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09419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70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docx

《中医外科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版呕心沥血整理

总论一、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3、专科形成:

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5、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6、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7、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三、基本术语疡:

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胬肉:

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

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

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

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

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

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

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

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

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

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创瘈疭方》8、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9、《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10、唐代:

《千金方》:

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

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11、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1、“正宗派”:

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

明·陈实功代表著作:

《外科正宗》。

学术思想:

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

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

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

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漏:

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

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

痰:

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

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

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岩:

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

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

岩与癌相同。

四、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2、“全生派”代表人物:

清·王维德代表著作:

《外科全生集》

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

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

代表人物:

清·高锦庭代表著作:

《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

“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五、外科疾病的辨证

(一)辨病的程序1.详询病史

2.全面体检

3.注重局部

4.选用新技术和必

要的辅助检查

5.综合分析

(二)阴阳是外科疾病辨证的总纲,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阳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皮肤温度

焮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病程长短

病程比较短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

结,小便短赤溃后渐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

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

根脚:

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

(一)、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纳

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

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消

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

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

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

“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

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

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

1、六淫致病总的特点

(1)有季节性

(2)疾病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

(3)常相兼致病

(4)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

(5)常侵犯相关部位

(二)、发病机理外科疾病的主要发

 

2、阴阳辨证的注意事项:

(1)、局部和全身相结合

(2)、辨别真假

(3)、消长与转化

1

虽然疾病有其阴阳属性归类,但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阴证和阳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这与正邪盛衰和治疗方法有关。

(三)部位辨证

清代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例言中云: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屑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四)经络辨证经络是体表组织与脏腑器官之间

的重要联络渠道,从而使人体构成一个有机体。

【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

头顶:

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

面部、乳部:

属足阳明胃经。

耳部前后:

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

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背部:

总属阳经臀部、腿部:

外侧属足三阳经;内侧属足三阴经。

腹部:

总属阴经2、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多血少气之经:

太阳、厥阴血多则凝滞

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补托。

多气少血之经:

少阳、少阴、太阴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滋养。

3、循经用药。

手太阳经:

黄柏、藁本;足太阳经:

羌活;手阳明经:

升麻、石膏;足阳明经:

白芷、升麻;手少阳经:

柴胡、连翘、足少阳经:

柴胡、青皮、手太阴经:

桂枝、升麻;足太阴经:

升麻、苍术;手厥阴经:

柴胡、丹皮;足厥阴经:

柴胡、青皮;手少阴经:

黄连、细辛;足少阴经:

独活、知母。

(五)局部辨证

(外科疾患最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局部病灶的存在,一般都有着比较明显的外在表现。

这些外在表现取决于疾病的本质。

由于局部病灶存在的直观性,有效地提供了临床辨病和辨证的客观依据。

)A)、辩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丹毒、大腿痈)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流痰)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5.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脂肪瘤)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

消长。

(气瘿)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

化脓而肿。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B)、辨肿块、结节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

(1)肿块

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

(2)结节结节是相对肿块而言,大者为肿块,小者为结节

C)辨脓

(1)成脓的特点

1.疼痛阳证脓疡:

疼痛剧烈,按之痛甚。

阴证脓疡:

痛热不甚而酸胀明

显。

2.肿胀浅部脓肿:

肿势高突,根角收束,皮薄光亮。

深部脓肿:

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肿块变软,按之应指。

(2)确认成脓的方法(根束、顶高、跳痛、中软、应指者为有脓)

1、按触法2、透光法3、点压法4、穿刺法5、B超

(3)辨脓的性质、色泽和气味(宜稠不宜稀;宜明不宜污;宜腥不宜臭)

六、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外治法(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

他疗法三大类。

)A.药物疗法

***常用的膏药、油膏、围药、掺药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

(一)膏药膏药古代称薄贴,现称

硬膏。

1、适应证:

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初起贴之能消,已成贴之能溃,溃后贴之能祛腐。

2、用法:

(1)阳证

太乙膏

生肌

}清热解毒,消肿止

痛——————{

千捶膏

祛腐

(2)阴证:

阳和解凝膏:

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3)蚀破疮头:

咬头膏:

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排脓者。

(二)油膏(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

一效散经香油调后称一效膏,是我院外科用药:

“四大膏”之一。

具有祛腐生新之功效。

1、适应证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

2、用法

(1)肿疡期

阳证:

金黄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

化痰,肿有结块

玉露膏散瘀化痰性偏寒凉肿势散漫半阴半阳证:

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

阴证:

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2)溃疡期

生肌玉红膏偏

于祛腐早期

红油膏去腐生肌去腐生生肌白玉膏偏

于生机收敛并重

(3)特殊用药皮肤病用药:

疯油膏润燥,适用于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止痒

青黛散油膏清热,皮肤病有热者肛门病用药:

消痔膏、黄连膏:

消痔退肿止痛,用于痔疮

(三)箍围药(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

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用于肿疡初期,

(1)、适应证:

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2)、用法:

阳证:

金黄散有结块者

玉露散肿势散漫不聚而无硬块者

 

2

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

汁调制清凉解毒

半阴半阳证:

冲和散(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辛香散邪阴证者:

回阳玉龙散(醋、酒调敷。

醋调取其散瘀解毒;酒调取其助行药力)

(3)使用注意事项

a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

b已溃或有脓头者宜用油膏

c过敏者宜改用油膏或它药。

d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

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

e见干即换。

(四)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1、消散药

将具有渗透和消散作用的药粉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帖于患处,直接发挥药力,使疮毒移深居浅,肿消毒散。

(1)适应证:

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2)用法:

阳毒内消散

阳证活血止痛、消肿化痰

红灵丹阴毒内消散

阴证桂麝散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

黑退消2、提脓祛腐药

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

(1)适应证:

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

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2)用法:

(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石膏等赋形药使用,根据石膏与升丹比例分为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临床使用时,

阳证:

用含升丹少的如九一丹、八二丹,

阴证:

用含升丹稍多的如七三丹、五五丹。

腐肉已脱、脓水已少:

更宜减少升丹含量。

3、腐蚀药与平胬药

(1)适应证

凡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

(2)用法:

白降丹:

①开大疮口②腐蚀赘疣

③攻溃拔核

枯痔散:

一般用于痔疮,将此药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脱落。

三品一条枪:

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也可以蚀去内痔,攻溃瘰疬

平胬丹:

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4、祛腐生肌药

(1)适应证:

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

(2)用法:

回阳玉龙散:

温阳活血、祛腐生肌用于溃疡阴证.

月白珍珠散腐肉脱而未尽

]溃疡阳证[

拔毒生肌散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着。

5、生肌收口药常用的生肌收口药,如生肌散、八宝

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6、止血药

(1)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可以使用。

(2)用法:

桃花散溃疡出血;

如圣金刀散创伤性出血;

云南白药溃疡出血、创伤性出血均可

B.手术疗法——切开法

(1)切开的时机

①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可致脓毒走窜。

②全身状态。

良好

(2)切口选择

①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②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③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④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⑤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⑥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

⑦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证候不同,又可分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等。

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其特点是

(1)肿势限局,范围多在3cm左右

(2)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2.疖的病因病机

(1)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

(2)夏秋季节感受暑毒而生

(3)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热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

3.内治: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

毒。

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

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疔

【考试重点】疔的临床表现与特点1.疔的特点与种类疔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

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有:

(1)部位: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2)疮形虽小,但根脚坚硬,有如钉丁之状。

(3)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如果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疮很容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部的疔疮则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

2.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的要求——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

(1)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2)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

(3)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4)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

3.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红丝疔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

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可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邪毒重者可内攻脏腑,发生走黄。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第六单元疮疡

一、疖

【考试重点】疖的临床表现与特点1.疖的定义与特点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

3

4.疔的内治法原则内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火毒炽盛

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三、痈

【考试重点】痈的临床表现与特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等。

其特点有

(1)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

(2)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

(3)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

(4)可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

2.颈痈的特点与治疗

(1)概念:

颈痈是发生在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名痰毒,又称时毒。

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特点有:

①多见于儿童,冬春易发。

②初起时局部肿胀、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结块边界清楚,具有明显的风温外感症状。

(2)治疗

内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以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方药:

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3.内治法:

1)火毒凝结:

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四、发

【考试重点】发的特点、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

1.发的含义与特点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

其特点有

(1)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

(2)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

(3)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

(4)全身症状明显。

2.锁喉痈、臀痈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1)锁喉痈

①锁喉痈是发于颈前正中结喉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

又称猛疽、结喉痈,俗称盘颈痰毒。

相当于西医的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②其特点是来势暴急。

③治疗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2)臀痈

①臀痈是发生于臀部肌肉丰厚处范围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由肌肉注射引起者俗称针毒结块。

相当于西医的臀部蜂窝组织炎。

②其特点是发病来势急,病位深,范围大,难于起发,成脓较快,但腐溃较难,收口亦慢。

③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

五、有头疽

【考试重点】有头疽的含义与特点(七天为一候)

1.有头疽的特点与病因病机

(1)概念: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痈。

(2)特点:

①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

②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③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④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3)病因:

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

2.有头疽的临床表现凡在皮肤坚韧、肌肉丰厚之处均可

发生,以项、背部为多见。

好发于成年人,以中老年人居多。

3.外治法

若疮肿有明显波动感,可采用手术扩创排毒,作“+”或“++”字形切开,务求脓泄畅达。

4.内治法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

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

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六、丹毒

【考试重点】丹毒的临床特点与病因病机

1.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1)概念: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也称丹毒。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

①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②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③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2)特点:

①病起突然,恶寒发热

②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

染,焮热肿胀

③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2.丹毒的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1)素体血分有热

(2)或在肌肤破损处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或黏膜的细微破损处侵入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急性炎症。

3.丹毒的治法

本病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基本治则。

1)风热毒蕴:

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

清肝泻火利湿。

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

利湿清热解毒。

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

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七、无头疽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

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起无头故名。

【考试重点】附骨疽及环跳疽的临床特点

1.附骨疽的定义及特点

(1)概念: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2.环跳疽的定义及特点

(1)概念:

环跳疽是发生于环跳穴

(髋关节)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称股阴疽。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髋关节炎。

八、走黄与内陷

【考试重点】走黄与内陷的病因及含义

1.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走黄与内陷为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

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证候。

相当于西医的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1)继发于疔疮的常称为走黄,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邪盛)

(2)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为内陷。

内陷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正虚)

九、瘰疬

【考试重点】瘰疬的含义与特点

1.瘰疬的特点与病因病机

(1)含义:

瘰疬是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因其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故名瘰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