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41729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docx

高考试题语文福建卷解析版

普通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匪来贸丝;。

(《诗经

氓》)

(2),风雨兴焉。

(《荀子

劝学》)

(3)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

(4)云销雨霁;。

(王勃《滕王阁序》)

(5);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李白《蜀道难》)

(6)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

【解析】六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

从时间来看;涉及了先秦、东晋、唐、宋四个时期;涉及了诗、词、文、赋四种文体。

今年

新要求的背诵篇目在考试中有一定的体现。

《诗经》《劝学》《滕王阁序》《赤壁怀古》是出题频率较高的篇章。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一定要重视重点篇目。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需要一字不错;考生失误在于记忆不准或书写出现错漏。

【答案】

(1)来即我谋

(2)积土成山(3)飞鸟相与还(4)彩彻区明(5)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6)惊涛拍岸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

[元]虞集

延祐五年;某①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七月二十八日;舟次彭泽;明日;登小孤山;观其雄特险壮;浩然兴怀;想夫豪杰旷逸名胜之士;与凡积幽愤而怀感慨者之登兹山也;未有不廓然乐其高明远大而无所留滞者矣。

旧有亭在山半;足以纳百川于足下;览万里于一瞬;泰然安坐;而受之可以终日。

石级盘旋以上;甃结②坚缜;阑护完固;登者忘其险焉。

盖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之所筑也;距今六十二年。

而守者弗虔;日就圮毁;聚足③以涉;颠覆是惧。

至牧羊亭上;芫秽充斥;曾不可少徙倚④焉。

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赩然怒;奋然将除而治之。

问守者;则曰:

“非彭泽所治境也。

”乃相与怃然而去。

明日;过安庆;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因以告之。

曰:

“此吾土也;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夫所谓‘一柱’者;将以卓然独立;无无所偏倚;二震凌冲激⑤;八面交至;终不为之动摇;使排天沃日之势;虽极天下之骄悍;皆将靡然委顺;听令其下而去。

非兹峰其孰足以当之也耶!

新亭峥跳在吾目中矣;子当为我记之。

李候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

久之;起佐郡;人或愤其不足;候不屑也。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末旬日;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有为无疑矣。

(选自《道园学古录》卷七;有删节)

【注】①某:

我。

②甃结:

砖块建筑。

③聚足:

登台阶一步一停。

④徒倚:

来回走动。

⑤震凌冲激:

指江水侵凌撞击。

⑥旧人:

有资历的老臣。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舟次彭泽次:

排列

B.芜秽充斥秽:

杂草

C.乃相与怃然而去怃:

失意

D.起佐郡起:

起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解析】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B、C、D三项符合均符合原文意思;A项“次”解释做动词“排列”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停留”。

本题的误区在于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过于僵化;不能和语言环境结合起来理解;而误认为A项正确。

【答案】A

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是(3分)

①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

②登者忘其险焉

③日就圮毁

④府判李侯维肃;某故人也

⑤因以告之

⑥必能有为无疑矣

A.①②③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⑤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与‘新修一柱峰亭’有直接关系的一组”。

①句写的是作者到临川的目的;意在引出下文;与新修一柱峰亭没有关系;②句表现的是作者登山的感受。

⑥句介绍的是李侯的胸怀与气魄;虽说与新修一柱峰亭有关系;但非直接关系。

③④⑤涉及新修一柱峰亭的原因、契机和发起人;故有直接关系。

本题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①②⑥的选项均可以排除。

【答案】D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孤山山腰有个亭子;是宋代江州守臣厉文翁主持修建的。

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C.李维肃想将新亭更名为“一柱”;表明了他“直道刚气”的个性。

D.文章借修一柱亭峰之事;表达了对新任府判李维肃有所作为的期待。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

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

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所以是错误的。

本题误区在于望文生义;对原有信息没有仔细的推敲与揣摩。

【答案】B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

(3分)

译:

(2)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

(3分)

译: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解析】第

(1)题翻译时要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更”是动词“重新”;“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也要体现出来。

(2)题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我”。

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字的用法。

“以”在这里作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凭、根据”等。

“少”为通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概”等。

【答案】

(1)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2)(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文言文译文

延祐五年;我奉朝廷之命到江西临川征召吴幼清先生。

七月二十八日那天;把船停靠在彭泽;第二天登小孤山;看到小孤山的雄伟突出;惊险壮观;顿时有一股浩然之气充斥心中;想起那些旷放逍遥于山水名胜的杰出人物;以及所有心里郁积愤懑而怀有感慨的人;当他们登上小孤山时;都会觉得心胸开阔;乐于那样眼界高明;目光远大;而没有什么排遣不了的幽愤感慨了。

从前在半山腰有一亭;驻足亭上完全可以在自己脚下容纳天下的流水;从这一角放眼广大的世界;泰然安坐享受美景;可以持续一整天。

石阶盘旋而上;以砖石砌成;坚实而细密;路旁栏杆扶手完好坚固;登山者并不觉得它有危险。

这亭子大概是故宋江州守臣厉文翁修建的吧;距今已有六十二年了;只是守亭者存心不诚;任凭这亭子一天天倒塌毁坏。

石阶每登一级;都要等两脚站稳;就怕倒塌倾覆。

到了牧羊亭;发现亭子荒芜肮脏不堪;竟使人一点不能在亭上停留。

此时彭泽的官员们都在场;他们也为此感到羞愧而激怒;振足精神;要铲除荒秽;把亭管好。

询问守亭者;则说:

“小孤山不属彭泽县管辖;意谓你彭泽县令管不着。

”于是大家只好含怒又无奈地离开。

第二天经过安庆;府判李维肃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把有关亭子的情况告诉他。

他说:

“那是我管辖的地方;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

所谓‘一柱’;就是要卓然独立;不偏侧哪边;也不倚傍什么;各种打击破坏势力;从各方面一起涌来;始终

不为之动摇。

具有排斥上天;浇灌太阳之气势;即使把天下所有的骄横强悍的力量都使出来;都会倒下驯服;在一柱亭下听从它的命令而离开;没有这座山峰;如何能抵挡上述强大势力?

想象中新建的高峻亭子形象已经在我心目中了。

您应该为我写一篇记。

我要到池阳;求通守周侯南翁为我题写亭名。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华;为人正直有骨气;颇为时人所排挤。

不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

李侯不屑与他们计较。

(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

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

来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必已此为己任;由此可以推想;对于兴办那些比筑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

杭州西湖。

②折:

弯曲。

③景:

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

(3分)

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

(3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

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

(1)答题要点:

①喜爱幽静:

“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

“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

“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

“安得”。

(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

①对比:

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

②对偶:

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

(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二、文学名著。

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贾宝玉将北静王赠给他的一件珍宝转赠给林黛玉;林黛玉拒绝接受;说:

“什么臭男人拿过的!

我不要这东西。

”(《红楼梦》)

B.觉新深深地爱着表妹梅;前姨妈以两命相克为由拒绝了这桩婚事。

父亲用抓阄的办法给他选定了瑞珏;在他中学毕业那天;要他年内结婚。

(《家》)

C.屠维岳泄露消减工钱的消息;引发了工人怠工。

吴荪蒲

与他

长谈;觉得他平庸、猥琐、轻蔑地说:

“没本事的人;我总给他一个公道。

”最终赶走了他。

(《子夜》)

D.葛朗台打算为夏尔的父亲偿还债务后;夏尔被葛朗台带到法庭签订了放弃财产继承权的文书;并在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和欧也妮立下了海誓山盟。

(《欧也妮•葛朗台》)

E.聂赫柳朵夫希望延期审理马斯洛娃的案子;拜访了枢密官。

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

(《复活》)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A级;识记;要求学生判别故事情节的正误;检测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情况。

【解析】C项吴荪甫并未赶走屠维岳;而是从屠维岳的“理直气壮”;“不卑不亢”中看到了他的可为我用性;所以出乎意料地留下了他。

E

项“枢密官安慰他说;枢密院一定会查考案情的是非曲直。

”错。

枢密官是严厉告诉聂赫留朵夫;枢密院不可能审查案件的是非曲直。

【答案】CE

8.简答题。

(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请简述《三国演义》中孙皓从即位到降晋的故事。

(2)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隐修女失去小爱斯美拉达的故事。

答第()题: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能力等级为A;要求学生能根据记叙的要素;叙述文学名著的主要故事情节。

【解析】《三国演义》和《巴黎圣母院》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对于题目所设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关键是简洁明了的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

答题要有所侧重;重心要落在所问上;要交待故事的来龙去脉;但不要面面俱到。

【答案】

(1)要点:

①孙皓即位后;凶暴无道。

②重臣劝谏;被诛杀。

③孙皓命令陆抗将部队部署在屯江口;想谋取襄阳。

④陆抗却与晋襄阳守将有交往。

⑤陆抗拒绝进兵;被孙皓罢了兵权。

⑥晋军大举进攻建业;守将投降;引晋军入城。

⑦孙皓自缚降晋。

(2)要点:

①小爱斯美拉达非常可爱。

②隐修女找埃及女人为女儿算命。

③第二天;埃及女人趁她外出时偷走了小爱斯美拉达。

④隐修女回来后发现女儿不见了;床上只剩下一只小鞋。

⑤她四处寻找未果。

⑥回来后发现小怪物加西莫多。

⑦失去女儿后;隐修女悲痛欲绝;头发都白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②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

③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

(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道试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理解。

【解析】三个选段可以综述为儒家对“过错”的见解:

儒家并不怕做错事;做错事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重要的是知错能改;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答第一小题时要同时兼顾三个选段;信息提取与概括要全面准确;不能挂一漏万。

如果思考日和月在中国古代特定的象征含义即光明正大;并结合选段③找出他们的比喻义;第二小题就可迎韧而解。

【答案】

(1)①人应该知错改错;②人不必回避错误。

(2)①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②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③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依旧;君子知错改错;照样受到别人的尊重。

文化经典译文

①孔子说:

“我真是幸运。

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②孔子说:

“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了。

③子贡说:

“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

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张曙光

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来自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

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

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

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

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

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

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

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

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

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

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摘自2010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0.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3分)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解析】作者对“价值”概念的理解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故A项错。

B项“效用”与“利益”指的是经济学方面的“价值”;不是作者所认为的“价值”。

C选项并非“仅仅”;说法太绝对;除此还有经济学上的意义。

【答案】C

11、文章第③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要阐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这些句子在文本中特定的含义。

【解析】抓住关联词“所以……不仅”此题即可解。

“所以”引导的句子是对划线句子的归纳与总结;“不仅”引导的句子是阐述划线句子的即“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答题时要点的表述要完整、有条理。

【答案】①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②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③使人得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实。

12、文章结尾划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个“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文章结尾划线部分是一个结论性的句子。

有果必有因;根据结论上溯原因;即可归纳答案要点。

答题时注意到本文最后一段有两个关联词“如果……那么……”引出的假设性句子;可知他们就是作者“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答案】①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观;②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③社会就会被“异化”。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

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

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

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

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德无非就这几样东西。

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

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

满天星光在闪烁。

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

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

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

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

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

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

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

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

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

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

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

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

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

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

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

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

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

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一株草;还有这充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⑪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

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

我知道;我还得会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满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

我没有办法像那些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

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

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

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

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

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

【解析】从最后一段“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等句子可以看出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既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也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

“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不仅仅物质的东西;也指对人的精神无益的东西。

故A选项是错误的。

C选项显然曲解文意。

作者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

”暗示的是月亮能积淀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

【答案】AC

14.文章第⑧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

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