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39251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docx

XX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说明书

规划说明书

 

说明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一节项目背景

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缺乏规划引导、土地资源浪费、公共设施重复配置或缺失、住房拆建频率高”等现象,导致人力、物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住房条件,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市建委召开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会议,会议研究启动了包括XX区XX村在内的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安排和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科学指导XX区XX村旧村改造,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节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用地位于XX市XX区XX镇XX村中部。

XX村地处XX镇北大门。

全村幅员4平方公里,有10个村民小组、456户、1645人。

全村平均海拔720米,石桥河贯穿全境,生态优良,风景秀美,森林覆盖率达50%。

本次规划预计总建筑面积18174.7平方米,包括:

居住建筑13856.4平方米,独院、合院和套院共计74户,居住312人;公共建筑:

村服务活动中心690.1平方米,村公共活动中心3628.2平方米。

本次规划用地交通便利,农业生产基础优良,农业设施完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本次规划用地村落定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村,并提出到2015年,把XX镇XX村建设成为国家级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掀起了XX村新农村建设新高潮,强调本次规划村落的指导性和可复制性。

第二章现状条件分析

第一节区位条件分析

◆XX区:

XX市XX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位于XX市南部,东南与贵州省道真、正安、桐梓县接壤,东北与武隆县为邻,北接涪陵区,西连巴南区、綦江县、万盛区。

◆XX镇

XX区XX镇位于XX区西北部,与兴隆镇、木凉乡、河图乡、黎香湖镇、白沙镇及巴南区石龙镇接壤。

1985年建XX镇人民政府,集镇位于镇域南腹部。

全镇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耕地27000亩,城镇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

辖15个村、1个居委会,127个村(居)民小组,7961户26500人,城镇常住人口11000人。

◆XX村

XX村地处XX市XX区XX镇龙川江流域。

距渝湘(XX至长沙)高速路XX互通口3公里,至XX集镇1公里,至XX市区20公里,到XX主城巴南区41公里,位于XX“1小时”经济圈内,XX市区到XX村仅10分钟车程。

XX村位于“XX平原”的北部,是XX城区通往白沙镇和太平场镇的必经要道。

村级通车公路4公里,水泥硬化便民路4公里,交通便捷。

南太路省道S204,大白路、黎香湖旅游专线公路均穿过村域。

◆本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用地位于XX市XX区XX镇XX村中部。

距渝湘高速XX下匝道4公里,至XX城区19公里、XX主城42公里。

现有XX村行政中心位于用地南侧,规划用地东北侧为XX村主要观光道路樱花大道。

第二节周边和内部设施条件

1、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规划用地距镇驻地约1.5公里,XX区农民培训学校设于XX村境内,主要开展农村经纪人、水稻病虫防治、种养殖技术等专业培训。

规划范围内现有村级服务中心建筑一栋,该中心附属村委会办公室、图书室等,但尚无文化活动室和五保家园,村级服务中心功能还不完善。

2、市政设施条件

XX村属于镇驻地近郊村,远离城区,市政设施相对缺乏。

现状除有电力、电讯管线外,无其他市政管线。

现状电力电讯均接镇驻地管线。

村内目前各社村民人畜饮水多取至附近井水,村内有灌溉水渠22公里,农业水利灌溉以抽取龙川江河水为主,以解决农业生产用水问题。

第三节现状用地条件

1.现状地形地貌

规划地块呈东西高中部低的趋势,最高点高程763.54米,最低点高程733.47米,高差约为30米。

东、西、北为山地,南侧为洼地。

2.现状道路交通

外部道路

XX村村级通车公路4公里,水泥硬化便民路4公里,交通便捷,基本实现了社社通公路。

黎香湖旅游专线过境。

内部道路

地块内现状道路为村庄内道路,宽度约1.5-3米,以水泥路为主,规划将重建。

3.现状用地功能结构

全村幅员面积约4.0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在730-795米之间,其中:

耕地面积2072亩(田:

1800亩、土:

272亩),林地面积460亩;水域面积100亩(包括河道、水库、鱼塘和水塘);森林覆盖率45%。

XX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23.67公顷,人均农村建设用地143.89平方米。

全村居民点聚居规模普遍不大,大多在10户以下,大部份为散居居民点,除了村委会服务中心、培训学校为公建外,其余基本都为农民住房。

其中本次规划范围内以林地、园地、耕地为主,有部分散落居民点。

土地类型

面积(公顷)

耕地

158.59

园地

59.98

林地

145.30

建设用地

23.67

保护区

0

特殊用地

0.84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5.91

草地

9.39

合计

403.68

(注:

交通用地中如果是乡道及以上的对外公路应属于国有土地,其它农村道路应属于集体所有地,属农耕地范畴。

第四节建设条件分析

4.优势:

宏观政策利好,中观周边支持,围观自身资源丰富;

政策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作为重要动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XX村宏观条件优越,XX村作为政府指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完全有能力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

自身优势——规划用地自身产业资源、自然资源丰富,产业以蔬果、蓝莓为主题已经形成了初步的产业模式,地块周边有生态农业示范区将构建“一心两区两带”的产业空间格局。

本次规划用地范围恰位于该格局的中心,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明显。

环境优势——XX村及规划用地自然环境良好,大面积的红枫林地,大规模的蓝莓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园区共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只需稍加整理和组织即可形成原生态景观资源优越的农村居住社区和生态农业旅游的目的地。

5.制约条件:

基础设施缺乏,交通系统残缺,意识形态滞后;

基础设施——XX村离城市较远,与城市资源的共享相对薄弱,规划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需要在改造和新建中完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道路交通——规划局域内无正式村级通车道路,路网梳理和组织尚需研究和论证,交通系统条件薄弱;

意识形态——规划用地内居民均属常态农民思维形态,对于国家积极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新观点和新理念尚未开始接受,追逐近期利益的短视行为如私搭乱建、损毁耕地林地等意识形态依然存在。

第三章规划依据

◆《XX市XX区XX镇XX村总体规划》(2008版)

◆《XX土家族传统建筑风貌应用导则》——XX市规划局,XX大学建筑学院;

◆《XX市农村住宅通用图集》(2010版)——XX市建委,中煤第九设计院,XX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XX市城乡规划条例》

◆《XX市村规划编制办法》(2009年修改)

◆《XX市村规划技术导则》

◆《XX区旅游发展规划》

◆1:

500地形图

第四章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规划原则:

“保护生态多样性,展现居民生活的多元性,满足居民和游客需求的多样化。

”——三多原则;

◆指导思想: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生命感悟。

”——四生思想。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远郊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为依据,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战略带动旧村进行改造。

2、风格协调统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布局“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创造富有特色的新农村居住景观和富有吸引力的生活环境。

3、突出地域文化底蕴,遵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立人与自然有机和谐的统一,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在更高水平上的协调发展。

4、坚持环境生态化的原则,采光和通风要求,重视步行环境和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最大程度地使居民接近自然、享受自然。

5、在成本适当、功能实用基础上强调美观雅致,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使规划具有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章规划定位和目标

1、规划定位——新型农业示范园+国家级新农村示范点

以建设新型农业示范园,创建国家级新农村示范村为目标,充分发挥XX村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

全面融入XX市一小时经济圈。

新建居民点满足居住小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双重需要,营造内部环境宜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交通便利的生活区。

2、规划目标——实现“六种境界”

一是山与水的交融,这是满足空间审美的主观性与普遍性;

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保护耕地林地,还原乡村生活的“原真性”,实现“山、林、水、宅、田、人”的自然和谐共生的原生态画面,为村庄的赏玩性和宜居性提供先天资源;

二是城与乡的互动,这是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性与重塑性;

完备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包括社区服务活动中心的建设、乡村环境综合整治、社区生活污水设施建设、社区公厕及垃圾站建设,从基础服务设施方面减少城乡差距,改善乡村该方面无序的状态;

完善规划用地路网建设——与城市及其他村落间联通道路合理衔接,进行规划用地内道路交通组织的系统化设计,保障内部交通便捷、安全、注重静态交通、机动车交通、步行系统和消防通道的组织安排。

三是动与静的结合,这是统筹乡村休闲的舒适性与趣味性;

通过交通组织,将过境、游赏和居住等不同性质的车流、人行进行分配和组织,降低相互的干扰;

规划区域内形成独院、合院和套院三种“细胞”,以五户一组、十余户聚落的簇状布局,各聚落之间或林、或田、或山自然景观分开。

以“院”保证居民的安静和舒适,以道路为“枝干”将簇状分布的“聚落”动态连接,实现规划村庄的趣味横生的布局模式。

四是古与今的对话,这是保持文化传承的连贯性与鲜活性;

新建和改造区域的公共建筑和民居,从建筑布局和外部风貌等方面坚持“乡土味,文化味,人情味,有趣味,值得回味”的思想,尊重XX-XX-XX村的本土文化,尊重乡村的原真发展历史和新时代生产功能需求,保持历史和现代的连贯和融合。

五是中与西的合璧,这是匹配信息社会的时效性与开放性;

坚持“原真传承”,尊重历史的同时,以新时代、新农村的“新”作为创造起点,在原生态的环境、乡土味的风貌的条件下,引进新时代先进的生活、生产有机结合的环境布局、路网布局和建筑功能布局的规划设计,以基础设施的完备为载体,将规划用地内的新农村直接与新时代的世界紧密相连。

六是情与景的升华,这是掌控细节处理的艺术性与灵活性。

规划用地建设注重升华,以乡土情、民俗情为基础,以生态景观、生活景观和生产景观为环境,精细处理规划用地内如综合整治、新建建筑风貌、基础设施配套、林地耕地配比规划等各个建设方向的细节,以细节决定规划村庄的艺术品味,兼顾艺术和原真品味的同时踏实地融入经济杠杆进行灵活规划。

第六章规划构思

6.规划布局构思:

1总体布局:

“枝状脉络、簇状生长”

以上位规划为指导,依据现状的山体地形,以路网格局确定功能分布,随坡就势形成以道路为“脉络”,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呈相对独立的组团布局,民居建筑每组团由10-20户不等,总体形成错落有致,相映成趣的乡村建筑小群体布局;

2建筑布局:

“沿路、傍山、随坡就势、守望呼应”

依据沿路、傍山、适应地势等原则进行排列,选取传统的巴渝民居的“一字型”、“L型”、“三合水”作为建筑单体布局指导形式;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均以院落作为建筑布局的整体,区别只是根据具体建筑所在位置的自然地貌采取前、后或侧院落的设计模式。

建筑分类:

(1)公共建筑:

村公共服务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

位于规划用地主要道路出入口区域,作为标志建筑,对整个规划区域起到引首的作用。

公共建筑自成组团同时自身呈小细胞组合院落格局。

(2)居住建筑:

分为“独院、合院和套院”三种户型类别,并分别类同传统巴渝民居的单体布局模式,“堂屋居中厢房围绕”作为单体布局的指导原则贯彻。

共计74户民居形成四个规模和户型比例相当的组团,以公共建筑为引领分布在规划用地的东南、东、西北位置,形成“簇状生长,守望呼应”的布局形式。

7.建筑风貌构思:

①定向——“醇正巴渝风,浓浓乡土情”

本次规划为建设康居新农村试点项目,要求新建民居和公共建筑风貌在区域内应服从整个区域的建筑风貌;

结合区域内近期建设并获奖的项目,参考区域内现存典型老建筑,同时考虑建设成本之后,确定本项目建筑风貌的设计方向为——较简洁的传统巴渝民居;

②定位——“分类定位,繁简自选”

综合建设部对本项目设计“康居”的要求、XX村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本项目开展的宏观环境,本项目采用分类定位——公共建筑作为规划用地的入口节点建筑和标志建筑处理,民居建筑各种面积户型分别设计适用性和小康型两类;同时建筑风貌元素采用分类确定的方式——固定元素和装饰元素,固定元素作为风貌的主体新建和改造建筑必须呈现,装饰元素作为为建筑风貌锦上添花的元素居民可以根据自身家庭条件自由组合选择。

第七章规划布局

第一节规划结构

XX村规划地块的规划结构为“一心、两带、四组团”。

1.“一心”——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山地林地和公建形成服务休闲、活动中心。

2.“两带”——沿规划地块南侧和东侧为园区种植带和绿地构成乡村绿化带。

3.“四组团”——沿着南北贯穿道路两侧延伸规划四个居住组团,都为2-3层住户。

以营造环境特色为主导构思,借助规划地块自身的特点及内部主要道路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地块内部主道路由北到南贯穿,南接已建省级道路,北接村级樱花大道,内部形成树枝形路网结构。

通过五个道路分支形成四个居住组团和一个公共服务中心。

沿规划地块主要道路两侧做好绿化景观设计,形成小区的绿带,南侧为小区的公建服务带,在建筑设计中应做好景观立面的设计。

第二节道路交通

结合地块空间特点,通过南北主路加强组团间相互贯连,创造便利的内外交通道路系统。

规划注意协调机动车、自行车、人行三种交通方式的关系。

依据居民出行方向及外围市政道路状况设置南北出入口,各组团道路交通以加强内部功能组织和便利内外交通联系为原则。

1.出入口设置:

通过对地形、现状道路的调查和人流的分析,结合已建村级市政道路现状走向,保留地块内的小段已建道路与整体路网形成统一系统。

分析地块人流方向为南北流向,规划南边一个主要出入口,北一个次要的出入口,地块其他方向为多处乡间自然小道,方便居民出行。

2.道路形式选择:

地块主要道路依照规划要求,在满足消防疏散、管网埋设和绿化的前提下,确定道路的宽度、横断面形式。

主道路宽度为6.5米,组团级道路宽为4米;宅前路宽3米。

3.静态交通:

地块内采用地面停车。

居住区住户,每户采取宅间地面及道路侧面停车。

服务中心采取广场地面集中停车。

4.步行系统:

通过规划地块东西侧的乡间山体绿化带和沿路绿地向周围渗透,形成本规划区的绿地系统,由步行联系各个院落。

也可步行联系到主路。

第三节用地布局

1、住宅用地:

沿着南北贯穿道路两侧延伸规划四个居住组团,都为2-3层住户。

结合住宅设院坝停车、宅间停车及道路侧面停车;

2、公共服务设施:

1活动中心:

设在地块最南端,接近XX镇,方便人们组织活动。

布置居民广场和服务中心集中健身场,以供居民的休闲和交流,满足日常活动需求。

2商业服务设施:

主要沿地块规划主路南段布置一处社区服务设施,方便居民和游客购物。

3文体活动设施:

文化活动站等与原村委结合设置,包括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大院等内容。

活动中心也包含部分文化娱乐设施。

4市政设施:

完善如生活照明用电强电系统、电话网络及有线电视弱电系统,雨水有组织排放,生活污水以组团为单位设计小型地埋式生化处理设备,生活污物合理布点垃圾收集点等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以展现风貌为目标建设特色路灯、标识指示牌、休闲座椅及垃圾桶等市政小品作为规划区域的形象工程。

3、绿化用地:

由沿规划地块南侧和东侧为园区种植带和道路两侧绿地以及山体绿化构成整个地块的乡村绿化。

靠山绿地利于改善居住空间环境;针对农村特点,每个组团都有各自的绿化中心,宅间绿地是是区绿地的有机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空间。

第四节空间环境设计

1、规划总体构思:

规划地块内空间环境设计强调山间组团错落感,注重各个建筑的功能空间的高低层次,与景观结构的有机构成,形成合理的用地布局。

2、功能空间设计

①公共绿化空间:

规划区内的公共空间应形成开放、富于韵律和节奏的有机系统,自然绿化景观和道路绿化组成丰富的绿化空间系统。

位于规划区南侧,这是整个区域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包括运动健身场地、花架和绿地等,设置座椅、园林灯、健身等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聊天的活动场所。

②建筑空间构成:

●公建区:

南侧的公共建筑,以2-3层为主,形成规划区的主要沿街公共建筑景观和中心主导的建筑景观。

结合道路南段自然绿地空间设置的公建,色彩、形式可以活泼但不失庄重。

●居住区:

以低层和多层为主,在建筑风格上尽量统一保持民居风格,明快,简约。

在强调功能的同时还应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

③重要节点控制:

●入口标志:

规划地块南侧公建处,结合入口道路两侧的硬质铺地、绿化和公建设置具有特色的入口标志点建构筑物(牌楼、雕塑等)。

第八章竖向规划

1、道路竖向

主道路竖向设计是竖向设计的主要内容,规划中综合考虑了现状地形及工程管线的布线要求。

道路竖向设计采用黄海高程,道路纵坡0.17-6.6%。

2、场地竖向

场地竖向设计采用黄海高程,重点解决好与周围道路上的衔接。

场地坡度在0.09%-3.70%之间。

土石方平衡遵循“就近合理平衡”的原则,根据规划建设时序,分工程、分地段、分阶段,充分合理利用有利的取土条件进行平衡。

3、建筑物室内地坪标高

住宅建筑物室内外地坪高差为0.15米—0.6米,规划公建的室内外地坪高差为0.30米-0.45米。

第九章市政管线规划

规划设置电力、弱电(电讯、有线电视、宽带网)、给水、雨水、污水、天燃气等市政管线。

1、电力规划:

取户均用电负荷8千瓦,户均同期利用系数取0.5,小区住宅用电总负荷为74×8×0.5=296千瓦,小区公共建筑用电负荷按100W/㎡,同期利用系数取0.5,公共建筑用电负荷为4318.3×0.1×0.5=216千瓦。

小区结合村委设置一处变配电室,设于地下,从边沣路接入,沿小区主要道路埋地敷设,采用枝状方式供电。

2、弱电规划(电讯、有线电视、宽带网):

住宅电话普及率达100%,为74门,公建每百平米建筑面积0.5门,房每间1门,为45门,小区电话总计119门。

电讯管线从镇驻地沿边沣路接入,沿小区主要道路埋地敷设。

规划考虑有线电视和宽带网普及率达到100%,管线与电讯线路共用一管沟。

3、给水规划:

给水按人均用水量220升/人﹒日计算(公建用水不再单独计算),绿地洒浇、消防用水以及管道损耗以人均用水量的15%计,小区总用水量预计为220×450+220×450×15%=11.4×104升。

(450人为居民和接待人数估计人数)

给水管线沿小区西侧的县乡路接入,规划设置一处水泵房,给水管网采用环状和枝状相结合的方式,沿小区主要道路埋地敷设,管径为DN150,入户管管径为DN50,每户设独立水表。

4、雨水规划:

采用集中收集就近排放的原则,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收集后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雨水管网采用枝状管网,沿场地放坡方向排水,雨水管DN400。

雨水管线沿小区主要道路埋地敷设。

5、污水规划:

小区污水采用化粪池按功能分区分片收集,每片小区设一处。

共设置五个化粪池。

小区污水量按给水总量的80%计,污水总量为11.4×104×80%=9.1×104升,污水干管d300。

6、燃气规划:

居民燃料消耗仍以柴、煤为主,灌装液化气、沼气、太阳能为辅,无集中天然气供给。

如布管线,各种管线按如下原则布置:

1)压力管让重力管;2)小管径让大管径;3)易弯曲的让不宜弯曲的;4)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5)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6)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

第十章消防、环卫规划

1、消防规划

主路6.5米、可以作为消防通道,来满足区域的消防要求。

建筑室内消防按建筑消防规范设置室内消火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建筑室外按国家相关规范设置室外消火栓,保护半径120米。

2、环卫规划

规划分别设置三个垃圾收集点,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00米设置。

公厕结合南侧公建设置一处。

考虑到沿公建区的人流、车流较为集中,应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坚决杜绝乱丢乱弃的现象,为居民创造一个优美的、清洁的生活居住环境。

第十一章综合技术经济指标

土石方量表(单位:

立方米)

第十二章工程估算

成本估算表

经费类别

单价

总价(万元)

一、前期工程费

设计费

/

地形图测绘费

/

地灾评估费

/

二、基础设施建设费

道路、灯饰工程费

810

三、民居

独院A型

850元/㎡

327.6

独院B型

850元/㎡

120

合院A型

850元/㎡

397.1

合院B型

850元/㎡

133.6

套院

850元/㎡

205.2

四、公共设施建设费

公共活动中心建安费

2500元/㎡

907

公共服务中心建安费

2400元/㎡

165.6

休闲健身场地建设费

60

乡间健身步道建设费

45

五、总工程费

工程总投资

317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