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421533 上传时间:2023-07-13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7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潍坊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6页
潍坊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潍坊规划.docx

《潍坊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潍坊规划.docx(9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潍坊规划.docx

潍坊规划

目录

目录1

1规划调整完善背景1

1.1区域概况1

1.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

1.3现行规划实施评估2

1.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形势4

1.5调整完善的必要性6

2规划调整完善总则8

3规划调整完善目标14

3.1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14

3.2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15

3.3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17

3.4规划调整完善目标与指标18

3.5调整完善前后主要指标比较19

4规划空间管控优化23

4.1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总体格局23

4.2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24

4.3生态空间布局优化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26

4.4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28

5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31

5.1土地利用结构调整31

5.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优化32

5.3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优化34

5.4规划环境影响说明37

6土地综合整治41

6.1农村建设用地整理41

6.2工矿废弃地整治41

6.3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资源开发利用41

7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完善43

7.1土地利用现状情况43

7.2发展目标与调控要求43

7.3规划建设用地调整44

7.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45

7.5建设用地空间管制46

8各县(市、区)土地规划规模调整情况49

9土地利用重点项目安排55

9.1省级及以上重点项目情况55

9.2市级重点项目情况55

10规划实施保障措施57

10.1协调联动57

10.2完善规划基础保障措施57

10.3创新机制58

10.4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监测与监管59

附录A规划调整完善文本附表

附录B规划调整完善文本附图

前言

潍坊市的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2010年由国务院批复以来,在土地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强化了规划空间管控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快推进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保障和服务了潍坊市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潍坊市的国土资源空间合理开发利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潍坊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建设用地等主要调控指标规模等相关要求,开展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本次调整完善对《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进行了科学评价,总体分析了全市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确定了《规划》调整完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十三五”时期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任务,制订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方案,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切实提高了《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规划》调整完善的目标年为2020年,与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致。

 

1规划调整完善背景

1.1区域概况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居半岛城市群中心位置,地跨东经108°10′~120°01′,北纬35°41′~37°26′。

东与青岛、烟台两市连接,西邻淄博、东营两市,南连临沂、日照两市,北濒渤海莱州湾,总面积1.61万平方公里。

现辖奎文、潍城、寒亭、坊子四区和青州、寿光、诸城、安丘、潍坊、高密六市及昌乐、临朐两县,潍坊市共辖62个镇、56个街道办事处。

2014年潍坊市总人口达888.3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3.6%,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786.74亿元,人均为5.18万元,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9.53:

50.81:

39.66。

(注:

以上数据来源于潍坊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潍坊统计年鉴-2015》)

潍坊市地处我国东部暖温带季风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

年平均气温12.5℃,无霜期185-211天,年均降水量600-800毫米。

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南部多山丘,中部系平原,北部多为洼碱地与近海滩涂,海岸线141公里,属淤泥质平原类型。

市域内盛产粮食、瓜菜、烤烟、畜产品和水产品。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拥有金、蓝宝石、花岗岩等多种矿产资源达58种,其中卤水最具优势,油气资源开发前景看好。

近年来,在潍坊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潍坊市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增长较快,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环渤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未来,潍坊将努力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制造业地位,增强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强力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1.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根据2014年潍坊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614314.0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159497.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82%;建设用地面积30522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1%;其他土地面积149589.5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7%。

1、农用地

农用地中,耕地面积795848.6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8.63%;园地面积58516.8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05%;林地面积120807.39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42%;牧草地面积0.18公顷,其他农用地184324.28公顷,其他农用地及牧草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5.90%。

2、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面积94700.1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1.0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09535.36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5.89%;交通水利用地面积42488.1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92%;其他建设用地面积58503.3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9.17%。

3、其他土地

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为75311.02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50.34%;自然保留地面积为74278.54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49.66%。

1.3现行规划实施评估

1.3.1现行规划主要指标情况

经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衔接后,现行规划明确,2020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782437.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690972.00公顷以上;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00283.79公顷以内,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94266.36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02048.79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6017.43公顷之内,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17944.80公顷以内,其中,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不突破14498.00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12535.00公顷;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少于12535.00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29平方米以内;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06平方公里之内。

1.3.2主要控制指标实施情况分析

1、耕地保有量

2014年潍坊市现状耕地为795848.63公顷,比规划目标782437.00公顷超出13411.63公顷。

规划实施九年建设占用耕地15015.47公顷,通过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农业结构调整和异地补充,共计新增耕地21379.15公顷,实现占补平衡。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2006-2014年潍坊市通过实施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共占用基本农田409.00公顷,同时进行了基本农田补划。

至2014年潍坊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693543.44公顷,超出规划目标2571.44公顷。

3、建设用地总规模

2014年现状建设用地总规模为305227.12公顷,超出规划目标4943.33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突破预期性指标上限。

2014年现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为204235.54公顷,已超出规划目标9969.18公顷,突破约束性指标上限。

现状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为94700.18公顷,尚有7348.60公顷的规划空间。

2014年现状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为100991.58公顷,未超出规划目标。

1.3.3增量指标实施情况分析

根据批次用地情况统计,2006-2014年间,潍坊市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已扣除建设用地整治挖潜安排建新区面积)为18319.73公顷,超出规划目标374.93公顷。

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实际占用耕地12107.77公顷,未超出规划目标。

1.3.4效率指标

依据《潍坊统计年鉴-2015》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潍坊市市域总人口888.31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3.6%。

根据数据计算,2014年全市城镇人口为476.13万人,城镇工矿用地规模94700.18公顷,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199平方米,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尚有很大空间。

2006-2014年,潍坊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效城镇工矿用地复垦利用的有序开展,拓展了建设用地空间2907.68公顷,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空间的不足。

1.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形势

通过对《规划》实施的分析,可以看出《规划》实施以来,潍坊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总体良好,除建设用地规模超出预期指标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要求。

主要是由于国家及山东省规划重大背景和发展战略发生改变导致用地需求量增大,导致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以及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突破规划目标。

1、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潍坊市处于国家和省发展战略的重要规划区域,这给潍坊市的发展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潍坊市目前处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其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由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需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仍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

如何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解决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已经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2、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压力增大

随着潍坊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对耕地的占用量将居高不下,农业结构调整和自然灾害将继续造成部分耕地损失。

而潍坊市土地开发程度较高,后备资源较少,可供开发为农用地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已经很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3、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规划实施期间,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潍坊市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

因此,调整完善要根据潍坊市新的发展定位,充分考虑各区域的发展特点,统筹安排土地利用,使潍坊市更加健康、和谐发展。

4、土地利用方式亟需转变

潍坊市现状人均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99平方米,在山东省乃至全国都处于较高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度亟待提高。

因此,在未来的建设中,应从潍坊实际出发,尽可能地从内部挖潜,充分利用城镇、农村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中的存量土地,强化各中心城市、集镇和居民点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减少新增建设用地量,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综合效益。

5、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的任务更加艰巨

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潍坊市土地生态面临着生态维护和修复的重要任务。

如潍北的海水侵蚀和南部山丘的水土流失,造成部分土地特别是耕地的质量下降。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造成部分耕地农业综合生产力下降,致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不断加大。

6、规划的建设用地布局与实际建设用地布局的矛盾显现

出现矛盾的原因主要由两个方面因素构成:

一是《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

由于对潍坊市郊区经济和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估计不足,用地指标分配偏少,但规划实施以后,郊区经济和开发区经济迅猛发展,建设发展的非均衡态势明显,建设用地需求在城郊结合部相对集中,局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同时由于建设用地实际需求与规划布局的错位,局部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仍比较突出;二是实际的建设用地布局不合理。

主要是受土地价格、优惠政策、管理政策和审批效率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城郊结合部用地和独立工矿用地增长较快,远远超过城镇用地增长速度,建设用地有向城郊结合部蔓延的趋势。

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城市、建制镇用地的效益和集约利用程度远远高于独立工矿用地,建设用地向城郊结合部蔓延不利于土地利用集聚效益的提高。

1.5调整完善的必要性

《规划》实施以来,潍坊市不断强化土地规划管控,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推进,土地利用和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虽然《规划》在2012年与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进行了衔接,但是在近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规划》与客观实际和发展需求之间还是有一些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亟待开展。

 

2规划调整完善总则

2.1调整完善的目的

科学开展《规划》调整完善将贯彻落实国家和山东省对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建设用地布局的新要求,为实施好潍坊市的区域发展新定位、新战略,围绕潍坊市委、市政府“四一三”战略重点和“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布局的发展要求,做好与“十三五”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重点调整完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为潍坊市经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土地资源支撑。

按照潍坊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谋划“十三五”期间区域发展与重大项目用地安排,保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措施落地,统筹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以及城镇开发边界“三线”的划定和“多规融合”,合理确定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保障潍坊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服务。

2.2调整完善的指导思想

1、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坚持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态文明出发,把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保护放在首位,加强耕地保护目标,严格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合理配置土地利用布局,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协调的要求出发,合理确定城乡、区域各类用地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机制的形成。

3、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发展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生活、生态和生产用地空间,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模式,优先保护自然生态空间,合理配置各类用地,划定潍坊市“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文明的宜居城乡环境。

2.3调整完善的原则

1、应保尽保、数质并重。

在数量上落实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在质量上落实耕地质量不下降的要求。

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应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2、节约集约、优化布局。

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在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贯彻协调绿色发展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生态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用地,促进形成合理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

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是调整完善的重中之重。

4、加强协调、充分衔接。

坚持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强化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做好上下级规划的衔接;结合规划调整完善,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划定,探索“多规合一”,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

2.4调整完善的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调整完善基准年为2014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规划范围为潍坊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涉及潍坊市四区八县,总面积16143.14平方公里,与现行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2.5调整完善的规划依据与任务

2.5.1规划调整依据

1、国家及省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5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2016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

(6)《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096号);

(7)《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调整方案》;

(8)《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28号);

(9)《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实行特殊保护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0号);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72号);

(11)《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指标调整的通知》(鲁国土资发〔2016〕10号);

(12)《关于加快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审查报批的通知》(鲁国土资字〔2017〕36号);

(13)《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3-2010);

(14)《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0-2009);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质量检查细则》(国土资厅发〔2011〕21号)。

2、省及市级有关规划、计划材料

(1)《潍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纲要》;

(3)《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4)《潍坊市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

(5)《潍坊统计年鉴-2015》;

(6)《潍坊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

3、其他材料

(1)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2)其他相关专项规划。

2.5.2规划调整任务

1、合理调整完善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

根据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建设用地总规模,合理调整全市耕地、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及建设用地布局。

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调整,一是在数量上落实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

二是在质量上落实耕地质量不下降的要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规划剩余空间情况,统筹安排中心城区以及全市各县市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优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

2、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在坚持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的调整优化。

依据二次土地调查和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按照布局基本稳定、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要求、对现有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和空间布局作适当调整。

特别梳理城市周边、道路沿线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现有耕地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联合农业等相关部门进行实地核查,结合城镇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将城市周边、交通沿线应当划入而尚未划入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顺应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结合城乡规划等规划布局,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开展建设用地布局的调整。

一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加强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等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避让优质耕地,最大限度保护河流、湖泊、山峦等自然生态用地,促进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空间体系。

二是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以布局优化为主,促进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式发展。

三是严控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新区)等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依据人口密度、尤其是用地产出强度等标准确定用地规模。

四是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对农村建设用地按规划进行土地整治、产权置换,促进农村农民住宅向集镇、中心村集中。

五是合理调整产业用地结构,保障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等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扶持的健康和养老服务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等,严禁为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提供用地。

3、推进“三线”划定和“多规合一”

结合规划调整完善,统一部署,根据调整后的全市规划主要指标和用地布局,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合理确定城镇开发边界,结合“三线”划定,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底盘”,推进“多规合一”。

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各类空间规划协调衔接的工作路径、编制规范和协作机制,着力解决各相关规划科学性不强、衔接不够、执行不力等关键性问题,为完善土地用途和国土空间管制制度打下基础。

 

3规划调整完善目标

3.1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3.1.1“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潍坊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5000亿元台阶,达到517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显著提升。

“蓝黄”两区战略深入实施,“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8%,较2010年47.0%的城镇化率提高8.8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机场迁建、济青高铁、潍日高速、潍莱高铁、城海轻轨、疏港铁路、青临、大莱龙铁路、国华寿光电厂一期工程、特高压入潍工程、引黄、引江调水工程等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保障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降低,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20%以上。

森林、湿地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林木绿化率达到35.5%。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到234天,大气环境质量跃升至第5位,进入全省前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注:

以上数据来源于《潍坊市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

3.1.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潍坊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具备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0亿元,人口达到965.9万,人均达到1.3万美元以上。

“十三五”规模期末,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左右,基本实现120万左右农业人口转移、100万左右在城镇落户和促进75万左右城中村居民完全市民化,预计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将达到627.8万。

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突破滨海、提升市区、开发两河”战略深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

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普及,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展现生态美丽潍坊新形象。

(注:

以上数据来源于《潍坊市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潍坊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

3.2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评价

3.2.1耕地资源承载力

2010年-2014年,潍坊市耕地资源保持基本稳定,粮食产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口规模未超过现有耕地的人口承载力,以人均粮食消费标准400-450千克计算,2014年市域内耕地产能的粮食自给率为123%左右。

按照国家关于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综合考虑潍坊市耕地面积、播种面积、播面单产,人口增长趋势等不同条件,预计到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