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0325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1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 物态变化解析版.docx

中考物理高频考点精解精练专题05物态变化解析版

专题05物态变化

★考点一:

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

1.(2019•广东)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的规律制成的。

图中  (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答案】热胀冷缩;乙;可以

【解析】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体温的,正常人体的温度在35℃﹣42℃之间,所以乙是体温计。

体温计在下端有一个极细的缩口,离开人体后,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够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

2.(2019秋•溧水区)仪器的使用和读数:

(1)图甲是小明使用温度计的情形,他操作的错误是  。

图乙是改正错误后,温度计的示数,为  ℃。

(2)图丙中木块的长度为  cm。

(3)图丁中机械秒表的示数为  s。

【答案】

(1)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32;

(2)2.20;(3)140

【解析】

(1)根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可知,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由图可知,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被测液体;

图中的温度计一个大格都是10℃,其中又分了10份,故其分度值是1℃,液柱上表面在零刻度的上方,所以读数是32℃;

(2)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3.00cm对齐,右侧与5.2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5.20cm﹣3.00cm=2.20cm;

(3)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2”和“3”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20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20s,即秒表的读数为2min20s=140s;

3.(2019•邵阳)甲、乙、丙三支酒精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都一样,甲和乙玻璃管的内径相同,甲玻璃泡的容积比乙大,乙和丙玻璃泡的容积相同,乙的内径比丙细,由此可判断这三支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  )

A.甲最长B.乙最长C.丙最长D.一样长

【答案】A

【解析】

(1)乙和丙两支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酒精,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内径粗的丙温度计液柱短,内径细的乙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因此乙的刻度比丙的刻度稀疏,由于它们量程相同、最小刻度相同,所以乙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丙要大。

(2)甲和乙两支温度计,玻璃管内径粗细相同,甲的玻璃泡容积比乙的大,因此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甲温度计酒精膨胀或收缩的体积大,因此甲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比乙要大。

综合分析甲温度计的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长,故A正确。

4.(2019秋•乐亭县)关于温度计和体温计的用法,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后,应立即读数,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B.用体温计测量人的体温,读数时体温计不要离开人体

C.如果没有用酒精给体温计消毒,也可以把体温计放在沸水中消毒

D.使用体温计之前应先把体温计直管中的液体甩到玻璃泡里

【答案】D

【解析】A、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A错误;

B、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故B错误;

C、体温计的量程35℃~42℃,沸水的温度约为100℃,体温计不能放在沸水中消毒,故C错误;

D、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直管中的水银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内,所以使用体温计之前应先甩一甩使水银回到玻璃泡,故D正确。

★考点二:

识别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判断

5.(2019•苏州)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

A.

清晨枝叶上形成露珠

B.

太阳升起后浓雾渐散

C.

气温升高使冰雪消融

D.

冬天铁丝网出现白霜

【答案】C

【解析】A、清晨枝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现象的;故A错误。

B、浓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浓雾散去是因为小水珠变成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故B错误。

C、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成了水是熔化现象;故C正确。

D、铁丝网上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D错误。

6.(2019•绍兴)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固的是(  )

A.

湖水结冰B.

雾气消散

C.

露珠形成D.

冰雪消融

【答案】A

【解析】A.湖水结冰是水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是凝固现象,故A符合题意;

B、雾气消散是水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是汽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现象,故C不合题意;

D、冰雪消融是冰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故D不合题意。

7.(2019•本溪)下列现象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

A.

气结成露B.

水滴成冰

C.

雪融成溪D.

气凝成霜

【答案】C

【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液化放热,故A不合题意;

B、水结冰是凝固,凝固放热,故B不合题意;

C、雪融成溪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C符合题意;

D、气凝成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放热,故D不合题意。

8.(2019•北京)古诗《立冬》中,有诗句“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诗中所说的“霜”,其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属于(  )

A.凝华B.凝固C.汽化D.液化

【答案】A

【解析】霜是固态小冰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是凝华现象。

9.(2019•阜新)下列场景与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对应完全正确的是(  )

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温度加快蒸发

B.夏季,小明手拿着一瓶冰冻矿泉水,冰减少,手感到凉﹣﹣熔化吸热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非晶体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液化吸热

【答案】B

【解析】A、春季,小明体育训练后满头大汗,回到教室不停扇风﹣﹣提高液体上方空气流动加快蒸发,故A错误;

B、冰块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故B正确;

C、秋季,小明发现操场上的双杠上铺满了一层霜﹣﹣霜是晶体,故C错误;

D、冬季,戴眼镜的小明从教室外走进教室内,镜片模糊不清,水蒸气遇冷液化成水﹣﹣液化放热,故D错误。

10.(2019•宜宾)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是“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下列图中各图是小丽拍摄的生活美景,其中属于液化的是(  )

A.

草叶上形成“白霜”B.

冰雪遇暖消融

C.

草叶上形成的“露珠”D.

  冬天河水结“冰”

【答案】C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雪消融”是固态的冰雪变为液态的水,属于熔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C符合题意;

D、河水结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是凝固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11.(2019•绵阳)装有半杯水的封闭玻璃杯,放入冰箱被冷冻较长时间,取出后用干毛巾擦干玻璃杯表面,放一会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

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造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造成的

C.玻璃杯中的冰升华成水蒸气造成的

D.玻璃杯中的冰熔化成水造成的

【答案】B

【解析】由于从冰箱取出的玻璃杯,温度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使玻璃杯表面会变湿,如果马上擦去这层水,又有新的水蒸气在温度低的玻璃杯表面发生液化,所以一会儿又变湿。

12.(2019•葫芦岛)下列关于物态变化及其吸、放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北方冬天洁白的雾凇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吸收热量

B.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是汽化现象,放出热量

C.阳光下的雪人“流汗”是升华现象,吸收热量

D.用舌头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冰棒粘舌头是凝固现象,放出热量

【答案】D

【解析】A、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冰晶,凝华放热,故A错误;

B、樟脑球变小是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B错误;

C、雪人“流汗”是冰熔化成水,熔化吸热,故C错误;

D、用舌头舔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棒,冰棒粘舌头,舌头上的水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正确。

13.(2019•南通)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春雨天晴,路面变干B.盛夏季节,天降冰雹

C.深秋清晨,薄雾弥漫D.寒冷冬日,冻衣晾干

【答案】D

【解析】A、路面变干,水汽化成为水蒸气。

故A不符合题意;

B、冰雹主要小冰晶下降过程中碰上过冷水滴凝固其上形成,所以主要是凝固过程。

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故C不符合题意;

D、冻衣服晾干,冰直接升华成为水蒸气。

故D符合题意。

14.(2019•枣庄)下列物态变化属于凝华的是(  )

A.

冰化成水B.

露的形成

C.

雾的形成D.

霜的形成

【答案】D

【解析】A、河里的冰化成水,冰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

B、露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珠,附着在植被表面,属于液化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

C、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悬浮在空气中,属于液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态的小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属于凝华现象,故D符合题意。

15.(2019•衡阳)“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电视节目深受观众的青睐,对下列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进行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淞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答案】A

【解析】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在建筑物或植被表面,故A正确;

B、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为固体的冰晶,附着植被表面,故B错误;

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附着在植被表面,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汽化现象,故C错误;

D、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D错误。

16.(2019•南京)如图为一辆正在匀速行驶喷射水雾的环保车,它的动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雾喷出后一会儿就消失了,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此过程需要  热。

【答案】减小;汽化;吸

【解析】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速度不变,质量减小,所以动能减小,则机械能减小;

水雾喷出后一会儿就消失了,是由于水吸热后汽化变为水蒸气了。

17.(2019•株洲)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冰块,在冰块四周出现的“白气”是由 

(填“冰”或“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填“液态”或“气态”)水。

【答案】空气中的水蒸气;液态

【解析】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温度非常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块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18.(2019•玉林)在少雨干旱的季节,为了使农作物能正常生长,必要时可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这是由于干冰在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迅速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答案】升华;吸热

【解析】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考点三:

图像问题

19.(2019•鄂州)如图所示是加热﹣30℃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

B.水的沸点是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不变,说明冰是晶体

D.加热相同时间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大

【答案】C

【解析】A、图象中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虽然温度不变,但熔化过程必需吸热,故A错误;

B、水的沸点随气压的升高而升高,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沸点是98℃,说明当地的大气压低于一个标准大气压,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BC段,物质的温度保持0℃不变,所以该固体的熔点是0℃,此过程中物质正在熔化,是晶体,故C正确;

D、冰完全熔化为水时,质量不变;同一个加热器进行加热,加热时间相同时冰和水吸收的热量相同;冰升温比水快(即冰上升的温度较高),由Q=cm△t可知,冰的比热容比水小;故D错误。

20.(2019•自贡)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答案】C

【解析】A、甲从一开始就熔化,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甲没有熔点,所以甲是非晶体。

乙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有温度不变的过程,即乙有一定的熔点,所以乙是晶体;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乙有一定的熔点,熔点为210℃,甲没有熔点,故B错误;

C、因为晶体有一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是固液共存状态的,故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此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

21.(2019•淄博)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热过程中,水含有的热量增加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

D.水的沸点是99℃,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答案】A

【解析】A、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其温度升高,内能增加;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多少热量,故A错误;

B、水在沸腾过程中,仍然要吸收热量,由图可知其温度保持99℃不变,故B正确;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少热量散失,能缩短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故C正确;

D、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9℃,沸点低于100℃,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正确;

22.(2019•苏州)如图甲所示,将质量相等的冰和蜡烛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加热。

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的实验装置,安装时应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的内能先增大后不变再增大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是冰

【答案】B

【解析】A、图甲中,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应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安装,故A错误;

B、图甲中两试管放在同一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用两个酒精灯分别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可以控制相同时间内冰和蜡烛吸收的热量相同,且物质受热均匀,故B正确;

C、由图乙可知,A图线对应物质有固定的熔点,是晶体,晶体在熔化前后以及熔化过程中都要吸热,所以该物质的内能一直增大,故C错误;

D、由图乙可知,B图线对应的物质没有固定的熔点,为非晶体,不是冰,故D错误。

23.(2019•阜新)如图甲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可以知道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该物质液态比热容比固态比热容  (选填“大”或“小”)。

图乙是酒精沸腾时的图象,由图象信息可以知道,酒精温度计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答案】固液共存;大;不能

【解析】

(1)读图甲可知,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读图甲可知,0~4min与8~12min的时间相等,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前者升高了8℃,后者升高了4℃,说明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3)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位78℃,沸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小于水的沸点,所以酒精温度计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24.(2019•成都)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据此作成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水  (选填会”或“不会)汽化。

【答案】不变;会

【解析】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据此作成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不会沸腾,但蒸发不会停止,蒸发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故水还会汽化。

★考点四: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25.(2019•凉山州)在炎热的夏天,凉山州部分县市气温高达35℃,小马同学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够降低气温

B.电风扇吹出的风为冷风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能量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

【答案】D

【解析】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加快了空气的流动速度,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而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所以人会感到凉爽;电风扇吹出的风,并不能降低气温,也不是冷风;故只有D说法正确。

26.(2018•咸宁)在一些洗手间装有热风手器,洗手后用它可以很快把手烘干,如图所示。

关于图中利用了哪几种方法加快水的蒸发,以下选项中正确、全面的是(  )

①提高液体的温度②增大液体的表面积③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热风干手器吹出的空气温度高,提高了水分的温度,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把手伸开,吹出的风也会使液体的表面积增大,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吹出的风使手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可使手上水分蒸发加快。

27.(2018•北京)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如图所示,观察两板变干的快慢。

小明探究的问题是:

水蒸发的快慢与  是否有关。

【答案】温度

【解析】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另一块不加热,说明改变了水的温度,而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的空气流速一定,因此是探究的是水蒸发快慢和液体温度的关系;

28.(2019•黄石)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散热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  ℃。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

蒸发快慢与  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

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  。

【答案】

(1)25.5;

(2)吸收;(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4)雨天(或潮湿天气)

【解析】

(1)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0.1℃,则a温度计示数为25.5℃。

(2)液体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所以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吸收热量,导致温度计的示数降低。

(3)通过b、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看出,c的示数低,b、c温度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不同,因此可得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若三根温度计示数差别不大,即水的蒸发快慢差别不大,说明空气湿度较大,此时水不易蒸发,雨天或潮湿天气时空气湿度较大;

若温度计的示数差别很大,则说明空气湿度较小,晴天时空气湿度较小,

由此可以猜想可能的天气是雨天或潮湿天气;

★考点五:

探究固体熔化、固体凝固的规律

29.(2019•葫芦岛)如图甲所示,小雪用该实验装置在室温下探究晶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将浓盐水冻成的冰块打碎后放入小烧杯中,温度计插入碎冰中(图甲),其示数为  ℃。

(2)观察现象,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值。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成图象(图乙),由图象可知盐冰的熔点为 ﹣2 ℃.在熔化过程中,盐冰水混合物的内能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实验过程中,发现烧杯外壁出现水珠,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4)将装有0℃的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在正在熔化过程中的盐冰水混合物中,试管中冰的质量将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答案】

(1)﹣8;

(2)﹣2;增加;(3)液化;(4)增加

【解析】

(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是1℃,且液柱在零刻度线下方,因此该温度计的示数是﹣8℃;

(2)从图中可知,盐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2℃不变,所以熔点是﹣2℃;

盐冰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3)熔化吸热,使烧杯的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烧杯外壁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即出现的水珠;

(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

30.(2019•锦州)如图甲所示是小胜同学探究“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装置。

(1)为了完成该实验,除图中器材外,他还要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2)为了使该物质受热均匀,建议小胜同学选取  (填“较大”或“较小”)颗粒的该物质进行实验

(3)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

(4)分析图丙可知该物质第45min末的内能  (填“大于”或“小于”)第20min末的内能。

【答案】

(1)秒表;

(2)较小;(3)54;(4)小于

【解析】

(1)测量温度的仪器是温度计,测量时间的仪器是秒表,所以该实验的仪器需要秒表;

(2)为了使该物质受热均匀,建议小胜同学选取较小颗粒的该物质进行实验;

(3)由图可知,温度在0℃以上,分度值为1℃,故示数为54℃;

(4)由题图可知,物质在第35min以后,放出热量,但是温度不变,为其凝固过程,故凝固点为80℃;该物质从第10min~20min之间一直吸收热量,第20min时刚好熔化完毕,为液态,而该物质第40min时从液态到固态,为固液共存态,故该物质第40min小于第20min时的内能;

★考点六:

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31.(2019•抚顺)小志和小丽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图象

(1)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甲所示,其温度是  ℃。

(2)由图象可知:

①水的沸点低于100℃,原因是气压  (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标准大气压。

②水沸腾时持续吸热,温度  。

③第6min时  (填“小志”或“小丽”)的实验装置中水分子运动更剧烈。

(3)实验结束后,小志想到妈妈在煮饺子时加入一些冷水,锅内的水停止沸腾。

原因是水  (填“温度低于沸点”或“不能继续吸热”)。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