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95494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7.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docx

六年级上册数学第34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

搭积木比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面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一、引入课题。

二、动手实践。

三、 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四、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

五、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小方块、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搭一搭

二、动手实践。

1、以下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 。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然后画出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同组同学交流对比 。

各组代表上台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3、交流讨论。

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

你想过为什么吗?

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

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

(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

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

(让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三、 根据从正面、側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

(1)出示课本上从正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 。

 

 (上面)            (正面)

(2)这是一个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的立体图形从上面和正面观察所画下的形状。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根据上面两图形搭出立体图形)  

(4)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5)师:

请说一说你搭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

(6)可以先根据正面图形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上面观察到的图形搭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

也可以根据上面的形状,知道有一块是隐藏的,再根据正面的形状确定隐藏在哪一块下面。

四、反馈练习,深化体会认识。

1、从二个方向观察,能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

(1)出示课本78页试一试第一题图

      (正面)          (左面)

(2)请用5个小正方体搭出这个立体图形。

(3)各组展示本组搭好的作品。

(4)注意到各组搭出的立体图形,形状不一样,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能说一说为什么搭的不一样吗?

(让生认识到根据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形状 )

2、二个方向观察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1)出示试一试第二题图

(2)引导生先从上面看,哪个位置有正方体, 哪个位置没有正方体。

再从左面看哪一排最多有几个?

最少有几个?

进行充分想象。

(3)学生小组合作操作                        

(摆放实物搭出这样的立体图形,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从二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虽不能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立体图形,但可以确定搭成  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                      

五、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感受。

(2)观察立体图形画平面图形或从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都需要想象,要注意到哪是暴露的看得见的,哪是被遮挡的看不见,就找到了应当画什么和不能画出什么。

从一个方向看到的画出的图形并不代表现实中存在的所有小立方块。

只有从三个方向观察才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二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形状的,但可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数量范围。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正面侧面上面

教学反思:

 

课题

观察的范围

教学目标

1、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所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二、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猴子爬上树张望墙里桃子的情境。

(课本80页的图)

你知道小猴在树上A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是哪一点吗?

指名回答。

启发学生将眼睛抽象成数学中的“点”,将视线抽象为数学中的“线”,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

你能分别画出小猴爬到B处和C处时,看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在哪里吗?

请你试一试。

2、操作感知。

3、展示发现。

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草图,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组织学生评价交流。

4、小结:

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我们要善于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巩固练习。

课本34--35页“练一练”。

第1题:

将电灯和杆子的上端看做两点,过这两点画线。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量一量,算一算,告诉他们影子的长短与杆离路灯的距离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这一点要到初中学习了相似三角形以后才能学习到。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再次体会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2题:

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将逐步缩小。

可以画出客车在不同的位置时司机能看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

行驶到位置②时。

司机看不到建筑物B了,因为被建筑物A挡住了。

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当车继续向A行驶时一直到过了建筑物A,所观察到的建筑物B的部分的变化。

第3题: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给予指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观察的范围

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观察范围也在发生变化,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

教学反思:

 

课题

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一些照片,能够识别和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2、通过观察连续拍摄的一组照片,能够判断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3、通过观察、想象、判断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

能正确辨认照片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

难点:

能区分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学习任务,认真观察所提供的照片或画面,要看懂图中各个拍摄位置与天安门广场中主要建筑物的相对关系,再进行想象和推理,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果学生在想象中有困难,可以利用实物模型,让学生摆一摆,帮助学生认清图中各建筑物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小正方体、方格纸等。

2、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

一、在人行道上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先看到什么?

再看到什么?

最后看到什么?

二、观察社区,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画面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活动一天安门广场

请大家看到36页的上半页,把下半页遮住。

这是哪儿?

(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图上标有①②③④四个编号。

想象一下,如果你分别站在天安门广场的①②③④号四个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照片会是什么图像?

想好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请看到36页下半部,这是拍摄到的天安门广场的四幅照片,要拍摄到这样的照片,应该站在哪个位置拍摄?

请你仔细观察,想一想,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你们都填好了吗?

你是怎么想的?

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

反馈汇报: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找出相应位置的参照物帮助辨认位置。

都是在天安门广场,在不同的位置拍摄到的画面会怎样?

小结:

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拍摄出来的画面不同。

活动二试一试

(1)

在生活中,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吗?

这幅照片是在空中看到的宁宁的家,房子周围有一棵大树、一个石凳,门前还有一条小路。

谁来说说房子、大树、石凳、小路分别在哪里?

除此之外,图中还标出了4个拍摄点。

下面四个画面,分别是站在这四个的哪个位置看到的?

你是怎么想的?

(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找出相应位置的参照物帮助辨认位置)

你能在图上标出房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

下面两个画面是从房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哪个方向看到的?

反馈:

谁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说一说?

还有谁想说?

活动三试一试

(2)

这是小明在一次乘船游览的景点,游船是从哪儿往哪儿航行?

你是怎么判断的?

下面四幅图片是小明先后看到岸边景物的一组图片,请你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小明看到的图片进行排序。

填完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请你用1.5L饮料瓶、铅笔盒和橡皮擦分别表示图中从高到低的三个建筑物。

它们的位置应该怎样摆?

请你从A点出发,顺着“河道”一路“航行”,看一看你在“河”上“航行”时所看到的三个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不是与上面填写的顺序一致。

反馈:

首先我们看到纪念碑在东方之珠和方形楼之间,这呈现了图片b的景象;“游船”向前“航行”,渐渐地,我们看到纪念碑与东方之珠交错,这时,东方之珠在纪念碑和方形楼的之间,这与图片c的景象很相似;紧接着,东方之珠步入了我们的视线的中央,它坐落在纪念碑和方形楼之间,这与书中图片d的景象极为相似;最后,我们驶入河的下游,美丽的东方之珠渐渐地被方形楼遮住,此时,我们看到的是图片a的景象。

小结:

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

活动四感受与反思

今天大家的收获都不小,请跟同桌说说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天安门广场

教学反思:

 

课题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

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法。

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介绍袁隆平导入新课;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出百分数,体会百分数的实际意义;接着通过一系列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自学提纲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袁隆平的相片,让同学们猜猜是谁?

①猜一猜:

同学们!

你们猜猜他是谁?

②介绍袁隆平:

他的名字叫袁隆平,九江人,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曾获得“世界粮食奖、”“国家特等发明奖”等11项国际国内大奖。

,其中,“世界粮食奖”被看作是国际上在农业方面的最高荣誉,是农业的“诺贝尔”。

同学们!

看来行行出状元,在每个行业上做研究,都能做出伟大的成就来。

咱们要从小努力学习,长成后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下面是袁爷爷在一次做发芽实验时得到的数据,你能帮他分析一下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吗?

新课探究:

1、出示情境题   

品种

实验种子数/粒

发芽种子数/粒

一号

20

5

二号

25

7

三号

50

11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

你有什么方法呢?

说出你的理由。

2、探究学习,发现知识

(1)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①小组研讨,想出方法,选择哪一种种子发芽情况最好?

②列式解答,写出主要过程,并简单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巡视引导)

(2)汇报展示,学生可能出现如下答案:

①发芽的种子数占实验种子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发芽率)这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到

三个分数,如何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呢?

学生想到要进行通分,从而得到三个分母为100的分数:

②学生可能用小数计算。

③也有学生可能用估算的方法,但教师要指出这是一种不够准确的方法。

(3)生成”百分数:

教师示范,把三个分母为100的分数:

化成百分数,再读出百分数,从而引出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3、感知百分数的好处

教师谈话:

为什么人们这么喜欢使用百分数呢?

使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

下面我们通过另一个具体的例子来看一看。

(出示情境题)

师:

在2006年世界杯决赛,32个国家的球队通过层层比赛,最后剩下法国和意大利两支球队争夺冠军,两队在120分钟的激烈竞争中,以1:

1平手结束,最后要通过互罚点球来定胜负。

假如意大利队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开始罚第一个点球。

21号球员曾经罚点球20次,罚中18次;

23号球员曾经罚点球10次,罚中7次;

7号球员曾经罚点球25次,罚中21次;

如果你是意大利队的主教练,你会派哪名队员罚第一个点球?

(学生展开充分讨论)

21号球员曾经罚点球20次,罚中18次;罚中率是90%。

(皮尔洛)

23号球员曾经罚点球10次,罚中7次;罚中率是70%。

7号球员曾经罚点球25次,罚中21次;罚中率是84%。

问:

同学们!

你们能用一句话总结出百分数的好处吗?

(便于比较大小)

4、百分数的读、写法:

(像84%、90%等这样的数,就是百分数)

          84%       (示范写法)“%”是百分号

 读作:

百分之八十四, 先写分子部分的数再写百分号。

5、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生活中的百分数)

①学生举生活中的百分数实例②还能举别的例子吗?

(学生汇报,说出他的理解)

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生活的百分数,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思。

6、让学生总结百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用一句话说出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你觉得哪个字用红色写比较好?

)   

7、练一练:

我们班有50%的同学会游泳。

(           )和(             )比,

(           )是(             )的50%。

在回答问题时,教师追问:

如果这个班有40人,有多少人会游泳?

三、巩固练习

1、读读写写(课前,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百分数,大家来读一读)

(1)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国男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2%。

52%读作:

百分之五十二。

(2)女性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

百分之四十八写作:

48%。

2、读下面百分数

1%、96%

100%、180%、

7.5%、 0.1%

(1)选择几个你喜欢的百分数读。

(2)引导加深认识百分数。

师:

你发现这三组数是有什么规律吗?

(第一组都比1小或100%小,第二组大于或等于1或100%,第三组的百分数的分子部分有小数)

师:

这说明,百分数中表示分子的数可以是整数和小数。

(3)个性教学。

师:

说说你喜欢哪个数?

为什么?

师:

我喜欢99%勤奋+1%灵感=成功!

3、游戏活动: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隐含百分数,请你用百分数知识解释下面成语表示的意思:

百里挑一、十拿九稳、百发百中

4、小比赛:

教师数五声写百分数练习(写十个)

师:

请大家来一起写百分数,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准备好了吗?

预备——开始!

……停!

(学生还没写完)

师:

盖住你的作品,别让他人看到。

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写了几个。

生1:

我写了4个。

师:

你能百分数来描述你的进度吗?

生2:

我写了6个,我完成了60%

生2:

我还有70%没有完成;(及时表扬学生)

师:

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百分数的呢?

适当总结谁写得又好又多

5、下面哪道题中的数不可以用百分数表示:

(1)三好学生占全班的。

(2)一堆煤大约重吨。

师:

第二题为什么不能用百分数表示?

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6、小组讨论百分数与分数区别和联系。

生1:

表示的意义不同。

生2:

读法、写法不同。

学生回答后,得出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它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百分数后面通常不带单位名称。

百分数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7、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的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1)袁隆平爷爷现在进行一种超级杂优水稻种子的试验。

一次试验的种子有(    )发芽,剩1%没发芽。

  ①90%  ②99%  ③99%粒  ④99%粒。

(2)据估计,一种超级杂优水稻,每100平方米的产量大约是(   )。

吨  ②90%吨 ③90%  

反馈练习二:

“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

”这句话说得对吗?

8、综合提高:

设计文化站的平面图(机动)

阳光社区准备新建一个文化站,请根据下表中的数据设计一个文化站的平面图 

活动室

占整个文化站面积的百分比

活动室

占整个文化站面积的百分比

曲艺室

15%

乒乓球室

15%

舞蹈室

30%

茶话室

10%

阅览室

18%

书法室

12%

四、课堂小结

1、学生用百分数说出自己对本节课的满意程度。

2、教师用“成功=99%的汗水+1%的灵感”升华本节课的知识点。

师生共勉。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九的数叫做百分数。

84%       “%”是百分号

读作:

百分之八十四

教学反思:

 

课题

合格率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3、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归纳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分析、解答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然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接着通过各种课堂练习,巩固所学;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展示课件:

百分之四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五百

45%         1.7%         126.5%  

2、师导: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百分数,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大家根据昨天学习的知识,读出或写出上面的百分数。

3、板书练习:

比较大小:

      66%            0.68           

4、师导:

上面三个分别是百分数、小数和分数,谁能告诉我这三个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5、小组内快速讨论,说出讨论结果,并说出比较的方法。

6、导入: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一种方法来比较它们。

(二)通过实际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主题图。

1、学:

(1)读题,明确“合格率”。

   

(2)学生独立探究。

   (3)小组内互相交流。

2、议:

(1)小组内的学习成果在全班交流。

   

(2)老师适时板书:

   合格率:

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甲牌的合格率:

             乙牌的合格率:

    43÷50                   50÷60

                        ≈ 0.833

                        = 83.3%

= 86%                   

  3、练:

(1)小数、分数怎样化成百分数的?

  0.358 =(   )%        1.25 =(    )%

(2)自主探索。

(3)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4、小结:

(1)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2)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或者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三)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课件展示练习题:

1、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45 =         1.7 =       5 =        0.015 =     2、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3、 求商化成百分数

  7÷25 =            6.8÷4 =      52÷7 =           4.8÷2.4 =

4 、教材67页“试一试”。

(1)什么是成活率?

(成活的棵树占总棵树的百分之几。

(2)自主探索,独立解答。

(3)全班交流。

5、回到开头比较大小的环节,我们还可以利用本课所学的什么方法来比较呢?

(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记住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板书设计: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甲牌的合格率:

             乙牌的合格率:

    43÷50                   50÷60

                        ≈ 0.833

                       = 83.3%

= 86%                   

 

课题

营养含量

教学目标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3、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

 1 .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意义

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孩子交流

计划课时

2课时

教学思路

一、复习旧知;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三、巩固练习,集体校对;四、知识拓展;五、全课小结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1)五

(1)班有50人,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

(2)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0.25   1.4   0.123

 (3)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黄豆情景图,问:

“从图中你了解到黄豆含有哪些成分?

”(生答)

2、师:

要求黄豆中蛋白质的含量算式怎样列?

你能列式求出黄豆中其他成分的含量吗?

250× 36﹪      250× 18.4﹪      250×25﹪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总结归纳出: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求一个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