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8618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docx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智慧常州”总体规划

(征求意见稿)

 

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2年3月

 

 

 

 

为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机遇,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及国际化的深度融合,以“智慧”为引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改善公众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质量,加快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依据《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部署,制定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11至2015年。

一、现实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我市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完善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推动城乡统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智慧常州”奠定了良好基础。

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基本建成了以电信宽带城域网、广电有线电视网、移动光纤接入网和3G无线数据网等为支撑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

社会信息化领域不断拓展。

“十一五”期间,政府信息化投入不断加大,政府信息化应用平台不断丰富,基本建成信息畅通、政府高效、服务便捷的电子政务体系。

教育、卫生、社保、社区管理、公安消防、城市规划、市政公用等领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的综合运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信息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产业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

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我市已基本形成由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牵头、各部门形成合力、社会广泛参与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二)面临形势

“智慧城市”是顺应当前全球前沿信息技术变革及新一轮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是未来城市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乡现代化发展提升期,但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并面临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信息化领域集约化建设程度有待提高;信息资源协同共享仍然滞后;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亟需加强;信息产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人才缺乏,复合型人才较少等。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新的能力与手段,推动城乡管理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智慧常州”将是我市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争当“第二个率先”排头兵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智慧常州”发展目标,牢牢把握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这一主线,以“三网融合”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信息资源的协同共享;以物联网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为重点,积极提升智慧产业;以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为重点,有效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以此为“智慧常州”建设的四大战略举措,把我市建设成政府服务协同化、城市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新兴产业融合化、信息网络安全化的智慧之城。

(二)总体目标

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先进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初步实现“三网”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构建信息资源融合汇聚和安全共享的智慧城市公共环境,打造一批成熟高效的智慧化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应用体系,提高智慧化城市管理运营效率和公共服务能力,力争做到政府信息化集约发展,社会信息化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有效提升。

到2015年,信息化发展水平国内领先,信息化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初步建成智慧城市。

“十二五”期间“智慧常州”建设主要目标有:

1、基础设施

基本形成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城乡,城乡宽带终端接入能力分别达100兆和20兆,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80%。

无线宽带网络(WLAN)覆盖率达到70%,城市重点、热点地区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

城乡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全面完成,互动数字电视用户达20万户。

2、政务协同

建成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智慧政务体系。

信息化全面支撑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新型电子政务成为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手段。

政务公开信息网上发布率达到100%,政府主要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达90%,跨部门核心业务协同办理率达50%。

政务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建成人口基础数据库和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法人基础数据库,同时结合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数据,启动常州经济与社会基础数据库建设。

3、公共服务

显著提升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

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和应用,丰富和改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拓展就业机会,促进社会消费,丰富大众文化生活,使大众生活变得更加智能、便捷、舒适和多元化。

教育、交通、医疗、社保和城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民卡发放面达到90%,数字化医疗全覆盖,就业、培训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家庭信息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4、智慧产业

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

智能制造、物联网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部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

其中,物联网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亿元,物联网感知、传输、应用等产业链进一步完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形成一批软件龙头企业,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系统,是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和智慧支撑环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企业主力军作用,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以3G发展为契机建设城乡一体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全面增强信息基础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结合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大规模发展传感网;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基础平台资源使用效率。

加快基础网络建设。

抢抓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顺应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趋势,以“下一代互联网(IPV6)”推广为契机,大力提升基础网络带宽,加快城市及农村光纤化改造步伐,实现“百兆到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的网络服务能力。

推进小区、商用楼、工业园区通信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加强运营商到终端用户的驻地网(“最后一公里”)整合力度。

推动无线城市建设。

打造无线网络城市,建设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为数字城市运营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服务。

加快推动3G、WiFi、WLAN等网络在热点区域的应用,实现各类无线网络的无缝切换。

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商圈、旅游区、机场、火车站等热点地区实现无线网络的运用。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加快推进电信、广电网络的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互联网、视频点播、网络教育等“三网融合”业务,普及数字视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数字点播、信息服务、互联网接入等数据传输业务。

开展“新一代广播电视网(NGB)”业务的试点工作。

2、加快统筹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电子政务三级网络,探索建立内外网交换平台,强化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协同,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标准化体系。

加快推动开放统一的公共基础数据库建设,提升城市规划、管理、卫生、教育、文化、人口等领域的公共信息服务能力。

建成全市统一标准的人口基础数据库。

以政府电子政务网和公安网为依托,以公安机关现有的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基础信息为基础,逐步整合计生、社保、教育、民政、卫生、税务、统计等政府部门中与人相关的基础信息,初步建成标准统一的人口基础数据库。

建成全市统一标准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

在规划和国土现有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基础上,以构建“城乡一张图”为总体目标,按照统一标准、规范整合现有的地形、地下管线、影像、地名、规划、地籍等数据资源,建设一个全面准确系统的我市城乡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

初步建成全市统一标准的法人基础数据库。

建成以工商、税务、质监的法人信息为基础,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完整、准确、动态更新的法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法人信息采集、处理、存储、更新、交换、服务为一体的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共享体系。

启动全市统一标准的经济与社会基础数据库。

在整合共建人口、法人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结合综合统计、社会保障、教育科研、医疗卫生、金融财税、土地、住房、交通等专业数据,构建我市经济与社会基础数据库。

3、扎实推进智慧产业

深化信息化与产业融合。

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发展特别是与工业化的融合。

加速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渗透和融合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创新应用,全面提升产业和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大力推进智能化制造,围绕装备制造等重点制造业的能级提升要求,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实现企业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

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具有功能带动作用的国家级和省级物联网核心机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等落户常州。

重点发展微机电传感器MEMS、RFID射频识别装置等传感器;大力发展传感网无线通信系统、高智能化音视频传感网、实时在线智能监测与控制系统等。

大力发展信息制造业。

优化集成电路、光电子产业、网络和通信设备新型制造业发展,支撑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扩大在国内的核心产业优势。

进一步促进我市业已形成的数字视听设备、计算机及通讯设备、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产品升级和换代,打造全国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发展壮大软件和服务外包。

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撑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拓展和服务效率提升。

加大载体建设力度,形成创意产业基地、常州信息产业园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

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专业管理软件、网络游戏软件、大型数字动画软件、动画引擎、游戏开发工具软件等。

重点发展日韩外包业务,积极开拓欧美市场。

提升促进数字三农。

加快优化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农业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水平,深化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提高农民信息化综合素质。

在重点城镇、村地区建设低价高效的无线宽带网,促进郊区农村无线应用的发展。

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对农业精准生产、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控、产品追溯、物流配送、信息发布、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和配套服务。

(二)重点工程

启动实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和信息化现实基础较好、与民生关系较密切、示范带动效应较大的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常州”建设。

1、政务协同

(1)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

采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和平台,引入社会资源,创新运营模式,整合市各级网络、软件、硬件和信息资源,推动传统计算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提高信息化基础平台资源的使用效率。

建立云计算应用服务中心,组建“政务云”、“商务云”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平台。

政府示范,依托“政务云”实施信息化项目。

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推进“商务云”在社会信息化各领域应用。

(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在遵照国家和省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适应我市信息化建设进程的配套规范和标准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适时编制出台《常州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及《常州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统一元数据,为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设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及交换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3)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建好信用监管系统和信用服务系统,健全信用监管、市场运营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推进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三大信用体系建设,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组织、制度、政策、人才、安全和舆论保障。

到2015年,基本建立与我市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

2、城市管理

(1)智慧应急

按照“平急结合,突出应急,资源共享,统一管理”的思路,扩大相关部门接入数据量,提升监控、卡口和流量系统能级,完善数据的采集、整合及分析。

整合市各部门、社会面现有视频资源,建设市级视频共享交换平台。

健全智能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应急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应急调度能力和效率,在处理城市应急事件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2)智慧治安

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各类图像和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调用,建设城市图像信息管理系统,依托市级视频共享交换平台,实现多部门图像资源的多方共享、互联互通、充分利用、互不影响。

实现城市治安管理的统一调度,报警处置、监控联动和资源共享,提高城市的整体防控能力、协同作战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构建“听得见,看得着,查得到,控得住”的城市立体防控体系。

(3)智慧城管

在现有“数字城管”的基础上,围绕重点领域,以RFID、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信息终端为主要载体,架设覆盖城区的感知网络。

探索以路灯、重点楼宇、电信基站等为主要物理载体的城市多功能感知终端布局计划;支持和推动在有条件的楼宇布局安装具有节能、安防、视频监控等智能功能控制的传感器,提升楼宇智能化管理水平。

(4)智慧交通

构建立体互动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交通监控平台、应急响应系统、各GPS运营公司监控数据共享平台等企业资源及其它行政和公共资源,深化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FID等先进技术应用,结合气象、路况、车辆、人流量、位置、线路等信息资源的整合应用,形成“数据采集+综合调度(管理)+市民感知”的立体、互动的公共交通管理体系,实现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

(5)智慧能源

在开放和互联的信息模式基础上,依托特高压交直流输电技术,以坚强智能电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采用智能发电设备、智能变电站、智能电表、智能电力管理、电动汽车智能充电站和调度系统等数字化系统和设备,改造现有的电力网络和系统,构建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特征的统一智能化电网,实现发电、输电、供电、用电、客户售电、电网分级调度、综合服务等电力产业全流程的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

统筹安排工业用电、生活用电和公共用电,改变人们的用电行为方式,降低电能消耗。

(6)智慧生态

形成多层多元的环保网络,进一步加强对绿化、湿地、气象、地质、河塘、水源、大气、噪声、废弃物等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充分整合水利、环保、园林、质监、气象等部门的信息资源,打造集迅速感知、智能处理、综合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智能生态保护系统。

结合供水、排水设施建设,加强管网设施实时监测、智能调度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优化涉水信息采集机制,建立涉水部门信息互通渠道,建立安全、节约的智能给排水管理体系。

(7)智慧安监

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暨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信息系统。

加大对重大危险源分级辨识、建档监控、安全评估和应急预案备案等工作,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信息系统。

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信息数据库建设,完善高危行业“一企一档”数据库。

推进乡镇(街道)、企业信息网络建设,拓展网络节点,实现市安委会与各成员单位、重点行业企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全市统一的安全生产信息保障体系。

3、社会事业

(1)智慧教育

构建全市一体化的教育网络环境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分级体系,建成集教育管理、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及运行保障为一体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建设,探索物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立数字化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加快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鼓励科研院所、社会企业提供科普资源共享服务,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的效率和效益。

(2)智慧医疗

建立实用共享的区域智能卫生信息系统。

加快建设以市区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区域医院信息平台、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主体的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以防控监测和应急处置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

完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任务,实现以市民数字健康服务、数字化医院管理、数字化防控处置和数字化绩效监测为标志的“智能卫生、健康市民”的建设目标,基本构建起一个以人的健康信息为主导的区域卫生智能化体系。

(3)智慧社保

推动市民卡工程建设,以实施“市民卡”工程为主体,实现全市社会保障、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一卡通”,争取实现全省及跨省一卡通用。

通过对全市社会保险综合业务进行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搭建起规范的社保业务管理体系、严密的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努力实现异地办理、网上查询、电子申报等。

完善全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劳动保障业务资源数据库,逐步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失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整合。

(4)智慧文化

加快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级,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影视传媒、数字出版、工艺美术等产业,重点建设以创意产业基地为主体的北部板块、以古运河沿线文化创意街区为主体的中部板块,以常州科教城、国家动画产业太湖基地、江苏环球数字狂欢谷为主体的南部板块。

4、公共服务

(1)智慧物流

加快建立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物品编码在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提高物流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构建现货与电子交易相结合、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现代产品交易市场,推动产业基地与物流基地联动发展,打造以商品展示、信息发布、价格形成、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采购交易平台。

(2)智慧旅游

以“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为突破口,推进智慧型旅游企业建设。

基本建成支撑多元渠道的旅游产业数据库,构建旅游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旅游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智慧化旅游管理、旅游服务与旅游营销体系。

开发和完善虚拟旅游产品及游客体验终端,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打响“三城一塔”、“天目湖”、“西太湖”等常州旅游品牌,建成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中心城市和国内知名、华东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3)智慧房管

着力打造“数字房管”,建立房地产空间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库,将网络技术与房地产市场管理紧密结合,实现对房地产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显示、编辑、处理、分析、输出和应用等功能,建立起覆盖全市行政区域的房产市场数字化网络监管系统。

加强住房信息与银行、财政、税务数据的交换和统一,为房地产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随着“智慧常州”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将“智慧常州”应用工程拓展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发展智慧金融、智慧企业、智慧农庄、智慧建筑、智慧家居等。

(4)智慧社区

加快电子政务向社区延伸,结合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托人口、企业法人、空间地理、自然灾害与预警等基础数据库,开发政府部门面向社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

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建设,通过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与社区卫生、就业、计生、工商企业登记、税务征管、房屋租赁管理等系统的对接和协同监管,实现“人、屋、企”关联动态管理。

建设面向家庭的电子社区网络,采用社区服务电话热线、社区服务网站等方式,推动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网上教育、网上健康指南、网上防灾减灾指南、网上互动智能气象台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进家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市领导参加以及市各相关部门参与的“智慧常州”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统一、高效、畅通的协调推进机制。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智慧常州”实施计划制定、项目落实和工作协调推进。

(二)切实抓好落实

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的重大问题入手,编制落实规划纲要重点任务专项计划。

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实施规划纲要的力度,制定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工作任务,在政策实施、项目安排、资金保障、体制创新等方面抓好落实。

加强目标考核管理,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目标分级责任制度,把规划纲要实施工作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确保资金投入

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形成“智慧常州”建设资金保障体系。

在统一部署财政总体安排下,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行业和区域的智慧化应用体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等。

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放宽资本准入,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向“智慧常州”建设。

(四)夯实人才基础

努力构建有利于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展示才华的舞台,为构建“智慧常州”提供智慧源泉。

依靠“龙城英才计划”,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以自有技术成果来常创业。

依托本市高校资源,加快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推动专业和学科调整,着力培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

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发现、引进和使用机制,切实营造“育得精、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

(五)保障信息安全

建设全市统一、完善的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

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制定信息安全总体实施规范和不同行业的应用指南,建立信息化安全责任体系。

建立重点信息系统的应急安全机制,组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灾能力,为“智慧常州”建设保驾护航。

(六)加大宣传力度

“智慧常州”的建设,既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的工程,也是一件公益性、普惠性的实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汇聚各方合力共同推进。

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智慧常州”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要加大交流合作力度,积极开展以“智慧常州”建设为主题的国内外合作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和运营商等单位的合作,更好地汇集资源推动“智慧常州”建设。

 

Welcome!

!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