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674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docx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

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取、度量、传输、变换、处理、识别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受到猛烈冲击,引起教育的重大变革,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以至教育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它使教育由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传统民族性教育向现代国际化教育转变,由传统的课堂传授式教育模式向网络化开放性教育模式转变,并对人们传统的学习方式也产生深远影响,引发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大革新。

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

数字音响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局域网络技术、因特网技术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

教育信息化:

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

说出教育技术的定义并阐释其基本内涵: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上述定义明确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五个研究领域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也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学习和教育技术的性质是理论性与实践性。

教育技术发展过程具体时间:

年代

20世纪20年代

30-40年代

50-60年代

70-80年代

90年代

21世纪初

阶段

起步阶段

初级阶段

发展阶段

系统化阶段

数字化阶段

虚拟化阶段

体现

无声电影

录音

电影

电视

程序教学机

录像、卫星、CAI

多媒体人工智能、因特网

虚拟现实

虚拟社区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的主要理论基础:

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1宝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到抽象;3教育、教学不能至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5位于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6直接经验方式过重的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太大,这种危险只是理论的,因为人们还没有做到教学应有的具体程度。

现代教育技术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把学习看做刺激—反应之间联接的加强;代表人物:

华生;桑代克;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

学习的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代表人物:

韦特海墨、苛勒;考夫卡;托尔曼;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皮亚杰;奥苏泊尔;加涅—信息加工认知学习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基本思想: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的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代表人物:

皮亚杰;威特罗克;维果斯基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who(谁)saywhat(说什么)inwhich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说)withwhateffects(产生什么效果)

系统的举例:

学习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系统;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现代教学媒体:

直接接入教学活动过程,能用来传递和再现教育信息的现代化设备(硬件),以及记录、储存信息的载体(软件)。

例如幻灯机、投影仪等。

威尔生的学习环境三种类型:

以PC为基础的学习环境;以教师为主的;以网络为基础的开放、虚拟的学习环境。

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性:

1表现力:

媒体表现客观事物的时间、空间和运动特性的能力2重现力:

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把记录、存储的内容随时重新使用的能力3接触面:

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接受者的范围。

分为无线接触面和有限接触面4参与性:

在媒体使用过程中,学生有共同参加活动的机会,分为感情参与和行为参与5受控性:

使用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

学习环境:

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学习发生的“地点”和“空间”以及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的各种支持条件;也可以抽象地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讯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基本组成:

设施:

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使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资源:

为学习者提供经数字化处理的、可全球共享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对象,使学习资源具有多样性和共享性;平台:

向学习者展现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使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通讯:

为实现远程协商讨论提供保障,使学习过程具有协作性;工具:

为网络平台中包含多种学习工具,为学习者进行知识构建、创造实践、解决问题提供条件,是学习过程具有创造性。

音像信息数字化处理的基本方法:

把连续的音频或视频信号经过采样和量化形成离散的数字化的音频或视频信号。

数字信号与数据压缩的根本依据:

是为了保证数据量小于信息量,以方便信息传送和保存。

图像视频压缩编码标准JPEG(静止图像压缩)H.261(视频通讯编码)MGEG(运动图像压缩)

衡量数据压缩技术好坏的标准:

压缩比(压缩前后所需的信息存储量之比)要大;实现压缩的算法要简单,压缩、解压速度快,尽可能地做到实时压缩解压;回复效果要好,要尽可能地恢复原始数据。

根本依据:

保证数据量小于信息量

数据压缩处理的两个过程:

编码过程,将原始数据经过编码进行压缩,以便存储与传输;解码过程,对编码数据进行解码,还原为可以使用的数据。

DVD视盘机对图像压缩:

采用MPEG—2技术。

DVD容量(4.7GB)比VCD(680MB)大。

多媒体投影机的技术指标:

明亮度;分别率;散热结构和灯泡使用结构。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比较:

数码相机核心部件是CCDKu波段的下行信号频率为12GHz

感光载体

影像质量

拍摄敏捷性

影像处理

传统相机

胶卷

一般胶卷相当于数码影像2000万像素以上水平

即时记录

暗房冲洗工艺,工序严格繁琐

数码相机

无胶卷

通常200万左右

慢约1秒钟

电脑打印,修改处理,方便简单

电视节目播放系统组成:

由节目来源(载体)、播放设备、收视设备组成。

录像节目播放方式:

射频(RF)信号输入方式、视频(AV)信号输入方式

电视节目的录制:

可以用录像机和计算机。

微格教学:

是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的实践系统。

它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视听技术,通过反馈评价,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技能为目的,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系统训练的方法。

微格教学的特征:

有少数学习者(5—10人)组成微型课堂,以真实的学生或受训者充当“模拟教师”和“模拟学生”,使课堂微型化;把教师教学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环节,学习者根据训练目标,选择一小段“微型内容”进行;被训练者利用10—15分钟的时间进行一段“微型课堂”的教学实践,从中训练某一两项教学技能;在进行过程中,利用视听设备系统将实践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视频系统重播已记录的内容,进行反馈评价和分析,可以是自我评价也可以是他人评价。

微格教学的基本程序:

1确定训练目标2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3观摩有关教学技能的示范材料4编写微型教学教案5角色扮演(微型课堂教学实践)6声像记录7重播录像,自我分析8讨论评价,修改教案9再实践

卫星广播电视系统组成:

发射站、测控站、星体、地面接收网

电视教材制作系统组成:

前期素材摄录部分;后期录像编辑部分

电视教材的编制人员:

由学科专业教师(文字稿)、教学设计人员(策略、类型、表现手法)、编制人员(分镜头稿)三部分成员组成。

电视教材的分镜头稿本:

由编制人员编写

多媒体技术:

是指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承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控制和显示,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性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多媒体信息包括的内容:

文本、图形和图像、动画、视频、音频、交互界面

超文本结构:

一种由节点和链组成的信息网络。

①节点:

存储数据或信息的单元,又称为“信息块”②网络,超文本的信息网络是一个有向图结构,它类似于人工智能中的语义网络,类似于人类的联想记忆结构。

多媒体课件:

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和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多媒体课件的发展方向:

网络化;智能化;向虚拟现实方向发展;自主性、创造性、多层次

课件制作程序课题确定、教学设计、系统设计、脚本创作、多媒体信息编辑加工、教学测评。

多媒体课件的屏幕画面设计一般包括屏幕版面、颜色搭配、字体形象和修饰美化等内容。

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方式:

即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对话方式及技术等,常见的方式有:

菜单交互、问答式对话、图符(标)等

多媒体课件的文字脚本主要由学科教师编写,制作脚本由教学设计人员编写。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

集成多种媒体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友好的交互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学生知识面;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提供多种学习路径;以学生为中心,适合与个别化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功能:

复杂问题层次化;静态图型动态化;展示演变过程;计算机模拟。

计算机网络:

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见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中用的有形传输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

无形介质:

无线电、微波、卫星通讯

根据网络分布规模,计算机网络有: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网间网

TCP/IP协议:

又叫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IP地址分类:

A类,第1位为0,超大型网络;B类,前2位为10,大型网络;C类,前3位为111,小型网络,如大量局域网和校园网(师大);D类,前4位为1110,支持多点发送,E类,前4位1111,留给地址扩充使用。

计算机有唯一的地址:

有IP地址和域名两种表示方式

将域名转换成IP地址:

是由域名服务器来完成的

网络技术在教学(学习)中的良好特性:

同步与非同步:

老师与学生可以在线交流,也可以非同时沟通;多方向:

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形成群体,并进行双向的沟通;个别化:

学生可以依靠其需要选择合适的进度或教材来学习;自动记录:

网络的任何学习行为或沟通交流都可以留下记录,利于查询与追踪。

网络课程的两个组成部分:

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基于因特网的协作式学习:

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结成若干个协作学习小组,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基本要素:

协作小组、成员、辅导老师、协作学习环境

在线学习:

是指学习者在Internet的环境下,利用网上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系统获取学习资源,解决学习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远程教育:

也叫远距离教育,指教师和学生依赖远程传播技术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形式。

远程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是函授教育,主要采用文字、印刷品等邮寄形式传播知识,主要特征是邮政通信和印刷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教育,主要用广播电视、录音、电视录像等媒体,以模拟信号传播知识,其主要形式是把印刷材料、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软件整合,总体设计成优化的“教学包”或“学习包”分给学员,结合广播电视的收视综合加以应用进行学习,主要特征是单向传播;第三阶段是现代远程教育,又称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出现的。

主要特征是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双向通讯交流。

目前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三种主要方式及特点:

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方式:

采用H.320标准,通过租用ISDN、DDN专线,实现教学现场直播,该方式存在时空限制及学生无法自主按需点播学习等不足;基于卫星数字广播电视的方式:

这种方式具有技术成熟、覆盖面广的特点,但存在单向、时空限制、不是和自主学习等不足;基于因特网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因为因特网双向交互,没有时空限制,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并可以有效的实现同步实时授课、辅助工具、教学资源管理等应用的有机集成。

教育资源:

是指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

它不仅指用于学与教过程的设备和材料,还包括人员、预算和设施,包括能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任何东西。

专业/专题研究网站:

主要针对教学的某一方面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国内中小学学科专业网站逐渐增多,其中有教育权威机构建立的,但更多的是学科教师个人或教研组、教学研究会等建立的。

多媒体素材按照媒体类型分类:

文本输入与处理软件,文件格式doc,处理软件word;图形图像,文件格式gif,处理软件photoshop;音频素材,文件格式mp3,处理软件cakewalk;动画,文件格式avi,处理软件flash,视频,文件格式avi,处理软件premiere。

教学设计:

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

多媒体组合教学:

是指在以班组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成分,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各展所长,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课堂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分析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学习内容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确定教学策略,也就是选择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

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等;进行学习评价,重点在形成性练习的设计,以便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问题解决学习:

指思维能力的学习,学习如何应用先前学过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学习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作出解释和论证的程序和方法。

通常是通过对范例的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思想: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①提供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的机会②充分利用全球性的、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③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本策略:

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一句“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2借助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3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4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5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力7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1转变教师角色。

要由教学的灌输着、演讲者、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2转变学生地位。

由知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3转变教学内容。

不仅要重视传授书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训练和情操培养,尤其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4转变媒体功能。

由单纯辅助教师课堂讲授的传播工具、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5转变过程结构。

使教学过程结构由逻辑型讲解式向探究、发现、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

基于“学”的教学设计操作模型

学习内容分析

确定学习主题

学习环境选择

学习情境设计

认知工具设计

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组织分析

教师指导活动设计

协作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学习评价指标设计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工具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