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432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docx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XX初一语文上第14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十四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作品,背诵《十五夜望月》和《水调歌头》。

  2.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学习重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词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同沈从文先生一起,挤在茶峒的河边,观看激烈紧张的赛龙舟;跳到河里进行过军民同乐、笑声不绝的人鸭竞赛,过了个愉快热闹的端午节;接着,从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中,我们闻到了半个世纪前京城地区春节时浓浓的喜庆味儿,听到了热烈的鞭炮声。

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跟着三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去赏月,过一个独特的中秋节。

  二、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王建,唐代诗人。

字仲初,颍川人。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

世称“张王乐府”他创作的诗歌多为描写农民日常生活、反映民生疾苦之作,对元稹、白居易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影响,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他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豪健。

代表作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2.文题理解

  《十五夜望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词牌名。

本篇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即丙辰年的中秋节。

作者正任密州太守,从题序来看,此首词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之作。

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团圆两个主题。

  3.朗读诗词,解决重点字音。

  栖鸦  冷露  丙辰

  宫阙

  朱阁

  绮户

  婵娟

  琼楼玉宇

  三、合作探究

  赏析《十五夜望月》

  .二人小组互读诗歌,正音,划分节奏。

  明确: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进一步展开讨论:

品读诗中精彩处,赏析下面的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

  明确:

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净素洁、清冷之感,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

  明确:

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

而且岂止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

那挥斧的吴刚呢?

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

诗句带给我们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确:

诗人没有采用正面直接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赏析《水调歌头》

  .请大家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内容理解: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什么?

下阕呢?

  明确:

上阕——望月;下阕——怀人。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明确:

“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5.词中哪些是实景?

哪些是虚景?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明确: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

  联想——明月→团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6.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问,进而自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中秋望月

  一句:

侧面烘托←皎洁,宁静→朴实简洁

  二句:

暗写望月←寂静,优美→浮想联翩

  三句:

直写望月←推己及人→意境悠远

  四句:

委婉抒情←发出疑问→含蓄深远月明人远思深情长

  《水调歌头》

  上阕——望月——借明月自喻清高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下阕——怀人——用圆月衬托别离苦闷、矛盾

  ↓

  ↓

  豁达、通脱

  五、课外拓展

  中国人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

一轮明月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又寄托了无数情思。

请你完成以下关于“月亮”的题目。

  .写出与月亮有关的乐曲或歌曲三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秋佳节,各地都有一系列与月亮有关的习俗,请写出你的家乡中秋节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与月亮有关的对联,请你用“/”划分朗读节奏,并作简要赏析。

  对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

二胡曲《二泉映月》、小提琴曲《思乡曲》、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2.示例:

吃月饼、赏月、给长辈送礼物等。

  3.节奏: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赏析:

上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

  2.领悟诗中的比喻和联想,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把握三首咏月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习重难点】

  .领悟诗中的比喻和联想,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把握三首咏月诗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不独古人会望月感怀,古今的诗人情感是相通的,当代的大诗人艾青也有中秋夜对月怀人的时刻,因而写下了这首《我的思念是圆的》。

这节课,我们着重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二、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2.写作背景

  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达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

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

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

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3.自读诗歌,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明确: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孕着许多东西,比如说,“我”有一个成熟而圆满的思念,“我”看到现实中的不圆,追求美好的团圆……

  三、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默读,了解全诗大致内容。

  明确:

第一节:

诗人把自己的思念比作是圆的,由此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

第二节:

由西瓜、苹果也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

  2.阅读第一节:

  第1—3句说“我的思念是圆的”,中秋的月亮是圆的,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是圆,都那么令人满意呢?

  明确:

中秋月圆常常是人事不圆。

  第4—5句诗,联想到哪些诗句呢?

  明确:

如: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6—7句启发人们联想,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确:

如苏轼的词: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应该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境了。

  3.阅读第二节:

  诗人说“西瓜、苹果都是圆的”有何用意?

  明确: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又是很甜的,这象征着亲人的团聚时的欢乐。

  第3—4句在此有何作用?

  明确:

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都尽如人意,有团聚的欢乐就会有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两句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渴望亲人团聚之情。

  4.怎样理解作者艾青将思念说成是“圆”的?

  明确:

这是一种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

思念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能借助其他的事物来体现。

月亮是人们常用来寄托感情的事物,所以在这个时候,思念就变为“圆”的了。

但作者不仅仅赋予了思念以形象,还赋予了它特殊的味道。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中秋,品尝月饼的时候,这种苦涩便蕴藏在了月饼中。

同是“圆”的,作者又巧妙地把“西瓜”“苹果”的甜与品尝“月饼”的思念之苦作了对比。

总之,诗人从多角度把这种无形化为有形,将意象变得清晰、具体。

  比较阅读

  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的时代,都表达了相思之情,试作比较。

  明确:

相同点:

中秋咏月,抒思念亲人、盼望团聚之情。

  不同点: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

  《我的思念是圆的》

  时代

  不同

  唐代

  宋代

  现代

  形式

  不同

  七言绝句

  词

  现代诗

  内容、

  情感

  不同

  思念家人、离情别绪、委婉动人、小家

  怀念亲弟、自我解脱、旷达乐观、小家

  思念同胞、渴望统一、哀伤沉重、国家

  四、板书设计

  《我的思念是圆的》

  第一节:

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

思念圆——瓜果圆——家不圆——何时圆

  五、课外拓展

  请查找相关资料,写出某个传统节日的来历。

  示例:

端午节由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