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0277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docx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

与李生论诗书阅读答案

篇一:

《文论专题》作业1参考答案

《文论专题》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譬喻联想2、社会作用教化功能审美情感3、继承革新4、余味滋味韵味

5、诗辨6、才7、水浒传西湘记8、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9、这段时间被视为王国维学术人生的文学时期宋元戏曲考中国小说史略

二、简答题:

1、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言”和“意”的关系,在庄子看来是“言不尽意”。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言”和“意”的关系。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

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

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

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2、司空图“韵味”说的内涵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

“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有所乏耳。

”以比喻来说诗,认为作为诗歌的原始材料或咸或酸都有味,而只有诗歌才具有“醇美”之味;“醇美”之味来源于咸酸而又有别于咸酸,“醇美”之味在咸酸之外,比咸酸更高级更美妙。

这种“醇美”之味,又称之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谓“韵外之致”,即强调在语言方面做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说诗歌创作要比它的语言本身具有更为生动、深远的东西,艺术性语言呈现一种启示性、隐喻性的态势,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与回味的余地。

所谓“味外之旨”,不仅要求诗歌语句精美,而且要求在语言文字之外还要有更为耐人回味思考的东西。

就是说不要停留在语言锤炼的表面,而是要寄余味于语言之外,刻画出鲜明可感的形象,寄寓着深厚蕴藉的情意,使读者把玩不已,回味不尽。

3、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

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

(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

(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

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

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好在刘勰的思考并未就此停下,在《通变》篇中,他还进一步从文学自身的发展变化中找原因,并就如何纠正“从质及讹,弥近弥澹”的不良文风,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综观整个“通变”论,可以说,刘勰是站在一个“惟务折衷”、朴素辩证的立场上看问题的,其文学发展观以“通”(继承)为基础而以“变”(革新)为旨归,以“通”求“变”,以“变”葆“通”,初步建立起了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学史观。

就像刘勰自己所说的,“文律运周,日新其业。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通变》),这样一种文学史观,不说在当时,即使放在今天,仍能给我们留下诸多的启迪?

?

三、论述题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具体内涵;文学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兴、观、群、怨”是对诗歌(包括乐、舞)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为孔子所提出。

《论语·阳货》: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论语·泰伯》)的“兴”,“言修身当先学诗”(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是讲诗歌在“修身”方面的教育作用。

所谓“观”,即“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考见得失”(朱熹注),是讲诗歌具有一定的认识作用。

所谓“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的意思,是讲诗歌具有聚集士人、切磋砥砺、交流思想的作用。

所谓“怨”,即“怨刺上政”(孔安国注),是讲诗歌具有批评和怨刺统治者政治措施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

虽然对它的具体社会内容,需要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但是,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早期就能提出这样的理论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文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社会艺术形象感染人、教育人,借以表现人生价值,通过审美价值的实现达到文学的教育目的的。

文学的美悦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是文学最主要的功能。

从文学这三种功能的相互关系来看,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首先,文学的认识作用是其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基础;而教育作用则把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审美作用以艺术自身独特的感染力促进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更好地发挥实际效果。

它们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真善美的统一,并分别对人们的知、意、情发生深刻影响。

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这三种功能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对人的精神世界施以全面的影响。

因此,也可以从总体上把它看成一种审美教育作用。

总而言之,一部真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其作品中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深深地感染着人,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甚至在思想上改造人,进而影响生活、影响社会,推动人类的社会生活不断向前发展、进步。

2、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韵味”说。

“像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像王维的诗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汛》)。

这些诗句所表现出来的情景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的特点是:

景物具体、鲜明、生动,仿佛就在眼前,而其意味的悠远绵长则一下子便把人带到了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幻境。

又如韦应物的诗: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山空松子落,幽人应未眠”(《秋夜寄丘员外》);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滁州西涧》);

作为韦应物诗歌的代表作,这两首仿佛描绘出了一幅幅清丽、冲淡的水墨山水画,其意含蓄蕴藉,让人浮想联翩、如临其境,回味深远而绵长。

这些诗,都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而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优秀之作。

《文论专题》作业2参考答案

1、叶燮“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

在叶燮的理论中,“才胆识力”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年形成的学说堪称“心”学。

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

所谓“胆”,是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

所谓“识”,是指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

所谓“力”,是指诗人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

它是诗人创作中不同于他人的独创性的力度。

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胆”既有依赖于“识”,又能延展深化为“才”,“惟胆能生才,但知才受于天。

而抑知必待扩充于胆邪!

”而“才”则必须要“力”来承载,“惟力大而才能坚,故至坚而不可摧叶。

历千百代而不朽者以此。

昔人有云:

‘掷地须作金石声。

’六朝人非能知此义者,而言金石,喻其坚也。

此可以见文家之力”(《原诗》)。

因此,没有“力”的作用,“才”是不可能充分展现出来的。

总而言之,“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

诗人做诗,只有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的“识”是在《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出的。

所谓“识”,就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

这就需要诗人或者诗歌欣赏者具备一定的艺术鉴别能力,能“识”出诗歌艺术水准的高低,也就成为学诗者的首要条件。

“识”是“入门正”和“立志高”的基本条件。

首先,学诗者需要辨别诗家各体。

其次,学诗者还需识别诗中“第一义”。

再次,“识”是学诗者主体修养最重要的因素,关系到其对诗歌的审美欣赏与判断能力。

严羽认为,“识”包含了“入门须正”和“立志须高”,这是学诗者必须具备的真识。

在严羽这里,作为审美判断能力的“识”力,其属于诗歌创作主体有别于客体的内在能动性,在内涵上被赋予了独特的诗学规定性。

2、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人物性格理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在创见的精华部分。

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金圣叹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而且还对“性格”的内涵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作了细致、精彩的阐述。

析而言之,他对《水浒传》人物性格主要有这么几点洞见:

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他说: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将一部《水浒传》与“别一部书”相比,其独“看不厌”或艺高一筹的原因,不在记事、补史或者辅教化,而恰在于塑造出了“一百八个人性格”――这是金圣叹评价小说与以前诸人不同的标准。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

强调个别性、个性化是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重点,同时也是他超越前人的又一独到之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在金圣叹看来,要表现人物性格,好的方式不外乎两点:

一种是通过揭示人物内在精神特征来表现性格,着重于人物的“性情”“气质”“胸襟”和“心地”的刻画;另一种是展现人物外部的形态特点,通过描绘人物的“形态”“声口”和“装束”等来表现性格。

在古代小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还不发达的文化大背景下,金圣叹尤其重视第二种方式,即“由外而内”的、自外貌形态及言行描写而点出性情气质的人物性格刻画法。

其中,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又是重中之重。

3、从李渔戏曲理论“浅处见才”说,谈文学的通俗化问题。

在戏曲创作和演出上,李渔旗帜鲜明地主张通俗化,正所谓“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忌填塞》)。

“浅处见才”,可以说构成了李渔戏曲理论崇尚通俗的思想核心。

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

“浅处见才”的通俗化诉求,使理论家在剧本创作时自始至终地想到“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这样的价值取向应该说对搞后世及至当下产生了发人思考的启示意义。

4、中国古典意境理论大体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历程?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之一。

《易经·系辞》云:

“书不尽言,不尽意?

?

圣人立象以尽意”。

玄学家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庄子·外物篇》云: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这是儒家和道家关于意象的最初论述,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佛学思潮对意境范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论是王弼的“言不尽意”说,还是陆机的“缘情说”,还是钟嵘的“滋味说”,还是谢赫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都使意象的侧重点转向了人的主观精神领域。

唐代王昌龄第一次将“意境”与“物境”和“情境”并列提了出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提出了“象外之象”,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还有严羽的“镜花水月”说、范文的“情景交融”说。

发展到明、清时期,其代表说法有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独抒性灵”说、王士祯的“神韵说”、袁枚的“性灵说”。

清末王国维的“境界”说,则是对意境理论发展的总结和概括。

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这就是“意境”的一个基本发展历程,那么到底意境应该如何理解,如何表述其含义呢?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本人认为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说法更具有代表性: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分析这个定义可以知道:

之所以能达到“意境”这一审美高度,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形象系统”、一个是由这一系统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而对这一“形象系统”的要求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文论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文心雕龙2、媒介上对象上方式上3、三一律4、量关系情状5、美艺术美的艺术6、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产生的冲突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7、为思想而生活8、直觉即表现即艺术9、多歧义性表情意性符号自具意义10、双子星座

二、简答题

1、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人们可以通过文艺作品即能获得关于实际生活之本质或运动规律的知识。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甚至肯定文艺“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诗人应通过模仿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中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没有情感就没有文艺,文艺不给人以快感便毫无价值。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悲剧“它的模仿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疏泄”音乐让人固有的情感在音乐欣赏中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使心灵得以净化,产生轻松好愉快的感觉。

2、布瓦洛的“自然”

在布瓦洛看来,文艺创作除了要接受理性的控制外,还必须遵守的另一诗学原则就是摹仿自然。

布瓦洛所说的“自然”,在理论上源于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也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普遍崇尚自然的追求,不过布瓦洛赋予了这一崇高字眼以特殊的含义。

首先,“自然”在布瓦洛那里,不是谓客观现实或自然事物,而是指“常情常理”,也就是现实生活中带有普遍性、规律性、习惯性的东西,亦可称作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理性。

布瓦洛认为,文艺创作只有恪守和表现了这种“常情常理”,才可能打动人心,为人们喜爱。

其次,“自然”对于布瓦洛有着“自然人性”的含义。

这又分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由年龄不同造成或决定的性格、性情取向。

另一方面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布瓦洛认为,任何人都会随年龄的改变而改变性格或性情,文艺创作要做到符合“常情常理”、“逼真”、贴近“自然”,就应当抓住年龄这个关键因素。

对于文艺创作的这一“自然”要求,显然是人物“类型化”、“共性化”的主张。

毫无疑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性格或性情一般会随着年龄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文艺创作要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不能不注意人物的年龄因素。

据此来说,布瓦洛的看法不无道理。

但是,经验同时能够有力地说明,社会的人的性格或性情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总是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而决不是生理的自然的年龄。

以年龄作为人物性格塑造的根本依据,只能造出没有鲜活个性的类型化形象。

在布瓦洛,“自然”或“自然人性”的另一方面含义,是由出身所决定的性格特点。

如他说,写英雄就应该写出他们“论勇武天下无敌,论道德众美兼赅”,而若是写平民,则只能有“扭捏难堪的嘴脸”。

这是一种血统论在理论上的运用,也是其强调理性统一性的一个体现。

当然,布瓦洛是明确反对文艺创作以市井、村夫为描写对象的。

由此出发,布瓦洛提出了人物塑造的“定型化”要求。

如他说道,“写阿迦门农应把他写成骄傲自私;写伊尼阿斯要显出他敬畏神祗;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

”即使是描写“新人物形象”,“你那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从开始直到终场表现得始终如一。

3、泰纳关于科学与艺术对真理的不同认识

泰纳明确谈道:

人们为了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一共有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科学,靠着科学找出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用正确的公式和抽象的字句表达出来;第二条路是艺术,人在艺术上表现基本原因与

篇二:

20年7月00422唐诗研究自考试题及答案

浙江省2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唐诗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

00422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错填、不填均无分。

1.《春江花月夜》的作者是张若虚。

2.“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他们对唐诗发展具有专门贡献。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王维的《使至塞上》。

4.把唐诗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肇始于南宋严羽,定型于明代高棅。

5.唐代以诗取士,并不局限于“省试诗”,还包括“行卷诗”之诗。

6.清代康熙年间,彭定时、杨中讷等人根据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统签》、清初纪振宜的《唐诗》等文献,编成《全唐诗》。

7.提出“六对”、“八对”之说的诗人是上官仪。

8.《中兴间气集》的编者是高仲武。

9.《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孙洙。

10.《王子安集》是王勃的作品集。

11.《韦苏州集》是韦应物的作品集。

12.清代杜诗重要注本有钱谦益《杜工部集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浦起龙《读杜心解》、杨伦《杜诗镜铨》等。

13.王维生前即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又有“诗佛”的称号。

14.王昌龄所说的“诗有三境”,是指“物镜”、“情境”和“意境”。

15.储光羲属于盛唐田园山水诗派诗人。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2.《唐诗类选》的编者是()

00422#唐诗研究试题第1页(共4页)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A.李商隐《锦瑟》C.韩愈《听颖师弹琴》

 

B.李贺《李凭箜篌引》D.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12.“牛鬼蛇神”一语是杜牧用来形容()

00422#唐诗研究试题第2页(共4页)

13.下列诗篇不是歌行体的是()A.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C.杜甫《兵车行》

15.下列诗篇诗体属于七律的是()A.李贺《梦天》C.韩愈《山石》

B.高适《燕歌行》D.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B.柳宗元《渔翁》D.杜甫《登高》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面诗文集哪些是盛唐诗人的()A.《高常侍集》C.《王右丞集》E.《韩昌黎集》

2.下列诗集属于唐诗别集的有()A.《樊川文集》C.《珠英集》E.《国秀集》

3.下列诗论篇章,属于白居易的有()A.《与元九书》C.《与李生论诗书》E.《新乐府序》

4.下列作品属于元稹的有()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C.《野老歌》E.《连昌宫词》

00422#唐诗研究试题第3页(共4页)

B.《离思五首》D.《行宫》B.《戏为六绝句》D.《荆潭唱和诗序》B.《浣花集》D.《又玄集》B.《元氏长庆集》D.《李翰林集》

四、作品阅读理解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试回答:

①为什么说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联的地名运用有什么特点?

2.阅读卢纶《塞下曲》其二,试回答:

①此诗属于什么题材?

具有怎样的风格特征?

②诗中的“单于”代指什么?

3.解释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分野中峰变”中的“太乙”、“分野”。

①太乙:

②分野:

六、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说唐代音乐的发达,对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长庆体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方面有什么特点?

3.道教对李白有什么影响?

00422#唐诗研究试题第4页(共4页)

篇三:

·《文论专题》形考作业一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譬喻、联想2、社会作用、教化功能、审美情感3、继承、革新

4、余味、滋味、韵味5、诗辨6、识7、水浒传、西厢记

8、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

二、简答题

1、就“言”和“意”,庄子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语言作为一种表达人的思维内容的物质手段,是带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难以表达人的全部思维内容,即“言不尽意”,因此需要通过“得意忘言”来解决这一问题。

他把语言看作“得意”的工具,通过利用有限的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又不拘泥于语言文字,借助比喻、想象、象征、暗示等方法,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联想、想象、领悟无限的“言外之意”,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内容。

2、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韵味说”,其基本内容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总的来说,诗歌“韵味”的审美内涵具体表现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前者指诗歌的形象要具体、生动、不浮泛,仿佛是读者可以触摸得到的;后者指在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中还要有丰富的蕴藉,所抒发的情感含而不露,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能让读者愈读愈有发现,愈读愈有味道。

3、这一观点出自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是指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复杂因素,都会对文学风貌的变化和文学的兴衰,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政治的盛衰对文学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2)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

例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点。

(3)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如魏晋玄学对玄言诗的影响。

三、论述题

1、“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论述文学作品的作用时提出的。

所谓“兴”即“兴于诗,立于礼。

”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

是指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政治得失、道德风尚状况和诗人的主观意图的作用。

“群”即“群居相切磋”,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和谐人际关系,能起到团

结人的作用。

“怨”是“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强调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不良的社会政治现象。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项重要贡献,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它总结了我国文学在当时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诗经》所提供的丰富经验,把文学的社会功能概括得相当完整、全面,反映出对文学现象的认识十分深刻。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

一是特别看重文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