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19911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docx

高考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

2013年高考(519)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

2013年海淀区高三语文查漏补缺题

一、语基部分

词语

1.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

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不是首都,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

,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A.对即使也还所以B.对于虽然但是还总之

C.对虽然但是也所以D.对于即使也也总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文抄袭的事件在学术圈外的领域也频频发生,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去反思:

不管哪行哪业,动辄将论文作为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的标准,是否完全合适?

B.在政府和公众齐心协力的大环境下,正该破除那些蛊惑人心、扰乱视听的房价危言,惟其如此,严打炒房,保障民生才能有一个清明的舆论环境。

C.电视剧《黎明之前》播出前并未大事宣传,可播出后却被认为是《潜伏》之后最好的一部谍战剧,媒体和观众的和议论不断升温。

D.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队以大比分赢得了刚结束的比赛。

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据有关人士称,房价问题涉及当地政府、开发商、投资公司、建材企业等诸家利益,平抑房价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操作殊非易事。

B.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加碘食盐90%以上是井矿盐,产自于内陆。

由此可见,海水遭核污染与食用盐荒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事。

C.对有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组织部门就是要赶鸭子上架,让他们到基层单位挑起重担,在实践的风风雨雨中摸爬滚打,锻炼成长。

D.媒体称,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施行《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是对裸官念起了紧箍咒。

答案:

1.B(处,对应后面的……来说应该选对于;两处可以从语义上加以分析,承接前文,不是首都便缺少文化名城的要素,所以两个分句之间应构成折关系,应为虽然但是;处,承接前文的内容,是前文内容的补充,应该还;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对整个段落论述的总结,属于结论,所以应该填总之。

2.B(惟其,表示因果关系,跟正因为相近;此处应用惟有。

A动辄,动不动就。

C大事,中性,大力从事,如大事渲染;大肆,贬义,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如大肆吹嘘大肆挥霍大肆活动。

D格外,非常、特别;额外、另外。

此句是突出鲁能泰山队目前形势的困难处境,用格外很恰当。

3.C(赶鸭子上架:

比喻迫使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

既然是优秀年轻干部,就有能力去做事,所以用赶鸭子上架比喻不恰当。

A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B八竿子打不着,形容二者之间关系疏远或毫无关联;D紧箍咒,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衔接连贯

将序号按语意连贯的要求填入下列文字横线处。

最恰当的一项是()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

船舷外,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

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情一般深啊梦一样美……

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

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洞

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

江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美的曲线

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使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胸

A.B.C.D.

答案:

D

(根据桂林山水的提示,应按照下面的顺序排列:

由山写到水,由上写到下,由远写到近,由宏观写到微观)

文学常识

依据下列对联,依次判断所指的文学家正确的一项是()

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

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A.孔子李白李煜陆游

B.屈原陶潜李煜白居易

C.孔子陶潜李清照白居易

D.屈原李白李清照陆游

答案:

C

二、文言文部分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

乐其无已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

是吾所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

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取材于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

丘:

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造:

拜访

B.降跽谢过谢:

感谢。

C.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索:

寻找

D.而乐无加乎此加:

超过。

答案:

B(谢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扫石而坐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彼与彼年相若也

答案:

C(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

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同;第二个是连词,和)

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

C(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参考答案:

(1)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2)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

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第

(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

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

(本人感觉答案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

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

儿子立恭会写诗。

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

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

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

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

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

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

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

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

于是前去拜访。

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

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

窗下有几套书。

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

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

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

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

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

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

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

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

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

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

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

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

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

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

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

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

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

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

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

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

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

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

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

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

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

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

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

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

我痛哭哀悼。

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

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

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

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

但是想到与蒋氏父子交情深厚,况且我在武昌游山玩水很多次了,但是从没有比这一次更快乐的,所以(强撑病体)尽力地记述完这一次游历。

我(把这篇游记)亲手抄录了一遍,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三、古诗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3题。

[越调]

平湖乐尧庙秋社

王恽

社坛烟淡散林鸦,把酒观多稼。

霹雳弦声斗高下,笑喧哗,壤歌亭外山如画。

朝来致有,西山爽气,不羡日夕佳。

[注]霹雳:

琴名。

1.对这首散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曲描写尧庙社日活动情景,展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B.社坛烟淡散林鸦暗示了村民举行祭祀活动的季节。

C.山如画描写远山明丽的风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动。

D.本曲用词清新高雅,但是整体仍不失通俗朴茂的本色。

2.简要概括尧庙社日中村民们的活动。

3.不羡日夕佳化用了哪首诗中的哪句诗?

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B.本句并没有暗示出祭祀活动的季节,暗示点在诗歌的题目中秋社两字。

2.村民们举杯畅饮喜庆丰收;弹琴赛歌欢声笑语。

3.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

陶渊明写的是隐居之乐,而曲表达了积极用世的志向和与民同乐的意趣。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完成1、2题。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

淀:

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

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

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到傍晚,又由地面到天空。

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壮丽,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三)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

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四、小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近些年来,价值观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但是,作为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价值及相关概念,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价值观问题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

2现代价值观的价值概念,直接于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就其拉丁词的本义和现代哲学语境中的含义而言,却远远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是一个包含伦理学、美学、宗教学、政治学所指涉的具体价值形态的,与善通用的概念。

因而,价值首先指的是人们所希冀和追求的好生活,表征着人的存在的目的性;经济学意义的含义只是第二位的。

3但目前存在的一些对价值的界说,恰恰是这种意义的倒置。

无论是过去把价值归结为效用,还是现在把价值等同于利益,都是倒置的例证。

如此一来,价值的理想性和超越性不见了,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各种效用和利益问题的批判性审视了。

其实,正是价值由现实趋向理想的向度,在人们的观念世界耸立起一个与完满和终极的整体相关联的价值观。

所以,作为人的生命之自觉形态的价值观,不仅能够引导人们追求自身的利益,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还能够召唤人们不断地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4如果把价值归结为利益,又进而把利益作为思想的坐标,那就只能产生功利的并且是近视的价值观——以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的东西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不是看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行、真才实学、精神境界。

的确,名利并不纯然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是构成人的社会规定性的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证人的社会存在和能力,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

但是,这些东西只是人们借以实现自由的有限手段。

如果人们在某一社会中普遍地陷入名缰利索,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维护,那么这个社会就异化了。

这也是我们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

(取材于张曙光《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

1.下列关于价值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具有经济学方面的意义,这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

B.可以把它概括为效用,也可以把它归结为利益。

C.首先与伦理学、没学、宗教学、政治学相关,其次与经济学相关。

D.是人们希冀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它仅仅表征着人存在的目的性。

2.文章第段提出了与完满和中级的整体相关的价值观,请简述这个价值观能够产生的作用。

3.文章结尾画线处反对把‘价值’作功利性工具化理解的根本原因,这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

1.C

2.引领人们用积极的行为争取达到自身的利益,并协调人际利益关系;召唤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人的自由全国发展成为现实。

(意思对即可)

3.如果认为价值就是利益,只能产生功利的、追求诸如官职,金钱,称号等外在形式化东西的价值

观;社会因为普遍追求名利,不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价值的平等和人格尊严;社会就会被异化。

(意

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时间

时间有向的概念,并不是一直都有的。

潮水、冬夏二至、季节、星辰的循环往来,这些现象使许多

原始人把时间看作一种基本上不断循环的有机节奏。

他们想,既然时间跟天体的循环运分不开,时间本身也应

该是循环的。

白天跟随黑夜,新月代替旧月,冬天过了是夏天,为什么历史就不这样?

中美洲的玛雅人相信历史

每260年重复一次,这个周期他们叫拉玛特,是他们日历的基本单元。

时间的循环模式是希腊各宇宙学派的一个共同点。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物理学》中说:

凡是具有天然

运动和生死的,都有一个循环。

这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由时间辨别,都好像根据一个周期开始和结束;因此,甚

至时间本身也是一个循环。

斯多葛学派的人相信,每当行星回到它们初始相对位置时,宇宙就重新开始。

园4世纪的尼梅修斯主教说过:

苏格拉底也好,柏拉图也好,人人都会复生,都会再见到同样的朋友,再和同

样的熟人来往。

他们将再有同样的经验,从事同样的活动。

好像所有历史的事件都装在一个大轮子上一样,循

环不已。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提出的时间之箭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恐惧,因为它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

所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不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罗马尼亚人类学者、宗教史学者埃里阿德在他名为《永恒回返

的神话》的书里,认为世上从有人类以来,多半的人都觉得循环时间更令人安慰,而将它紧抱不放。

这样,过去

也是将来,没有真正的历史可言,于是死心塌地地承认再生和更新。

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由于基督教相信耶稣的生、死和他的上十字架受难,都是唯一的事件,都是不会重复的,西方文化终于把时间堪称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

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间。

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开辟了道路,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总之,线性时间概念的出现和因之而起的观念改变,为现代科学的产生打下了思想基础。

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可以找到对应。

细胞的分裂,以及体内各种不同节奏——从高频的神经脉冲到悠闲的细胞更新——所组成的交响乐,都牵涉到循环式时间;而不可逆时间则体现于从生到死的老化过程之中。

日常用的钟表也具有这两个不同的时间面貌。

一方面,不停的钟摆或晶体振荡积累成一边所谓的时间,在地球上这时间就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

另一方面,各种耗散现象,诸如电池的干涸,发条的松弛,都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回头的。

(节选自柯文尼、海菲尔德《时间之箭》,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时间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时间是指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对时间的不同理解而赋予时间以文化意义,其中包含了后来形成的向的概念。

B.文化时间包括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犹太基督教传统对线性模式的认识是在循环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C.文化时间是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学派形成的不同时间概念和认识把现代人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D.文化时间的循环模式和线性模式在生物时间中都可以找到对应,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

答案:

A(B.前一句信息源在第6段,正确;后一句信息源在第4段,文中说犹太基督教传统把‘线性’(不可逆)的时间,直截了当地建立在西方文化里,选项中说在……基础上形成的与直截了当矛盾;C.信息源在第5段,应该是不可逆时间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思想……从而把我们和原始生物在时间上连接起来。

不可逆时间应该是线性模式,选项中说的不同文化学派与此矛盾。

D.信息源在第6段,选项中说

都可以找到对应,都没有依据。

文化时间与生物时间这两个概念在性质上是相同的的判断依据日常用的钟表这个例证可以判定为错误。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间被理解成循环模式,任何事物都由时间辨别,所有的自然现象、人和历史都将经历循环往复的周期。

B.当时间被理解成线性模式,则意味着时间被看成是穿越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条线,不可逆,这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

C.相对于线性模式而言,循环模式更容易为人们接受和认同,因为它所具有的复生观念更能给人以安慰。

D.时间之箭意味着不稳定和变迁,指向的是世界的末日;而没有真正的‘历史’则意味着过去也就是将来,指向的是世界的重新再生。

答案:

B(信息源在第4段,基督教出现以前,只有犹太人和信仰拜火教的波斯人认同这种前进式的时

间说明是犹太基督教最早提出的观点错了。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观点的一项是

A.许多原始人通过对自然界循环现象的观察建立起对事件的认识,并用这种认识来解释历史,由此形成了最初的文化时间。

B.文化时间不同模式的形成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观念,希腊各宇宙学派和犹太基督教徒传统对时间的认识大相径庭。

C.人从生到死体现的不可逆时间理论,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为达尔文生物学说研究人类进化开辟了道路。

D.从文化层面解读时间,冬夏交替标志着时间的循环往复,而日常生活中钟表的旋、发条的松弛却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答案:

D钟表的旋说明时间表现为12小时或24小时的周期,是循环模式,并不是告诉我们时间一去不回头。

五、大阅读部分

病榻观叶

韩静霆

时常隔着窗子望那些杨树,每棵树的躯干上都不免有许多瘢痕,每块瘢痕都画出纺锤形轮廓线,中间一个黑色的圆,太像人的眼睛了,而且是文了眼线的那种。

我越琢磨越觉得奇怪,大杨树怎么不要鼻子、喉咙和嘴,五官弃了四官,只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