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12710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docx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24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

文章阅读(32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趋加剧,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为严重。

这是由于石油在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严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大型油轮的营运成本较低,而经济效益却很高,因此,在现代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内,建造的油轮吨位越来越大,往往在20万吨以上。

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2/3经海路运输,经常运行在航道上的油轮大约有7000艘之多。

大型油轮失事以后,其中的原油部分或全部流人海洋中,从而造成严重的海洋石油污染。

此外,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

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

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类和鱼类迅速死亡,海鸟也难以幸免。

因为原油能损害羽毛的功能,使海鸟体温降低,其游泳和飞翔能力降低,最后冻饿而死。

据统计,每年死于石油污染的海鸟多达数十万只,而甲壳类和鱼类根本无法统计。

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其结果一方面使海洋产氧量减少;另一方面,藻类生长不良也影响和制约了海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影响。

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据分析,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海面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烃,如DDT、毒杀芬等农药和聚氯联苯等,并把这些毒物浓集到海水表层,对浮游生物、甲壳类动物和晚上浮上海面活动的鱼苗产生有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

石油一旦泄漏而流人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以避免再进一步大面积的扩展,然后要尽快地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

进入海洋的石油,一部分可直接挥发而进入空气;一部分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光极慢地化学分解,而绝大部分石油污染都要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来净化。

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种类很多,目前已经知道细菌、放线菌、真菌中有70个属,约200多个种能氧化降解石油。

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流入此海域后,较容易被氧化分解掉。

然而,由于外洋海水中N、P等营养物质的缺乏,石油降解菌的增殖受到制约,那里的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很不容易很快消除。

1.1.下列对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石油在工业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B.全球石油分布严重不均衡

C.大型油轮营运成本较低,经济效益高

D.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

1.2.下列对“这些海洋石油污染给海洋生态带来严重危害”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区内的甲壳类、鱼类及海鸟遭遇灭顶之灾

B.不透明的油膜使受污染海域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严重影响

C.海面浮油导致污染海域的鱼虾及甲壳类致癌物浓度明显增高

D.海面浮油中的氯烃,对许多海洋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甚至直接触杀

1.3.下列对海洋石油污染净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用清污船将石油收集起来是目前主要的净化方法

B.进入海洋的石油,一小部分可以通过挥发和化学分解得到净化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石油污染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掉

D.由于外洋海水中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很不容易很快消除

1.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防止石油的运输过程中大型油轮失事的石油泄漏、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是目前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

B.海面浮油内的一些有毒物质会进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链,其结果一方面对海洋生物有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最终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C.在近海、海湾等处,因海水中含有丰富的N、P等营养物质,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较多,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净化方法

D.当前海洋的石油污染严重,而无论是人工治理还是依靠自然净化都很困难,如何从各个方面努力防治、消除它,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知识经济的发展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赶超发达国家的巨大机遇(如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缩短工业化阶段的进程,即发挥后发优势),但同时也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挑战。

挑战首先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

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指出,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而正是在这两点,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差距虽然使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选择和应用方面可以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时使得他们与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因位势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关系,因而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随着新的技术壁垒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关系,加大贫富差距。

例如,有迹象表明,近20年来,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况逐渐恶化。

从1960年到80年代末,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从1960年的0.44到1989年的0.55。

又据统计,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所得收入与最穷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从1960年的11.11:

1增加到1989年的17.11:

1。

可见,全球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扩散到所有国家,贫富差距还在加大。

正如托夫勒所说:

“知识的分配比武器和财富的分配更不平等。

因此知识(尤其是关于知识的知识)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

它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

挑战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因为。

知识经济对于已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顺理成章;对于首先要通过工业化改变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则意味着要不甘落后、抓住机遇,就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

即如果说在上一个百年,后发国家还有可能通过加速工业化过程追赶发达国家,那么在当今新的世纪交替之际,由于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过程不断加快,后发国家已经没有了从容实现工业化的可能。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显然更加严峻。

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这使得在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加速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完成制度的变革,因而任务异常艰巨。

我们初步实现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正在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

与前两步战略相比,第三步战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不是要达到“温饱”、“小康”这样相对明确的指标,而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a]指标,因而也是一个更加艰巨的任务。

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经济增长方式仍以外延扩张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

尽管我们多次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但是,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的新型经济,还没有成为我国内涵式经济增长方式的主题,就全国范围而言,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不到5%,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5%,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服务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不到10%。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就整体而言,由于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

2.1.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主要来自()。

A.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与知识的积累及人力资本正相关

B.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方面落后发达国家

C.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制度问题

D.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

2.2.与知识经济比较而言,工业化经济发展最大的弊端是()。

A.消耗稀缺的资源、污染环境

B.造成了全球贫富差距过大

C.形成了技术壁垒

D.无法拉开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2.3.文中谈到发展中国家从对待机遇的角度看,应当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A.注意知识的积累

B.工业化和知识化并进

C.发展新型经济

D.快速实现体制改革

2.4.下列说法,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核心在于创新

B.知识经济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

C.当代经济的发展紧密地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D.关于知识的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对其他资源具有强大支配力、控制力、渗透力

2.5.下列对我国的现状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东部广大沿海地区已经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某些有利条件

B.我国只有西部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

C.我国西部地区没有以高技术为产业支柱的新型经济

D.中国部分地区已经初步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

2.6.文中[a]处应填人的词语是()。

A.艰巨的

B.活跃的

C.紧迫的

D.动态的

2.7.下列选项适合作为本文结束语的一项是()。

A.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

B.总之,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

C.总之,我们必须发展知识经济

D.知识经济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呀

2.8.根据上文,下列对基尼系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基尼系数为0,则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B.基尼系数是衡量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

C.基尼系数越高,收入的差距越悬殊

D.基尼系数是最富有人群的收入和最贫困人群收入的比值

2.9.下列选项中,适合填在文中横线上的一项是()。

A.路遥知马力

B.磨刀不误砍柴工

C.机会只偏爱有准备者

D.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

所谓创新型经济,它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为标志的经济。

我国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节省的是物质资源、环境资源之类的物质投入,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

创新本身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

既然创新投入对创新型经济意义重大,对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这种激励机制的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关系密切。

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排斥政府作用,至多是在市场失效以后才需要政府干预。

这是在不考虑创新的条件下提出的。

而一旦引入创新,就需要政府的积极介入。

政府主动介入创新的必要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成果具有溢出效应。

创新的知识和技术,不仅创新者受益,社会也会受益。

这种外溢性同时也表明,创新不仅要支付私人成本,也要支付社会成本,这种公共性特征不只是靠政府规制来克服仿冒、剽窃等免费搭车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并通过公共财政对此类创新进行直接的或引导性的投入。

我国目前的提法是技术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

这是针对以企业为创新源头的技术创新而言的,而对以科技进步为源头的科技创新来说,还应明确以国家目标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技术有自主的选择,市场也会通过资源配置来推动创新,但不排斥政府积极介入其自主的研发过程。

自主创新的各个阶段与市场的距离大致可确定政府和市场结合作用的界线。

离市场越近的阶段,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大;离市场越远的阶段,政府的作用越大。

这意味着在创造新知识和新思想的阶段,更多地需要政府介入,包括政府提供引导性投资和支持引进高端创新人才。

根据各地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实践,政府介入创新不是代替企业的主体地位,更不是挤出企业的创新投资,而是做更为公共的事情。

3.1.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时,不能节省的是()。

A.物质资源

B.环境资源

C.资金投入

D.人员投入

3.2.作者认为,政府在创新型经济中的角色不包括()。

A.在市场失效后进行干预

B.制定法规保护专利

C.通过公共财政进行投入

D.制定重大科技创新的国家计划

3.3.关于我国目前的技术创新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国家为创新源头

B.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C.由国家支付创新成本

D.创新成果全民共享

3.4.在哪个阶段最应发挥政府的作用?

()

A.自主研发阶段

B.产品成型阶段

C.知识创新阶段

D.市场销售阶段

3.5.本文的主旨是()。

A.国家应积极介入创新型经济

B.创新型经济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

C.创新型经济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

D.应建立对创新型经济投入的激励机制

1991年7月的一个夜晚,物理学家庞格拉茨把23磅的钡气通过卫星释放到太空,成功地制造出了极光。

庞格拉茨在前不久研究了极光出现的原因。

原来,地磁场的磁力线从南磁极出来,又绕回到北磁极。

地磁场经常受到太阳风的影响。

太阳风是从太阳外层大气不断流出的带电粒子,携带着太阳磁场,当该磁场的磁力线碰巧与地磁场的磁力线接合在一起时,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

在地球的背风面,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最终像橡皮筋一样突然断开。

之后,一部分磁场顺流冲去,直趋场外行星,即太阳风中一个大漩涡;另一部分磁场[a]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的能量反弹回地球。

这种“弹弓”激活地球附近的电子,这些电子撞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就发出了极光。

庞格拉茨的钡云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

4.1.“在地球的背风面。

磁力线变得又细又长”,这里的“磁力线”指的是()。

A.地磁场的磁力线

B.太阳磁场的磁力线

C.极光的磁力线

D.太阳光作用于地磁场所形成的磁力线

4.2.根据本文所述,极光出现的原因与以下物理现象相关的是()。

A.地磁场受到太阳风的影响

B.钡气体通过卫星释放到天空

C.太阳风中的大漩涡

D.地球附近的电子与大气层原子的强力碰撞

4.3.文末“庞格拉茨的钡云说明了这一现象的发生过程”中的“说明”,具体意思是()。

A.庞格拉茨的钡云证实了人可以利用极光产生的原理,制造出极光来

B.庞格拉茨的钡云使人看清楚了极光产生的一系列过程

C.庞格拉茨的钡云展示了地球附近被激活的电子撞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到发出极光这全部过程的图像,使人明白清楚

D.庞格拉茨钡云实验的成功,对太阳与地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产生极光的机制作了较好的解释

4.4.下面①~⑥各表述了极光产生的一个物理过程。

选出其发展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①被激活的地球附近的电子碰到极地大气层的原子上。

②太阳磁场磁力线与地磁场磁力线接合。

③一部分磁场带着俘获的粒子和巨大能量反弹回地球。

④太阳风试图将地磁场带走。

⑤地球背风面磁力线的变化继而断开。

⑥一部分地磁场顺流冲去,直趋场外行星。

A.④②⑤③①⑥

B.②④⑤⑥③①

C.⑤④②①③⑥

D.⑤②④⑥①③

4.5.文中[a]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A.携带

B.夹杂

C.席卷

D.捕捉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

这是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的缘故。

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

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构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

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

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

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到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

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

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5.1.文中提到“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旨在说明()。

A.地震的表现即地面的破坏

B.地震首先破坏地面建筑物

C.地震灾害后的主要表现

D.地震带给人类巨大的伤害

5.2.属于地震“次生灾害”的是()。

A.桥梁断裂

B.管道破裂

C.山体滑坡

D.通讯中断

5.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地震中道路旁出现的地裂缝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关

B.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是横波产生的大振幅晃动

C.地震中发生的火灾很可能是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

D.地震中喷沙冒水的现象也是地震晃动产生的结果

5.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

A.地震极震区的人首先必定感受到上下跳动

B.山区发生地震就会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C.地震造成地形的改变既有隆起也有下降

D.地震崩塌的山石往往在山下形成地震湖

5.5.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是()。

A.地震产生的原因

B.地震的次生灾害

C.地震的各种现象

D.地震造成的危害

1.1.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的原因分析。

由材料第一段“近海采油平台及输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这句话可知,D项内容表述正确。

A、B项是石油的运输显得格外重要的原因,C项是广泛使用大型油轮运输石油的原因,与题干要求不合,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1.2.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定位材料第三段,由“海面浮油还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烃”可知氯烃并不在海面浮油,D项表述不当。

A、B、C三项都为海洋石油污染带来的危害。

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定位原文最后一段,原文说的是“石油流入此海域后,较容易被氧化分解掉”,而不是“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掉”,C项偷换概念,表述不当。

A、B项都是目前海洋石油污染的净化方式,D项内容符合材料最后一句话的表述。

故正确答案为C。

1.4.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三段“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应及时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围栏将海洋表面的泄油围住”可知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净化方法并不是微生物的降解,选项中与原文不符的只有C项。

A、B、D三项都可根据原文推断得出。

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表面主旨题。

定位原文,发现第二三段主要讲述了知识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一是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二是更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

由表递进的关系词“更”可知第二点是挑战的主要来源,即发展中国家自身准备不足。

所以D项正确。

A、B项都是来自“知识”这一生产要素本身的挑战,不是主要来源;D项不是挑战的来源。

故正确答案为D。

2.2.答案:

A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与发达国家相比……为代价”,可知传统产业的弊端就是消耗稀缺自然资源和污染环境。

根据上下文可知我国的传统产业就是工业化经济,就是因为工业化经济存在这样的弊端所以一直想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变成知识经济。

故A项正确。

B项是知识经济和工业化经济都会遇到的问题;C项是知识经济的弊端;D项不是工业化经济的弊端,而是发展知识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A。

2.3.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根据文章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抓住机遇,必须……”一句可知,对待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中国家必须“将工业化与知识化两步并作一步走”,所以B项正确。

A、C、D项都不是相应的应对方法。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文章中说知识经济的发展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并不是说知识经济具有负面效应。

全文都在说知识经济比工业经济更能带给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展,所以B项“负面效应”表述错误。

A项是对知识经济的总结概括,表述正确。

阅读可知当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而知识的积累与“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的效率正相关”,所以可以推出当代经济的发展与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紧密相关,B项正确。

根据文章中“知识的分配……能改变其他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可知D项推断也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B。

2.5.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章最后两句“但是……就整体而言……”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还是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的,所以D项表述正确。

A项“广大沿海地区已经具备”表述错误,应为“某些地区”;B项“只有西部地区”表述错误,文章说的是“我国还没有摆脱传统产业的束缚”,并没提具体是哪些地区;C项属于主观臆断,文章只提到东部某些地区有新型经济,并没有说只有东部有新兴经济,而西部没有。

故正确答案为D。

2.6.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填空。

根据空格前文“不是……而是……”可知此处要填入的词应与“开放的”构成并列关系,与“明确的”构成反对关系。

所以明显排除A、C。

“活跃的”指行动积极踊跃,不能与“指标”相搭配,所以也不选B。

“动态的”是指处在运动状态中的,不稳定不明确的,与“明确的”构成反对,符合语境。

故正确答案为D。

2.7.答案:

B

解析:

此题是非典型的表面主旨题。

文章首先提出知识经济既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然后分别从内外两方面具体叙述了挑战是什么。

接着讲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挑战。

所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应该全面概括以上的内容,B项表述正确。

A、C项都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不能概括完整内容;D项“让人忧”无中生有。

故正确答案为B。

2.8.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细节判断题。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平衡程度的指标,并不是富有人群收入和贫困人群收入的比值,这从数据上也可以明显看出来,富有人群收入和贫困人群收入在1960年的比值是11.11:

1,而1960年的基尼系数是0.44,所以D项的推断错误,当选。

文章中说近20年来全球收入分配情况逐渐恶化,基尼系数从0.44上升到0.55,可知基尼系数是评判收入分配情况是否平衡的一个标准,所以B项推断正确。

基尼系数上升,表述分配不平衡现象严重,所以可以推断基尼系数越高,收入的差距越悬殊,并且如果基尼系数为0,就表示没有不平衡现象,故A、C两项表述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2.9.答案:

C

解析:

此题是语句填空题。

根据空格前“挑战来自自身准备的不足”可知“因为”后填入的内容肯定是解释为什么自身准备不足就会面临挑战,C项“机会只偏爱有准备者”符合语境,当选。

A、B、D项与空格前文都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提问定位到第一段,由“但不能节省资金投入,创新本身需要足够的投入来驱动”一句可知C项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C。

3.2.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第二段“标准的市场经济理论排斥政府作用,至多是在市场失效后才需要政府干预,这是不考虑创新的前提下提出的”一句可知,作者否定这种观点,由此可知A项不是政府的角色,故选A。

根据“这种公共特性不只是靠政府规制来克服仿冒、剽窃等免费搭车行为”可知就是政府制定法规打击仿冒的行为保护专利,B项说法成立;根据此段最后一句可知C、D项属于同义替换。

综上,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