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388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19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

150分)

一、语言运用(30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教诲(huì)低徊(huí)羽扇纶巾(guān)装模作样(mú)熨帖(yù)

B.纨绔(kù)敕造(chì)不屈不挠(ráo)翘首以待(qiáo)饿殍(piáo)

C.坍圮(qǐ)亘古(gèn)面面相觑(qù)凝眸远眺(móu)曝背谈天(pù)

D.颤动(chàn)思忖(cùn)锱铢必较(zī)给予(gěi)安土重迁(zhòng)

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游客不仅可以游走在清新可人的桂花树下,还可以到本土明星献上的文艺表演。

②精彩绝伦的文博会既让我们领略了文化的博大,也把一大批民间艺人推到了前台。

③对不少新生而言,大学生教官的出现让军训的和可怕一扫而光。

A.欣赏精妙苍白B.鉴赏精深苍白

C.欣赏精深枯燥D.鉴赏精妙枯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笼罩在一片回光返照中。

B.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

C.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的东西,就是使人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我不应该白白地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也不应该自怨自怜命运怎么这样不济,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小镇居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

B.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与立法,并不是禁用网络语言,而是要促其健康、合理地发展。

C.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要提升农业发展方式,增强长期发展思路。

D.围绕《湄公河行动》《战狼》《红海行动》等电影制作播出为重要标志,中国大片已然崛起。

5.学校要开家长会。

下列是同学们写在教室黑板上的欢迎语,最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欢迎爸爸妈妈联袂来学校采风!

B.亲爱的爸爸妈妈,您辛苦了!

C.亲,我们以优异成绩向您交代!

D.热烈欢迎爸爸妈妈莅临指导!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

B.《六国论》和《过秦论》的“论”都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

C.苏洵的《嘉祐集》之“嘉祐”二字取自苏洵的书斋名。

D.《六国论》的中心句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7.下列对联所写的历史人物,与括号不对应的一项是()(3分)

A.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禹颜。

(孔子)

B.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诸葛亮)

C.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

D.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文天祥)

8.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

,。

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①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②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③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

④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⑤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A.②③①⑤④B.④③①②⑤C.②⑤④③①D.④②⑤③①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B.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相与枕藉乎舟中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人非生而知之者

C.吾尝跂而望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

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

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

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

“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

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

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

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王国维指出:

《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其意义绝对不下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从坚船利炮渐渐地知道了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

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藉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

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

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

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失去独立意味,使得诗学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止于世俗的功用。

B.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后世文学理论都对它有所承传。

C.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宗旨。

D.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了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藉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1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就得到了体现。

B.演义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做大事的谋略,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红楼梦》以儿女情长式的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来拒绝暴力和权力,以彻头彻尾的悲剧来背离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的意味。

D.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民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影响,崇拜权谋和暴力,进而滋生出民族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有对人们思想及社会影响的作用。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

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境地。

C.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是“道”的载体,文学功用在于承载、阐明、传达“道”,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之中。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台湾)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

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

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

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

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

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前尘隔海。

古屋不再。

听听那冷雨。

(有删改)

14.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4分)

15.赏析文中画波浪的句子。

(5分)

16.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其实文中并非仅仅写听雨,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写雨?

试作分析。

(6分)

17.根据文本,分析作者“听听那冷雨”中“冷”字的意蕴。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14分)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8.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

全,都。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

决定。

C.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

运数。

D.始速祸焉速:

加速。

19.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

“弊在赂秦”,然后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选段的第二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等词,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本文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0.翻译下列句子。

(每句4分,共8分)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4分)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8分)

新晴

刘攽(宋)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21.根据诗中的具体意象,说说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4分)

22.这首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请结合有关诗句作简要分析。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每空一分,共8分)

23.⑴《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

,。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

”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3)儒家所倡导的接人待物的处事之道的句子是:

,。

(《论语》十二章)

(4)苏轼《赤壁赋》中“,”二句,运用想象从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切动人。

四、写作(60分)

24.我们有时候觉得生活索然无味,那是因为我们忽略了本该用心去体味的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

而这些点滴的美好常常会引起我们内心大大小小的震颤与感动。

生活中,总有值得我们凝视的人或事物。

请以“至少还有你”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东台创新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2018级语文11月份检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语言运用(30分)

1.A(B挠náo殍piǎoC圮pǐD忖cǔn给jǐ)

2.C

3.C(无可厚非,指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这里应该用无可非议。

4.B(A项,缺主语,去掉句首“由于”;C项,“增长思路”搭配不当;D项,“围绕……”“以……为重要标志”杂糅句式杂糅。

5.B

6.C(宋仁宗年号)

7.A(应为孟子)

8.B(语意可分三层,第一层,“但是”承上句,指出“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第二层③①两句进一步阐明为什么要“咬文嚼字”,第三层②⑤两句总结“咬文嚼字”的实质意义。

9.C(名词或用作动词,其余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10.C(都表修饰;A形容词词尾/相当于介词“于”;B取独/代词;D兼词,“于之”)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1.C(曹丕“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表述有误。

对应的信息在第一段“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

12.D(D项,“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理解有误。

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三段,“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

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13.C(“促进了社会道德进步”分析有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1分)

14.(4分)【答案】①叠词,“听听、看看、嗅嗅、舔舔”,富有音韵美;(1分)②前三句从听觉、视觉、嗅觉角度,构成简洁的排比,形成优美的语言气势,渲染出听雨的美丽意境;(1分)③末句长短句结合,句式参差错落,形成结构上的音乐美感。

(1分)④诗化的语言,充满温馨,又铺垫惆怅。

(1分)

15.(5分)【答案】①运用拟人,“翩翩”将古屋人格化,突出旧式古屋的美,(2分)②运用比喻,“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形象地表现了古屋渐渐消失的情景,(2分)蕴含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1分)

16.(6分)【答案】①视觉,“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触觉,“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三个角度全写并举例分析给4分,仅写出“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词,仅给1分)②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相互交融,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能够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

(2分)

17.(6分)【答案】①雨冷,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2分)②游子的心冷,远离故土,游子的内心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表达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伤感和孤独;(2分)③文化的冷雨,表达作者对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的惆怅,对祖国文化难舍的恋慕之情,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深情,冷雨斜织,满纸离愁。

(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18.D(速:

招致)

19.B

20.

(1)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

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4分)

(2)燕国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2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南风”等意象可知。

(4分)

22.“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8分)

23.⑴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四、写作(60分)

24.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