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18762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4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docx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1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

教学课件

第21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空坐标】

【认读要领】

一个核心: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两大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

三个时期:

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1949~1956年)、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阶段(1956~1976年)、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阶段(1978年至今)。

四大重点:

“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八大”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试标准

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

考查频度

必考

加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2)中共八大的召开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b

b

b

b

(2017·4月,14)考查三大改造

(2016·4月,31题第一问)考查中共八大的背景和成果

(2016·10月,14)综合考查建国以来的农村工作措施

4次2考

4次1考

考点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梳理·基础知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

1.路线方针: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执行纲领——“一五”计划:

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标志: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改造形式

农业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

史料

三大改造前后所有制结构变化

[识图解史]

(1)图示显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公有制经济占了绝对优势,图示体现的重大史实是什么?

提示:

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2)实现对个体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提示:

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要点二 三大改造的影响及意义

史料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

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

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读史用史]

(1)史料中“问题已经解决”有何影响?

提示: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结合要点一图示内容,三大改造后我国经济体制有何基本特征?

提示: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即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精练·选考题组]

【例】史料考查对三大改造的认识

(2017·浙江4月选考)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

“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

”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

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答案 D

练1图片考查建国初期的建设

(2015·浙江9月选考调研)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图片中“公私合营”显示该事件发生在1956年前,故选A项。

答案 A

练2历史实物考查三大改造的实质

(改编)下图所示证件上的文字是:

“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

”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B.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农民获得了土地经营的自主权

解析 1955年,顾福初加入合作社,反映的是对农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农民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故A项正确。

答案 A

练3表格数据里的历史信息考查

(2014·浙江会考)阅读下表:

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表(%)

年份

所有制经济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营和个体经济

78.7

7.1

上表中我国国民收入各所有制经济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

解析 图表显示“1956年”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急剧增加,这主要是三大改造的影响。

故选A项。

答案 A

练4再现历史场景考查“一五”计划的内容

(2016·全国课标Ⅱ31题,改编)“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的投资额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故A项正确。

答案 A

考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梳理·基础知识]

一、中共八大的召开(b)

1.背景: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的内容

(1)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

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

1.原因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2)在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

(3)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指导思想。

2.开展: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3.危害

(1)“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2)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启示:

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三、“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突破·核心要点]

要点一 中共八大的召开

史料 (2016·4月浙江选考)(节选)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

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

“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956~1965)》等

[读史用史]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提示:

正确判断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

要点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史料

[识图解史]图示一体现“大跃进”浮夸风盛行;图二是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大锅饭”。

结合所学,简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主要影响。

提示:

“大跃进”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至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精练·选考题组]

【例】创设场景考查“大跃进”

(2015·浙江会考)一位北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坐了两天一夜的火车,我们到了长沙。

一切都在为钢而战。

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

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

天上多少星?

小孩数不清。

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这主要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

解析 由“为钢而战”、“土炉”等信息可判断C项正确。

答案 C

练1再现历史场景考查经济建设的曲折

(2017·温州九校高三期末联考)某一时期有位中国村干部对群众说: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看你走哪条,要走社会主义的在桌上签名入社。

”“谁要不参加社就是想走地主、富农、资产阶级、美国的道路。

”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开始出现重大失误

B.这种“社”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

C.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要求过急等缺点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

解析 材料“谁不参加……”反映当时经济建设偏激现象。

A项“开始”、B项“严重”材料无法体现;D项出现在新时期。

答案 C

练2计量史学考查历史现象

(2017·台州高三期末质检)下表是1957~1961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统计数字(单位:

万吨),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

年份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糖料产量

1957

19505

164.0

419.6

1189.3

1958

20000

196.0

477.0

1563.1

1959

17000

170.9

410.4

1214.7

1960

14350

106.3

194.1

985.5

1961

14750

80.0

181.4

506.5

A.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持续下降

B.“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波及农业生产领域

C.“左”倾错误及自然灾害导致产量剧烈波动

D.“八字方针”使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解析 表格时间是1957年至1961年,结合所学可知该时期正是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产生发展时期,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练3史料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

(2017·金华十校期末调研)美国学者帕尔默在《冷战到全球化:

意识形态的终结?

》一书中描述:

“指令性的公共食堂、托儿所和学校将妇女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在农田和工厂里工作。

”与材料所述生产单位相吻合的是(  )

A.生产合作社

B.人民公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队

D.乡镇企业

解析 根据“指令性的公共食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生产单位是人民公社,故B项正确。

答案 B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衢州质检)右图所示为中国某年份经济成分结构图,该年份最有可能处于(  )

A.1946~1949年段

B.1949~1956年段

C.1956~1976年段

D.1978~1992年段

解析 图表显示,在这一时期,个体农民占绝大多数,公有制经济已经存在,但不占主要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依然存在,由此可以判断是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的封建地主阶级,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新中国建立后,花了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恢复,消灭了农村中的封建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

答案 B

2.“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中共八大经济方针

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将若干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人民公社,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与“大组变做合作社”不符合,故B项错误;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故C项正确;中共八大确立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C

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央开展(  )

A.农业合作化运动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大跃进”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由材料“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据此开展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 A

4.右图是“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1948年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及1956年一、二季度定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因为(  )

A.国民经济的调整B.“一五”计划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D.全行业公私合营完成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股息红利”“定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内容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有D项与此相关,故选D项。

答案 D

5.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重要的会议,下列关于该会议的说法中,有几项是正确的(  )

①八大召开时我国正处于“一五”计划期间 ②八大片面夸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③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④八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成就

A.1项B.2项

C.3项D.4项

解析 八大召开的时间是1956年,正是“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①正确;八大指出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并没有片面夸大,②错误;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并没有已经完成,③错误;八大体现的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1982年才提出的,④错误。

关于八大的表述,只有1项是正确的。

答案 A

6.(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二联考)“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

作为口述史料,上述歌谣可直接用于说明(  )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大跃进”

C.“文化大革命”D.“包产到户”

解析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表明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大跃进”的表现,故B项正确。

答案 B

7.社东有条清河水,河岸是个小山坡;社员坡上挖红薯,闹闹嚷嚷笑呵呵,忽听河里一声响,河水溅起一丈多,吓得我忙大声喊:

“谁不小心掉下河?

”大家一听笑呵呵,一位姑娘回答我:

“不是有人掉下河,是个红薯滚下坡!

”此诗折射出中国农民(  )

A.土地改革时期对农业发展的期待

B.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去

C.对经济领域中“左”的错误的讽刺

D.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丰收的喜悦

解析 该歌谣字里行间均是对公社所种红薯不切实际的夸大,可见当时浮夸风盛行,这符合“大跃进”运动时期的特点,故B项正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左”倾错误泛滥的表现,但不是讽刺,故C项错误;题干不符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B

8.(2016·9月金华十校联考)读下图。

1958年,为了在“两年到三年”内“超过英国”,中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该运动的最大特点是(  )

A.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B.变革生产关系,追求高速度

C.公有化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D.鼓足干劲,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 根据时间“1958年”,以及“超过英国”等内容可知这是“大跃进”运动,因此它的特点是片面追求高指标、高速度。

答案 A

9.(2017·宁波十校期末联考)胡忠茂在《慈中情结》里面回忆了他们那时候的暑假生活,“我们也加入了全民大炼钢铁的洪流,去龙山装来白泥,在学校西北角近河处筑起小高炉,还从实验室拿来酒精引火,日日夜夜拼命炼,一天深夜终于炼出了一点铁块,连夜敲锣打鼓去县委报喜。

”胡忠茂回忆的事情可能发生在哪一年(  )

A.1953年B.1956年

C.1959年D.1967年

解析 材料体现大炼钢铁的情景,结合所学选C项。

答案 C

10.(2017·温州2月测试)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连续三年国民经济的部分状况。

据此推断这三年是(  )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第一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第二年

2104.5亿元

-17%

419.4亿元

-25%

第三年

2012.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A.1949~1951年B.1957~1959年

C.1966~1968年D.1978~1980年

解析 表格数据显示工业总产值及财政收入后两年连续下降,结合所学应是“文化大革命”扩大到经济领域,影响经济发展。

答案 C

11.(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随着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了一些政策方针,以下论述正确的是(  )

A.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始

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政协制度的形成

C.“重点发展,迎头赶上”方针使得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

解析 材料提示要求了解1956年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故A项错误;人民政协制度的形成在1949年已形成,故B项错误;“向科学进军”在1956年大会上提出,故C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于1953年提出,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

但在1971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

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D.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解析 “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破坏严重,期间有周恩来、邓小平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A项出现于6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是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排除B、C两项。

答案 D

13.(2016·9月绍兴适应性考试)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

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得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

解析 ①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②反映了“大跃进”时期,③反映现在的社会生活,④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

答案 C

14.读“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

亿美元),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69年

40.3

比1966年下降12.6%

1973年

100

比1972年增长74.2%

A.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

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解析 1969年下降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73年的上升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期的调整和整顿的结果。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两图反映的是什么重大事件?

其实质是什么?

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图示显示的大会中心内容是什么?

有何地位?

与材料一有何联系?

答案 

(1)事件:

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实质: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影响: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

(2)内容:

客观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主要矛盾,尽快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地位:

体现了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探索。

联系: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是八大召开的背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