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0316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诵读诗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感知文章大意。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部分诗歌。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精美语言,领会每一诗文中丰富的内涵。

【单元教学主题及课时安排】

主题一:

永远“桃花源”

学习内容:

《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课时:

二课时

主题二:

咏物之神韵抒人之情怀

学习内容:

《陋室铭》《爱莲说》《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课时:

二课时

主题三:

古今追梦心系天下

学习内容:

《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课时:

二课时

主题四:

《杜甫诗三首》同课异构

(1)主题:

走进杜甫

学习内容:

《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课时:

二课时

(2)主题:

志远似山忧国民

学习内容:

《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

课时:

二课时

(3)主题:

登高的情怀

学习内容:

《望岳》《春望》《登高》

课时:

一课时

主题五:

意高韵雅抒心曲 

学习内容:

主题丛书《归园田居四首》、《逍遥游》《潇洒人生》、《民为贵》《礼记》《杜甫诗四首》《走近芦苇》《看树》

课时:

三课时

 

主题一:

永远“桃花源”

林州市九中桑晓丽李显清

【教学篇目】《桃花源记》《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字词,感知文本内容。

2.品读三篇文章内容,感受“桃花源”之美,理解每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假如有一架时空穿梭机,你想让它带你穿越到哪个时代?

并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畅谈)

同学们的想法都很独特,生活中有很多诱惑,但是只要我们不去过多的考虑美貌、才情、功名或者金钱地位,我们可以完完全全的摆脱这些外在束缚,去一个与世无争的,远离尘世间的喧嚣的一片净土,那里有山有水、落红成阵、风景秀美,简直美丽得让人窒息。

好了,那么下面就让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到陶渊明的时代,去领略一下陶渊明笔下的没有祸乱,安定而又祥和的世外桃源风光吧!

2、学习《桃花源记》,感知文意

1.初读文本,校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再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能够准确的复述课文内容。

3.三读文本,思考:

(1)渔人看到的“桃花源”是什么样子?

(请用几个词语进行概括,并从文中找到根据)

明确:

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远离战乱

(2)为什么后人再寻“桃花源”却“不复得路”?

明确:

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是真实存在的。

(3)既然不是真实存在的,陶渊明为什么还要虚构一个美好的“桃花源”?

链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小结:

厌恶黑暗现实,向往美好生活!

三、阅读《茵尼斯弗里湖岛》《乡下人哪儿去了》

默读课文,思考:

结合文本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心目中的“桃花源”分别是什么样子?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完成

明确:

幽静、恬淡、自然和谐的生活;人性淳朴、厚道。

四、畅所欲言

学生畅所欲言,谈谈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五、总结

时至今日,“桃花源”已成为美好、幸福、安定的代名词。

它拥有着无人能及的魅力,它吸引着人们不断创造生活、改变生活。

它已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圣地,是我们永远的“桃花源”。

6、推荐书目:

《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

 

主题二:

咏物之神韵抒人之情怀

《陋室铭》《爱莲说》主题拓展阅读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第一中学王敏

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大五家子学校包根英

【教学内容】

重点阅读:

《陋室铭》《爱莲说》

延伸阅读:

《枫叶礼赞》《松树的风格》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工具书,借助旧知,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2.通过阅读文章,进一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前我们走进了美丽富足的桃花源,今天我们要欣赏清新雅致的陋室品读高洁傲岸的莲花。

读后你会感受到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更多的是诗人对未来、理想、人生的追求。

让我们一起走进《陋室铭》《爱莲说》这两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和文体

刘禹锡:

字梦得,是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

周敦颐:

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说:

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三、初读文本

要求:

读准字音、节奏

第一遍:

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

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

第三遍:

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

四、再读文本

疏通文意

1、参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自我理解。

2、小组合作,质疑解难。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五、理解内容:

1、《陋室铭》中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

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2、《爱莲说》中作者写莲花有何用意?

仅仅是为了赞美莲花吗?

明确:

托物言志:

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表达某种情操、志向或思想感情。

陋室:

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莲:

高洁、正直、美名远扬、清高、志洁行廉、质朴

六、拓展阅读

阅读丛书五

《枫叶礼赞》39页

《松树的风格》41页

小组合作,思考:

1、《枫叶礼赞》中作者写枫叶有何用意?

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2、《松树的风格》中作者写松树有何用意?

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推荐阅读

《看树》

《走进芦苇》

《骆驼》

 

主题三:

古今追梦心系天下

——《大道之行也》(1+x课型)

邢台市第十二中学白新玮陈宁

【阅读篇目】《大道之行也》《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了解“大同”社会,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

2.指名读课文。

师生点评。

(1)关注生字读音。

与(jǔ)  矜(guān)  分(fèn)  恶(wù)

(2)关注句子停顿。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是故/谋/闭而不兴

3、再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并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1)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勾画出来。

(2)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小组长带领本组成员整理重点字词。

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补充。

三、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人人得到关爱,社会亲如一家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小组竞赛形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

那么古代的百姓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通过《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这两篇文章来了解一下。

二、阅读《硕鼠》《礼记三则之孔子过泰山侧》

1、初读,了解文章内容。

分组讨论,简洁概述文章内容。

2、思考:

用关键词概括古代劳动人民都遭受哪些苦难。

若是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你会希望生活能发生怎样的改变呢?

明确: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苛政,战争,劳役之苦。

渴望和平、安定、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

3、讨论:

虽然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我国劳动人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样的愿望在《桃花源记》与《大道之行也》中都有所体现。

再读这两篇文章,请联系《桃花源记》思考:

《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三、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所表述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

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

你能在当今社会做些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

从古至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未停止。

从构建大同社会,到寻求世外桃源,再到追求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无一不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而要想实现这样的梦想,需要每一个人的不懈努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希望大家心系天下,勇敢追梦!

 

主题四:

走进杜甫

人教版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主题拓展阅读教学设计

吉林省抚松县实验中学程莉莉孙立静

【设计说明】

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现实主义标举的伟大诗人。

《杜甫诗三首》选编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三首诗歌,有青年时期豪情壮志的抒发,有安史之乱时忧国忧民之怀。

同时,所选诗歌也反映出了诗作风格的变化。

由此,此课设计按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为主线,品读诗歌语句,体味杜甫不同阶段的情感,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进而加深对杜甫形象的感知。

【教学内容】

《望岳》《春望》《石壕吏》《登高》《登楼》《登岳阳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大意并积累。

2、通过品读杜甫诗文,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感受杜甫内心情感,加深对杜甫的认识,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然各具情怀各具特点的诗人不胜枚举。

其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活于唐朝盛世转颓的时期,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笔下所写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

这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如此璀璨的人就是杜甫。

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杜甫的诗文?

(学生展示,教师依于背诵的诗文点拨杜甫不同的人生阶段)

二、盛世之怀:

学习《望岳》

1、诵读《望岳》一文(从朗读的字音、节奏、语气进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结合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望岳”中“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

此诗由远望所见开始,进而写到近望与细望之景,同时也有虚与实的结合,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泰山高大于秀美。

从顺利成章地抒发出了心底所感。

3、诗歌中体现出杜甫怎样的情感?

结合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诗中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三、乱世之感:

(一)学习《石壕吏》

1、自读诗文内容,注意读音与节奏。

2、组内共读诗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老妇对夜捉人者的“致词”。

3、在老妇的“致词”下,你感受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背景介绍:

曾盛极一时的唐朝因安史之乱而逐渐衰颓。

在战争中受苦的当属逃避不开的百姓。

《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爆发后,为平息战乱需征兵抵抗。

明确:

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受到杜甫内心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心怀百姓的。

诗中的文字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状,这就是“诗史”的体现。

(二)学习《春望》

1、诵读诗歌内容,注意读音、节奏与语气。

2、自读诗歌,结合诗句谈一谈当时社会现状是怎样的?

3、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本诗中杜甫的形象是怎样的,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此时的杜甫怀有着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离都城,此时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明确:

”破”“深”之字,传达出了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箫条零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情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形象,都浓浓地浸透着诗人思家情切,对国破家亡的感时伤逝,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之心与心系国家之怀。

四、漂泊之言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

公元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官职,携家带口开始了西南的漂泊生活。

品读诗歌《登高》《登楼》《登岳阳楼》,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西南漂泊时的杜甫有着怎样的情感?

并进行诵读展示。

(小组合作后推荐展示)

明确:

综观杜甫人生经历,盛世之时的他秉着“致君尧舜上”的思想,一首《望岳》让我们读到了他的豪情与抱负,尽显雄阔昂扬。

而身处战乱穷年,面对百姓的艰难世事的困苦,他的诗歌总是浓聚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悲壮沉郁之感。

由此可见杜甫身上“诗圣”的体现。

盛世时那样的豪情壮志到衰颓之世诗歌中“沉郁”的展现,是因于社会动荡,也更因于他那颗永不变的拳拳爱国忧民之心。

五、课堂小结: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转衰的命运一样崎岖多舛,年少的他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可惜,动乱的时代没有给予他施展抱负的机会。

然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

他的诗歌和人生思想深受后世之人的敬仰,也深深影响着代代后人。

六、推荐阅读:

丛书五《杜甫诗四首》

 

主题四:

志远似山忧国民

抚松外国语学校牟宗英

【教学篇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杜甫诗三首》,课外古诗《兵车行》《登高》

(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

【教学目标】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朗诵、品读诗歌,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通过诗歌,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感受诗人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诵、品读诗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怀。

【教学难点】

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教学用时】二课时

【课前安排】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是唐朝诗歌的集大成者,被后人誉为“诗圣”。

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又能反映杜甫的思想情怀,并生动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画卷,因此他的诗被称为“史诗”。

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诗,追寻他起伏跌宕的人生足迹,感受他博大崇高的思想情怀。

二、检查预习,掌握生字

三、诗路寻踪,走近杜甫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教师: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35岁前的杜甫过着读书、吟诗、漫游、交友的惬意生活。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直就有的治世雄心,虽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充满信心,《望岳》作于他大约二十五岁“游齐赵”时。

1、学生朗读。

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

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景色?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传神?

最后一句话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这几句描绘了泰山雄奇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

“青未了”三个字,刻画出它那巍然耸立、青翠欲滴而又绵亘天外的浑茫外形来。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钟”概括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衬托出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豪迈气概,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抒发自己勇于攀登,必将腾凌绝顶的壮志豪情。

3、由这首诗,你认识一个怎样的年轻杜甫?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教师:

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奔走,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着危机。

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看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天宝十一年(即752年),杜甫写下了他的名篇《兵车行》,以严肃的态度,真实地记录下人民被驱往战场送死的悲惨图景。

这首诗标志了杜甫诗歌的转变。

1、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字想象诗歌的意境,探讨交流:

诗歌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造成百姓深重苦难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描绘了悲怆送别、战争惨烈、田园荒芜、尸骨遍野的悲惨画面。

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2、这首诗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

学生有感情读诗。

明确:

要读出悲愤之情与作者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学生根据历史教材介绍安史之乱,教师补充:

公元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

《春望》诗作于次年三月。

1、朗读《春望》,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2、问题探讨:

根据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展开想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望见长安城怎样的景象?

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结合全诗内容,你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读出怎样的诗人形象?

教师点拨:

由“感时花溅泪……”一句,要学习本文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师: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第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历经新安、石壕、潼关,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下面欣赏《石壕吏》。

1、谁来有感情的读一下这首诗?

2、这首诗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你读完这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明确:

这首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感到愤慨,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不是“征兵”而是“捉人”,而且在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兵役制度多么黑暗,差吏多么阴险!

“吏呼一何怒”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尽管三男二死,最后老妇还是被捉,这一家人的命运又何其凄惨!

怎能不令人同情!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

教师: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并写下《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千古绝唱。

公元765年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至忠州,后又身居夔州。

《登高》是公元767年重阳节所作,当时作者已经56岁。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登高》,在沉郁悲凉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与襟怀。

1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诗。

教师指导。

2师生讨论:

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前四句描绘的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

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

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

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四、仰望贤者,提升认识

我们通过几首诗,不仅学习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领会了杜诗大气盘旋、沉郁顿挫的风格,更体会杜甫了沧桑的一生,感受到诗人崇高的灵魂。

少年时代的他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只是生不逢时,无法实现“致君尧舜上”的伟大理想。

但历史的灾难与沉重成就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深衷也铸就了杜甫这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山!

如今,杜甫已离我们远去,淹没于黄尘古道、荒芜在烽火边城,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五:

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A课外朗读、积累《登岳阳楼》《旅夜书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主阅读主题丛书《底层》,写点感想。

B以“致杜甫”为题写一段话。

 

主题四:

登高的情怀

吉林省抚松十中宋义晶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岳》、《春望》、《登高》主题,体会其中的“登高”意象。

2、探究杜甫青年、中年、晚年诗作风格的变化。

3、熟读成诵,涵泳体悟。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登高”意象的情怀,感受士大夫“登高”的使命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看黑板上的一些诗句。

这些诗句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比较有名的诗句。

你能准确的读出来吗?

【屏幕显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学生选择诗句分别朗读。

教师就感情做简要的点评)

这些诗句在内容上有何共同的特点?

你能看出来吗?

或许红色的字体能给你一些提示。

(明确:

登高远望)

总结:

没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感悟一下古人登高的情怀。

(板书“登高”)

二、豪情万丈说《望岳》

过渡语:

可以说登高自古以来就是文人的传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曾登临泰山,并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望岳》。

美读

这首诗作和泰山一样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

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示范朗读的音频,请大家认真倾听,感受其中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学生展示。

(针对不同的朗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

男女集体比赛朗读。

感知泰山美

题目中有一个字统领全篇,你能迅速的找出来吗?

(明确:

望)

那么,作者究竟望到了什么呢?

提示:

可以用原诗的句子、词汇作答。

(明确:

望到了苍翠青葱的泰山山脉,望到了高大挺拔的山体,望到了阴晴截然的阴阳分割线,望到了翻卷不定的云海,望到了迅速归巢的鸟儿,望到了矮小匍匐的众小山)

你能否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那幅巍峨壮阔、气势绝伦的画面呢?

【屏幕出示参考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品读字词美

这样不同凡响的泰山之美,竟然只用了40个字。

可以说作者在遣词用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再读诗文,把你认为最巧妙的一个字找出来,并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应以动词为主。

教师准备:

“割”字体现割裂感,截然不同。

“钟”字体现拟人,富有人情味。

“荡”字体现云海的动态,翻卷不定。

“入”字体现鸟儿飞行速度。

“凌”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