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39780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1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docx

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历史试word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乐山市十校高一下学期半期联考

历史试

命题教师:

刘承琼审题教师:

熊秋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48分)

1.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样式被称为现代化模式。

在早期现代化理论中,人们往往把“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

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现代化理论的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巴黎公社的成立

C.二月革命的爆发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D

2.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苏联历史专题研究》中说:

“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沙皇专制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了人民不满

【答案】B

3.下图阴影部分反映的是某国际组织的发展过程。

这一组织的发展

A.加剧了地区的军事对立

B.实现了货币的完全统一

C.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D.基本实现了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C

4.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

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修建柏林墙划定“三八线”组建北约

A.美苏两极对峙

B.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

C.两极格局瓦解

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答案】A

5.哈佛大学

专家史迪文大胆猜测,我们或许正生活在“自我们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以来最和平的时期”。

但过去的20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突发新闻”“9·11”“巴以冲突”等,使我们总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恐怖时代。

对此段材料最全面的理解是

A.“最和平”是指“冷战”的结束,世界局势趋于缓和

B.全球趋势总体缓和,但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

C.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使各种信息传播更快捷

D.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是维护和平的主要因素

【答案】B

6.下列关于“传说”的史料价值叙述正确的是:

A.“传说”就是口耳相传的故事,基本不能相信

B.“传说”本身具有研究价值,可以帮助认识过去

C.文字出现前“传说”不可以直接作为史料引用

D.文字出现后“传说”是对历史的追记,史料价值高

【答案】B

7.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其内容形象地反映了

A.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答案】C

8.《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

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答案】C

9.《柳南续笔》载“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它反映了

A.棉花在内地的传播

B.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C.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答案】D

10.湖南有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

青铜酒杯(内有篆书铭文)圆形方孔铜钱、帛布、釉下彩绘瓷器。

据此可推测该墓最有可能为

A.商周时期墓葬

B.秦汉时期墓葬

C.南北朝时期墓葬

D.唐五代时期墓葬

【答案】D

11.《汉书》中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已贫贱矣。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汉代商人已经纷纷加入了统治者的行列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无法推行

C.商业能够比农业获取更大的利益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答案】C

12.明朝时期浙江巡抚围攻宁波双屿岛,驱逐葡萄牙殖民者,逃脱中外走私船1290艘。

士大夫们逐渐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B.海禁期间加剧了寇患盛行

C.葡萄牙侵占了宁波地区D.士大夫认识到顺势的必要性

【答案】C

13.某史书记载:

“乔治·华盛顿长期相信‘虽然中国人的形象和外表很有趣,但也是白种人’。

华盛顿这一错误观念直到1785年才由一名记者予以纠正。

”下列对华盛顿“错误观念”的成因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所致

B.当时美国对欧洲以外的世界了解不多

C.乔治华盛顿未曾到过中国

D.当时欧洲人普遍认为中国人是白种人

【答案】D

1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

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15.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出现。

……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鸦片战争后中国“商业性农业”发展原因的是

A.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农业原料的掠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主体地位未改变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在夹缝中日益萎缩

D.清政府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重视

【答案】A

16.图表数据源于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该图表数据不能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年份类别

原料

手工制品

机器产品

1893

15.6

81.8

2.6

1910

39.8

41.4

18.8

1920

40.1

39.4

20.5

 

A.中国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原料产地

B.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冲击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外来技术的刺激下进一步发展

D.中国重工业发展很快,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D

17.下表是民国时期各种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资本类型

1913年

1920年

1936年

中国民族资本

18

24

59

中国官僚资本

26

25

8

在华外商资本

56

51

33

 

A.民国时期外资长期

中国占主体地位

B.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逐步发展

C.抗战之前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最终形成

D.世界局势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答案】B

18.据初步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5%集中在上海,22.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

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

材料主要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原料供应不足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D.地区分布失衡

【答案】D

19.《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

“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答案】C

20.1952年,我国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占35.5%……针对这种状况,国家的决策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B

21.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

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

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

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

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

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

【答案】C

22.“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

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答案】D

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

这样的低效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

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

C.急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

【答案】C

24.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二、非选择题(3道大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农耕工具技术的改进之处?

材料二下图是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管仲对(齐桓公)曰:

“……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

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距今(2019年)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2)材料二中三则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

其中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

为什么?

材料三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

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用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注:

状如钉耙,用于刨土)所取代。

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

“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藉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汉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答案】

(1)改进之处:

材质(料)动力的变化。

(2)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

最有价值的材料:

长沙出土的铁锄。

理由:

第一手

材料(或实物史料)。

(3)特点:

耕作技术不断革新;由北方逐步向江南推广。

影响:

精耕细作促进农耕文明的繁荣;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变化:

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

原因:

劳动力过剩(或:

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养牛成本较高。

(照抄材料,没有提炼不给分)

【解析】

26.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

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谈谈“私人工商业有发展空间”的主要原因。

【答案】外来资本的冲击;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的诱导;实业家自身的奋斗;政治变革的促进;历届政府的鼓励;反帝运动的推动;有利的国际形势等。

【解析】

【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外国资本、自然经济解体、洋务运动诱导、实业救国、政治变革、政府鼓励、反帝运动、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私人工商业有发展空间”的主要原因。

27.“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

(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答案】特点:

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作用:

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单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