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572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docx

中考复习古诗歌赏析

初见嵩山

《初见嵩山》是宋代诗人张耒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用曲折的笔墨描写嵩山的独特景物,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借嵩山来慰藉情怀的思想感情。

作品译文

我多年来奔走风尘,被困在尘世的疲惫中,庆幸有青山使我的情怀得到开豁,感到愉悦。

临近日暮时分,萧瑟的北风将飘零的雨吹走,几座高峻挺拔的山峰才从云中隐现出来。

作品赏析

本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

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这是一首写嵩山的七言绝句,写法很别致。

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

“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

诗的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

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

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

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它做了渲染准备,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

并且又因有上面的一番交待,末句点出嵩山,又不至于意随句尽,见其面貌即止,而是要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

诗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

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

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

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

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

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

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

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

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不容易分得很清。

[

最爱东山晴后雪

《最爱东山晴后雪》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所做的一组诗,此为二首绝句中的一首,该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1]注释译文

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作品鉴赏

【注】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本诗描写了东山雪后阳光朗照的美丽景象。

诗题直接言明“最爱”,表达情感取向。

本诗语言浅俗,但用字讲究。

尤其是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一个“软”字,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而一个“涌”字,更是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态之感,增添情趣。

第一句“只知逐胜忽忘寒”,写自己因为只顾着追逐寻觅胜景而忘记了寒冷,第二句“小立春风夕照间”写偶尔在春风中站立,在夕阳中放眼赏看美景。

这两句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立于风中,在夕阳中欣赏美景的形象,把一个因爱美景而不顾寒冷的“痴人”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

第三句“最爱东山晴后雪”直言自己最喜爱东山天晴之后的雪景,而第四句“软红光里涌银山”则为全诗最妙的景语,在春日的傍晚,夕阳微弱柔软的红光普照在东山之上,皑皑白雪闪耀着点点光芒,那仿佛是座座银山在向我涌来。

其中“软”字写出白雪映照下的夕阳红光,是那么的柔和细微,赋予夕阳光芒以形象的触觉,写出了夕阳的无限美好。

另一个“涌”字则把白雪覆盖的群山在夕阳之下闪耀光芒,在视觉上产生向自己涌动而来的动态感描绘出来,有化静为动的奇功。

落叶

【鉴赏】

这是一首以落叶为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首联通过视觉描写展现了落叶翻飞的情景:

一场秋雨过后,庄稼已经收割了,闲置着的田地显得格外空旷,只见深红色的落叶脱离树干,层层叠叠地在半空里飞舞。

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落叶的心理活动:

落叶思绪翻飞,一心向往着春日,哪里肯相信自己在凭借秋风而飞舞呢。

颈联描写落叶飘零的动态情景:

有的翻飞着随流水而去,有的在暮色苍茫的河边盲目地飘荡。

尾联直抒胸臆,说自己要像青松那样傲然挺立,四季常青,而不做落叶,随风飘荡,任意东西。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

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

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

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

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落叶”是古诗中常常吟咏的意象老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而修睦的《落叶》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

开篇从“雨过”着笔,转向“重重落叶”,以“重重”言落叶之多,给人以“无边萧萧下”的强烈感受;“红”,突出其色彩之艳丽但在秋雨潇潇,秋风渐紧的背景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木叶,其命运令人担忧是为实写

颔联从眼前景,转向写“虚”,回想春日之际,绿叶吐翠,葱茏蓬勃,那时哪里想到会有秋风会降临,让叶子飘零,惹人伤怀?

由实而虚,有转折,有对比,笔法腾挪,拓宽了描写的视野,引人遐想

颈联继续回到写落叶:

落叶或随流水而逝,或在暮色苍茫中在河边的上空飘零,一个“乱”字耐人寻味秋风中“乱”舞于空中的落叶,岂能不让人心情也“乱”?

世事变迁,人生无常,有时和“落叶”何异!

尾联诗人再次转折,将“落叶”和“松”对比,落叶飘零,而青松挺且直,面对秋风甚至寒冬,而依然翠绿如常!

诗歌写物图貌,用笔灵活多变一、三两联从旁观者的视角写秋雨之后的落叶,为实写;第二联从“落叶”的视角着笔,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翻思”、“肯信”及“只应”二句的议论抒情,均为虚笔视角、笔法的变化,使诗歌变化多姿,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值得借鉴。

野菊

注释

未与:

不给。

不追求被文人赏识。

糗粮:

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况:

何况,更不肯。

政:

通“正”。

缘:

因为。

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指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

哪肯因为无人,减掉自己的幽香。

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

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

野菊应该嘲笑东篱下被人赏识的家菊。

因为它还媚求陶渊明的赏识。

赏析

首联,用典写野菊不与骚人作糗粮,不随流俗,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情致;颔联,写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颈联:

天晚在半山腰看到野菊,抛开一切也要采摘一枝,表现诗人对野菊由衷的喜爱之情。

尾联:

你们(野菊)应该会冷笑东篱下的它们(菊花),居然还要去讨求陶渊明的恩宠。

这是作者借野菊自示清高,超凡脱俗,孤芳自赏的一种手法。

总之,本诗托物言志,借写野菊表明自己孤芳自赏,不愿供他人观赏,不为他人嫁衣裳的清高的志趣。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吴松道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晁补之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第一首写舟泊湖岸时所见之景,抒发怀古之幽情;第二首写行程中所见之景,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

作品译文

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

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

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

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作品鉴赏

第二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

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

天刚破晓,船又启航。

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

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

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

“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

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

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二是“鱼惊荡桨跳”:

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

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

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

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送邹明府游灵武

送邹明府游灵武》是唐代诗人贾岛送一位邹姓卸任县官去灵武旅居时所作的送别诗。

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作品注释

⑴明府:

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

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⑵宰:

主管。

西畿县:

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⑶“三年”句:

这句说,邹明府为官清廉,在任三年连骑的马都没有吃肥。

⑷“债多”句:

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债多平剑与”,《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此从《全唐诗》本。

⑸“官满”句:

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籍了。

⑹晓角:

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

作品译文

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

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作品鉴赏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

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

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

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

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3]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

春日忆李白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有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

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词句注释

⑴不群:

不平凡,高出于同辈。

这句说明上句,思不群故诗无敌。

⑵庾开府:

指庾信。

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⑶俊逸:

一作“豪迈”。

鲍参军:

指鲍照。

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⑷渭北:

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

⑸江东:

指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当时李白在此地。

⑹论文:

即论诗。

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细论文:

一作“话斯文”。

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

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

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

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

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作品鉴赏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

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

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

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

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

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

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

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

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

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

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

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

“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

“春天树”和“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

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

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

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

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

“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

”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

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

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

“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

”(《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春日秦国怀古

《春日秦国怀古》是由唐代诗人周朴所做的一首怀古诗。

诗人看到唐朝的国势日衰,不由触景生情,表达了低沉、落寞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⑴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⑵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⑶原:

同“塬”,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⑷残阳:

夕阳。

[2]

【译文】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流去,环绕着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

耕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证实了这里就是秦国故地。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

太荒凉了,想想这秦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作品简析

《春日秦国怀古》是晚唐诗人周朴的一首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的语文试题中。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

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

表现手法上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景情关系的处理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骤雨

意译

一个家住溪西水湾里的牧童,大清早骑着牛来到溪北放牧。

正在放牧的时候,忽然风雨骤至。

诗歌就从暴雨将至的一刹那写起。

在牧童的身后,乌云密布,一片阴沉。

泼浓墨,是说天空呈现出深黑色,就像泼上了大片浓墨一般。

在他的眼前,暴雨已经倾泻了下来。

翻车轴,形容风雨声的巨大,就像是农村里用水车汲水,轴翻水涌,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

波涛顷刻间卷上了沙滩,轰鸣的瀑布如同十万军队发出喊声。

让原先心情悠闲早早出门的牧童慌忙冒雨渡溪,谁知天突然晴了。

鉴赏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

他以武学生出身,上疏请杀权相韩诧胃,结果自己被关进了监牢,直到韩倪胃死后才得以出狱做官。

后来又策划铲除奸臣史弥远,事败而遭杖杀。

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

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饭仃、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

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

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这是一首写景诗。

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富于生活情趣。

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

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

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

本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

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

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

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

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

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

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

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

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

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

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

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

“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

一以喻色,一以喻声。

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

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

“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

“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

“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

后三句是补笔。

“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

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

点得清楚,补得必要。

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咏山泉

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品翻译

山中有(一股)泉水,向别人询问(这股)泉水叫什么名字,却没有人知道。

天空倒映在(泉)水面上,整个地(水)面的颜色和天空的颜色是一样的,泉水从高高的山崖上飞流直下如雨声作响。

(这股)泉水自高山流出,涨满了一条条山涧和小溪,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一个个山村的小池塘。

(这股)泉水的清静和淡泊没有人看见,(但不论你是否看见,也不在乎你是否看见)(这股)泉水年复一年地依旧是那么清澈。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

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

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

全诗形象生动,画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泠丰溢的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

《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