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3655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docx

寄生虫学读书重点笔记

 

医学寄生虫学

 

 

姓名:

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

 

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寄生虫学绪论

一、医学寄生虫学

医学寄生虫学是阐明引起人体疾病各种寄生虫形态构造特性、生活习性、生存繁殖规律,研究寄生虫与人体间互有关系、寄生虫病流行状况、诊断与防治原则一门学科。

涉及医学蠕虫学、医学原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

1、生物伙伴关系依照其利害关系不同,可分为:

①共生②共栖③寄生

2、寄生虫与宿主:

受益一方称为寄生物,受到损害一方称为宿主。

3、命名:

寄生虫命名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和亲缘关系进行,其拉丁名由属名和种名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4、寄生虫有各种分类方式,按其与宿主关系可分为:

①专性寄生虫②兼性寄生虫③偶尔寄生虫④机会致病寄生虫⑤体内寄生虫⑥体外寄生虫⑦长期性寄生虫⑧暂时性寄生虫

5、寄生虫由于长期过寄生生活,丧失了独立生活能力,因而必要选取性地寄生于特定宿主,这种现象称为寄生虫宿主特异性。

依照寄生虫不同生长时期所寄生对象不同,宿主可以分为:

①终宿主②中间宿主③保虫宿主④转续宿主

6、寄生虫生活史:

指寄生虫完毕一代生长发育繁殖全过程和必要条件。

7、寄生虫繁殖方式涉及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二寄生虫与宿主互有关系

(一)、寄生虫对宿主致病作用

A.掠夺营养;B、机械性损伤;C、毒性反映;D、超敏反映。

(二)、宿主对寄生虫免疫作用

1、先天性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非消除性免疫:

带虫免疫;随着免疫。

2)消除性免疫

三、寄生虫流行与危害

(一)寄生虫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

寄生虫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2、传播途径;3、易动人群。

(二)影响寄生虫病流行因素:

自然,生物,社会。

(三)寄生虫流行特点:

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四)寄生虫病特点:

1、异位寄生;2、幼虫移行症:

幼内脏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3、慢性感染和急性感染

四寄生虫病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者

医学蠕虫学第一节线虫

一似蚓蛔线虫

1形态

1、成虫:

长圆柱形,形似蚯蚓

雌虫:

较大,长20-35cm×3-6mm,尾直

雄虫:

较小,长15-31cm×2-4mm,尾端向腹面弯曲

2、虫卵:

受精卵:

宽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厚,外被凸凹不平蛋白质膜,卵壳内有一种椭圆形卵细胞。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卵壳蛋白质膜较薄,卵壳内含大小不等屈光颗粒。

感染期虫卵:

受精卵细胞不断分裂而形成幼虫盘曲在壳内

2生活史

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小肠小肠壁静脉或淋巴管→肝→右心→肺→气管→咽喉→胃→小肠)成虫

寄生部位:

人小肠;感染阶段:

感染性虫卵;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3致病

幼虫:

蛔蚴性肺炎

成虫:

掠夺营养;损伤肠粘膜,并发症(肠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

4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

检出率一张80%,三张95%

2、实验驱虫法

5流行因素:

1、生活史简朴,产卵量大

2、虫卵抵抗力强

6防治原则:

1、开展卫生宣教,加强防止工作;2、加强粪便管理;3、普查普治。

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1形态

1、成虫:

A、虫体细长,1cm

雌虫:

尾端呈圆锥状

雄虫:

尾端膨大成交合伞

B、头部具头腺,可分泌抗凝素

C、口囊发达:

十二指肠钩虫:

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

一对板齿

2、虫卵:

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刚排出虫体虫卵内含2—4细胞

2生活史

成虫→虫卵→杆状蚴→丝状蚴→真皮血管、淋巴管→右心→肺→气管→咽喉部→胃→小肠→成虫

寄生部位:

小肠

感染阶段:

丝状蚴

感染方式:

丝状蚴从皮肤钻入人体

3致病

幼虫:

钩蚴性皮炎

呼吸道症状:

肺部炎症

成虫:

⑴贫血:

成虫吸血,且边吸边排

分泌抗凝素,是伤口血流不止

不断更换吸血部位,是新旧伤口同步流血

十二指肠钩虫:

0、25ml/天美洲钩虫:

0、05ml/天

⑵消化道症状;⑶异嗜症。

4实验诊断

1、直接涂片法;2、饱和盐水漂浮法;3、钩蚴培养法

5流行

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为广泛。

因素:

有传染源存在;病人粪便污染土壤;人与土壤接触。

三蛲虫(蠕形住肠线虫)

1形态

1、成虫:

细小,乳白色

雌性:

8-13cm×0.3-0.5mm,尾端长而尖细

雄性:

2-5cm×0.1-0.2mm,尾端向腹面曲

2、虫卵:

无色透明,椭圆形,两侧不对称,卵内有一卷曲幼虫

2生活史:

成虫→虫卵→感染性虫卵→幼虫→成虫

寄生部位:

回盲部

感染阶段:

感染性虫卵

感染方式:

经口感染

成虫寿命:

2-4周

3致病:

1、肛周及会阴皮肤瘙痒、炎症;2、异位寄生及损害。

4实验诊断:

1、查虫卵,清晨便前;肛周拭子法:

透明胶纸法和棉签拭子法。

2、查成虫:

宿主入睡后2-3小时

5流行

分布于世界各地,感染率都市高于农村,小朋友高于成人

因素:

1、传染源:

病人与带虫者;2、生活史简朴;3、感染方式简朴,机会多

2、自体感染:

肛门——手——口

3、间接感染

4、虫卵抵抗力强

四丝虫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1形态

1、成虫:

丝线状,乳白色

雌性:

58、5-105×0、2-0、3mm,尾端略向腹面弯曲

雄性:

28、2-42×0、1-0、15mm,尾端向腹面弯曲2-3圈

2、微丝蚴:

卵胎生幼虫,状如小蛇,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体内有体核,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2生活史幼虫:

蚊体内,成虫:

人体内。

成虫→微丝蚴→腊肠期幼虫→丝状蚴→成虫

↓↑

蚊胃→蚊子胸肌→蚊下唇

成虫寄生部位:

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

上肢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

浅部淋巴系统以及下肢阴唇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处深部淋巴系统

2、终宿主:

人中间宿主:

3.感染阶段:

丝状蚴

4、感染方式:

经蚊感染

5、微丝蚴夜现周期性:

在人外周血中夜多昼少

3致病:

重要为成虫对淋巴系统损害

1、急性炎症和过敏应用期

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丹毒样皮炎

班氏丝虫:

急性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2、慢性阻塞期

A、象皮肿:

局部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增生

班氏丝虫:

生殖系统象皮肿:

上下肢象皮肿

马来丝虫:

上下肢象皮肿

B、乳糜尿、睾丸鞘膜积液

4实验诊断

血液检查:

厚血膜法,鲜血片法

采血时间:

晚上9时至次日清晨2时

5流行:

1、流行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班氏丝虫:

世界性分布,以亚洲较为严重

马来丝虫:

仅限于亚洲

2、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

库蚊

马来丝虫:

按蚊

6防治原则

1、普查普治首选药物:

海群生

2、灭蚊防蚊

第二节吸虫

形态特点:

1、多数体形为叶片状或长舌状(吸血虫除外)

2、具口、腹吸盘

3、多数雌雄同体(吸血虫除外)

4、生殖系统发达

5、虫卵多有卵盖(血吸虫除外)

生活史特点:

1、吸虫生活史复杂,幼虫阶段进行无性生殖

2、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需要1—2个中间宿主

3、生活史均需通过水域环境发育,首选中间宿主为淡水螺

一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1形态:

1、成虫:

a、体形狭长,背腹扁平,似葵花籽仁

b、具口、腹吸盘

c、雌雄同体:

两个分支状睾丸,子宫管状,弯曲

2、虫卵:

寄生人体最小寄生虫卵,黄褐色,前窄后宽,前端有明显卵盖,具肩峰,小疣,卵内含毛蚴

2生活史:

成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寄生部位:

人或哺乳类动物肝胆管胆囊胆道及胰管内

终宿主:

保虫宿主:

猫犬类

第一中间宿主:

淡水螺

第二中间宿主:

淡水鱼虾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方式:

生食或半生食含活囊蚴淡水鱼虾

3致病:

阻塞性黄疸;胆管炎、胆囊炎;消化功能紊乱;肝硬化;胆石症

4实验诊断:

a、粪检虫卵:

沉淀集卵法,b.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5流行:

重要流行在东亚及东南亚各国,广东珠江三角洲为世界性高发区,不良饮食习惯为本病流行最重要因素

6防治原则:

1、治疗药物:

吡喹酮

2、变化不良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

3、加强粪管,改进养鱼办法

二布氏姜片吸虫(姜片虫)

1形态

1、成虫:

a、长椭圆形,虫体肥厚,形似姜片,是寄生人体最大吸虫;b.具口、腹吸盘;c、雌雄同体。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寄生人体最大寄生虫卵,卵壳薄,卵盖小,卵内含一种卵细胞和20—40个卵黄细胞。

2生活史

成虫→虫卵→毛蚴→胞蚴→两代雷蚴→尾蚴→囊蚴→成虫

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

终宿主:

人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

扁卷螺

传播媒介:

水生植物

感染阶段:

囊蚴

感染方式:

吃入生或未熟含活囊蚴水生植物

3致病:

消化道症状;肠梗阻;重度感染

4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a、直接涂片法:

连检三张检查率90%;b、沉淀集卵法。

2、由粪便或呕吐物查成虫

5流行:

流行于亚洲,重要与本地种植可供生食水生植物关于,尚有饮用水

6防治原则:

1、加强粪便管理,防止人或猪粪便污染水源

2、核心在于不生食水生植物,倡导用熟饲料喂猪

3、治疗病人,惯用药物是吡喹酮和槟榔

三日本裂体吸虫(日本血吸虫)

1形态

1、成虫:

圆柱形,具口、腹吸盘,雌雄同体。

雌虫:

较细长,20mm,暗褐色,常处在雄虫抱雌沟内,成合抱状态

雄虫:

较粗短,16mm,乳白色,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向腹面卷曲成抱雌沟

2、虫卵:

椭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卵壳薄,卵壳一侧有一小棘,壳表面常附有宿主坏死组织残留物,卵内含一毛蚴

2生活史

1、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2、终宿主:

3、保虫宿主:

牛中间宿主:

钉螺

2、感染阶段:

尾蚴

3、感染方式:

人与疫水接触:

人喝入含尾蚴生水

4、虫卵去路:

a、一某些虫卵穿过肠壁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

b、一某些虫卵随血流回肝,在肝脏沉着,死亡钙化

c、一某些虫卵在肠壁沉积钙化死亡

3致病:

1、尾蚴性皮炎:

仅见于重复感染者

2、童虫:

肺部炎症

3、成虫:

静脉内膜炎,静脉周边炎

4、虫卵:

a、急性血吸虫病:

虫卵周边形成嗜酸性小脓肿

b、慢性吸血虫病:

肝脏及结肠壁纤维化

c、晚期血吸虫病:

三大症状:

肝脾肿大、腹水;门脉高压;胃底静脉曲张

5、异位寄生:

肺,脑部

4实验诊断:

1、粪检虫卵:

直接涂片法(粘液脓血便);沉淀集卵法

2、检幼虫:

毛蚴孵化法

3、直肠镜组织检查

4.免疫学诊断

5流行:

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12个省、市、自治区

因素:

a、粪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

b、水中有钉螺存在

c、人与疫水接触

6防治原则:

治疗药物:

吡喹酮

普查普治;消灭钉螺;加强粪管;个人防护

第三节绦虫

形态特点:

1、体扁平,带状,分节a、头颈节b、链体;2、生殖系统发达,雌雄同体;3、无消化系统。

一链状带绦虫(猪带绦虫)

1形态

1、成虫:

乳白色,带状分节,长2—4m,有节片700—1000个

头节:

圆球形,直径1mm,有四个吸盘,有顶突,顶突上有小沟

颈节:

窄而短,长约5—10mm,宽0、5mm,有分生作用

链体:

幼节:

短而宽,内部生殖器官不明显

成节:

近方形,有成熟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孕节:

长形,仅余子宫,子宫分支数每侧为7—13支

2、虫卵:

球形,外具备放射状条纹棕黄色胚膜,内有六钩蚴

囊尾蚴:

又称囊虫,乳白色半透明囊状物,黄豆粒大小,囊内布满液体,头节卷曲在囊内

2生活史

虫卵,孕节→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1、成虫寄生部位:

小肠

2、终宿主:

人中间宿主:

猪,人

3、感染阶段:

囊尾蚴,虫卵

4、感染方式:

a、吃入生或不熟含活囊尾蚴猪肉,感染猪带绦虫病

b、吃入虫卵感染囊虫病

详细方式:

异体感染

体外自体感染:

肛门—手—口

体内自体感染

3致病

1、成虫引起猪带绦虫病(普通无明显症状)

a、消化道症状

b、神经系统疾病:

头痛,失眠

2、囊尾蚴寄生引起囊虫病

a、皮下及肌肉囊虫病:

皮下结节

b、脑囊虫病:

癫痫,颅内压增高和精神症状是本病三大重要症状

c、眼囊虫病:

视力下降

4实验诊断

1、猪带绦虫病:

a、肛周拭子法查虫卵;b、确诊:

孕节。

2、囊虫病:

a、手术摘除

b、X线及CT检查

c、免疫学诊断

5流行:

地方性流行,与饮食习惯关于

6防治:

1、普查普治:

a、患绦虫病要及时排虫,以免并发囊虫病;b、排虫时注意有无呕吐现象;c、排虫后检查头颈节与否排出以拟定疗效。

2、加强粪便管理及肉管;3、注意卫生。

医学原虫学

原虫是原生生物界一类单细胞低等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绝大多数原虫营自生生活,少数营寄生生活。

原虫个体微小、构造简朴,由胞膜、胞质、胞核三某些构成,能独立完毕生命所有功能,如运动、摄食、呼吸、排泄、生殖及对外界刺激产生反映等。

伪足、鞭毛、纤毛是原虫重要运动细胞器,也是原虫分类重要根据。

医学原虫涉及寄生于人体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原虫,有40各种,分别寄生

于人体管腔、体液、组织或细胞内,依照运动器官类型,医学原虫分属顶复器门孢子纲、肉足鞭毛门叶足纲、纤毛门动基裂纲。

孢子纲、叶足纲、动鞭纲、动基裂纲生物在习惯上分别称为孢子虫、叶足虫、鞭毛虫、纤毛虫。

1形态:

1、细胞膜

2、细胞质:

外质,内质

3、细胞核

滋养体:

具备运动,设施和生殖能力原虫在生活史中泛称为滋养体(能运动阶段)

包囊或卵囊:

许多原虫滋养体可在一定条件下分泌外壁,形成不活动包囊。

2生殖1、无性生殖:

分裂生殖(裂体增殖):

二分裂,多分裂,出芽生殖

2、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雌雄配子结合产生合子

接合生殖

3分类:

孢子虫,阿米巴,鞭毛虫,纤毛虫

一孢子虫:

疟原虫等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1形态按蚊:

有性生殖

人:

无性生殖

肝细胞:

红细胞外期(红外期)

红细胞:

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初期滋养体(环状体);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

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制成薄血膜片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液染色,镜检

疟原虫形态特性:

寄生在红细胞内

具备蓝色细胞质和红色细胞核

除环状体时期外,多有棕色疟色素

2生活史A、虫体内发育(重要为有性世代)

1、蚊胃腔内:

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动合子

2、蚊胃壁:

动合子→卵囊→子孢子→进入人体

B、人体内(无性世代)

1、红外期裂体增殖(肝细胞):

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

(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

2、红内期:

a、红内期裂体增殖

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

b、配子体形成

3、在人体内寄生部位:

肝细胞,红细胞

4、终宿主:

蚊子中间宿主:

5、感染阶段:

子孢子

6、感染方式:

蚊虫叮咬,输血感染,经胎盘感染

3致病:

潜伏期=红外期+几代红内期发育时间

1、疟疾发作

典型发作过程:

寒战,发热,出汗退热

再燃:

由血内残留疟原虫引起

复发:

休眠后迟发型子孢子发育增殖所致

2、贫血:

因素:

a、直接破坏红细胞

b、免疫溶血

c、脾功能亢进

d、红细胞生成障碍

3、脾肿大

4.凶险型疟疾:

重要见于恶性虐患者

5、疟性肾病

4实验诊断1、厚薄血膜法

采血时间:

a、恶性疟:

发作时;b、其她疟疾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效果为佳

2、免疫学诊断;3、生物分子学技术

5流行:

疟原虫分布遍及全球,重要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环节:

传染源:

病人和带虫者;传播媒介:

按蚊。

二叶足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阿米巴)等

1形态

1、滋养体:

基本生活型,可活动、摄食及增殖,在适当温度下活动活泼,内质中常可见被吞噬红细胞

2、包囊:

传播阶段,不活动,不摄食,球形,外有透明囊壁,胞质内含1—4个核

2生活史包囊→滋养体→包囊→四核包囊→滋养体→包囊

寄生部位:

结肠

感染阶段:

四核成熟包囊

感染方式:

吃入被四核成熟包囊污染水或食物

3致病1、肠阿米巴病(无症状带虫者,阿米巴痢疾)

特性:

形成口小底大,烧瓶样溃疡

急性:

脓血稀便,粪便呈褐果酱样,奇臭,

慢性:

间歇性腹泻,腹胀,消瘦,贫血等

2、肠外阿米巴病:

肝、肺、脑脓肿

4实验诊断1、粪便检查:

A、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滋养体

急性病人:

粘液脓血便中查滋养体

注意:

标本务必新鲜,送检及时,寒冷季节注意保温

B、碘液染色法查包囊:

慢性病人及带虫者成形粪便

5流行因素:

a、传染源:

慢性病人和带虫者。

其中带虫者为最重要传染源

b、粪便中包囊污染水和食物

c、蝇类和蟑螂为重要传播媒介

6防治:

首选药物:

甲硝锉(灭滴灵)

三鞭毛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等

1形态:

1、无鞭毛体(利杜体)

2、前鞭毛体(鞭毛体)

2生活史

需要两个宿主:

白蛉;人或某些哺乳动物;寄生部位:

巨噬细胞;感染阶段:

前鞭毛体;感染方式:

雌性白蛉叮人吸血,前鞭毛体随唾液注入。

3致病:

1、发热;2、肝、脾、淋巴结肿大3、贫血和血细胞减少;4、蛋白尿及血尿;5、并发感染:

走马疳,肺炎,肠炎,痢疾和结核;6、皮肤型黑热病。

4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a、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物做涂片染色检查;b、培养法;c、皮肤涂片检查。

5流行:

世界性分布,印度,地中海和解放前国内是世界上黑热病三大流行区

人源性,犬源性,自然免疫性

6防治:

治疗病人:

葡萄糖酸锑钠;扑灭白蛉;捕杀病犬;个人防护。

节肢动物学一概述

医学节肢动物学研究医学节肢动物形态、分类、生活史、生态、地理分布、致病或传播规律以及对这些节肢动物防治办法科学。

医学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中有些通过刺螫、寄生和传播病原生物体等方式危害人类健康,此类具备医学重要性节肢动物称为医学节肢动物。

一.形态特性:

1.虫体左右对称:

躯体和附肢即分节,又对称。

2.体表骨骼化:

由几丁质及无机盐硬化而成,内附肌肉,故称外骨骼;3.循环系统开放式,体腔称为血腔,具有无色,或不同颜色血淋巴;4.发育过程中大均有蜕皮和变态现象。

二、分类

1、昆虫纲:

体分头胸腹三部;头部具触角一对;胸部具足三对,多数种类有翅一至二对;例如:

蚊,蝇,虱,蚤。

2.蛛形纲:

虫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或头胸腹愈合为颚体和躯体、无翅无角、幼虫足三对,若虫、成虫足四对。

例如:

蜱,螨,蜘蛛,蝎子。

3、甲壳纲:

如淡水蟹、虾等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触角2对,步足5对,大多数种类水生,有些是蠕虫中间宿主。

例如淡水蟹或蝲蛄是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

4、唇足纲:

如蜈蚣虫体窄长,腹背扁,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体节构成,多为10节。

头部有触角1对,每一体节各有足1对。

第一体节有1对毒爪,螫人时,毒腺排出有毒物质伤害人体,如蜈蚣。

5、倍足纲:

如马陆,体呈长管形,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体节构成。

头部有触角1对,除第一体节外,每节有足2对,所分泌物质常引起皮肤过敏,如马陆。

三.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危害

(一).直接危害

1骚扰、吸血;

2螯刺和毒害:

(1)有毒种类:

桑毛虫、毒蜂、毒隐翅虫、毒蜘蛛;

(2)危害方式,途径及致病特点:

由口器或螯器叮刺将毒液注入皮下。

昆虫毒毛,毒刺接触皮肤。

3、过敏反映:

抗原特点:

a.昆虫几丁质碎片是强变应原。

b.唾腺成分内含诸多化学成分;

变态反映:

蚊-----I型变态反映。

蜱-----I型、IV型(嗜酸性粒细胞介导)

变态:

节肢动物从卵发育至成虫,要经历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等一系列变化,这一过程总和称为变态

4、寄生

(1)机械刺激,口器损伤:

蝇类幼虫侵袭组织-----蝇蛆病;蠕形螨口器,附肢对毛囊,皮脂腺穿透破坏作用。

仓储螨类-----肺螨症。

(2)变态反映:

蠕形螨-----IV型,肉芽肿。

尘螨-----IgE,特异性IgG1,IgG4

(二).间接危害(重要危害):

1.机械式传播:

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传播仅起着携带、输送作用。

(如:

蝇)

2.生物式传播: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和(或)繁殖阶段,是完毕其生活史或传播中不可缺少过程。

(1)发育式:

丝虫幼虫在蚊体内发育(丝虫病);

(2)繁殖式:

鼠疫杆菌在蚤体内,登革病毒在蚊虫体内(鼠疫);

(3)发育繁殖式:

疟原虫在按蚊体发育和繁殖(疟疾);

(4)经卵传递式:

恙虫病,乙脑病毒,立克次体

3.虫媒:

传播疾病节肢动物;

4.虫媒病:

由节肢动物经生物性方式传播疾病称为虫媒病,在传染病中具备重要地位。

二蛛形纲蜱形态椭圆形成虫体长2~10mm雌雄不易分清

生活史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

致病与危害直接危害:

叮咬部位充血水肿引起继发性感染

间接危害:

森林脑炎等

防治原则综合防治

2螨体小普通不超过1mm椭圆形体表有膜质有长毛螯肢退化详细构造以种类不同而异

三昆虫纲

(一)一蚊形态

1、成虫成蝇体长5-10mm,呈暗灰、黑、黄褐、暗褐等色,许各种类带有金属光泽,全身被有鬃毛,分头、胸、腹3部。

头部近半球形,两侧有复眼1对。

头顶有3个排成三角形单眼。

颜面中央有1对触角,分3节。

大某些蝇类口器为舐吸式,由基喙、中喙和1对唇瓣构成,基喙上有1对触须。

吸血蝇类口器为刺吸式,能刺入人、畜皮肤吸血。

前胸和后胸退化,中胸特别发达。

中胸背板和侧板上鬃毛、斑纹等特性是分类依照。

前翅1对,有6条纵脉,均不分支。

后翅退化为平衡棒。

足3对,较短,跗节分5节,末端有爪和爪垫各1对,中间有1爪间突,爪垫发达,密布黏毛。

爪垫和足上密布鬃毛,适于携带各种病原体;腹部由10节构成,普通仅可见前5节,后5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雌外生殖器普通藏于腹部,产卵时伸出。

雄外生殖器是蝇种坚定重要根据。

2、卵乳白色,长约1mm,椭圆形或香蕉状。

常数十至数百粒堆积成块。

3、幼虫俗称蛆,多呈乳白色,圆柱形,前尖后钝,无足无眼。

4、蛹圆筒形,长5-8mm,体外被有蛹壳,表面光滑呈棕褐色至黑色。

生活史属全变态昆虫分卵幼虫蛹和成虫4阶段前三期生活在水中成虫生活于陆地

致病与危害直接危害:

叮刺吸血间接危害:

传播疟疾等

防治原则综合防治

二蝇形态成虫:

成蝇体长5~10mm全身被有鬃毛分头胸腹

卵:

乳白色长约1mm椭圆形或香蕉型

幼虫:

蛆多乳白色圆柱形无足无眼

蛹:

圆筒形长5~8mm体外被有蛹壳

生活史全变态分卵幼虫蛹和成虫

致病与危害1播疾病:

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

2蝇蛆病

(二)防治原则

重要采用综合防制,搞好环境卫生以防止蝇类孳生;物理化学办法杀灭蝇成虫、幼虫及蛹,惯用敌百虫。

马拉硫磷和倍硫磷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