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6436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山西省芮城县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运城中学、芮城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2、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3、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材料体现了

A.“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C.专制集权的法家思想

D.崇尚节俭的墨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体现的是在治理国家时要注意国家的节俭开支,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节俭,而不是德治,也不是无为,排除AB;材料强调治理国家要节俭,并非加强专制集权,排除C.

2.“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

”秦汉以来,“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

A.“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B.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C.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并结合材料中的“秦汉以降”的时间,可得知,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思想,而其能够“周身流转”主要是汉代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统治者极其重视,故C正确。

“民贵君轻”理念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并没有成功实践,排除A项;法家思想并没有违背潮流,只是在汉代融入了儒学之中,且法家思想与材料的主旨也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士人群体对君主专制的看法,且士人群体反对君主专制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

3.吕思勉认为:

“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而从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却受其指导,那就无怪其要迭遭外侮了。

”作者意在强调

A.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

B.理学本身有内省性和收敛性

C.理学导致了宋代的内外交困

D.理学造成宋代科技的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可知材料强调宋代的理学具有不断的自我反省,及收敛性,而不具有扩张竞争性。

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宋代理学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宋代内外交困的原因主要是国家政治因素所导致的,而不是理学,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科技无关,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

这一思潮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

D.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其所反映的是对人本身欲望的追求,要求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故D项正确;这一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中并没有涉及到民主的内容与要求,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对理学的批判,而不是对理学的创新,排除C项。

5.“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样一种英雄豪杰结义场景在明清小说里频繁出现。

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

这反映出

A.对社会平等的精神诉求

B.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

C.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

D.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可得出强调的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称兄道弟的平等观念,而不是英雄主义,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传统艺术的问题,排除C项;

“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表明并不是只有下层人民,故D项错误。

6.有学者评论道:

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材料反映作者

A.认为“中体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B.认为“中体西用”可挽救民族危机

C.认为“中体西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

D.强调“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得出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是认可“中体西用”的,认为其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外文化交流的必要形式,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中体西用”的进步性,而不是局限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中体西用”在中外交流上的作用,而不是挽救民族危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中体西用”在维护封建制度上的作用,排除D项。

7.明朝后期李贽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19世纪末康有为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三种观点在本质上

A.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B.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C.自相矛盾

D.李贽进步、康有为反动、陈独秀偏激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三者都是为我所用,否定或肯定孔子,李贽和陈独秀是反封建的先驱,康有为这样做是为了给戊戌变法提供舆论支持,三种观点在本质上都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故A项正确;C是表面现象,B是李贽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D对康有为的评价不够中肯,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康有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评价

8.早年,孙中山认为:

“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

“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

B.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

C.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

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体现的是对农民经济生产的关注,属于经济层面。

而“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

”体现的是对农民参与革命的关注,属于政治层面。

由此可知孙中山对农民的关注由经济上升到政治层面,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了孙中山对农民参与革命的关注,但并没有明确指了农民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排除A项。

结合所学可知,民权主义才是核心,排除C项。

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但并不代表他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D项。

9.“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

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

”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B.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失败后的退却”是指国民革命失败后走向农村。

“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是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故这条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学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的,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C项。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失败后的退却”不相符,排除B项;

10.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互竞争中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列宁、毛泽东、罗斯福、邓小平所提出的理论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都体现了把理论与本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故A项正确;毛泽东的内容并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排除B项;C项只是材料所反映的表象而不是本质,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而是各自国家的发展道路,排除D项。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

“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座”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

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留学,去了英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高等院校做研究生。

由此可知当时

A.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

C.经济发展渴求专业人才

D.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80年夏季到1981年”的时间,可得知这一时期牌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

国家派遣留学生,办大型讲习班等,都是体现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到的是教育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无关,排除A项;B项中的“实现了”表述与史实有误,这一时期我国才刚刚改革开放,不可能就实现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且材料也未体现这一点,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改革开放的成就,排除D项。

12.柏拉图说:

“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

”这表明他

A.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

B.对雅典城邦政体的不满

C.宗教意识浓厚

D.排斥人文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说明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A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到对城邦民主政治的局限的认识,但并不能体现其对城邦政体的不满,排除B项。

材料与宗教意识的浓厚无关,而是强调柏拉图认为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排除C。

柏拉图没有排斥人文主义,故D说法错误,排除。

13.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

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B.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服务殖民扩张的理论

D.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一项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的提出,都影响了另一项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的提出,说明自然科学的发展能够影响社会科学,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民主的虚伪,而是反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排除A项。

材料阐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并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形成,排除B项。

材料并没有体现近代自然科学服务于西方殖民扩张的理论,且材料反映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排除C项。

14.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但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谈到:

“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

”对材料中卢梭的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

B.人的利益要合乎正义

C.社会契约思想与以往截然不同

D.国家的利益至高无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我将努力把权力所许可的和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歧”表明卢梭在主张社会契约的同时也强调人民获得的利益要符合正义性,故B项正确;材料“卢梭赞同国家的建立与利益有关”表明卢梭只说明了国家的建立与利益的关系,并不能说明国家是为人的实际利益而产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把卢梭的思想与以往的契约思想进行比较,故无法得出C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国家利益至高无上,排除D项。

15.“然而大革命开始后的严峻现实,又像一座巍然屹立的冰山,无情地压碎各种梦想,让它们化为无形的泡沫和可怜的眼泪。

狂热的梦想与严峻的现实、幸福的追求与绝望的痛苦、自由的快乐与孤独的感伤……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情感,形成一股自我崇拜、自我怜爱、自我表现的浪潮。

”下列作品诞生于这一“浪潮”的是

A.《巴黎圣母院》

B.《人间喜剧》

C.《日出·印象》

D.《格尔尼卡》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浪漫主义艺术产生的背景是人们对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失望,而产生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景,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旨相符,故材料强调的“浪潮”是指浪漫主义艺术的产生,而A项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A项正确;B项是现实主义,C项是印象派,D项是现代主义中的立体派。

都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

16.梭伦有诗云:

“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使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

梭伦改革在当时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缓和了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

B.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C.维护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D.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梭伦改革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等。

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主要是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而非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矛盾。

故A项错误。

梭伦改革没有维护奴隶和妇女的利益。

故C项错误。

从材料“保护两方”可知,梭伦改革主要是为了缓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没有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作用。

故D项错误。

17.顾炎武曾说:

“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

”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

B.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

C.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反映了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和谐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中的“敬宗之道”是社会观念,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排除C项;

18.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

“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作者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

A.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

B.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产生离心力

C.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

D.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

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

”表明作者认为“国势之衰”是由孝文帝的改革所导致的,认为其用汉族的风俗取代本民族的风俗,导致北魏“国势之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绝大多数人的意见,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也无法反映“产生离心力”而导致“国势之衰”,材料强调的是关于鲜卑民族传统方面的内容,故排除B项;汉化政策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D项排除。

19.司马光评价王安石为“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其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蔡京对王安石变法推崇备至,“取熙宁成法施行之”。

梁启超则认为王安石变法“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B.后人评价较当时更具有正确性

C.无法对王安石变法准确地评价

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答案】A

【解析】

【详解】司马光、蔡京、梁启超对王安石的评价各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各自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故A项正确;后人的评价不一定就更具有正确性,排除B项;三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共同指出了其变法积极及局限的方面,是对王安石变法的较准确的评价,排除C项;变法只是历史研究的内容之一,并不是核心,排除D项。

20.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提出“唯信称义……平民信徒皆为教士”,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鲜明地反映了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据此可知,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

A.有利于人们摆脱宗教束缚

B.为德国统一提供理论武器

C.强调教权高于世俗国家权力

D.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材料强调马丁·路德“鼓吹俗权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这一主张有利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

D项正确;马丁·路德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其宗教改革主张带有人文主义倾向,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不是不信仰上帝,不信仰宗教。

其理论与德国的统一没有直接关系。

所以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21.19世纪初,一位俄国贵族说:

“农业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吗?

一些田地难道不休耕,一些谷仓难道不会空吗?

毕竟,我们市面上的面包大部分不是由自由农民生产出来的而是出自贵族……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

”上述材料反映的基本主张是

A.推翻沙皇专制

B.维护农奴制度

C.废除农奴制度

D.对农奴制进行改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俄国贵族认为废除农奴制会影响农业,离开了主人的管束,农民只会贪杯、干坏事。

可知此俄国贵族对农奴制度是持维护的态度。

故B项正确,排除C项;俄国的贵族不会主张推翻沙皇专制,且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A项;材料主张的是维护农奴制,而没有主张进行改革,排除D项。

22.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指出:

“中国人模仿西方,在短时间改革了兵制,花大把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其实这是表象的文明化。

因为这些都是显在的有形之物,学起来也很容易。

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

”作者主要说明日本应该

A.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

B.引进西方技术实现工业化

C.培养人才强调“和魂洋才”

D.结合先进的“文明开化”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作者认为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的器物都是表象的文化,而“但是学习西方来改革自国的政治法律,改变国民气质,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了。

”表明他主张日本应该从制度精神层次学习西方,A项正确;在作者看来技术只是表象文化,并不是最主要的学习内容,故B项不符合。

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的培养,而是主张制度的学习,排除C项;材料主张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而不是强调“文明开化”,排除D项。

23.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方两兴办轻工业。

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

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变法

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

B.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C.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主旨表明山西工业在戊戌变法后蓬勃发展,表明戊戌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A项“彻底”表述有误,排除。

C项“改变”表述有误,中国的社会发展方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工业领域,并没有体现思想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

24.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

论文主题可能是

A.西方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C.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D.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化改革。

根据材料,俄国因克里木战争惨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因黑船事件开始明治维新,中国因受侵略开始戊戌变法,这三国都是遭受近代资本主义强国冲击后才开始在国内进行改革的,故论文的主题应当涉及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和国内的变革。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恰当地反映了这三则材料的共同点。

故D项正确。

殖民侵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没有体现受冲击后各国的反应。

故A项错误。

俄国政治上不属于亚洲国家,且戊戌维新后中国并没有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故B项错误。

这三国的改革都涉及到了政治体制,而工业革命主要是指经济上的近代化。

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5题20分,第26题20分,第27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了。

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

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

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夫何为哉?

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

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

梁启超则说:

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编自张岩《试析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形变的原因》

材料二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指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

……而朱熹等理学家舍此不论,一定要把孔子“僵化”成一个干巴巴只会以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材料三葛兆光说: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朱熹用理学思想重新注释引导读书人。

他还编著《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

——任世江《“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演变”之我见》

材料四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

……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诸子著作中孔子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思想的影响。

(3)材料四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