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9160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docx

电大电大秋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最新

作业一

题目:

什么是政府经济?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答:

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

(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

(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

(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例子: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

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

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

它的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

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

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

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个人提纲: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

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

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

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

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

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

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

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讨论提纲: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

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

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

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

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

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

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

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

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

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

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

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业二

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

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

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过程中的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

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美国会议”将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995年2月23至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美国会议(TheAmericanAssembly)文件。

(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

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才有可能取得效果。

(2)提供信息。

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

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

(3)宣传信息。

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

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

(4)选择参与点。

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依赖于”他们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

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进入点。

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改革以来,国会议员的发言和投票状况均可公开,使利益集团的代表能够了解议员的政策观点,从而能够决定游说对象。

与游说国会相比,利益集团游说行政部门的难度要大得多,行政官员对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象国会议员那么敏感,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特征使它比国会更易于排除利益集团的影响。

尽管如此,行政部门仍然是许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的进入点之一。

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特殊领域的利益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也成为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能够帮助利益集团去影响国家政策。

(5)采取适当的游说策略。

采取何种策略对于利益集团游说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

利益集团的代表一方面要游说那些支持他们政策主张的国会议员,同时也要花更大的气力去说服那些犹豫不定的议员。

此外,利益集团还需确定游说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否需要些弹性,或者作适当妥协。

弹性和相应的妥协有可能增加决策者与利益集团进行磋商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

总之,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表现为:

第一,在政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努力“引起媒体和行政部门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总统研究季刊》(PresidentialStudiesQuarterly),1999年6月1日)。

利益集团推动对某政策问题的辩论,并努力使之产生相应的政策结果。

第二,协同国会进行政策监督。

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常发挥着“火警似的”监督作用,并依靠个人或利益集团去监督行政部门的行为。

当利益集团发现问题的时候,便报告给国会,设法通过国会听证会的形式或通过国会立法予以纠正。

利益集团的此类作用使国会能够保持积极灵敏的姿态,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

第三,提供信息。

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重要的信息源。

由于利益集团对某一对外政策领域的关注,因而能够比政府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信息。

利益集团所提供的信息成为决策者进行对外政策分析的依据之一。

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利益集团常常雇佣资深的专家,这些人具有在某政策领域的深厚阅历和研究能力,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外交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业三

名词解释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资源税——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它为纳税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保护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起了重要作用。

单项选择

1、B2、C3、B4、A5、C6、A7、A8、D9、B10、B

多项选择

1、ABCD2、BCD3、ABC4、ABC5、ABCD

简单题

1、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答: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

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答:

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

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

(1)税收制度

(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论述题

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

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

(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

(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

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

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

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

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

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

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

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

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作业四

参考范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管理调控措施分析

张永成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认识过程出发,指出我国必须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手段,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市场经济

宏观经济管理是国家通过各种宏观政策、经济制度和法律手段,对市场经济和运行从总量和结构上进行调解、控制的活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注重设置产品产量等具体指标。

自从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体系得以进一步调整并逐步完善,党的十六大将今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确立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效平衡”,这就表明了我国宏观经济经济管理已经步入正轨,趋于成熟。

那么,如何认识宏观经济管理,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我国对宏观经济管理的认识经历了不断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我国在1985年以前对于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认识,主要还是针对搞活微观经济和当时经济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

“七五”计划中,提出了在“七五”或更长一段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应抓好的相互联系的三方面:

1)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

2)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

3)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上述三个相互联系的任务的提出,既指明了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方向、基本任务和基本方式,又提出了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制度所必须具备的市场条件和微观基础。

这标志着我国对于搞活微观经济的同时,对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问题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2.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条件下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2.1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规范经济。

尽管我国的生产社会化还未达到现代化的最高程度,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波及其它部门,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

因此,为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环节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调整各比例关系出现的偏差,则必须加强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与调控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

2.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和不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想保证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的平衡,单靠市场调节本身是不能完全做到的,还必须要由国家政府通过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来解决。

市场调节是一种以价格为杠杆,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力的自发调节。

这种调节虽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但是它做为一种经济手段,也不是万能的,完美无缺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市场调节本身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市场调节容易引起各经济主体“偏好”自身利益和近期利益。

其投资决策往往是根据市场价格高低、盈利多少进行判断的,完全追求的是自身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产生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倾向,这就不利于生产力的布局、重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保护环境以及非盈利的公用事业的发展。

2)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有可能导致经济的波动。

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这种调节从价格形成、信号反馈到产品生产,都有一定的时间差。

市场调节的这种滞后性容易造成企业决策失误和生产的盲目性,导致经济出现重大波动。

比如,当市场对某部门和行业的产品需求增加时,就会使原有生产者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并吸引其它生产者投资。

这样有可能出现大量企业一拥而上,投资趋于膨胀,一旦超社会需求,就会使需求和生产同时缩减,从而造成经济发展的大波动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就需要国家政府出面,通过采取行政和经济等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事先的正确引导和控制,以纠正生产者的盲目行为,减少资源浪费,避免社会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3)市场调节不能完全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不能消除市场主体的非经济行为,相反,还容易形成垄断,从而破坏市场竞争机制,造成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

因此,为保证市场的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的秩序,国家必须要在宏观经济管理中严密法制,加强监督,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市场运行有序。

4)单纯的市场调节,容易为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

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保证公正的收入分配,不能自然地趋向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相反还会拉大收入差距,甚至产生两极分化;二是单纯的市场调节容易产生只顾个人和局部利益,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的倾向,有可能发生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矛盾,而一旦国家利益受损,社会安定就失去了保障。

为此,为了保证社会公正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了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三者利益的关系,协调局部利益,维护国家利益,保证社会安定,就必须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2.3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就必然是市场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政企职责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情况下,国家政府对国有企业虽然不直接插手经营,但仍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对国有资产进行必要的管理,对国有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干预。

例如,近年来,我们在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探索中,已经找到了一条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即:

走联合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资产重组,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

实行资产重组可以合理配置资源,形成新的生产力的生产机制。

从而,可以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增强国有企业的实力,维护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国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得到有效调节。

2.4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由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决定的

市场经济中,一方面,社会生产是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社会分工细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性很强。

而产品的商品化又促使部门及企业间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变换愈加频繁。

这就要求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要有比例性,否则就会使社会经济运行处于无序地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以塑造不同利益的独立自主的主体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产生了比例性的客观要求与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性的客观要求的矛盾。

这对矛盾的存在是市场经济高效发展必不可少的客观存在。

这对矛盾决定了必须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充分激发微观经济运行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又必须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2.5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为了适应当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国家政府对经济管理的职能有个根本性的转变,这个转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由过去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由过去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由过去强调“服从”为主,转变为强调“服务”。

可见,当前国家政府在管理经济的活动中,要完全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直接插手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做法,要按照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这不但是职能转变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3.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分为:

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

3.1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杠杆是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的价值形式和价值工具,主要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工资等。

经济手段中的政策:

税收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产品购销政策、价格政策、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

如:

国家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法律手段如: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在2000年春节热销商品中查获假冒伪劣“五粮液”“剑南春”酒,承德“露露”“大白兔”奶糖等假冒伪劣商品价值200多万元.行政手段如:

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窑、小油田等。

3.2法律手段

这是指政府依*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公有财产、个人财产,维护各种所有制经济、各个经济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的合法权益;调整各种经济组织之间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保证经济运行的正常秩序。

法律手段的内容包括经济司法和经济立法两个方面。

经济立法主要是由立法机关制定各种经济法规,保护市场主体权益;经济司法主要是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制度、程序,对经济案件进行检察和审理的活动,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制裁经济犯罪。

3.3行政手段

这是依*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纵向性、无偿性及速效性等特点。

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还不能放弃必要的行政手段。

因为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的调节功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计划手段有相对稳定性,不能灵活地调节经济活动;经济手段具有短期性、滞后性和调节后果的不确定性。

当计划、经济手段的调节都无效时,就只能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

尤其当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失调或社会经济某一领域失控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将能更迅速地扭转失控,更快地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

当然,行政手段是短期的非常规的手段,不可滥用,必须在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加以运用。

4.结语

综合上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由政府加强宏观经济管理。

它不仅体现在对市场失灵的校正和对市场调节缺陷的弥补,还体现在对市场创造和维护上,更体现在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运行,使国家的安定团结,长治欠安稳步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翠芳.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2]王述阳.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经济2005,(6)

[3]迟松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调控.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