。

结果我听下来以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们很想帮助老师,不停地举手,不停地发言(我们知道,高中的学生一般是很少举手发言的),但是,学生始终没有把握住教师到底想干什么,所以总是帮倒忙。

孩子们急了一头汗,教师也急了一头汗。

后来我就不客气地对这位教师说:

学生们很想帮你,但他们始终没有搞明白你这堂课到底想干什么,所以越帮越忙,整堂课就乱成一锅粥了。

3.解决教学目标模糊的对策

教学目标模糊怎么办?

有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成就证明。

成就证明通常是理科教师喜欢采用的方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采用以下一类外显的行为动词表述学生的学业成绩,如列出、定义、计算、演示。

文科教师一般不大用这个方法,其实也不妨借鉴一下,如让学生读出什么、联想什么、给出什么定义、作出什么判断、演示什么等等。

教师上课时使用这样的方法,课堂教学目标就清晰了。

第二,行为条件。

即教师把期望取得的成绩所必须的条件具体化。

学生明白必须借助什么条件来达到要求。

这样,教学目标就非常清晰了。

第三,水平要求。

现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没有水平概念,没有水平概念的课堂肯定是低效的课堂,甚至是无效的课堂。

什么叫水平概念?

就是要有时间概念、速度概念、精确度概念、质量概念。

例如:

这堂课是英语课,要教单词。

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单词的拼写准确率在90%以上,这就叫有水平概念,有水平要求。

有些教师讲单词就是讲单词,对孩子们会获得什么没有概念,这就叫没有水平要求。

我当校长很多年,很少听体育课,现在我也开始听体育课了。

我听过一堂关于篮球的体育课,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生投篮。

教师上课以后把学生们召集起来,组织学生活动一下筋骨,然后分解投篮的几个环节,教师作示范,再请两个学生作示范,接下来是提供一大堆篮球,让孩子们投篮。

快下课了,教师把学生们集合起来,总结一下,最后解散。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有多少人学会了,用了多长时间学会的,教师都没有要求。

我们再看一看,一个有水平概念的体育教师怎样要求学生:

在一个平面上,在三分钟内做15个兔子跳的动作。

这是水平要求,有时间限制,有数量概念,有精确度。

上述三种方式我们都称之为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的缺点在于:

强调学生外在的行为结果,但没有注意学生内在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应设置将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学习的实质是内在心理的变化。

因此教育的真正目标不是具体的行为变化,而是内在的能力或情感的变化。

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明确陈述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

(二)看过程

1.关注教材处理

关于教材处理,我们经历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所谓“教教材”,是指教材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说的就怎么教,这是我们过去的一贯做法。

我听了一堂课,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了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为什么叫康桥,为什么不叫剑桥。

我在听课的时候就非常恼火,评课的时候我说:

这个问题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

这个教师不服气,说:

“程院长,对不起,教参上就是这么说的。

”但如果教师把教参上的东西不加分辨地搬到课堂上,那还要教师干什么?

我们今天提倡的是“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不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说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我们才教什么;不是根据教材的结构来选择教学的结构,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行为规则来决定教学的结构和规则。

那么,教师怎么处理教学内容呢?

第一,搞清楚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对学生已经懂的内容,教师只作检查就可以了。

第二,对于学生自己读教材就可以懂的内容,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概括与提炼;学生概括、提炼不到位,教师再给予指导和帮助。

第三,对于学生看教材也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搞懂的内容,教师要组织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的成员应是预先设计好的,其构成应是异质的。

我在建平中学担任校长的时候,提拔了三个副校长,一个是教数学的,一个是教物理的,一个是教生物的。

我是语文教师,这三个副校长的思维结构和我的不一样,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和我不一样,他们可以弥补我的不足,这样,我们团队才能够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四,对于学生看了教材也不懂,通过讨论还不懂的内容,教师必须讲授和阐明。

第五,对于教师讲了也不懂、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搞懂的内容,教师就要进行活动设计与示范。

例如: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边塞诗,学生没有感觉。

我们曾经包过一列火车,组织600多名师生从上海出发,第一站到西安兵马俑,看过之后,孩子们立刻就能领悟到什么叫做厚重的汉唐文化。

第二站我们到嘉峪关,到阳关,到玉门关。

孩子们到了玉门关,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春风不度玉门关”;到了阳关,孩子们立刻就读懂了什么叫“西出阳关无故人”……可见,特定的知识是和特定的空间与特定的活动有内在关系的。

2.关注教师的语言表达

现在有一种非常明显的倾向:

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少讲一点,甚至不讲,这样导致了教师语言能力的弱化。

教师的语言有三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

想得清楚,说得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说得出。

教师至少要达到第一境界。

我在建平中学招聘教师时,一些名校的硕士和博士也会来应聘。

如果有人应聘数学教师,那么我们就找几道题请他做,他做出来之后,我们请他拿着题到班上给学生讲清楚,讲得清楚,我们就要他。

语文也是这样,我找一篇文章,请前来应聘的人读三遍,最多读九遍,之后,请他拿着这篇文章到班上给学生讲清楚,讲得清楚,我们就要他。

如果连想都想不清楚,连讲都讲不清楚,那么他是不适合当教师的。

第二境界:

声情并茂,传神动听,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第三境界:

话语有限,其意无穷,使学生充分想象,思也无涯。

这是教师语言的最高境界。

3.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

我们现在大量使用的所谓“启发式”就是“问答式”。

“问答式”其实是有讲究的,但教师们不大注意这个问题,在运用中通常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机械性问答。

教师设置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思考的价值。

第二,单一模式。

主要是教师问,众生回答。

结果,学生很多问题都被遮蔽掉了。

让孩子独自回答问题有利于暴露其问题。

课堂的目的就是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即问即答。

教师一提问题,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回答。

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呢?

没有思考的回答,就是低效、低层次的回答。

第四,在不该设置问题的地方设置问题。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带着尺子去钓鱼》。

文中说,在丹麦钓到22厘米以下的鱼必须放生,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教师在不该设置问题的地方设置问题。

他问学生:

“他们会受到怎样严厉的惩罚呢?

”学生受过教师的训练,听到教师话语的重音落在“严厉”上,就往严厉方面去猜答案,于是回答:

“把钓鱼人丢进海里!

”教师摇了摇头,没有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问题。

学生想,老师一摇头,肯定是程度不够:

“让他坐牢20年!

”教师继续摇头,学生继续回答:

“判他无期徒刑!

”教师继续摇头,学生只好回答:

“枪毙!

”这篇文章的宗旨是强调公民要有法律道德意识、遵守法律,而学生回答问题时恰恰是随心所欲、草菅人命,是与文章宗旨完全相悖的。

其原因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设置不当,价值引导不对。

4.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

我听课特别关注教师的思维方式。

例如:

我听了一堂物理课,我知道这位教师运用的思维方式是演绎法。

他先让孩子们一起解决定义、定理、公式等问题;然后,带着学生应用公式解析题目;最后,让孩子们做作业。

演绎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

再如:

我听了一堂数学课,我发现教师运用了归纳法。

他从一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明确算式与方程的区别,归纳出什么是解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然后,再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定义,研究自己的错误。

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

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应该综合起来考虑,综合起来运用。

5.关注开放度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能不能打开一点小小的窗户,增加一点开放度?

比如说数学教师,计算99×2等于几,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计算,如100×2-2=198,这就是增加了开放度。

今天的课程改革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过去讲“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我们今天讲“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教师要善于开发各种各样的资源,为教学服务。

在一个以情人节为主题的英语课上,学生正在热烈讨论当年流行的“蓝色妖姬”。

有的学生感叹,蓝色真美!

教师心生一计,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词:

blue。

教师问: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绝大部分同学回答:

“蓝色。

”教师接着问:

“还有什么意思?

”少数同学回答:

“忧郁”。

教师接着说,英语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高贵”。

欧洲的贵族往往被称为“blueblood”,所以我们说,高贵的人往往是忧郁的,他们总是不开心。

要开心,就得做穷人,所以叫“穷开心”。

孩子们被他逗笑了,马上就记住了这个词的几重含义。

教师乘胜追击,接着说:

“blue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淫荡。

bluebook,就是黄色书籍。

”孩子们愕然,睁大了眼睛。

这时教师放开了:

“在中国文化中,最高贵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

“黄色!

皇帝的龙袍,宫殿的颜色,都是黄色。

”教师说:

“很好。

在中国文化当中,什么颜色表示淫荡?

”“黄色?

”学生感到很惊奇,不禁思考起中外文化的差异。

教师接着说了一句:

“哈哈,原来普天之下,高贵的偏偏就是淫荡的!

”这节课,学生不仅记住了单词的意义,而且展开了对文化的思考。

这就是开放的价值,开放是需要教师有功力的。

6.关注旁例和反例

在理科教学中,教师通常特别重视进行正向迁移。

对于一类题目,有些教师先在课堂分析讲解例题,然后再提供一个和它相关的例题,好像这样学生就全部学会了。

而有经验的教师不但会给学生正相关的例子,而且会给学生旁例、反例。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旁例和反例,只强调共同性,不强调差异性,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

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是同时具备共同性和差异性。

(三)看效果

1.关注学生学的效果

教师教的怎么样,往往要看学生学的怎么样。

第一,从认知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知道什么,通过这堂课知道了什么;学生原来不会什么,今天学会了什么。

第二,从情感角度而言,关注学生原来不喜欢什么,现在喜欢什么。

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最好看一看学生们的表情,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参与,是否眼睛都在动,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2.关注课堂教学的效度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要考虑其即时性的短期效果,即“三高”。

第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课堂学习讲求效率)。

第二,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态度积极,情绪高涨)。

第三,学习的幸福度高(学习愉悦、快乐、健康)。

我们关注课堂教学效度,还要整体把握其长期效果,即“三化”。

第一,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

第二,过程与方法的体系化。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理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整体考虑三维目标。

理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第一,求是;第二,质疑。

如果这堂课,教师连一次质疑的机会都不给学生,那么教师是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吗?

最近出版的《大背叛》一书,把所谓的科学家们做的一些伪科学的事情、错误的东西都揭露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我的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说自己的话。

但是,我要求他们:

第一,自说自话,第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我听过一节物理课,学生在学习之前没有问题,之中没有问题,之后也没有问题,那么这堂课是效率最高的课吗?

在评课的时候,我坦言:

这堂课,我没有看到任何问题,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同时进行解说,所以孩子没有犯错误的机会。

换句话说,教师给了学生支架和拐杖,但是,却没有给学生方法。

教师始终是牵着学生走的,那么学生没有拐杖还会走吗?

今后,学生会独立发现问题吗?

3.关注新课程理念

看课堂效果,还要看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中的落实情况。

新课程理念倡导: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1]  显示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